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0 項符合

第五個孩子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3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看完這個故事後,感受有點複雜。...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5
看完這個故事後,感受有點複雜。 故事背景在1970年代左右的英國,海莉與大衛買下了維多利亞式的大房子,夢想著在這棟房子構築美好的家庭生活。 大衛與海莉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但現實與理想卻不總是相同。他們很快便迎來第一個孩子,除了育兒之外,海莉與大...
第五個孩子 第五個孩子

作者:多麗絲.萊辛 / 譯者:余國芳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5-13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TAAZE 讀冊生活
圖書名稱:第五個孩子

想到這第五個孩子,她沒有愛,也沒有感情,
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
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

吳爾芙之後,不能不認識的重量級女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代表作

▍極限揭露人類隱而未顯的與惡的距離
▍女人被愛勒索的酷烈時代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
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多麗絲‧萊辛

海莉一直相信,這個小怪物是來傷害她的,
現在卻怎麼也沒有這種感覺。
她的心裡只有憐憫:可憐的小怪獸啊,
他的母親竟是這般的討厭他……

一個粗暴、野獸般的孩子降臨人世,擰轉所有家庭成員的心,一片樂土從此傾覆。
班,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長相古怪、性格暴戾。他鎮日怒吼咆哮,學會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祈使的命令句:「我要蛋糕。」
面對這個家族裡人人迴避的孩子,海莉既想守護他,卻又暗暗希望他從高處摔落、被車撞死。她那出於本能的母愛存在,但不知從何開始……

本書探討階級社會裡,面對異己的矛盾與拉扯,以及母愛的在與不在──「尋常」是什麼模樣?無知之中,你的寬容還寬容嗎?

一部認識萊辛、親近萊辛的經典之作。



▍文壇推薦
楊薇雲(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淡江大學英文系 兼任副教授)
盧郁佳(作家)
__專文作序

李欣倫(作家)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郝譽翔(作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__萊辛迷一致推薦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近幾十年來聲譽最為卓著的作家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如是形容:「她是描述女性經驗的史詩級創作者,她帶著懷疑精神,用火一般的熱情和想像力呈現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供人們審視思考。」

除了獲頒英國最高榮譽勳位獎與最高文學獎項之外,她也獲得大衛柯亨英國文學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加泰隆尼亞國際獎,以及杜邦文學終生成就金筆獎。

二○一三年十一月,萊辛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本書續集"Ben, In the World: The Sequel to the Fifth Child"中文版預計於二○二○年出版。

譯者簡介:

余國芳

中興大學合作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有《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出偷馬》、《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章節試閱
……

時光匆匆。時光的確匆匆,只不過她被限制在與周遭人們不同的時間表裡──也不同於一般孕婦,她們的時間是緩慢的,是一個隱藏的生命孕育成長的日程。而她的時光就是忍耐,包含著痛苦的忍耐。鬼魅和妖怪就住在她的腦子裡。她想到科學家在做實驗,把兩個不同種類和體型的動物接合在一起,這大概就是她這種可憐母親的感受了。她幻想著身體裡就懷著這樣可憐又笨拙的怪物,真切的可怕,是大丹或俄國牧羊犬和小哈巴狗的混種;是獅子和狗的混種;是拉車的大馬和小毛驢的;是老虎和山羊的。有時她確信有動物的蹄子──有時是爪子──在割裂她...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推薦序一】

你想勒索愛情、勒索母愛,整個社會都會來幫助你

◎盧郁佳(作家)

芭芭拉.金索沃的小說《毒木聖經》(The Poisonwood Bible)描述比利時白人傳教士家庭設法教化剛果殖民地黑人,文化鴻溝的悲劇。當中冷眼觀察全局的女兒艾達,真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名英軍因傷致殘,娶了在醫院結識的英國護士,戰後在今天伊朗的英國帝國銀行工作,生下萊辛。風聞許多人種玉米致富,他們全家搬到非洲的英屬殖民地羅德西亞(今天的辛巴威)種玉米,卻歉收貧窮,父親無法適應當地。母親則想教化黑人,當...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序】
你想勒索愛情、勒索母愛,整個社會都會來幫助你 ◎盧郁佳(作家)
惡何以形塑? ◎楊薇雲(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副教授)

第五個孩子
圖書評論 -   評分:
 看完這個故事後,感受有點複雜。...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5
看完這個故事後,感受有點複雜。


故事背景在1970年代左右的英國,海莉與大衛買下了維多利亞式的大房子,夢想著在這棟房子構築美好的家庭生活。






大衛與海莉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但現實與理想卻不總是相同。他們很快便迎來第一個孩子,除了育兒之外,海莉與大衛也樂於邀請親友到家中參加派對,種種開銷其實都是壓力,幸好大衛的生父願意伸出援手,他們才能繼續過著想像中美好的生活。




