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0 項符合

愛的最後一幕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2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小說中的主角凱西以第一人稱「我...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19/03/19
小說中的主角凱西以第一人稱「我」直接敘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十七歲時,弟弟馬修因為車禍變成植物人,全家人歷經長達八年的照護後,向法院申請代理決定移除維生治療設備,讓馬修得以回歸自然死亡。作者透過細緻寫實的文字,娓娓道出這不幸事件所面臨的各種處境和心路歷程,並訴說出照護者煎熬於牽手與...
愛的最後一幕 愛的最後一幕

作者:凱西‧瑞森布克 / 譯者:周倩如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6-06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TAAZE 讀冊生活
圖書名稱:愛的最後一幕

你覺得,一個大腦嚴重損傷的病人,
他的靈魂在哪裡?


英國熱銷超過10萬本!
Goodreads 1600多人評價將近4.5顆星!
亞馬遜4.5顆星!
入圍英國衛康書獎(Wellcome Book Prize)決選!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朱為民(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2016年TEDxTaipei 講者)、馮以量(新馬安寧療護推動者)感動推薦!

現代人的地獄,
是我們在倫理上、道德上、法律上,
遠遠趕不上延長病患壽命的技術。

這是馬修,他在十六歲那年發生的一場交通意外後就躺在那裡,已經八年了。
不,他並沒有死,卻跟死了沒有兩樣。
醫生說,這是「持續性植物狀態」。
我們早已相信,他已經不是一個活人,
所謂的馬修,只是一具靈魂不在的軀殼。
我常想,他死了對我們、對他不是都好嗎?
但我們那麼愛他,怎麼能希望他死呢?
如果不讓馬修死,如果把他丟在那裡,事情一定簡單得多。
但我們最後還是做了正確的決定。

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
我們必須相信,愛過以後失去,也比從沒愛過,還要好。

「沒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與其在意外發生之後,讓家人朋友替自己做代理決定,承受心理的負擔和壓力,不如自己先決定好:如果身體出了哪些狀況,你想要接受哪些醫療措施?」——朱為民
「唯有像作者一樣如實地面對內心的失落,才能在多年以後體會到:『牽手及放手都不再只是痛,裡頭還有思念及愛。』」——馮以量

本書特色:
◎ 從照護者角度書寫的自傳體小說,真人真事。
◎ 在英國已經熱銷超過十萬本
◎【國外書評】
.「妙筆生花……凱西‧瑞森布克揭露意義深遠的人生真相:我們要認真去愛,勇敢去愛,即使這樣做可能會摧毀我們;我們必須正視曾經傷害我們的過去,並找出方法與之共處;我們可以挺過難以想像的傷痛,最終慢慢復原……她帶著端莊、自信和一顆無比寬大的胸懷從這本無所畏懼的回憶錄崛起。」《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令人心碎……充滿啟發。」《衛報》(Guardian)年度最佳書籍得主,達米安‧巴爾(Damian Barr)
.「寫實誠懇……一本閃耀著愛與希望的故事。」《獨立報》(Independant)
.「深刻動人……能將一個悲慘故事轉化成如此美麗又感人肺腑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身為神經外科醫師,我對這類的故事再熟悉不過……在工作上或親自經歷過大腦嚴重損傷的每個人都該讀讀這本書。事實上,這個社會似乎難以接受有意義的人生不只是一顆跳動的心臟,而為此擔憂的每個人也該讀讀這本書。」《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man),亨利‧馬許(Henry Marsh)
.「精彩感人……鼓舞人心,生動有趣……凱西‧瑞森布克的文筆相當優美。」每日郵報(Daily Mail)
.「該如何面對比死亡更悲慘的命運降臨在世上最心愛的人身上?……凱西用鮮明視角和平實文字說出一個傷心至極的故事。她努力去面對、接受這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悲劇,卻毫不煽情,自怨自哀……《愛到最後》無疑是今年讀到最勇敢動人的一本書。」《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本書不僅是作者堅強所述的家庭悲劇,也是對手足之情的無盡思念,是如何迎著悲傷成長,探討愛、人生和兩者之間的故事。凱西的文筆如此勇敢美麗,讓我驚嘆不已。」《書商雜誌》(The Bookseller)

作者簡介:

凱西‧瑞森布克(Cathy Rentzenbrink)出生於康瓦爾郡,在約克郡長大。她現在居住於倫敦,是作家也是記者。這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周倩如

台大社會系畢業,曾任科技業、出版界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幽冥之謎》、《試毒師》系列等十餘本。譯作賜教:johannachou@gmail.com

TOP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

朱為民(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二○一六年TEDxTaipei 講者)

「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想要怎麼做呢?」這是我常常在演講中,挑戰聽眾的一個問題。

