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一
王永慶董事長的企業家哲學
王作榮
(前監察院院長)
在1950至1960年代,台灣在戰爭殘破之後,人民普遍貧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經濟發展的要件──基礎建設、技術知識、企業人才、熟練勞工與儲蓄能力,全都貧乏欠缺不全,要發展經濟談何容易。然而,即是在這種貧窮與欠缺的環境中,經過全國上下十幾年的奮鬥,竟然為台灣經濟發展打開了一條?路,使台灣經濟起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台灣後來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視與稱讚。
認定目標,全力以赴
造成這種成就的原因當然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則只有三個:兩蔣政府的策劃領導、台灣人民的優良品質,與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尤以這最後一項具關鍵性的地位。企業家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稍為有點經濟學知識的人士,應該都會承認。而在極少數第一代有卓越成就的大企業家中,台灣塑膠公司集團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先生無疑居於龍頭地位。
現在讓我以講當年所得知的關於王董事長創造台塑企業,及所展現的企業家精神與才能的傳聞故事,作為本文的開端。我之所以仍採用我的記憶中的敘述為依據,因為這是我最初對王董事長與台塑企業所得到的信息與感想。
1953年,我在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擔任專門委員,負責經濟政策的擬訂建議與經濟設計。該會有三位專任委員,分別負責一般工業、化學工業、交通運輸三個組。化工組負責人為嚴演存委員,是一位真正的化工專家,而且推動力量甚強,一般稱他為台灣化學工業之父。他獨力擬訂了一個製造當時視為嶄新工業的塑膠用品工業的原料,PVC塑膠粉的製造與投資計劃,包括詳細的技術在內。但找遍了全台灣,找不到民間企業家願意投資。美國在華美援安全公署,也認為我們的工業技術水準不夠格,不表贊同。這個計劃便擱置在那裡,無法推動。
在這個期間的某一日,王永慶先生來到了工業委員會,見到了嚴演存委員,訴說他有一筆錢想辦工業,找不到投資機會,請工業委員會幫助他。嚴委員便推薦了這一塑膠粉製造計劃,他欣然接受。當時是與另一位辦化學工業的趙廷箴合辦,不久就分手了。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台灣塑膠公司的起源。
共存共榮,分享利潤
在初期發展過程中,遭遇到二個嚴重危機:(一)台灣市場太小,銷路有限;(二)生產規模太小,成本太高。因此製出來的塑膠粉堆積在倉庫中銷不出去。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就有關廠失敗的可能。
這時王董事長展現了他的企業家精神與才能,立即採取了兩個對策:
(一) 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生產量以降低成本,這便是經濟學上的經濟規模理論。這對原已有大量積貨堆在倉庫中銷不出去,顯然是一大挑戰,需要眼光與魄力才能承擔得起;
(二) 發展下游塑膠成品工業,在國內外打開銷路,除了成立南亞塑膠公司外,還協助建立了許多下游工廠,成為台塑的衛星工廠。於是台灣塑膠公司就此脫困而出,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台塑王國,雄踞亞洲,還伸入了美國。
