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暢銷超過20萬冊,版權售出5國,
最洞悉、直指女生
百年來內心困境的重磅作品。
每個女生心裡都有一座名為「應該」的牢籠,
囚禁著自己,也監督著所有女生。
‧女孩:「我應該要端莊、溫柔,講話不能太大聲,動作不能太粗魯……」
‧妻子:「我下班後趕回家做飯給丈夫吃是應該的,這是妻子應盡的責任。雖然我好累……」
‧媳婦:「我決定初三再回娘家,因為小姑初二回來,我得幫忙。這就是媳婦應該做到的。」
‧媽媽:「我在工作與照顧小孩之間,幾乎疲累到崩潰,但,這是媽媽應該做到的啊。」
這些例子,身為女生的妳,一定不陌生。
又或許此刻的妳,就正被「習慣性的罪惡感」給煎熬、啃噬著。
這些「應該」,都沒有人逼迫妳,
但若妳沒做到,妳往往自責與焦慮不已……
這些「應該」,是暢銷書作家周慕姿心理師所說的「文化纏足」。特別令人不忍的是,當很多女生做不到上述例子裡的「應該」時,她們責難自己,覺得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但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纏足,是社會、文化、家庭與個人交織而成,是為了讓一個女生更符合社會期待所撒下的天羅地網。
周心理師從自己也是女生的角度來書寫這本書,字字珠璣、鏗鏘有力,但讀來,卻滲著血,泛著疼痛,因為我們都是這樣一再被塑形、被扭曲。但我們也會明瞭為何女人總為難女人,為何婆媳間會弱弱相殘,為什麼「被壓迫者」卻會成為「壓迫者」,為什麼總不斷上演愛錯人的人生劇本,為什麼母親與孩子間有無數以愛為名的控制與傷害……更重要的是,周心理師提供了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各種暖心建議,以及積極的方法,這些都能讓我們揮別無止盡的罪惡感與焦慮,以及「我腦袋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痛苦。因為人生其實很短暫,而沒有人可以,或能夠為另外一個人的人生負責。
◎吳曉樂(作家)、林怡辰(《從讀到寫》作者)、洪雪珍(斜槓教練)、曹中瑋(諮商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賴芳玉(律師)超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當妳還小,他們教妳要聽話、乖順、體貼……當妳走入婚姻,他們要妳為小孩、家庭付出一切。
但,妳自己呢?而這是妳的人生啊。
◎從妳出生,到成為妻子、媳婦、媽媽,每一個階段,「文化纏足」無孔不入地箝制住每一個妳。
◆「真是豬不肥,肥到狗,也不知道要照顧弟弟,就只顧著自己。女孩子這麼會念書有什麼用,到時候還不是要嫁人?」
◆「唉,家事就是女人家的事,像我都沒有讓妳公公做家事的,畢竟這是我們女人的本分。」
◆「結婚就是這樣/當媽媽就是這樣,只要老公不嫖不賭,沒有不良嗜好,會拿錢回來,妳有什麼好抱怨的!?」
◆「XX因為沒有生男生,婆家很失望,叫她繼續生,但她很想回去工作。結果婆家說她很自私,娘家也叫她不要急著工作,先好好準備懷下一胎。」
◎特別設計給每個女生的暖心療癒:
◆許多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思考的不是「我是誰」,找尋的不是「自我的樣貌」,反而思考的是「我該如何才能討人喜歡」,找尋的是「討人喜歡」的方法與技巧。
所以,女孩下意識地學著每一個說話的技巧,學會溫柔而不攻擊的說話方式;學會聽弦外之音,學會察言觀色,學會溫柔體貼、善體人意……
那是女孩被要求、被訓練的,獲得社會與他人肯定的方式,也是女孩們在社會能夠生存,占有一席之地的生存法則之一。
◆有時候,最困難改變的,並不是社會,或是身邊的人對女性的看法,而是女孩們內化了這個「裹腳布」,把它用來綑綁我們自己的內心。
◆在過往家庭與童年成長經驗中,缺乏被完整關注、照顧與被愛的經驗,使得許多女性,會將追求這種童年所匱乏愛的感覺,轉而在愛情關係中滿足。
◆當女性失去自己、失去丈夫,必須把注意力都放在家庭、放在孩子上時,很難不把「家庭與孩子」當成代表自己的所有物。
而與孩子極為緊密、難以割斷的「親密共生關係」,也成為許多孩子成人之後為尋求獨立,斬不斷、理還亂的痛苦關係。
◆若妳很能取悅別人,我想問妳:
妳能不能把妳自己,當成一個對妳而言非常重要的人,並且取悅他/她?