我問大家:「你會希望持續使用鼻胃管、人工營養,甚至呼吸器,來長期維持你的生命嗎?」

我每次問,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當然不要啊,太痛苦了。」

英國作家凱西‧瑞森布克撰寫的這本《愛的最後一幕》,讓我們知道,植物人以及植物人家屬的生活,究竟「痛苦」在哪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生命滿滿的愛。

我想從「代理決定...
»看全部
TOP

目錄
【推薦序】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朱為民(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2016年TEDxTaipei 講者)
佳評如潮
第一幕
祈禱樹
愛的存在
最後點餐時間
有麻煩了
報導:青年發生車禍,傷勢嚴重
最初的十天
報導:肇事逃逸的車禍後,明星學生與死神搏鬥
昏迷小子
拔河
不當駕駛
漫長又傷心的真實故事
難道土壤增長,就為了這個下場?
瘋人院
獨生女
開心點,親愛的
斯內斯療養院
成為原告
瑪格麗特‧安‧米特恩的法庭宣誓書)
關於被告(未成年)
正式庭審...
»看全部
TOP

商品資料
  • 作者: 凱西‧瑞森布克 譯者: 周倩如
  • 出版社: 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6-06 ISBN/ISSN:9789864061235
  •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頁 開數:18
  • 類別: 二手書> 中文書> 心理勵志> 心靈雞湯
圖書評論 -   評分:
 小說中的主角凱西以第一人稱「我...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19/03/19
小說中的主角凱西以第一人稱「我」直接敘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十七歲時,弟弟馬修因為車禍變成植物人,全家人歷經長達八年的照護後,向法院申請代理決定移除維生治療設備,讓馬修得以回歸自然死亡。作者透過細緻寫實的文字,娓娓道出這不幸事件所面臨的各種處境和心路歷程,並訴說出照護者煎熬於牽手與放手之間兩難的矛盾,同時也藉由作者日常抒情的筆觸,感受到家人之間永恆不滅的愛和思念。
常言道:「生死無常」,但當面對至親家人遊走在死亡邊緣時,沒有人會願意放棄一絲一毫搶救的機會,只是強行續命換來的,往往是讓最親愛的人困在床上的牢籠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樣的結果對病人而言無疑是活受罪的折磨,對家屬來說,照護期間身心所承受的重大壓力與經濟負擔,更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或許適時放手才是真愛!於是凱西一家人做了一個堅強又艱難的決定~~~以當下的「捨」換「得」馬修的善終。
面對卡在生死之間灰色地帶的植物人,家人的心境就如同拔河一樣,情感和理智拉扯在不捨與痛苦之間,當決定拔掉維生裝置的那一刻,人雖走了,但家人漫長的告別之路才要開始,就如同俄國詩人馬亞可夫斯所言:「死亡固然令人哀傷,但活著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面對親人的死亡,活著的人永遠比死去的人痛苦!因為活著的人依舊有感覺,當作者親眼目睹弟弟的生命一點一滴在眼前消失,自己生命的某個部分似乎也隨著被掏空了!巨大的悲傷和罪惡感從此定格在馬修死亡的這一刻,連好好地「說再見」,都成為一輩子無法完成的缺憾!
台灣因為醫療制度完備,造成很多人無法「一路好走」,在電視新聞中不乏看到許多照顧悲歌,有的家庭因為龐大的醫療費用而被壓垮,更甚者是家屬不堪長期照顧壓力而選擇殺害病人然後再自殺。人非草木、孰人無情?沒有人希望親手結束家人的生命?但有誰來關心家屬孤立無援的苦痛,他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如果今天社會上有更完善的長照和社福制度,或許這些悲劇就能避免吧!
作者藉由自己真實的告白,讓我們正視親人死亡的議題。人生是不斷的取捨,面對摯愛親人的離逝,縱然有再多的不捨,還是要學習放下,放下心中的執念,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才能讓生者得到安慰,逝者得到善終。
詩人泰戈爾曾說過:「如果愛這個世界,和離開這個世界一樣真實,那麼生命中的相逢與分離,也一定有其意義」,這本小說可說是作者的自我療癒之作,透過與自己對話的生命書寫,在字裡行間中沉澱,漸漸蛻變成新的自己。倘若這世上真的有天堂與靈魂的存在,那我相信逝去的家人,一定會希望活著的人過得快樂幸福吧?!
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我們可以心痛,但不必要心碎,唯有把死亡的痛苦,轉化為生命的提醒,才能學會真正的活著。即使是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也可以用愛來彌補,只要我們把握生命、珍惜當下,盡心盡力活出自己,即使有一天生命消逝了,愛依然能永留人間。
 照料長期臥床的病人的辛苦與壓力...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6/27
照料長期臥床的病人的辛苦與壓力, 若非親身經歷是難以體會的, 所以這一段沈重地令人喘不過氣的情節我是快速瀏覽略過,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缷下層層包袱走出自己的枷鎖,  感謝加諸於身上的幸與不幸, 才是此書的真諦.
 是什麼,使一個人連笑都覺得歉疚...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6/26
是什麼,使一個人連笑都覺得歉疚呢?【愛的最後一幕】記述的是作者的真實故事,這是充滿愛、充滿希望卻也充滿失望與歉疚的一個故事。如此矛盾的情緒同時發生在凱西身上,全都是因為一場車禍,這場車禍讓一個家庭從此踏上一條艱辛的照護路程。這條路的盡頭在哪裡?無人得知。難道只能這樣走下去嗎?凱西用充滿感情的文字帶著我們重回事故現場,跟著她的家人一起走過這些辛苦的過程,我們也會看看凱西如何走出事件的陰影,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失去過至愛的人,你一定能理解凱西和她家人的心路歷程。如何走出傷痛的漩渦是所有人都必須學習的課題,當你學會正視問題,誠實面對自己,想辦法克服,我想終有跨過傷痛的那一天。
 意外突然降臨,誰都無法預知,大...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8/06/21
意外突然降臨,誰都無法預知,大好前程的人生就此中斷,年輕美好的生命就此步入黑暗,幸福美滿的家庭就此一片陰霾。凱西‧瑞森布克(Cathy Rentzenbrink)的《愛的最後一幕》從她的弟弟馬修16歲那年的那場車禍開始說起,或許習慣了腥羶色的台灣電視媒體,對於類似新聞事件早已見怪不怪、屢見不鮮;甚至覺得書中的故事,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經歷,作者的故事境遇、心情點滴還能有什麼吸引讀者之處。

