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用心聆聽,順性引導∕洪蘭教授
有關教養的書在華人地區一直很暢銷,因為現在孩子生的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都像《紅樓夢》中說的,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父母不知該怎麼去寶貝孩子才好。所以只要是有關使孩子變聰明的書,父母都會去買來看,可以說,比念大學時還用功。不幸的是,不是所有印出來的東西都是正確的,有些書背後有商業利益,它要推銷某個產品,有些作者因本身不是大腦科學的專業,不能分辯轉述的東西是否正確,一般人又對大腦有恐懼感,覺得大腦很深奧,因此許多不肖商人就打出「大腦」這兩個字來推銷沒有實驗證據的「益智」產品。如台灣去年發生的潛能開發烏龍事件,父母花了三十萬的報名費,送孩子去吞火。所以老人家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父母還是先要動動腦筋去分辨書中講的對不對,再去做。每個孩子不一樣,不能照單抓藥,不但如此,還得提防有的藥單寫的不對,照著吃會出錯的。
因為書的影響力很大,尤其錯誤的資訊先進去後,正確的資訊不容易再進入,我們的心就像一塊肥沃的稻田,野草若是先長出來了,稻子就長不出來了,所以我願意花時間替出版社審閱有關大腦發育的親子教養書籍,如有過時的或不正確的觀念就在書付印之前,請作者修改,哲學家漢娜鄂蘭說的很對「謊言比真象更能打動人心」。日本七田真的右腦革命是錯的,它完全沒有實驗證據,神經科的醫生或教授出去講演時,都有拿著大腦造影的圖片去跟父母說兩個腦半球是一起發育的,左邊比右邊更活化,左腦也比右腦大,但是仍然敵不過似是而非的偽科學。
心理學家一直搞不懂為什麼很多人寧可去相信謊言,不願睜開眼來看事實。後來發現偽科學走的是地下電台賣藥方式,用某人的親身經,如“我兒子自從…就考上了台大”這種話很能打動父母的心,以為只要依樣畫葫蘆就好了。現在偽科學充斥著台灣的社會,如皮紋檢測、右腦開發,它也突顯了我們科學教育的失敗,我們沒有教會父母什麼叫科學。真正的科學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可以被重複(replicate)得到的東西。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說,台灣人「理盲」的很嚴重,一個明明沒有道理的東西,偏偏能以訛傳訛,傳播的很快:台灣洗腎率是全世界第一,一個原因是台灣地下電台猖獗,他們在不選舉時就賣假藥說「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其實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世界上哪有不論什麼病,一吃就好的萬靈丹?有時在南部坐計程車,聽到賣藥廣播,都覺匪夷所思。才知道很多事情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家一定會去用邏輯思考,還是得有人把它明白的寫出來,至少讓父母在作判斷時,有資訊可查。所以我接下寫這本書導讀的工作。
本書作者是大陸有名的「知心姐姐」,她有很多年的實務經驗,也有很多的例子,很可以打動父母的心,這是本書的優點。但是在有關懷孕和嬰兒成長方面,因為最近大腦造影技術的發達,許多新知陸續出來,過去的舊觀念,如三歲定終身、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神經細胞不能再生等都改變了。我會從實證的觀點來補充說明。許多民間的傳說是沒有根據的,孩子的容貌是基因決定的,母親的心情不會影響孩子的容貌,但是會影響孩子的脾氣和智慧,因為母親緊張時會產生壓力荷爾蒙,它對大腦的發育不利。
孩子要正常的長大真的如作者所說,是件不容易的事,外面有太多的誘惑。怎麼去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品學兼優,本書在青少年成長部分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值得父母仔細看。
其實父母只要肯蹲下來從孩子的眼光來看事情,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再順著他的天性給他適度的引導,孩子就成材了。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是成長(maturation)需要時間,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等待,時間到了,水到渠成,時候未到,揠苗助長。
教養孩子就像種樹一樣。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的好,「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樣做好了,就可以等著巨木成蔭,在樹底下納涼了。
洪蘭教授 〈教養新趨勢〉
第二篇 嬰兒成長期
安全感,讓孩子擁有好情緒