當妳開始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照顧、取悅自己時,妳會發現,妳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很重要,也不再如此容易地放棄自己的需求,或是面對他人的要求時委屈自己。
妳能夠照顧妳自己,也能評估自己的能力與意願來決定要不要幫助別人,而不會因而覺得過度犧牲、委屈,以至於出現了許多「怨」,侵蝕自己,也侵蝕著與他人的關係。
◎作者周慕姿特別寫給所有女生的叮嚀:
「我想要讓妳知道,這些裹腳布之所以綑在妳的身上,不論是因為別人,或是因為自己,當這成為「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環」時,就會有許多的潛移默化與難以察覺,也會有許多的無可奈何與不得已。若妳開始,願意去面對這個裹腳布與「聆聽妳內心的聲音」時,已經比妳想像的還要努力,還要勇敢。
拿下裹腳布的妳,可能沒辦法那麼快獨立,也可能會因為剛開始覺得很痛而想要放棄,不論如何,在重新找回自己真正樣貌的過程中,我非常希望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好夥伴,給自己一些鼓勵、一些理解。一些妳總是捨得給別人,但不捨得給自己的「心疼與支持」。
我希望妳可以對自己說:
「一路走來,我一直都很努力。我做得很好,我辛苦了。接下來,我想要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相信自己。我想要對自己好一些。因為,我真的值得。」
因為,妳真的值得。
讓我們一起在這條路上,互相扶持,互相提醒不委屈、沒好好照顧自己。
一起,深深愛著我自己,愛著這個陪伴我最久的,從沒有放棄我、拋棄我的人。」──摘自後記
作者簡介:
周慕姿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2889號)/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2017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一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私底下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
畢業於政大新聞系、政大廣電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曾任中崙諮商中心心理師、微煦心靈診所兼任心理師、宇聯心理治療所企業心理師等,並擁有阿德勒鼓勵諮詢師講師資格。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一路上也面臨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FB:https://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https://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http://beasincere.com/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是什麼「束縛」了女人的心?
回到家,語昕匆忙放下手上的東西,準備開始做飯,等等先生就要回來了。「幹嘛不買外食呢?」一想到吃完還要洗碗,語昕嘆口氣,但同時內心又出現另一個聲音:
「結婚了,做飯給丈夫吃是應該的。這是妻子應該盡到的責任。」
於是結婚這半年來,語昕幾乎不買現成的晚餐。不過,今天回家較晚,開始做飯沒多久,丈夫就到家了。一開門,見到地上散落著幾個袋子,那是語昕剛買回來的家用品,他忍不住皺眉,「家裡怎麼那麼亂?你比較早回來,怎麼也不先整理一下?」
聽到這句話,從下班就一直忙得團團轉的語昕,壓抑著的委屈、疲倦、辛苦等情緒忍不住爆發了!「你以為我很閒嗎?你回家就只要休息,翹著二郎腿看電視、玩手機、等吃飯,我呢?加班晚回家卻還要買一大堆東西,還要提著大包小包搭捷運,趕回來做飯,結果一回來你就責備我。一樣都要上班,憑什麼這些事情都要我做?」
丈夫聽完,憤怒地大吼:「我又沒有要你一定要煮飯、買東西。你自己愛做,結果把錯都怪在我身上是怎樣?你工作做得不爽就辭職,家事就不要做啊!我忙了一整天,好不容易回家,想休息一下,結果還要被當出氣筒,真倒霉。」說完,丈夫轉身去洗澡,留下語昕一個人在廚房,越來越難過,眼淚忍不住撲簌簌地直掉……
那些無法擺脫的「偶像包袱」:是什麼「束縛」了女人的心?