心理勵志的生命故事自是閱讀過不少,但《愛的最後一幕》是筆者第一次如此完整接觸車禍當事人家屬從事故伊始到送走安樂死的親人乃至於懷念、回憶的過程……,是這麼詳盡,是這樣感人肺腑。讀者跟著作者從其弟馬修車禍,當下突如其來的衝擊,到照顧已成植物人躺臥病榻時身心俱疲的日子,到忍痛拔掉他維生系統的難過與不捨……。讀者在閱讀過程,反觀自身經驗、照見自我內心,情緒一點一滴被釋放。原來,很多你以為的過去,很多你早已淡忘的一切,其實都沒有完全放下。

面對親人的生病、離去,再多安慰與鼓勵的話語都是無助的,訴諸言語通常都是枉然的,唯有真心陪伴。當作者-凱西突然得知弟弟出車禍,一時間難以接受,悲傷、痛苦、恐懼都在所難免;緊接著面對成植物人的馬修,她時常感到懦弱、愧疚和迷惘,面對臥病在床的弟弟,哪怕只是一時的貪樂都覺得罪過。凱西無法按捺自己的情緒,不時地焦躁、憤怒、感到絕望,她不停地抱怨,討厭自己、對自己厭煩,內心的小邪惡不斷出現,對於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

當需要長期照顧病人,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和朋友聊天也時常感到言不及義;那些鼓勵的話語,聽起來都是矯情、聽起來都只是內容空洞的耳邊風。其實,最好的安慰是什麼都不說,只需等待,等待當事人慢慢的、聰明的放下,不要老是困在自己的情緒裡,不然只是把自己逼入絕境而已,但這又談何容易呢?當凱西與爸媽決定忍痛拔掉馬修的維生系統,我知道那已經是走到了不得不的時候了。

很想對作者、自己及所有相同際遇的讀者分享:「失去」是每個人都必須、也必然會經歷的過程。沒關係,放棄吧!因為人生總要學習「接受放棄」。你已經很努力了,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不需害怕那些流言蜚語,你不需要一直犧牲、一直被掏空、一直忍耐,你我都有新的生活等待著我們。人生無法盡如人意,工作無法突破、沒辦法遇到感情上的依歸,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需要努力,但更多時候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放棄,告訴自己已經盡力了,即使放棄也沒關係,這樣的念頭出現之後,心裡才會真正出現「安心感」,你原諒了自己,接受了這件事,說不定恢復心靈能量之後,反而有力氣「再試試看」。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隨著身邊家人或朋友的離世,我們更應該體會到人生的短暫和意義。時間會療癒一切,但那需要多久?一次次承受這樣的打擊與壓力,有時會覺得完全無力,已經不想再繼續走下去,別人的鼓勵已無法轉換成動力,甚至只有浮現厭惡感,巨大的沮喪淹沒自己。如何訓練讓自己更加堅強,不被現實打倒,讓生活不再失序,唯有放下悲慟,回歸所謂的「正常」,人生才能繼續往前。