在第五個孩子班出生前,我想他們雖然覺得有些辛苦,但仍對生活狀況沒太多抱怨,就算親友們或多或少暗示,但他們夫妻並沒有想改變的意思。直到班出生後,由於班和前四位孩子非常的不同,親友們不再像以前那麼期待海莉家的派對,孩子們也覺得海莉在班身上花太多時間,大衛對這個孩子也有怨言。




書中並沒有明白指出班究竟是什麼問題,但當時能幫助特殊孩子的資源並不多,對特殊孩童的認識也還不夠,就算海莉想要幫助班,一時也無所適從。海莉對其他孩子的愛與用心當然無庸置疑,但相對於班,其他幾位孩子都比較能融入社會,是一般人眼中較為正常的孩子,海莉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就相對少點。



大衛與海莉因為自己的因素,一直希望建立一個大家庭,這當中也包含了他們的期許。但理想跟現實總是有衝突,看前面他們夫妻並沒有刻意節育,其實就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擔憂,雖然海莉與大衛對孩子用心,但如果家人不能夠幫忙他們的經濟狀況與家務的話,會不會在班出生前,他們就會面臨更多現實的衝擊呢?




由於班實在太特殊,除了海莉之外,其他家人幾乎不能接受班,於是將班送到偏遠的機構,但海莉又無法忍心將班一個人留在那裡,接回班之後,家庭也漸漸分崩離析。但海莉真的很愛這個孩子嗎?也許更多是她身為母親覺得應該有的情感。




在班出生之前,海莉當然愛孩子,但在這之後,她也忍不住對班有負面的情感及想法。其實班也沒什麼錯,生來是這個樣子也不是他能夠決定的,父母沒辦法對他付出足夠的愛與關懷,似乎也很難一面倒的譴責。也許只能說海莉與大衛把所有事情想得太簡單,他們依靠親友成全了自己理想生活,然而當中只要有點變數,美好就容易崩盤不存在。
 海莉和大衛婚後原本計畫要生很多...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5/14
海莉和大衛婚後原本計畫要生很多孩子,在第五個孩子出生後,因為他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一切都變了。
我們的世界如此多彩多姿,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的基因組合而成,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家所表現出來的,應該也是各種面向的多元呈現,而不是大家都一樣。父母要生孩子的時候有許多期待,但其實也有風險。孩子出生後如果有問題,父母通常得到處奔波,付出比一般父母更多心血,但不一定能得到解決,也是很無奈,是許多正常家庭無法想像的。通常這樣的家庭步調會被打亂,基於母性,母親會堅持的照顧下去,父親態度則不一定。夫妻與親子如果沒有親密的協調與溝通,感情很快就會變質,甚至有人離開。
現代社會醫療服務越來越好,越來越專業,做爸媽的如果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有些問題或許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得到一些改善與支持。
除了爸媽,如果有手足,他們的感受也是不能忽略的。手足可能會覺得爸媽關愛問題孩子比較多而忽略了他們,或是他們排斥和問題孩子一起活動,也可能他們不知道如何和問題孩子互動,這些問題現在也都有心理師在關注輔導。透過教育改變觀念和行為的可能性,會讓我們更有同理心去面對與大眾不太一樣的人,或許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個包容的舉動,就可以改變他的人生。
 問我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5/14
問我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片段閱讀下來,對於「出於母性,海莉對班始終有愛,然而面對這個彷彿執意要折磨她的孩子,這份愛不知從何開始。」有何看法,我只覺得,海莉是一位不會公平分配自己的愛的母親,每新誕育一個孩子,通常家中都會把重心放在新孩子身上,而前面的手足也因為享受夠了父母的專寵,以致醋意稍減或已無醋意。

所以海莉將全副心思放在第五個孩子班的身上,卻大大減低了對其他四個孩子的注意,也難怪等孩子稍微長大、有自己思想意志時,前三個小孩都因為年紀夠大而離家------因為他們不喜歡不公平的父母,也因為母親永遠將眼光放在最小弟弟班身上,忽略去照顧其他兄姊。

年紀較大的孩子們想讀住宿學校,不是不喜歡這個家,而是不喜歡「母親因偏心而造成的家庭氣氛」。其實母親海莉真的可以稍稍放手,她那樣老是盯著班看,卻又沒有認識班的世界的同理能力,注定造成兩人永遠有摩擦,也註定班在這個家族中是不合格的小孩。

父母錯誤的教養,與小孩何辜?母親海莉越是對班特殊待遇,班越是反抗這種特殊對待,這種心理想來並非不正常,宿命一點說,就是這個孩子與這整個家族無緣,既然無緣,何必強求,弄到最後全家無一人開心?
 《第五個孩子》裡,主角-海莉‧...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5/14
《第五個孩子》裡,主角-海莉‧洛瓦與老公大衛‧洛瓦,在沒預期的心態下,家裡誕生了第五個孩子-班,他可說是沒在祝福之下、不被眾人期待下來到洛瓦家;當然班也似乎不負眾望,搞得這個家雞飛狗跳、雞犬不寧。