上面的這個例子,你是否感到熟悉?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個丈夫真的太不體貼了,憑什麼大家都要工作,但是家事都要妻子做?」也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是這個老婆有點問題吧?幹嘛自己搞得好像很辛苦、苦命的樣子,這麼做,又不會有人感謝她,反而因為這樣把脾氣發在別人身上,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可能有些人,會因而提醒故事中的主角語昕:「所以你要學會為自己著想,要學會拒絕,學會講『我沒辦法』,好好善待自己……」
只是,在實務工作與平日的生活觀察中,我發現有許多人並不是不知道這些道理:「要善待自己、不勉強,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但困難在於:「我腦袋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如果我真的這麼做,我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如果我真的這麼做,我會有罪惡感。
如果我真的這麼做,我內心會有責罵自己的聲音……
從事諮商工作以來,我發現有許多女性有這樣的困擾,或可稱為「習慣性的罪惡感」,白話一點,可說是「偶像包袱」、「角色期待」。許多女性被這樣的角色期待給緊緊束縛,不知道這個期待從何而來,如何擺脫。
這些「期待」、「包袱」,成為自己時常「腦袋知道,心裡卻做不到」的枷鎖。
慢慢我發現,這些期待,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父母、社會、媒體灌輸的觀念,是「心理控制」的一環,我把它稱之為:「文化纏足」。
為什麼我們願意接受這些不公平?──文化纏足:洗腦般的「心理控制」
什麼是「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心理控制一詞,原本多用來討論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行為,被認為可能影響孩子的「自主發展」。許多孩子可能在父母的心理控制下,內化了父母的「提醒」與「責備」,於是限縮了自己的生涯發展,甚至傷害了自我感受、自我價值與對自己的看法等。但就我的觀察,這些心理控制,並非僅來自於父母,而是來自於整個社會、文化的壓力;甚至,父母也被這些主流社會文化價值給「綁架」、「洗腦」,無力也不敢掙脫。
當我們下意識地接受了這些價值觀,即使這些價值觀對我們並不公平,甚至會傷害我們,但我們害怕這巨大的力量,因為「大家都這麼做」,都服膺著這個框架而生活,是一種約定俗成,要突破這個壓力、框架,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這些社會文化的框架,常常在不自覺中影響、綑綁我們。但如果我們沒有發現,而傾向把問題個人化,不論是怪在自己或是他人身上,都會讓每個人覺得「是我自己不夠努力」,而更加傷害自我價值或彼此關係,也可能因而讓人有更深的無力感,更無力改善。因此,這本書我想要與大家討論的,是這些「文化纏足」現象:
我們受到哪些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使得我們無法掙脫,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與決定?
為什麼身邊會有很多人,願意服膺這些「文化纏足」現象,並且一代傳一代地「互相監督」?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前言】是什麼「束縛」了女人的心?
回到家,語昕匆忙放下手上的東西,準備開始做飯,等等先生就要回來了。「幹嘛不買外食呢?」一想到吃完還要洗碗,語昕嘆口氣,但同時內心又出現另一個聲音:
「結婚了,做飯給丈夫吃是應該的。這是妻子應該盡到的責任。」
於是結婚這半年來,語昕幾乎不買現成的晚餐。不過,今天回家較晚,開始做飯沒多久,丈夫就到家了。一開門,見到地上散落著幾個袋子,那是語昕剛買回來的家用品,他忍不住皺眉,「家裡怎麼那麼亂?你比較早回來,怎麼也不先整理一下?」
聽到這句話,從下...
章節試閱
覺知:丟掉你的裹腳布
面對你的罪惡感:找出你的負面信條
或許當你發現那些綑綁你的裹腳布──也就是他人灌輸給你的信條時,你已經開始想要擺脫這些束縛,想要開始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但你發現,當你想要做出和以前不一樣的決定時,你會出現「自我責備」、「自我懷疑」的聲音,於是,你內心「習慣性的罪惡感」,可能會把你困住,讓你最後還是做出與之前一樣的決定。你可能因而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面對罪惡感」或許是擺脫這些裹腳布最困難的事情。你或許會這麼想:「如果大家都這麼做,或者,大家都期待我這麼做,那麼,我真的可以做自己的選擇,而不會變得『自我感覺太良好』,甚至『自私』嗎?」
因此,我們需要去面對這個「罪惡感」,辨識它的模樣,以及它如何影響你。並且,讓你了解:就算面對這個罪惡感,你仍然有力量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完全被這個罪惡感給綑綁,變得只能選擇「安撫這個罪惡感所產生的焦慮」或他人期待的方式去做。
接下來,你可以依照我們的練習,檢視屬於你的「罪惡感」,是如何成為你的「隱形裹腳布」,隨時控制你的行動。
「檢視你的罪惡感」練習
當發生了一件事,你並不想依照別人的期待去做。你想要拒絕,但卻有些猶豫,或是你拒絕了,但內心卻覺得很不舒服,那麼,你就可以開始做這個練習。
例如,住在婆家的語紋,大年初二想要回娘家,但是婆婆卻希望語紋當天留下來幫忙做飯,因為語紋的小姑們都會回家。語紋覺得這對自己是不公平的,自己難得可以回娘家一趟,但內心卻猶豫自己是否可以拒絕婆婆。
◆ 你內心的罪惡感是什麼?請寫出完整的句子與你的感受。
例:我覺得我好像應該要做到婆婆的期待,不然她會失望,而且她可能會生氣。我覺得讓婆婆生氣的我,似乎不是一個好媳婦。
◆ 問問你自己,如果要為這個「罪惡感」對你的影響程度評分,總分一到十分。十分是最嚴重,一分是幾乎沒有,你會為這個罪惡感評幾分?