沒有過不了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很多時候,事情不會傷害我們,傷害的是通常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當看到凱西寫的「內疚清單」,看到凱西的母親幫馬修慶生,最後將馬修的遺物整理成一只「絕望箱」交給凱西……。我知道大家都得學著「放下」,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試著放過自己,我想那時因為凱西已經決定接受了最壞的結果,她反而變得更加堅強。傷心的記憶永遠無法弭平,對馬修的回憶仍會不斷湧現,透過書寫,我想凱西找到了出口,不必在乎他人眼光,勇敢做自己,認識到生命的短暫,不要讓未來的人生受限,讓生活回歸平靜,內心豁達、讓痛平息、讓愛自由。

閱讀本書時,特別上網查了《病人自主權利法》,也得知該法將於明年(2019年)正式上路。我想十多年前台中某百貨公司槍擊案,導致父母得照顧臥病多年的植物人女兒的悲劇,可以就此解決。傅達仁體育主播也應該能免去奔波,選擇在國內安樂死。或許,人道主義者會認為這並未考慮到病人自己的想法、感受,但長年照顧病患家屬的心情又有誰來體諒呢?《愛的最後一幕》裡,英國的做法,凱西的媽媽在法庭上陳述申請拔掉馬修的維生系統,這部分應該可以讓台灣政府單位參考。

《愛的最後一幕》充滿了作者-凱西‧瑞森布克的文字魅力,很訝異這是她初試啼聲之作!是那麼纖細而溫柔,深刻而寫實,她與弟弟的情感,在在都讓人回憶滿滿。儘管故事並不是什麼出人意表的情節,但正因為只是凱西個人細微的心情描述,才更加動人。因為那些都是你我曾經經歷的生活過往,只是我們淡忘了,抑或許刻意選擇不願想起。作者書中細膩而生動的畫面,讓我暫時忘掉了現實,勇敢地回憶過去,現實生活裡的掙扎與不快,因而暫時擺脫。除了感動,更讓人從書中的小故事、隻字片語,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生活在一座寂寞孤獨的孤島、繁忙緊繃的都市,你我都是凱西,你我都會被世事所困擾,常常感到厭煩與無奈,被一些不得不的過去束縛,在渴望愛、得不到愛的同時,盡可能的努力和堅持。你我早已被生活壓力、工作課業、人際關係等問題壓得喘不過氣,那麼不妨試著放下一切,學習與自己和平共處,與傷痛和解,打通電話或發個簡訊給親朋好友,付出善意,承擔責任與情感,幫助自我放下心懷,自我療癒,重新充電過生活。

《愛的最後一幕》不只是凱西‧瑞森布克親身經歷的故事,而是每個人的人生寫照,文字細膩、思維敏銳、鋪陳流暢,令人懾服不已。感動不已的劇情,卻莫名吸引讀者想一口氣看完的魅力,值得用心細讀、品味書中的情緒漩渦,即使被書中感人的情感弄得心情盪到谷底,留下強烈的震撼,迴盪在內心。將書闔上,也無法輕易把附著在心上的濃濃憂愁剔除;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必然的,我得自我激勵,幸福美滿地繼續人生旅程。大大推薦給認真且勇敢生活的你我!
 凱西和馬修是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姐...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推薦  2018/06/20
凱西和馬修是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姐弟,但在馬修16歲那年遭遇了嚴重的車禍,家人以及朋友無不誠心祈禱希望馬修能活下來。大家的希望成真了,馬修真的從嚴重的車禍中活了下來,但可能帶來更大的痛苦,因為馬修成了植物人。馬修的家人十分的愛他,即使馬修清醒的機率很低,凱西和家人仍舊不放棄微小的希望,仔細的照顧馬修。但照顧重度昏迷的患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凱西在馬修車禍後昏迷的這幾年間,其實自己的狀況也不是很好。馬修自己被困在昏迷的狀態中,而馬修昏迷這件事就像一個枷鎖般,也困住了凱西及家人。多年後,凱西和家人終於協議上訴拔掉馬修的維生裝置,但這並沒有讓凱西馬上回到良好的狀態,凱西為了這個決定依舊痛苦了好一陣子才終於釋懷。

 

 

任何與生死有關的問題都不是什麼容易決定的事,但誰都不知道何時會面臨到生死抉擇,無論是自己或是家人的。生命的課題常常來得措手不及,就像凱西與馬修,也許他們本來想像著會有美好的大學生活,事實上如果沒有那場意外,他們應該會有非常美好的未來,然而那場意外的發生改變了他們一家的人生。

 

 

要做出那樣的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照顧重度昏迷的患者需要耗費大量精神與體力,經濟上也是負擔,若非有同樣遭遇的人,實在很難了解照顧者心理的煎熬。除了煎熬之外,或許還有一些矛盾吧?因為曾經感情那麼的緊密,如今家人卻成了植物人的狀態,再也沒辦法清楚表達,他的人生就停在那一刻,但家人的人生卻還在持續。每當快樂的時候總忍不住想起臥病在床的家人,忍不住對自己的快樂多一絲內疚,久了之後,精神上大概就承受不住壓力了吧。