相對於班的不堪造就、無可救藥、為所欲為,班的前四位兄姊生來一切如常,聽話、乖巧、也從沒讓人擔心,家人間相處愉快……,海莉與大衛並不知道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儘管無法接受這事實,但身為母親的海莉依舊不離不棄,善解、溫柔對待這第五個孩子,她無限的包容與接受班的所有缺點和破壞行徑,那怕班像一頭無法馴服的野獸,海莉始終願意忍耐與等待,奈何事與願違,最終得面對這個家的夫離子散……。

《第五個孩子》的故事背景是在一九七O年代英國一處保守的鄉間,我想,那時的「特殊教育」應該尚未被重視。面對像班這樣行為脫軌、沒人理解的孩子,身為父母與學校單位只能束手無策、自求多福,大多也只能送精神療養院;只是院方不人道的處理方式,讓海莉於心不忍,最終還是接回家裡自己照顧,只是用盡所有心力與方法,班的行徑只有隨著年紀的增長變本加厲,絲毫不見改善。而海莉依然抱持著愚蠢的奢望,期待有朝一日事情會有所好轉。

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美好結局。一般人對於「反社會型人格」多是先入為主的「標籤化」,不願進一步去認識、了解,終究造成家庭與社會問題。《第五個孩子》
裡,海莉從接受面對到一籌莫展,將一個類似過動症、情緒障礙孩童母親不為人知的一面忠實呈現其心路歷程。努力愛一個人,和幸福並無關聯,恨一個人也是。海莉始終不離不棄,但也心力交瘁,她沒有任何支援與協助,一人孤軍奮鬥,即使面對丈夫與其他孩子的抱怨和質疑,她依舊想為班的生命找尋出口,可謂一段血淚交織的悲慘人生。

「如果你問我會難過嗎?會失望嗎?會不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白做的付出?說實話,我當然會失望難過,誰不期待看到班的人生與生命來個『大逆轉』……。」我想,這應該是海莉的心聲吧!只是她說不出口也無處可訴。班最終還是沒能如她所願成為一個「正常人」,班後來只能從那群狐朋狗黨尋求慰藉,因為只有他們不會有異樣眼光看待他,而他只能繼續當別人眼中的異類……。

《第五個孩子》的篇幅其實並不算多,故事以海莉的自述為主,因此個人以為本書小小的缺憾便在於無法得知家中其他人的真實想法。例如:老公-大衛和其他四位兄弟姐妹的內心感受。當媽媽將全副心力關注在最小的兒子-班身上時,對於她的偏心與摯愛,他們有無想說的話?抑或,對自己照顧無微不至的媽媽,班是感恩還是排斥?我想應該是後者,時時被監視、懷疑,永遠被歸類為那最不成材、最令人頭疼的對象,想必心裡並不好受;尤其當海莉將關注只放在他一人,而忽略了其他四個,他也能感受到那股醋勁與敵意吧!這也是造成兄姊的不理不睬,最後也選擇離家的主因。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也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讓讀者看到一個破碎的家庭,一個無助的母親與一個悲慘的小孩,注定的不幸來自於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嗎?我不知道,因為沒生過孩子的筆者,換位思考,也會像海莉一樣束手無策,所以不忍苛責書中任何角色,沒有人是對或錯,很多時候的決定都是不得不的抉擇。當面臨崩潰,自己又該如何挽救?是放棄班來挽回之前幸福美滿的家庭嗎?而犧牲多人幸福來成全班一人,那又是何其慘忍!

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是本讓人愈看愈毛骨悚然,卻也欲罷不能的精彩小說,多麼希望看到海莉與班會有一個完美的Happy Ending,只是事與願違。作者以輕描淡寫的寫實手法,讓故事就像自然而然發生在你我周遭般真實,更增添其恐怖性。平鋪直敘的描寫筆法,一步步讓讀者陷入不寒而慄的恐懼境地,不可自拔,跌入深淵般無助。不捨與憐憫的代價,難道只有一生的苦難嗎?當讀者從故事脫離,反覆咀嚼書中之深意,才驚覺作者手法之高明,一位勢單力薄的母親也無力挽回親人與社會大眾對班那樣醜陋、特立獨行異類的偏見、排擠和歧視,終導致他淪為弱勢、社會邊緣的犯罪者,而這不正時時發生在現實的台灣社會嗎?推薦一本值得深思的恐怖小說。
 2007年,英國作家多麗絲.萊...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5/13
2007年,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34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萊辛經常在作品中描繪女性生存現狀,譬如1962年出版的《金色筆記》,揭示女性追求獨立自由的重重困境,不僅成為其代表作,更被認為引導了女性解放運動。不過,萊辛曾聲稱「這部小說並不是女權運動的鼓手」,不願因此侷限住了小說裡的其他面向。話雖如此,閱讀萊辛的作品時,確實無法忽視當中對女性議題的關注。