例:我的感覺有些焦慮、糟糕,這個罪惡感會影響我的決定,所以我覺得有七分。
◆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罪惡感?是否有些裹腳布信念造成你的罪惡感?
例:因為我覺得身為媳婦應該要聽婆婆的話,而且我也覺得讓別人失望似乎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 這些裹腳布信念是從哪裡來的?是現在會有別人這麼要求你,還是不一定有別人要求,只是你自己這麼覺得?
例:可能大家都沒有明著說,但隱約對我有期待,而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應該要這樣做。似乎從我小時候就覺得「不可以讓大人失望」,而我對於媳婦的角色期待,也讓我覺得似乎「應該」要這樣做。
◆ 如果你不照做,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如果我沒有照做,我可能會對自己說:「他們一定覺得你很自私。」「很不替別人著想。」「是個不體貼的壞媳婦。」……
當你回答完這五個問題,特別是回答了最後一個問題時,你可能就會發現你的「負面信條」,而「負面信條」是造成我們內心罪惡感的重要關鍵。
當你有能力找出自己的負面信條,你才能有機會重新檢視:這個負面信條,是真的嗎?你是否還要被這個負面信條所綑綁,讓自己的人生受限呢?
「列出你的負面信條」練習
做完「檢視你的罪惡感」練習後,或許你對內心的裹腳布有更深的了解。當你不想完成「應該」、「一定要」的責任時,內心出現屬於你的負面信條(自我監控)是什麼?請試著列出。
例如:
★ 我不應該拒絕婆婆。這樣,她一定覺得我很自私,不是個好媳婦,別人一定也會覺得我不懂事。
★ 身為全職媽媽,我不應該試圖找人幫我一起帶小孩或做家事,這代表我沒有盡到我自己的責任,過得太爽。
★ 身為妻子,我不應該一天到晚讓老公外食,都不煮飯。這樣,我沒有盡到我自己的責任,老公也會對我失望。
……
試著列出那些會讓你產生罪惡感,在內心監控你、責備你的「負面信條」。讓你清楚了解:會影響你的決定、判斷,箝制你的行為,究竟是哪些聲音。
唯有練習辨別,我們才有機會擺脫。
面對你的負面信條:你是否可以有其他選擇?
當你覺察那些別人綑綁在自己身上的裹腳布,並且練習辨識自己的罪惡感與負面信條後,你可以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些信條,我非得相信或照做不可嗎?」
面對「我應該」與「我不應該」時,或許你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些「應該」究竟為什麼「應該」。帶著這些過往一層一層纏上的裹腳布,我們或許從沒有質疑過,這些「應該」,究竟為什麼讓我們深信不疑。
因此,在這一個章節,我鼓勵你開始練習面對你的負面信條,重新思考:「我是不是有其他的選擇?」
「面對負面信條」練習
檢視你內心的那些「應該」與「角色期待」,並且問問你自己,這些信念是怎麼來的?
◆ 例: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特別是為了別人?這個信念是怎麼來的?
可能因為在我的成長經驗中,我時常被提醒,如果不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就得面對別人的情緒、憤怒或責備,甚至可能會破壞我與別人的關係,那讓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所以我習慣覺得「自己『應該』要為了別人犧牲」。
◆ 如果按照那些「應該」去做,做出這個決定後,你的感受是什麼?會對你與身邊的人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我最後按照婆婆的期待,大年初二留在家裡幫忙煮飯,迎接小姑回來,我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覺得大家都是人生父母養的,為什麼自己要這麼犧牲,過年不能回家看自己的父母?