 

 

  決定移除維生裝置,讓馬修的一生走向終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因為馬修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誰知道馬修願不願意呢?前陣子讀了《困在大腦裡的人:揭開腦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識世界,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探索生與死的邊界》,作者利用各種實驗試圖與這樣情況的患者溝通,雖然還沒辦法立即掌握讓這類患者清醒的治療方法,但至少證明了即使呈現植物人的狀態,他們還是有辦法感受到外界,只是沒有辦法表達而已。當時候我就想,如果凱西他們做出決定前,相關實驗已經有所進展,是否能讓他們好過一些?但想想覺得不太可能,因為生死是個太艱難的問題,即使透過實驗得知馬修不想用這樣的狀態活著,也不可能完全不帶給凱西他們痛苦的感受。

 

 

凱西他們深愛著馬修,幾經考量才做出這個決定,而馬修昏迷時他們也是悉心照料,或許正是因為很愛馬修才會那麼痛苦?我想馬修大概不樂見大家如此不快樂,若我是馬修肯定會希望大家能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因為大家的人生都還在繼續進行著。在生死課題之前,也許很難找到真正正確的答案,畢竟狀況有千百種,做決定之前或之後還得面臨各種狀況考驗,還得面對自己心理的感受。也或者我們最該做的,是把握當下吧,總比事後追悔來得強。
 凱西和馬修是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姐...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8/06/20
凱西和馬修是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姐弟,但在馬修16歲那年遭遇了嚴重的車禍,家人以及朋友無不誠心祈禱希望馬修能活下來。大家的希望成真了,馬修真的從嚴重的車禍中活了下來,但可能帶來更大的痛苦,因為馬修成了植物人。馬修的家人十分的愛他,即使馬修清醒的機率很低,凱西和家人仍舊不放棄微小的希望,仔細的照顧馬修。但照顧重度昏迷的患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凱西在馬修車禍後昏迷的這幾年間,其實自己的狀況也不是很好。馬修自己被困在昏迷的狀態中,而馬修昏迷這件事就像一個枷鎖般,也困住了凱西及家人。多年後,凱西和家人終於協議上訴拔掉馬修的維生裝置,但這並沒有讓凱西馬上回到良好的狀態,凱西為了這個決定依舊痛苦了好一陣子才終於釋懷。

 

 

任何與生死有關的問題都不是什麼容易決定的事,但誰都不知道何時會面臨到生死抉擇,無論是自己或是家人的。生命的課題常常來得措手不及,就像凱西與馬修,也許他們本來想像著會有美好的大學生活,事實上如果沒有那場意外,他們應該會有非常美好的未來,然而那場意外的發生改變了他們一家的人生。

 

 

要做出那樣的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照顧重度昏迷的患者需要耗費大量精神與體力,經濟上也是負擔,若非有同樣遭遇的人,實在很難了解照顧者心理的煎熬。除了煎熬之外,或許還有一些矛盾吧?因為曾經感情那麼的緊密,如今家人卻成了植物人的狀態,再也沒辦法清楚表達,他的人生就停在那一刻,但家人的人生卻還在持續。每當快樂的時候總忍不住想起臥病在床的家人,忍不住對自己的快樂多一絲內疚,久了之後,精神上大概就承受不住壓力了吧。

 

 

  決定移除維生裝置,讓馬修的一生走向終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因為馬修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誰知道馬修願不願意呢?前陣子讀了《困在大腦裡的人:揭開腦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識世界,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探索生與死的邊界》,作者利用各種實驗試圖與這樣情況的患者溝通,雖然還沒辦法立即掌握讓這類患者清醒的治療方法,但至少證明了即使呈現植物人的狀態,他們還是有辦法感受到外界,只是沒有辦法表達而已。當時候我就想,如果凱西他們做出決定前,相關實驗已經有所進展,是否能讓他們好過一些?但想想覺得不太可能,因為生死是個太艱難的問題,即使透過實驗得知馬修不想用這樣的狀態活著,也不可能完全不帶給凱西他們痛苦的感受。

 

 

凱西他們深愛著馬修,幾經考量才做出這個決定,而馬修昏迷時他們也是悉心照料,或許正是因為很愛馬修才會那麼痛苦?我想馬修大概不樂見大家如此不快樂,若我是馬修肯定會希望大家能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因為大家的人生都還在繼續進行著。在生死課題之前,也許很難找到真正正確的答案,畢竟狀況有千百種,做決定之前或之後還得面臨各種狀況考驗,還得面對自己心理的感受。也或者我們最該做的,是把握當下吧,總比事後追悔來得強。
 Cindy跟作者一樣,有一個小...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8/06/19
Cindy跟作者一樣,有一個小一歲的弟弟,從小一塊打打鬧鬧玩在一起,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平安長大成人,沒有經歷作者在17歲那年,遭遇16歲弟弟發生車禍變成植物人的深切苦痛與磨難,這將完全改變一輩子的心境與想法,以及面對人生的態度,尤其恰恰是花樣年華的高二、高三年紀,準備進入多彩多姿的大學生涯,卻變成是學校與醫院兩頭跑,長期煎熬下來,是蠟燭兩頭燒,弟弟-馬修時好時壞的病情,牽動著一家人上下下的心,原來以為是運動健將的弟弟,可以逐漸好轉,沒想到一再復發的癲癇,讓病情往不樂觀的方向發展,住院期滿,全家決定把馬修帶回家裡照顧。