有論者以為,女性自由意識的覺醒和母性意識的體現,是萊辛作品中兩個重要的主題。在1988年發表的《第五個孩子》裡,萊辛聚焦於一個英國的中產階級家庭,講述原本幸福和諧的家庭,在第五個孩子班出生後,逐漸籠罩上令人不快的陰影,進而走向毀壞崩解。小說雖然名為《第五個孩子》,萊辛卻以身為女性/母親的海莉為主要角色,甚至花費極大篇幅刻劃其內心,試圖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的母親形象。

故事開始,尚未步入禮堂、走入家庭的海莉,在一家專門設計和提供建築材料的公司從事業務工作。一場派對上,海莉和大衛相遇了,兩人猶如「天造地設的一對」,一眼便認定了對方;理所當然,他們結了婚。學者宋曉萍曾論:「女性是臨時性的,婚姻打斷了她的時間流程,她的現在和過去被撕裂而脫節。」婚後的海莉和婚前的海莉再也沒有任何干係,她拋下了原本的職業、離開公司,完完全全置身於家庭之中;一個大衛努力建造的「家」。海莉的選擇其實有跡可循,她的父母認為「家庭生活是快樂人生的基礎」,故而她非常清楚自己要甚麼,「要不要當一名職業婦女,這個問題從來不困擾她」。

海莉和大衛找了一棟維多利亞式、三層樓的房子,偌大的空間裡,到處都是房間、走廊、樓梯間,還有閣樓。彷彿是為了填滿這些空間,也或許只是呼應了兩人內心深處的共同願望,搬進這棟屋子之後,孩子接二連三地誕生,海莉和大衛雖然感到辛苦,但在海莉的母親陶樂西和大衛的父親詹姆斯的協助下,卻也十分滿足於這個「幸福,和樂融融的家庭」。每逢過節或是暑假,他們總會廣邀親戚朋友來家裡舉辦宴會,大夥圍著巨大的餐桌,愉快地用餐、喝咖啡、聊天,許多不同類型的人聚在一起,氣氛歡樂無比。

「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提供兩種食品:一種在廚房完成,一種在化妝鏡前完成,分別滿足口腹之慾和性慾──她們做的飯菜和她們自己的身體,」宋曉萍如是說。海莉和其他女人分擔了宴會的採買和燒煮工作,還提供自己的身體──與其說是滿足大衛的性慾,倒不如說是為了純粹的生殖,「我不生還能幹嘛?」海莉說道。於是乎,在這棟房屋之內的海莉,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主體性,僅能依附這個由大衛所創造、屬於大衛「舊家的延伸和擴大」的家庭空間生存,成為妻子、成為母親。如同海莉的母親桃樂西,即使成了寡婦,她「所謂『自己的生活』,絕大部分就是在拜訪她的三個女兒」。

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有句名言:「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然而在父權社會底下,「一個女人的正常空間應該是:家庭(由廚房、客廳、臥室和丈夫、孩子以及數不清的家務共同組成,唯獨缺少『一間自己的屋子』)。」反觀大衛,當父母離異並分別再婚後,他成了「在兩個家都有一個房間的小孩」,是故成為人父之後,他格外堅持「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雖然如此,從萊辛的敘述裡,似乎看不到海莉在這個家裡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換言之,這棟房子固然空間很大、有許多房間,但對海莉而言,卻是一個封閉、狹小、有限的空間,使其在無意間遭受剝削與禁錮。這對敏感的女人是致命的,宋曉萍指出:「她們的苦惱、不滿、抑鬱以及逆反心理,對抗情緒,甚至瘋狂、暴烈等,常常直接源於她們對空間無與倫比的敏感。」由此看來,海莉懷第五胎時所產生的負面情緒,一方面是源自於胎兒的不安分,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因為長期以來自身情緒的積累。

故事發展至此,洛瓦一家所代表的「標準的幸福家庭」已臻至完美,對其他嚮往家庭生活的人而言,其象徵意義也達到了極大化,像是家庭背景不快樂的小女孩碧姬,便「拚了命地巴著這個幸福家庭的奇蹟不肯放手」。遺憾的是,奇蹟終究不會是常態,隨之而來的快速且巨大的崩解或許暗示了家庭秩序從來就不是穩固不變的。尤其大衛和海莉建立的家庭僅僅是奠基在生育,同時不斷舉辦家庭派對,營造出和樂融融的氣氛之上,這般的空中樓閣自然難以持久。

另外,在部分女性主義論者眼中,懷孕是主體分裂的重要經驗,是以女性永遠與自身相異,短暫、多變、游離,種種特性讓女性成為「他者」。海莉從懷了班開始,「變得沉默、乖戾、多疑,懷疑所有的人,懷疑他們對她的觀感」,甚至認為大家都在譴責她,另一方面,卻又不停地渴求其他人的認同與肯定。海莉被他者化、邊緣化的處境在班出生後,獲得了一個緩解的機會。班有著古怪的長相、暴戾野蠻的性格,難以馴服的原始動物性,讓他與幸福的家庭格格不入,注定只能是個完完全全的「他者」(名為《第五個孩子》,卻迴避了班的視角,忽略他的聲音)。於是,身為洛瓦一家的父權中心的大衛,決定將班送往專收怪胎的機構,企圖透過排除「他者」,恢復原本的家庭秩序。倘若海莉能完全認同大衛的做法,徹底放棄班,也許這個家庭真的能回歸「正常」,而她也能重回父權規範下的「母親」角色。