這個決定,雖然會讓婆婆滿意,但是我會覺得很委屈、很難受,覺得我的感受沒人重視,而且我也會氣我自己,還有氣提出這個要求的婆婆,覺得她很自私。這個決定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沒有用,也會影響我對婆婆的觀感,影響我與婆婆的關係。
◆ 如果不按照那些「應該」去做,會發生什麼事?你是否承受得住?
現在的我,如果不按照婆婆的期待去做,她可能會不開心,說不定親戚也會知道,可能會影響對我的看法。
他們對我不開心,會讓我焦慮,但是或許不會這麼嚴重地破壞我和婆婆的關係,因為大部分時間我都住在婆家,她知道我其實做了不少事。
我不希望我的委屈讓我變得很難留在那個家。如果我的拒絕,可能會讓婆婆不開心,或許我不需要太過在意,因為她期待我留下來幫忙,所以面對我的拒絕,會失望、不開心是正常的,我或許不需要太把這件事情、她的情緒,當成我自己的責任。
學會安撫「習慣性的罪惡感」的語言,建立界限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們練習如何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感受,並且練習在面對「進退兩難」的壓力下,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不過,要做到上述的練習,除了要檢視自己的裹腳布與負面信條,了解它們如何影響自己外,也必須要練習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學會與他人「建立界限」。這部分,我們會在之後「找到自己」的單元中詳述。
除此之外,阻止我們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面對「負面信條」時,內心習慣升起的罪惡感太過巨大,我們從來不習慣抵抗,總是臣服於它,這也會讓我們無法面對如此大的「焦慮」,而難以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
因此,接下來我想要帶著你,和我一起寫下屬於你的「安全感語言」,用以安撫心中「習慣的罪惡感」。
「建立安全感語言」練習
一、在內心想像一個會支持你的人,或是你心中的典範,在你做出想要的選擇時,對方會支持你、不批評你,或是,對方就是一個「不會委屈自己」的人。
這個對象,可以是願意支持你的家人、你的好友、你憧憬的對象,或是你的心理治療師/諮商師,甚至是你想像出更有力量、更強大的你自己(你想成為的人)。在內心描繪出他/她的形象,成為支持你的力量。
二、想像一下,如果是對方,知道你面對這個困境時,他/她會對你怎麼說?當你做出想要的決定時,他/她會怎麼支持你?
他/她會說:「你想要回家跟父母過年,這個要求一點都不過分。我支持你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三、練習向自己複述,對方所說的「有力量語言」,且大聲地說出來。
「我想要回家和父母過年,這個要求一點都不過分。我支持我做出我想要的選擇。」
如果你發現,你不太容易想像出「有力量的語言」,甚至可能在想像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罪惡感」而打斷你的想像。
以下列出幾個有力量的語言,可以提供你參考、練習。
★ 我一直是很替別人著想的人,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因此我想滿足自己的期待,並不是自私,而是自重。
★ 我重視我的感受與需求,我想要成為保護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 我人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非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的需要。
★ 我不會強迫別人,犧牲自己來滿足我,因此我滿足、照顧好自己,是我人生重要的功課。
★ 滿足自己的需求並非自私,而是自愛、自我照顧。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這才叫做自私。
★ 我要練習了解、保護與尊重自己的感受,因為除了我之外,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件事。
★ 我為了我自己,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或許你會擔心,如果給自己太多選擇,是否會變得很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變得自私自利?
但實際上,會有「過度犧牲」困擾的你、我,其實還沒有學會「照顧自我需求」的技能。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跟以前比起來,面對他人的要求,我們可能有時會過度在乎自己的感受,或是仍會以對方的感受為主,這些拉扯都是正常的。當我們從未練習「拉出界限」,我們就必須從這些練習當中,慢慢找到與這個世界互動,並且也能保有自我的方式。
在「找回自己」的篇章中,我會陪伴你一起了解、找到自己,接納自己的感受,建立屬於你自己的界限。
那麼,我們就更能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而這,其實就是「獲得幸福」最簡單的方式。
覺知:丟掉你的裹腳布
面對你的罪惡感:找出你的負面信條
或許當你發現那些綑綁你的裹腳布──也就是他人灌輸給你的信條時,你已經開始想要擺脫這些束縛,想要開始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但你發現,當你想要做出和以前不一樣的決定時,你會出現「自我責備」、「自我懷疑」的聲音,於是,你內心「習慣性的罪惡感」,可能會把你困住,讓你最後還是做出與之前一樣的決定。你可能因而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面對罪惡感」或許是擺脫這些裹腳布最困難的事情。你或許會這麼想:「如果大家都這麼做,或者,大家都期待我這麼做,那麼...
