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讀書也要讀得很快樂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
我常在演講中提到這個故事:有位神父在工地中看到工人在敲磚,很好奇,於是就上前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位工人回答說:「我在敲磚哪!」第二位回答神父說:「我在養家活口。」第三位工人則回答:「我在蓋一座哥德式的大教堂!」
是的,每個人為自己手上在進行的事情,但不同的願景卻決定了不同的定位。就像本書作者對於教養孩子的看法是:「養兒育女不是自己家裡的事,而是影響深遠的大事!」看法不同,作法就不同。
作者不是教育專業人士,只是一個出身於社會基層家庭的父親,但是卻能把握住女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的每一個生活細節,透過自己進修學習的專業知識,給予女兒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注,在一般家庭中實在是少見。尤其他是一位也要上班工作的父親,而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教育孩子都是媽媽的事。
有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裡面提到埃及人有個傳說,人死後的靈魂到了天堂的門口,會被問兩個問題,而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就決定了這個人是否進得了天堂。這兩個問題分別是:
「你這一生快樂嗎?」
「你這一生曾經幫助別人更快樂嗎?」
是的,「快樂」這件事在我們卡內基訓練中是相當被強調的一種人生目標,無論是生活、學業、工作、事業,不但要追求成功,更要有快樂的感受。
《培養女兒上北大》這本書從書名看,好像是在談怎樣讓孩子可以考到好學校,但實際上卻不然!整本書談的都是態度與人格的養成,而不單單只是在談怎樣考出好成績。作者一再強調,要孩子有好成績,就必須讓他願意自動自發的唸書;而要孩子願意主動唸書,必須讓孩子對讀書有興趣,做任何事都要做得開心、做得快樂,孩子才願意繼續做、才有動力去做。而且,不論是讀書、畫畫、彈琴、考試、守校規、如何和同學相處、幫助別人……等等,都要讓孩子感到那是快樂的事,孩子才會做得好。這是很難得的一種親子教育態度。
我們當前的教育體制中,往往是以考試和標準答案為主的,但未來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有80%是學校考不出來的,例如熱忱、負責、自信和正面樂觀的態度,這些如何用考試比較得出來呢?作者對女兒的教育,從小就把「自我負責」看得很重要。
例如,他主張做父母的千萬不要一味的陪孩子讀書、幫孩子做功課,這點我是相當認同的。孩子功課有不會的地方,你可以深入了解他不會的地方在哪裡,然後引導他思考,再讓他自己回答,卻不能在孩子完全理解之前就跟他講答案,否則孩子從小就會養成依賴的個性和「反正回家爸媽都會教,上課懂不懂沒關係」的錯誤學習態度。
雖然女兒考上大門很窄的北京大學,可是作者卻不以此炫耀自己的女兒多會唸書考試,全書談論最多的不是他教女兒讀書方法,而是專注在「做人道理」的養成。例如,從家裡到學校,他教孩子從小就要守紀律、要勤勞。因為這是一種「尊重」與「自信」的態度,也是社會職場上很重要的成功要素,也是我們在卡內基企業訓練中,列為相當重要的訓練課程。作者在書中多次舉例強調,考上什麼名校、在學校成績多好,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良好的品格和態度。因為出了學校、進入職場,才能真正分出高下。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年輕人到了水族館參觀,看到三個大小不同的鯊魚水族箱,裡面養的鯊魚大小也不相同。最小的水族箱裡,鯊魚的體態最小,大一點的水族箱裡的鯊魚比較大。年輕人便問館長,這麼做的目的是不是在鯊魚還小的時候先把牠養在小水族箱中,等到牠長大一點了,再移入大一點的水族箱呢?
館長回答說,不是的!事實上是,在小的水族箱裡的鯊魚只能長那麼大,養在大水族箱中的鯊魚,就可以長得比較大。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看待孩子未來成長的格局有多大,就會採取多大格局的教養方法,孩子就會成長到多大的成就。
作者前言
教孩子真的不是難事
寫完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字,擱下筆,女兒幼年時可愛俏皮的影子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往事歷歷在目,無法忘懷。回顧教育女兒的歷程,我感到慶幸,慶幸當時竟然是那麼地愛女兒!竟然為了教育女兒那麼地虛心好學,看了那麼多教育方面的書,也動了那麼多如何教養孩子的腦子。現在,這一切總算是有了代價!
朋友問我,如此用心栽培孩子,難道不覺得累嗎?我告訴他,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也有教好孩子的強烈渴望,不但不會覺得辛苦,反而是一種很大的樂趣!看到孩子聽話、可愛、健康地成長,父母心中的快樂是難以言喻的!
當然,並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教養出好孩子。只有懂得教育--科學的教育,依照教育的正確準則辦事,才可能教好孩子。就像養花一樣,並不是只懂得天天澆水就好,還必須瞭解花的特性,用適合的方法栽培,花才能茁壯成長。
可是,多數父母往往都是憑著自己的經驗來教養孩子,而且都很自信地以自己的喜好和對錯的價值觀來教育孩子。然而,盲目地拿孩子做實驗,不但會毀掉一個人,更會毀掉下一代。俗話說:「種不好莊稼,是一年的麻煩;教不好後代,是一輩子的麻煩。」養兒育女本來就不是自己家裡的事,它應當要被當成國家大事來看待的。
在我們小時候的那個時代,鄉下人種田也講究科學方法;但什麼是用科學方法種田,沒有人知道,上面說了算!於是就出現一些荒唐可笑的舉措。例如,想要玉米收成好點,就徒手將玉米苗根部的土挖開,露出玉米的細根,給它先在太陽下曝曬個十來天後,再撒上肥料,埋平澆水。
結果呢?一百多畝玉米,十多天沒日沒夜地挖下來,每個農民十根手指頭都血肉模糊了,收成不但沒更好,反而因為把玉米根曬傷了,產量變得更低了。現在的農民覺悟了,沒那麼愚昧了,知道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不懂科學種田,就種不好莊稼。同樣的,不懂科學化教育,就教育不好孩子。
現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教養孩子方面,比農人用手刨玉米曬根還要勤快。每天花許多時間陪孩子讀書學習,但往往是越陪問題越多,孩子的學習成績越沒辦法進步,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不懂科學教育!
做為人類,許多基本經驗法則是可以共用的。但是初為人父母,卻沒有教養孩子的經驗,就需要我們學習前人成功的經驗。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再根據孩子的個別差異與特點,多點創意、多點想法,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這就是教育孩子的科學態度。
如果父母可以用科學客觀的態度,而不是個人的偏好來教養孩子,教育的品質才能向上提升,親子互動關係更好,孩子的學習少點挫折感,多點成就感,就可以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這不正是每位父母最想要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