海莉雖然也像其他人一樣感到輕鬆,卻無法全然將班從腦海中抹去,「她想到他的時候,沒有愛,也沒有感情,她恨自己竟然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激不起一絲一毫的火花;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萊辛筆下的海莉,跳脫了父權社會對「母親」的想像,讓意識建構的「母職」(Motherhood)與源自主體的「母性」(Mothering)有所區分。「我煩透了老是被人家說我不懂這不懂那。我是孩子的媽。我是班.洛瓦的媽。你們懂嗎?」海莉暴怒吼道。由此可見,海莉不顧大衛的反對,擅自將班接回家裡,並非是出自於所謂的「母愛」,而是因為她和班之間的母子關係,僅此而已。

海莉的選擇使得全家人「以為她背離全家,選擇走入一個陌生的國度,和她的班一起」。至此,海莉和班皆成了這個家的「他者」。夫妻之間有了距離,大衛愈來愈晚回家;其他孩子長大後紛紛選擇就讀寄宿學校,遠離家裡;至於那些過去常來參加家庭聚會的親朋好友,也漸漸不再露臉了。「按照這個社會──她所屬的這個社會──所有的準則、信念,她就該義無反顧地把班送回去那個地方,」海莉深知:「就因為她把他拯救出來,逃過一死,她就此毀了這個家。」也就是說,母性意識的覺醒,讓海莉成為「整個家庭的毀滅者」。乍看之下,這段話顯得荒謬且矛盾,但「母性」並非「母職」,本來就不必與父權建構的「家庭」有所掛勾,可以獨立存在。

故事最後,美好的家庭生活如同鏡花水月,整棟房子變得空空蕩蕩,海莉依舊身困其中。母性意識的覺醒沒有讓她找到身為人/女人的主體性,「為妻為母並不是女性全部,至少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女性自我才是關係存在與否的根本問題,」宋曉萍如此說明。至於班,萊辛為他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離開家之後,被視為「妖怪」、「侏儒」、「異類」的班,或許「在人群中尋找另一張屬於他同類的臉孔」。就像當初的海莉和大衛,兩個「怪人」也是在人群中走向彼此。
 Cindy覺得《第五個孩子》小...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5/13
Cindy覺得《第五個孩子》小說裡大衛與海莉這對夫妻,似乎對於家庭成員的憧憬,太過樂觀,太過期待,不只買了一棟有著不少房間的房子,經濟上快超乎兩人的負擔,結婚後海莉隨即開始增產報國,新生兒一個接著一個來報到,幸好海莉的母親願意與他們一家住在一起,幫忙照顧小孩子,協助家務,加上大衛有個有錢的父親,節日和諸多親朋好友一起來渡假時,總會送上一筆金額豐厚的支票,解決大衛家的困擾,也讓大家很樂意定期來訪這個幸福美滿快樂的家庭,甚至有些朋友會上門來體會與學習一個和樂家庭的氣氛,直到海莉第五個孩子-班出生後,整個家庭氣氛逐漸改變,連固定來訪的親友團也藉故再也不上門了,詳細的原因就是這本小說娓娓道來的劇情,作者特意構築生出特殊孩子造成的家庭衝突,以及母親面對的種種艱難與割捨。

 

懷孕期間,只有海莉本人清楚第五個孩子的異狀,胎兒手腳能動後一直狂踢母親的肚皮,搞得母親去看醫生拿鎮定劑,出生後班的長相與行為異於常人,貪吃又食量特大,活動力超強,破壞力驚人,看得出語言與腦力發展遲緩,卻有動物兇殘的直覺本能與攻擊性,這樣的孩子無法融入人類社會的和樂家庭裡,也會讓其他家人不安,心裡頭懷有陰影,後來親友們建議把班送到特殊機構,海莉再不捨得也只能讓班被送走,直到有天母親的愛心大爆發,開車跑去探望,才知道特殊機構的環境差勁,對待班的方式無比惡劣,罔顧人道,當下決定把班帶回家,此後,原本眾人欽羨的美滿家庭,逐漸分崩離析,再也回不去了~~

 

其實看得出來海莉把班帶在身邊,是個人一廂情願的作法,班越長大,海莉越管不動,也負荷不了,後來交給一幫看來也是行為不良的青年幫忙看顧,母親雖不願意卻已心力交瘁,也是沒有辦法下唯一僅有的選擇,因為那時英國也沒有對症照顧與治療班的特殊專門機構,只是管不動放任之後的造成的社會問題與犯罪情節,卻是全民買單。

 