雖然有醫護人員協助,居家照護一個195公分高的大塊頭,決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爸媽還要照顧酒館的生意,賺錢養家,並支付龐大的醫藥費,姐姐-凱西還要兼顧學校的課業,還將面對大學選校選系的抉擇,即使父母鼓勵凱西離家求學,凱西還是無法放下照顧馬修的責任,好好過過人生唯一一次新鮮人生涯!Cindy非常難過再次見到一樁車禍意外造成家庭破碎的悲劇,實在是”交通安全,人人有責”不僅僅只是口號,無論走路、騎車、開車都要小心謹慎!

最讓人心痛的是作者以為馬修經歷如此糟糕的狀況,她不能再擁有快樂歡笑得權利,這是背叛與愧對一直躺在床上沒有知覺的弟弟,所以她會抑制追求生命中的美好,可是個人覺得凱西更應該活的快樂恣意,把弟弟來不及享受的青春年華,加倍過的痛快精彩,早就講數十遍過往快樂的回憶,每回在床邊可以跟馬修分享最新發現生活的美好,或是學校與朋友剛出爐的趣事,馬修已經被禁錮在一個無法動彈的軀體中,不能繼續譜寫揮灑自己的人生,難道全家也跟著要住進去一個失去歡笑的無形監獄中嗎?這應該若是馬修有知覺知道後,很不樂意見到的,但是家人卻都不如此著想,尤其對於處於這種狀況的親屬,可能會找出懲罰自己的方法,下意識覺得折磨傷害了自己,或許可以分攤病人的苦痛,難怪凱西之後會出現酗酒的行為,那是自我已經無法負荷長期照護與傷痛難耐的逃避方式,當然要尋求戒酒協助與心理創傷輔導。

而且術業有專攻,親手照顧家人是愛的表現與關懷,但是考量個人體型與體能,以及照顧持續性植物人是要有專業技術的人員與空間,也需要全天候輪班守護,找到適合的療養院安置馬修,家人們定期安排時間輪流探望陪伴,個人覺得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至於如何決定持續性植物人的生或死?這也是本書探討的重大主題之一,這和國情與法律判別有直接關聯,希望台灣在這方面的立法,多多參考國外的案例,讓國內有相同狀況的家庭,有更好的參考方式。

從1990年8月16日馬修車禍發生開始,作者直到2016年5月才完成《愛的最後一幕》的後記,可以想像這幾十年來,凱西一直深受此事件的打擊折磨,無法完全擺脫負面的影響,直到車禍八年後,終於說服家人與徵求法院判決同意,讓馬修停止水與養份的供給,即使痛到無法參加弟弟的告別式,後來終於提起勇氣詢問馬修骨灰的下落,再來是這本書的出版,以及未來打算領取弟弟骨灰回來,看得出來沉積在凱西心底的陰霾,逐漸散去,也能夠好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Cindy很佩服作者,藉由文字,把這段難以啟齒又無比傷痛的經歷公開出來,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自信心,如果我在17歲遭遇到類似的事件,其實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然度過這麼大的人生關卡?

其實,Cindy是舉雙手雙腳贊成在有條件限制下的實施安樂死,如持續性植物人、癌末苦痛的病患、無藥可醫的罕見疾病等,家屬在醫生提出病情評估,在積極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除了移轉到安寧病房,也可以考慮主動採取安樂死,最近6月7日往生的傅達仁主播,在台灣推動安樂死未果,最後在瑞士辭世,看得出台灣在這方面的還是有許多爭議待決,另外,也在思考當”愛的最後一幕”不是書名,而是真實場景時會是甚麼?Cindy想想大概在眾親朋好友的圍繞下,無病無痛安詳的離開人世,是最好最幸福的。

閱讀《愛的最後一幕》一定是非常沉痛的文字經歷,但是對於有相同或類似情況的家庭,是本可激發共鳴與心理療癒的寫實記錄,更能減低長期照護病人的心裡負擔,以及痛下最後決定的無奈與沉重,也許,走出大痛大悲之後,才能大澈大悟,如同熬過暴風暴雨肆虐過後,天晴時努力綻放的小花,特別鮮嫩漂亮,偶爾隨著風,搖曳生姿。
 無止盡的等待,給人的不只是逐漸...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8/06/19
無止盡的等待,給人的不只是逐漸失去的希望,更讓人不捨的則是對於未來生活的自我放逐。