第二部分是從胎兒離開母體後開始談親子教養,作者提到母親的微笑是給嬰兒最好的禮物,母親的撫摸會增加親子的聯結(band),這原因是母親撫摸孩子時,大腦會分泌激乳素(或叫催產素Oxytosin),這對孩子情緒的發展很重要,從老鼠實驗上發現,小時候有被母鼠舔過的老鼠,長大後會成為比較好的母親;小時候跟母親隔離長大的老鼠,即使懷孕做了母親,牠對親生孩子有疏離感,會很自私不顧幼鼠的死活。這一點心理學上已有很多的實驗,讓父母知道孩子要的是安全感,不是物質上的享受。
另外,1992年,義大利帕馬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猴子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找到了最原始的學習機制-模仿,孩子會不由自主的模仿大人的行為。所以作者說孩子要自己帶是很對的。但是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1999年腦科學家在一位八十九歲的病人大腦管記憶的海馬迴中發現神經細胞可以再生,找到了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也發現大腦是不停的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完全推翻了過去三歲定終身的看法。作者列出五種感官的敏感期現已有新的資料,讀者若想確實知道大腦發育的過程,可參考《Brain Rules for Baby》(中譯名:《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遠流出版),它裡面包含了許多實驗證據,是比較正確的資料。一般來說,挑選0到5歲親子教育有關大腦發育的書時,最好先看作者的資歷,若是名校教授所發表的文章是在經過同儕審訂的著名科學期刊上的,就比較可以信。不然坊間有許多偽科學,鼓吹間腦開發、右腦開發、潛能開發,這都是沒有實驗根據的,有時反而會害了孩子,如台南潛能開發班要孩子去吞火、走碎玻璃,那樣「旁門左道」的腦力開發是完全不可信的。
洪蘭教授 〈教養新趨勢〉
第三篇 幼兒成長期
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
這部分相信父母看了都會會心的微笑,我贊同作者的看法,不要騙孩子,不要說孩子是垃圾桶撿來的、是石頭裡蹦出來的,這會傷孩子的心,以為自己是沒人要的。其實不必講的很詳細,像作者那樣講法就很好,但是無論怎麼說,就是不可以騙孩子。
上幼稚園時,孩子是第一次長時間跟父母分離,這焦慮感是必然的,也是每個孩子都經歷過的,作者的「祕密」非常好用,父母不妨一試。的確,若是大人的態度是安詳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也馬上放下心來,孩子只要知道媽媽一定會來接,就不會緊張,心就會定下來,父母接到孩子以後,不妨跟他說:你看,下課鐘一響(或工廠汽笛一響),媽媽就來接你了,每天都會如此,常常跟他保證暫時的看不見媽媽,不表示媽媽不要你了,在這個年齡的孩子最恐懼的就是沒有人要,因為演化烙印在他大腦中的是生存的本能,而人類是所有哺乳類中幼年期最長的,在十歲以前若沒有大人的保護,孩子基本上是生存不下去的,所以一直跟孩子保證父母很愛他,一定會跟他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中國那句俗語「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作者說得對,講不聽、哭鬧不已的孩子緊緊的抱住他,到他安靜下來這也是很對,很實際的方法。孩子哭鬧失控有一點是因為恐懼驚慌,這時有大人緊緊的抱住他,拍他背,撫摸他,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有人在乎的,他會很快就安靜下來。
關於這個時期情緒的發展,讀者不妨去看《愛在暴力公園》(遠流出版),這本書所講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一百年來最重要的實驗之一,不論教科書如何翻新,只要講到情緒發展,一定會講到這個Harry Harlon的實驗,他是我最尊敬的心理學家之一。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學習力(模仿力)最強,它是品德教育的黃金時期,父母把握機會好好的教,這時的教導是事半功倍,教好了,孩子以後以十倍來償還你的辛勞。
最後,「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因為人生是個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我們要我們的孩子走到終點,走的過程很重要,耐心和毅力是我們要去訓練他的,尤其最近在大腦科學的實驗中,看到了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人是一輩子可以學的,而在歷史上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他們就是「輸在起跑點」這句話最好的反證,父母不要去相信這種沒有實驗證據的廣告詞,作者說得好,那些沒有輸在起跑點上的孩子,最後輸在終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