作者序
【自序】他們都說妳「應該」,但我只想要「尊重與愛」
從《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到《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該如何救贖自己》,我的工作、人際關係、健康與自我都出現很大的挑戰與變動。
一方面,很不會拒絕別人的我,在二○一七年的工作量暴增,導致身體出了狀況。二○一八年初的健康檢查,被檢查出罹患甲狀腺亢進。另一方面,我的第一本書《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過度受矚目,使我莫名多了些名氣,當然也遭受許多攻擊。除了可能有一些不一定看過書,卻對「情緒勒索」這個名詞感覺到被冒犯、被打臉的人,帶著許多憤怒寫信或留言給我外,也有一些本來認識我,或不認識我的同行,因著一些刻板印象,或是自己的需要,對外傳播一些跟我有關,但與事實不符的流言攻擊我。
原本我就是一個很容易陷入自責與自我懷疑的人,在這樣各方的壓力下,我感覺自己的心理與健康狀況並不好,因此二○一八年,我硬生生地停了下來,減少了一半以上的工作量,盡量專心在自己的實務工作以及專業的訓練上。
在這一年裡,我也發現,那些在自己內心「感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這一切」的聲音,與他人「你憑什麼可以得到這些成就」的攻擊,這兩個聲音疊在一起,不停在我耳邊播放,讓我開始懷疑自己能做些什麼,能寫些什麼:
「你寫這些東西有用嗎?」
「有更多比你有才華、更資深的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你能寫的,他們也都能寫,說不定他們寫的還比你有用、有幫助、有更深的理論基礎。你憑什麼?」
「你只不過是憑一本書紅的傢伙,運氣很好,搭上風潮而已……」
這些巨大的自我懷疑,籠罩著我,讓我覺得自己很糟糕、很羞愧;而我被自己的成就壓得動彈不得,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些成就……
然後,我就什麼都寫不出來。
原本我就是個有強烈「冒牌者現象」的人,這段時間面對的壓力與變動,許多不安、害怕、恐懼與攻擊,餵養了我內心的自我懷疑,讓它變得更大。
成就,沒有成為我的祝福,卻成為某方面的束縛。
幸好,在面對自我懷疑與不安全感,我也算是老手了,而且,很感謝我的老師、前輩、朋友、工作夥伴與家人們對我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同時間,我繼續減少我的工作量,特別是對外曝光的部分;相對地,我將時間盡量放在我所喜歡的工作內容,也就是實務工作上。
我也開始去參加一些專業訓練團體,開始多花一點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閱讀,讓自己被掏空的身心,得到一些平靜與滋養。
當然,去樂團練習,吼吼叫叫、與團員講些垃圾話是一定要的。
當身心與自我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在持續的實務工作中,我也觀察到一件事:
許多女性一開始來談的,或許是自我的情緒、親子關係或是伴侶關係,但深談之下,卻發現文化、約定俗成的傳統對女性的束縛與歧視無所不在。
另外,我也發現,許多女性有相同的困擾,甚至有類似的個性:很容易察覺別人的感受、很會自省自責;很需要讓別人覺得自己有用,卻又不相信自己「夠好」。
大家被「妳應該」束縛著:「女生應該要怎樣」,或是「妻子、媽媽應該要怎樣」。有時候在家庭、職場上,因為身為女性的身分而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對待,而當大家想要掙脫這些「應該」時,卻又不敢。因為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與看法,無法掙脫那些從小到大被訓練的、內心的自我規訓,逃離不了那些「自我懷疑」。
而這些經驗,我也遭遇過;或者可以說,正在遭遇。
這些經歷與觀察,讓我忍不住想:這些性格特質,究竟是「女性本身的特質」,還是被社會、文化從小訓練出來的呢?