生育是養育與教育的開端,並不是孩子生下之後就沒事,含辛茹苦把孩子一寸一寸拉拔長大,是許多媽媽過來人的心聲,幾十年來操心操勞,直到孩子長大,成家立業,才算鬆口氣,媽媽不是萬能,但是一個家沒有媽媽是萬萬不能,只是媽媽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太多孩子要照顧,媽媽也是吃不消的,何況遇到特殊狀況的孩子,媽媽付出的心力更多,現代對於特殊孩子的鑑定與治療有長足的進步,專業團隊的協助輔導與藥物治療,可以減輕問題家庭的負擔與困擾,只是自古至今面對教養歧異孩子的做法,仍是一大難題。

 

但在半個世紀以前,特殊機構大多如小說裡面描述的可怕模樣,若是要堅持自己在家照顧,母親花費最多精神與時間的通常是最年幼或是最需要呵護的孩子,若是其他家人都不支持和幫助,小說裡面就是其中之一個令人憐嘆的結果,而這個就是作者想深入探討的親情倫理議題,是要為了維持整個家庭的和睦,自私地把異類送走,不管不顧,一勞永逸,只要父母親放得下擔憂的牽掛與良心的苛責?還是以為發揮母愛與關懷就能矯正孩子的偏差,導回正途呢? 從《第五個孩子》的結局看來班的教育失敗,全家因此雞犬不寧,氣氛難和,長大後物以類聚,交到壞朋友似乎是必然的,逐漸年邁的母親也無法管得動行為偏差的青少年,看來海莉的決定,不只賠上整個家庭的幸福,正常的孩子們也分散到親人家居住,如何兼顧家庭正常生活與照料特殊孩子,一直是母親與家人們兩難的抉擇!

 

當出現一個異於常人也很難融入家庭的孩子,做為父母親與兄弟姊妹的家人,該怎麼辦比較好? 作者已交代兩種極端的結果,那到底還有其他選擇嗎?Cindy倒覺得可以送到像少林寺等之類修練的地方,出家人作息正常,大量勞動與訓練,釋放過多的體力,和尚武力值高也管得動,也不怕力氣太大的野蠻孩子,但是不傳授武藝,加上地處偏遠,與到狐群狗黨的機率比較低,對社會人群造成的危害也比較低,當然這只是Cindy一廂情願的建議,少林寺等之類修練的組織,願不願意秉持出家人慈悲為懷的心腸收留也是個問題呢!

 

常聽說為母則強,但是有血有肉母親的強也是有限度的,維持家庭幸福的平衡很不簡單,母親內心的痛苦,有時是為了闔家的祥和,以及不忍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苦。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5/13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可愛完美的天使,
正如同每對夫妻,都希望能創造出幸福美滿的家庭。
但天下事,總是不盡人願。

海莉跟大衛,是一對有點「獨特」的夫妻。
從還未相遇之時,他們在別人眼裡就已經是那種有點怪的「老派人」,
雖然在我看來,他們只是比大部分隨波逐流的人,更清楚自己要什麼。

獨特的兩個人,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了可說是天生絕配的彼此,
相識、相戀,然後共組屬於自己的幸福大家庭,
原本,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故事,幾乎稱得上是現代童話了。

雖然我跟他們大多數的親友一樣,
對於「想生六個、甚至八個十個孩子」的理念頗不能認同:
畢竟,養兒育女真是一件充滿挑戰的辛苦事,
過度樂觀,到頭來辛苦的不只是父母、更是孩子。

而偏偏,他們的第五個孩子:班,
又是個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怪小孩」。

不只是個性,他從在娘胎裡就跟其他的孩子很不一樣,
耗盡了母親所有的心力、也剝奪了其他兄姊的資源。
即使是天生充滿母性的海莉,面對班,也只有滿滿的恐懼...

在多麗絲‧萊辛筆下的這個故事裡,我看見的是滿滿的痛楚與無奈。
不只是生下班、用盡全力撫養他卻無法愛他的父母海莉跟大衛;
也包括因為班而逐漸與原生家庭疏離的兄姊:路克、海倫、珍妮;
年紀最接近、卻也「受害」最深,最終還是離開家中的小保羅;
以及盡其所能、為孩子付出一切的祖父母們,尤其是桃樂絲。

唉,即使知道這樣不公平,但我依然很難不覺得,
即使沒有班,生了這麼多孩子卻得依靠別人幫忙才能照顧,
海莉跟大衛實在是有點天真、更有那麼些自私。

可是同時,我也無法責怪最終還是決定把班接回家的海莉。
畢竟,有時能夠眼睜睜看著自己懷胎生下的骨肉,
在那種慘無人道的環境中被當作物品對待,慢慢死去?

就像我無法責怪大衛逐日的疏離與冷淡、無法怨他不將班看作自己的孩子,
畢竟,光是想辦法賺取足以度日的金錢,已耗盡他的全部時間與精力。

而班呢?是的,他怪異、他不一樣、他令人感到既害怕又恐懼,
但誰能夠否認,他同時也是最無辜、最值得同情的「可憐的班」?