凱西跟馬修是一對過從很親密的姊弟,相差一歲的兩人,學業上游刃有餘,馬修更是足球隊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有時會在父母開業的酒館幫忙,本該有著大好前程的兩姊弟,就在馬修遇上一起很嚴重的車禍後,戛然而止。

起初,他們一家人還滿懷希望:馬修的眼睛微張,彷彿隨時準備清醒、清洗身子不小心碰到敏感部位時,陰莖還會勃起,他們對著馬修講著過去曾發生過的趣事,記錄著馬修躺在床上的點點滴滴,每個家人都打算等馬修清醒後,向他述說著這些大小事,可能順便糗弄一下彼此,也象徵著苦盡甘來。

但他們等了八年,馬修仍處於「持續性植物狀態」,他們一家人才意識到,馬修可能永遠醒不過來了,也才願意正式向法院申請、並獲得許可:除了停止所有維持生命的治療和措施外,也中止供給人工營養和水分。十三天後,馬修離世。

只是這一切並沒讓凱西更好過,她無法跟摯愛的男人維持長久的婚姻,對於生養小孩也感到害怕,工作、生活、習慣變得一團糟。對她來說,她就是殺害馬修的兇手,而她又怎麼因為開心而笑,或者獨自獲得幸福呢?

凱西‧瑞森布克的《愛的最後一幕》,可比是英國版的《人魚沉睡的家》真人故事,兩本書中,都很深刻且矛盾地描繪著對於植物人或腦死患者那種希望與儀式性行為,每個行為都在在呈現著他們的意志:現下躺在床上的人只是暫時還沒睡醒,而有一天,他會睜開眼睛、站起來,回應每個愛他的人。然而在他們內心深處,一直不被允許浮現的念頭是:昏迷不醒的他,真的會有醒轉的一天?

把每個事件、疾病逐一統計後,會得到一連串的數字及機率,對多數人來說,不管機率多大,幾乎都等於零;然而對於事件當事人,機率卻都等於一,是種無力回天的傷害。

然後開始自責,一堆「為什麼」開始浮現,正如凱西自責為何當初沒有要求馬修一起跟她回家?甚至後來質疑為何死的是馬修而不是她?接著是放棄生活目標,拒絕擁有美滿的日子。然後與人失去連結,最後可能就是孤老一生。

別人終究是旁人,過不過得去也只有自己知道及體會。

本書其實帶有著敘事治療的意味,每個故事都有其意義,對當事人來說,他必須把內心那種鬱積、沉悶、苦痛、自責等的負面想法表達出來,這麼做不只是清理心底的垃圾,更多是幫助自己去沉澱著這一切,如何在他的生命紮根、成長、茁壯;接著是去看見其他不同的可能,發現自己其實不是默默地承受著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最後則是賦予新的意義,讓自己學會一邊與悲傷共存,一邊也持續向前踏步。