在遇到太多這樣的例子後,於是,有了這本書。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所討論的,並不僅是「女性是辛苦的」,或是「男性是既得利益者」;實際上,在這樣的「文化纏足」、文化的心理控制下,我們是怎麼把這樣扭曲的「應該」,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成為「集體文化創傷」。有時候,當受傷的人熬過一段時間,成為「有權力要求別人」的身分時,又因為自己的傷痛太深,而必須繼續維護這個「文化創傷傳統」。
因為,「否則,我過往受的傷,到底算什麼?」
在這樣的「應該」下,受苦的不只是女性,也是男性。當女性總得是某個樣子,而男性當然也得是某個樣子時,兩邊都帶著創傷,需要著彼此,有時,卻也仇視彼此。男性化為壓迫者、強者,而女性成為滿足男性自尊的對象、弱者。兩邊都不滿這樣的刻板印象,都覺得憤怒,但面對社會的壓力,卻又不得不下意識地維護這樣的文化習慣。於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成就大於一切;於是女性能力太強就變成「女強人」,回歸家庭才是女性應該待的地方。
於是,在社會、文化裡,那張巨大監視的網中,無法逃脫的「應該」,讓我們只得戴著面具、帶著偶像包袱不停前進,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也忘記自己想要什麼。
於是,我們發現,即使外在成就、物質得到的再多,內心都是空的。再多人際關係,用假的自己去面對、去建立,也讓自己覺得,這些關係都是假的。
我們不相信別人愛真正的自己。即使留住了一段又一段的關係,我們也知道:自己或許是用「應該」或「責任」讓對方留在自己身邊,而非對方真的願意為了自己待在這裡。
當關係中充滿了「應該」與「責任」,「害怕與勉強」無所不在,而關係中最重要的「愛」,卻沒有空間可以存在──
那是哀傷的。
和我的第一本書相同,我仍期望,這本書能夠喚起一點改變。讓我們覺察到那些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應該」並不真的「應該」;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應該」對我們真正帶來的意義是什麼,也讓我們能更正視。
自己真正的感受,還有想要的自己。
若從你、我開始,有那麼一點改變,不再把「應該」當成理所當然,而能讓自己更尊重自己,用不妨害他人的「我想要」去選擇、去表達。
學會尊重自己,我們也才能學會尊重別人,才能學會不再用那些「應該」、「刻板印象」去箝制其他人的自由意志;不再弱弱相殘,不再帶著自己想要隱藏的創傷,要求別人做著跟你過往一樣、會受傷的事。
我們也才不會帶著被別人歧視、壓迫、不平等待遇的傷口,然後轉頭歧視、壓迫其他比自己弱勢的人,再藉著這些歧視的語言、貶低別人的文字中,來感受到自己心理上稍微平衡、稍微高人一等,而扭曲地學會用這種方式得到安慰。
我們的同理心與愛人的能力,在擺脫「應該」的自我監督與監督別人之後,才有空間可以存在,才可以好好被保有、被珍惜。
這也是我們身為人,最珍貴的寶物。
若這是一個代代相傳、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那麼,若從我們開始,有一些覺察,讓我們能夠勇敢地做出不同的選擇,讓自己、他人都能被支持,坦然地擺脫束縛,不再服膺這個「應該」、這個「理所當然」的「共犯結構」……或許,累積這樣一點一點的力量,文化習慣就能有所變動──
社會,也許就能有所改變;「多元包容」,也不再是夢想的空話。
若你翻開這本書,你願意和我一起攜手,為我們的現在,甚至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出一個更能尊重、接納真實自我、更多愛的世界嗎?
我衷心地期盼著。
【自序】他們都說妳「應該」,但我只想要「尊重與愛」
從《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到《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該如何救贖自己》,我的工作、人際關係、健康與自我都出現很大的挑戰與變動。
一方面,很不會拒絕別人的我,在二○一七年的工作量暴增,導致身體出了狀況。二○一八年初的健康檢查,被檢查出罹患甲狀腺亢進。另一方面,我的第一本書《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過度受矚目,使我莫名多了些名氣,當然也遭受許多攻擊。除了可能有一些不一...