這個故事,篇幅不算長,後勁卻很強。
就如同簡介中說的,沒有善惡對錯,只有滿滿的無奈與拉扯,
但偏偏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沒有一個人能夠幸福快樂。

但就像作者多麗絲‧萊辛所說: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
將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
我們的最佳狀態,將是我們最具創造力的時候。」

也許,我們就是需要這種充滿痛楚與無奈、
充滿人性糾葛與對現實無能為力的故事,
來逼迫我們反思、提醒我們不要隨意批判別人,
並且好好珍惜且把握現下的每一刻吧。
 遺棄是錯,看來卻像是解脫;尋回...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5/13
遺棄是錯,看來卻像是解脫;尋回班實屬理所應當,卻讓這個家庭墜入深淵。讀至中途,我已不確定箇中令人膽寒之處,是外顯的野蠻孩子,還是隱而不顯的人性幽微。誰還相信只要懷抱愛與希望,秉持無邊耐心及毅力,潤物細無聲的感化班,就掌握了幸福的奧義?諾貝爾得主 Doris Lessing 筆下的《第五個孩子》簡明直擊,出乎意料的易讀,讀時不安,生生見證文明假面自瑰麗至龜裂,讀後依然迴蕩。什麼父愛如山,什麼母愛偉大,什麼血緣親厚,什麼真愛無私,能吃嗎?
 

看到〝安琪拉笑哈哈地說,「典型上流社會的涼薄絕情啊。」〞我先是莫名地跟著笑,接著無語沉吟,事不關己,任誰都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最感怵慄難安的並非故事本身,不是衣冠楚楚提議棄養的文明人,不是明明作對怎麼又變成錯的茫然母親,亦非蠻橫失控儼然不定時炸彈的孩子,而是,如果易位而處,讓我們面臨斯情斯境,試問,我們會怎麼做?面對孩子或過動或妥瑞或遲緩或這或那的先天疾病,我們尚且左支右絀,倘若集結種種問題於一身的孩子呢?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明架構,遠比想像中更其薄弱,經不起多麗絲‧萊辛舉重若輕的揮筆點觸,一筆推翻教養的骨牌,再筆粉碎美好世界的虛妄。
 海莉和大衛的理想生活是住維多利...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5/13
海莉和大衛的理想生活是住維多利亞式的大房子,生養八至十個孩子,他們順從自然生育,一胎接著一胎:路克、海倫、珍妮、保羅。每年聖誕及暑假,雙方親戚帶著孩子前來度假,一屋子鬧烘烘的。海莉多產無力忙家務,她母親桃樂西來幫忙,累得像女傭,海莉的妹妹安琪拉。大衛經濟拮据,全靠再婚的父親詹姆斯的援助,生母莫莉離婚再嫁,並不看好他們的夢幻生活。當海莉宣佈懷了第五胎,成了眾矢之的的大罪人。班,在肚子裡讓海莉痛苦難耐,醫生卻說班很正常。跟她的其他孩子相較,班就像小獸般嘶聲對抗生命對他的不公。生活的重擔使整個家逐漸分崩離析,大家要海莉做出艱難的決定。

“你的母性不強,那不是你的強項。海莉可是很強的。”

母性,正是海莉不斷反覆的衝突與矛盾。同樣五個孩子,海莉的精力都放在班身上,好幾次的意外,她腦海竟然出現讓班消失的念頭。海莉只能毫無止盡地依附自己的母親桃樂西,守寡的桃樂西有三個女兒,為了支援海莉,忽略了同樣也生下唐氏兒的莎拉。莎拉甚至當眾說海莉,「就跟她老媽一個樣。」

對照海莉面對老四保羅的情緒障礙,即使有察覺也無能為力,其他快成年的孩子只想離家住校,而丈夫大衛甚至否認班是他的孩子。大衛狠下心把班送進收容所,地處偏僻的院所,照護方式是注射藥物與約束衣來壓制行為情緒。沒想到海莉於心不忍,後悔了。

母性其實是位習慣不大好的老太太。一名母親的生命歷程——生長、擇偶、生育——時刻都在取捨。

大衛的母親莫莉及妺妹黛博拉在他眼中,雖然莫莉的母性不強,但他喜歡她再婚後,在牛津的匱乏生活、卻不認同妹妹選擇與有錢的父親詹姆斯過得安逸浮誇。海莉的母親桃樂西,面臨女兒的需求,撐住身體的老化,成為海莉的孩子們的依附對象。海莉不會調和家庭衝突,難能擇其有利條件育兒。她甚至驚覺,「任誰也不敢相信,班奪走的竟然這麼多。」、「我會突然連著好幾個小時都沒想過其他四個孩子。」

多麗絲.萊辛尖銳描寫了雙方家庭兩代親職的左支右絀跟偏袒,一群各自有了家的親戚,分別對大衛和海莉指指點點,對班的態度卻是眼不見為淨。英國作家薩克萊會說出這樣的話,「世上幾乎沒有一個家庭不藏著黑暗,每個家的櫃子裡都埋有骸骨。」我想,不少英國作家不約而同都對此有所覺察。