允許自己悲傷,其實也是允許自己好好當個人,當災難已成事實,當悲劇已無力回轉,而我們的極度難過,也正代表我們曾有過的純粹的愛。每個人跨過的點與時間各有分別,如果還是難過,或許再去看看【可可夜總會】吧:往生者並未死去,只是換了個棲息地,他正活在所有思念者的心中。
 我喜愛有高度社會性的題材,不單...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8/06/11
我喜愛有高度社會性的題材,不單是因為靠近我們所處的世界,可以看到好多好多貼近現實的生活風景,或許也可以讓正在徬徨猶豫的人,有些不一樣的啟示吧。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一定.…..,而一切將會不同.....」姐姐凱西總是在懊惱中不停回想,自責錯誤是自己造成的,經歷抗拒面對現實的階段,從希望到失望,因為車禍的意外改寫這家人的人生〜
        這是一本感人的親情故事,寫出在緊密的羈絆裡,那一片親情的風景,閱讀時挑動了心中害怕失落的恐懼,有著人生是那麼無常,人類多麼脆弱的心情,即使明知死生無常,卻還是不能不感慨困惑。
        我覺得這本書談的不只是植物人的醫療問題,更重要的是深刻描述在面對遭遇這種突然的變故後,心理情緒上的變化。是的,接受意外,是家屬必須首先面對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必定充滿擔心及憂慮,在煎熬掙扎當中,可能罹患心理疾病,而陷入另一種未知的茫然中。而接下來必須面對的則是「照顧」問題,因為愛、責任及不捨得而選擇不放棄地照顧,但照顧,最不能忽視的是「長期」這兩個字,從一開始希望能夠改善患者的失能狀態到未見起色的失望煎熬,這樣長期的壓力(抗戰),會讓照顧者面臨著另外一種恐懼與哀傷,照顧病人的同時,自己的生活一塊一塊的陷落流失,而感到沮喪與窒息,情緒很容易就失控,讓生活失序。
        其實讀這本書時,最先聯想到的就是曾經引起關注的植物人王曉民,在民國52年,騎腳踏車於八德路與敦化南路口遭計程車撞擊,腦部嚴重受創成為植物人,發生意外時是北二女(中山女高)的學生,家人不願放棄希望,耗盡家產全力照顧,妹妹也被迫輟學加入照顧行列,在2010年3月去世時,已在病塌上躺了46年6個月。那種苦與無奈應該就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明白的吧。﹝長期臥床的王曉民,雖有父母無比執著、無比忍耐的照顧,身體卻還是開始陸續出現各種疾病。1983年,當時呈現植物人狀態已二十年之久的王曉民,肺部萎縮,呼吸困難,肺部萎縮後,頻頻抽痰,氣管已紅腫,必須抬高右臂,卻又因此造成右臂骨折。趙錫念擔心自己死後王曉民無人照護,因此向立法院請願,要求速訂安樂死法律,使她的女兒王曉民能解脫殘酷的病痛折磨。此事在立法院引發激烈辯論。由於多數委員反對,且學者對於日後可能的安樂死濫用存有疑慮,因此未獲結論。節錄自維基百科﹞
       因為必須完全仰賴他人,包含最基本的人類行為,像是進食、洗澡與排泄,看起來像一具「活著」的驅殼,待在病床上猶如被判死刑,是患者的痛苦,而該不該放手的思考,是家人的痛楚。然而,大腦嚴重受損的病人真的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人性」了嗎?這或許就是另外一個家屬不願意放棄而掙扎矛盾的所在了(困在大腦裡的人)。
        我們總說,質與量一樣重要,光是擁有更長的生命,並不等於擁有一個更好的生命,雖然我總覺得並不是苦苦不放棄才稱為有愛,但是「愛」的極限和「死亡」的界線,對於親屬來說該如何判定?有著難以衡量的複雜和糾結,考驗著身旁所有人的愛心與耐心,但我們或許必須試著告訴自己捨棄不是放棄,而是一種讓生活回歸正常的從容力量,或許這也是躺在病塌上的親人希望看到的啊。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其實已經很多年...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6/11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其實已經很多年了,法界、醫界對生命權有很多倫理法治爭論,家屬也不捨為放棄親人,例如著名的「王曉民」,就是很折磨照護家屬的經典案例。

也經常看到社會新聞,許多因為長期照顧病人太勞累,也沒有申請「喘息服務」,最後身心煎熬也走上絕路。

大部分國家的法規規定都需要在意識清楚時預立意願書,才能不急救或放棄人工器材介入或者安樂死。而作者一家人是在英國,他們可以由家屬和醫院向法院提出移除病患的維生治療設備,讓病人得以自然死亡。 

不過昨天新聞報導,台灣也將於明年一月六日起實施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民眾可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等維持生命治療,或鼻胃管灌食等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除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外,痛苦難耐、無法治癒等特殊病況,也可向衛福部提出申請,經審議通過也適用。

雖仍有許多爭議及很多層面問題須解決,但我是贊成的。若靈魂困在軀幹裡(或根本不在軀幹裡),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活著真有意義嗎?

本書關於病人醫療問題只是個引子,更著重於親屬的身心壓力描述,也是最磨人的部分。說殘酷一點,植物人無知無覺無法表達,也沒有治癒機會了,看護者還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長期看照的勞累,終究會有許多想法,尤其是植物人這種很無望無回應的狀況,一旦興起病人「不如真正死去的好」這念頭,又帶出更多愧疚自責,都是很多長期看護者的心情掙扎。
但是逝者已矣,活著的人要更珍惜自己,放過自己。我想作者書寫本書,就是一種平復傷痕的好方法。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作者:麥可.史萊平恩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01
66折: $ 244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童年情感障礙療癒系列套書(三冊):《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童年情感忽視2》
作者:史丹.塔特金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4-05-20
66折: $ 89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趕走窮人思維,靠自己成為富一代:你阿公都看得懂的理財書!
作者:關韶文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11-09
66折: $ 264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調整心靈 DNA有聲書﹝新版﹞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15
66折: $ 66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
作者:史帝芬.維特 (Stephen Witt)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20
$ 395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作者:劉潤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3-29
$ 31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山野花香(10)
作者:清風九度
出版社:北京億森同創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17
$ 5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小可憐成了大財閥的心頭好(5)
作者:清漪
出版社:北京億森同創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17
$ 5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100張圖搞懂5G/6G產業鏈:「技術、運用、廠商」全面解析
作者:江達威
出版社:財經傳訊
出版日期:2025-01-16
$ 345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