目錄
【自序】他們都說妳「應該」,但我只想要「尊重與愛」008
【前言】是什麼「束縛」了女人的心?016
輯一 期待苦盡甘來的女人們──「文化纏足」現象
苦命的女人028
‧受委屈,忍得了苦,期待苦盡甘來031
‧不能「生氣」033
‧要認命:在壓迫中沒有選擇,只有認同壓迫,才能生存036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037
文化纏足──「纏足」的心理意義:勒緊你的是什麼?039
‧文化纏足:由一個「過來人女人」教你如何取悅男人與社會040
輯二 傳承的裹腳布教育:一個「好」女孩的養成
聽話溫順、善體人意,壓抑表現,才是好女孩044
重男輕女048
權威情結:「被肯定的需求」與「講究和諧、順從」的訓練064
‧追求成功:才能找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價值?065
‧要照顧好別人,才可以做自己067
‧習慣順從權威,隱藏憤怒069
身體意象的追求:要性感,也要守貞076
「文化纏足」的重要傳承:情緒技巧訓練過程084
‧察言觀色的技巧養成:在意他人的感受與評價085
‧情緒界限的模糊:承擔他人的情緒責任,過度在意「和諧」088
‧取悅與順從:學會習慣內心的委屈090
‧「重視自我需求」後出現的罪惡感與羞愧感093
‧羨慕與嫉妒的掙扎097
輯三 愛情的裹腳布: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們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的美好結局?104
追求全心全意為了彼此的愛情關係109
「你要無條件地包容我」?──沒有長大的女孩們118
被迫愛上性侵者的女孩123
浪子回頭金不換?──自我犧牲的女孩們137
輯四 婚姻的裹腳布
結婚,是讓社會接納的重要關鍵146
做人的媳婦要知道理:婆媳問題152
等待的女人,不回家的男人161
卡在婚姻的女人:離婚等於失敗168
媳婦與妻子們的「文化纏足」173
‧守貞的女人:去性化173
‧當好媳婦的重要性?176
‧生兒子的重要性178
輯五 媽媽角色的的裹腳布
要成為一個好媽媽:為小孩犧牲一切182
要維持「好的模樣」:犧牲自己與小孩的感受189
空虛人生的代價:小孩要為媽媽的人生負責194
消失的另一半:負起獨力撫養小孩的責任,造就強勢的媽媽們200
母女關係的糾結205
‧當母親成為「被壓迫的典範」與「文化纏足」的傳達者205
‧女兒成為「情緒配偶」208
‧和女兒成為競爭對手210
輯六 男人扮演的角色
母子關係:逃開母親的控制,追尋理想的母愛214
夫妻關係中的男人們219
‧女人離不開家,男人回不了家──不被允許表達脆弱的男性們220
‧男人在婚後仍是「兒子」──母子/親子問題再現223
‧丈夫成為壓迫自我的整個社會代表230
父女關係:權威情結的養成233
‧父親:女兒的第一個「權威」234
‧「父親的女兒」236
‧「爸爸的小女兒」239
輯七 女性的自我覺醒:如何改變?
覺知:丟掉你的裹腳布244
‧綑綁你的是什麼?244
‧列出綑綁你的裹腳布:那些「應該」與「一定要」249
‧家庭傳達給你哪些價值觀?253
‧周圍的人對你的角色,有什麼期待?256
‧面對你的罪惡感:找出你的負面信條258
「檢視你的罪惡感」練習259
「列出你的負面信條」練習262
‧面對你的負面信條:你是否可以有其他選擇?263
「面對負面信條」練習264
‧學會安撫「習慣性的罪惡感」的語言,建立界限266
「建立安全感語言」練習267
找回自己272
‧獨處──練習和自己相處272
獨處練習:泡澡時間/冥想時間/散步時間274
獨處練習:寫日記275
觸碰你的真實情感與需求──寫情緒日記277
‧理解、接納你的各面向與情緒,學著當自己理想的父母278
‧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建立自己的標準279
自我認識練習280
‧承認你的陰暗面:那些你不喜歡自己的部分,是你的力量282
‧學著照顧、取悅你自己283
用真正的自己,與他人培養平等關係284
‧練習表達自我:奠定「真實自己」的關鍵284
練習不批判自己285
‧同理自我與他人,並設立情緒界限286
‧保有自我獨立的生活:經濟、心理獨立294
寫於最後的──鼓起勇氣,拿下綑綁我們的裹腳布298
【自序】他們都說妳「應該」,但我只想要「尊重與愛」008
【前言】是什麼「束縛」了女人的心?016
輯一 期待苦盡甘來的女人們──「文化纏足」現象
苦命的女人028
‧受委屈,忍得了苦,期待苦盡甘來031
‧不能「生氣」033
‧要認命:在壓迫中沒有選擇,只有認同壓迫,才能生存036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037
文化纏足──「纏足」的心理意義:勒緊你的是什麼?039
‧文化纏足:由一個「過來人女人」教你如何取悅男人與社會040
輯二 傳承的裹腳布教育:一個「好」女孩的養成
聽話溫順、善體人意,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