“只要班一回來,保羅就會哭,或者沮喪到用頭去撞牆。”

老五班是被討厭的孩子,老四保羅則是最受傷害的孩子。媽媽海莉縱使知道保羅飲食失調需要關注,在內疚與外來的壓力下,只能忽視較不需索急切的保羅。陷在育兒困境中的海莉,拿不出耐心跟清晰的思路,成了問題的替罪羔羊。

保母,是大衛提供的對策之一。顯然要外人全心投入照顧雜亂的家事跟孩子不太可能。同樣一筆錢,無計可施之下,海莉竟然把班交給了無業的街頭少年。

多麗絲.萊辛以母親的角度透析內在的壓力,無時無刻挑戰一名母親的底限,薄弱的手足親情,甚至危及婚姻,讀著不禁想,海莉會變成什麼樣的母親?

“只要跟你們在一起,我就把這個國家看得一清二楚了。”

這部一九八八年的作品,當時英國對於先天第二十一號染色體異常的幼兒支援系統貧乏,鄉村醫生只能有限提供唐氏兒階段性發展的醫護與發展評估,海莉要求開鎮靜劑並要求轉介另一名專家,海莉帶班去倫敦找吉利醫生,海莉只希望有人能分擔這個重擔。然而,吉利醫生卻指出另一個事實——海莉不大喜歡班。甚至勸海莉別責怪自己。沒有得到聲援或實質幫助的海莉,放任學齡前的班到街上廝混;入學後,適應環境的養成能力使他結黨向犯罪靠攏。

二○一五年全球的唐寶寶有四百萬人,發生率竟如此之高。有照護系統的唐寶寶存活的歲數可達五六十歲,有些國家則不然,形成社會問題。對於罕病,當時的英國互助團體未發揮效應,如果有的話,就不會一面倒向「這是母親的錯」。

“我們只是想要——做我們自己而已。”

多麗絲.萊辛離婚後,獨自撫養兒子皮特,一度陷入經濟困境。她有感而發表示,「那些獨自一人把兒子撫養成人的女人們知道這是多麼困難,那些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而萊辛的母親總是對她說:「我所想要的就是能對自己的孩子們有用。」但萊辛可不想讓母親的干涉,甚至認為母親從未喜歡過她。同樣的戲碼又在兒子家上演。

「房間」是家庭關係破裂的弦音。海莉的丈夫大衛在婚前認為,他的房間就是「家」,所以大衛堅持「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隨著老五的出生,大衛逃開的方式就是分房睡了。每個孩子都鎖上了自己的房門。直到班搬進離主臥最近的房間,嬰兒房空著。避風的安樂窩轉眼坍塌。海莉捥救夫妻關係的方式竟然令大衛彈跳起來。

多麗絲.萊辛以極為細膩的寫實筆觸,把家庭的黑洞攤開檢視,每個危險的思想都可能產生時間的裂縫。恐懼欠疚的海莉留意街頭少年裡是否有班的身影,萊辛想問的是——人們會不會永遠拒絕理解接納這樣的孩子?
 「他的母親,這個名詞對他具有甚...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5/13
「他的母親,這個名詞對他具有甚麼意義?」在關鍵字是母親節的五月裡,【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儼然是一本另類的關於親子的小說,讀它不難,作者和譯者讓文句流暢。我很難想像那麼多年前,多麗絲‧萊辛就想撕開關於母愛和社會關懷的甜衣,這本小說內容提出的難題我相信真實存在,無解,因人而異。(很多事物不該用可憐或厭惡二分,瞬間迸出的情緒無法掌控,偽善也可能是辛苦或逃避的面具,能從看完一本書來反思自己,還是有收穫的。)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6
$ 53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PASSION(2)
作者:KangJak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貓卡龍》2025年三角桌曆【臺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
作者:臺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黃宇璇/劉智豪/陳婕瑀/李懿芳
出版社:最新期數:最新一期出版日期:出刊頻率:出刊類型:紙製用品>時效日/月/掛/桌曆選擇訂閱期數:完成付款後,新訂戶將由目前最新一期寄發,續訂戶若已取得最新一期,則會從下一期繼續寄發。×Previous
$ 28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哥布林殺手(14)
作者:蝸牛くも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2-10
$ 11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好好吵架!──深入內心,挖出渴望,讓親密關係再進化
作者:茱蒂絲.萊特、鮑伯.萊特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期:2024-12-20
$ 33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圖解麵包辭典:新鮮、好吃又實用,麵包迷必收藏的的麵包知識百科
作者:麵包與洋蔥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31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頭薦骨療癒系列套書】(二冊):《頭薦骨療法》、《頭薦骨療癒書(二版)》
作者:丹尼爾.阿古斯托尼、凱特.麥金農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63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家的修繕常備手冊:哥動手修,姐自己來,Step By Step,修繕好簡單,不用再苦等師傅來【暢銷增訂新封面版】
作者:i室設圈 | 漂亮家居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24-12-21
$ 294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