王董事長對與下游產業或衛星工廠的關係,也有一套獨特的哲學。據說他精打細算,算出下游工廠的確實成本,據以訂出雙方合作的價格,但總是讓下游工廠有合理的利潤,絕不利用獨佔原料的優勢剝削他們,精明而不刻薄,還有幾分厚道人情味。大約是在1960至1970年代,新台幣對美元匯率連續升值,由約四十比一升到三十元以下比一,後又回到三十多元比一,即是現在的匯價。這當然使成品出口的下游工廠負擔不了。我記得很清楚,台塑宣佈所有匯價波動的損失由台塑吸收,這是王董事長企業家才能與氣魄的又一次展現。
我不厭其煩的述說這幾段傳聞往事,在於引導出幾個足以證明王董事長的企業精神與才能,與台塑王國之所以成功的結論,這幾個結論應是企業經營學的經典之作:
(一)這證明王永慶是真正的企業家。所有經濟學家都知道,企業家的首要甚至唯一特質,就是勇於創新,勇於承擔風險。王董事長在承諾投資PVC原料工業的那一刻,便是進入了全台灣最新的,對他完全陌生的商業領域,成敗難卜,充分表現了企業家的這一特質。
(二)一個卓越成功的企業經營者,首要任務就是不斷降低成本,不斷擴大市場,從而獲取優厚利潤,王董事長做到了。
(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與其關係密切的下游工廠或衛星工廠的關係,不是運用其優勢地位儘量壓榨剝削這些工廠,以求取本身的最大利潤,而是定位在共存共榮,共同為整個企業集團奮鬥,共享合理利潤,共享成功成果,王董事長做到了。
(四)除了以上三點外,王董事長作為一個成功的大企業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在台灣非常稀有的特質,那就是正派經營,遵守企業倫理與守法精神,不炒地皮,不搞官商勾結,不以不正當手段吞併公私企業,不掏空國家財產。歷年來所發生的所有企業界的這類違法或不正派經營,而受到法律制裁與社會輿論攻擊的案件中,未聽說有台塑企業牽涉其中。
企業精神,全球典範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在台塑成立迄今半個世紀以來,王董事長是以企業家的才能與企業家的精神,以及企業家的倫理,來創造台塑、經營台塑、發展台塑,使台塑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主要動脈之一,也成為台灣社會與人民富裕繁榮的主要來源之一,更是成為全世界展現企業精神與才能的經典範例之一。所有這些必將在台灣、中國、全世界的企業家與企業發展史上留下紀錄。
那麼,在王董事長這一生中,是否已經充分發揮了他的企業才能與企業精神,而毫無遺憾呢?以我的觀察,他的企業精神隨時都在充分發揮,而企業才能的施展則受到相當多的侷限。例如:
(1)不能建廠。先受阻於國營同業及中央政府官員,再受阻於民營同業與地方行政首長,甚至受阻於別有用心的當地人民。經多年波折,始以在麥?填海造地作為廠址定案,其艱難可知。如無王董事長之毅力、魄力及眼力,六輕設廠終將難以成事。
(2)崇德工業區。當年水泥生產受到外省及本省兩大財團的壟斷獨占,控制產量,操縱水泥價格,使水泥供應一年總有幾次缺貨,價格暴漲,獲取暴利。這兩大財團力量可以通天,水泥使用者無可奈何。王董事長乃在花蓮建設多元性的崇德工業區,主要是生產水泥,年產量是一千萬噸,是現有生產量的一倍。這不僅使水泥供應正常化,也可打破獨占行為,照理政府應該獎勵之不輟。然而不然,始終以破壞景觀與環境污染為藉口,不准設廠。我曾寫多篇社論支持,當然無效。嚴家淦總統曾私下對我說:「景觀環保固然重要,開發自然資源也重要。」曾公開支持設廠,也無效。建廠計劃終告停止。
(3)王董事長為幫助《聯合報》王惕吾董事長度過資金週轉難關,願投資五千萬元,錢已投下,而被政府當局下令退出。又投資經營一家瀕臨倒閉的新聞出版,也被下令退出。政府目的是不准王董事長涉足新聞事業。
以上這幾件投資案,或是困難重重,或是未能成功,背後都有一隻強有力的手在指揮操作,那就是蔣經國總統。他一方面具有蘇俄共產社會主義文化,不願見到台灣有大財團出現,另一方面也可能對王董事長有成見。
從這幾件投資案的波折,可以看出王董事長作為一個企業家的第五個特質:
(五)王董事長創新事業,能忍、能放、能收,也能奮鬥到底,但絕不意氣用事或怕事不前,一切對投資環境作全面考慮後作決定。這就叫做彈性。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我亟希望王董事長能充分發揮其企業精神與才能,為台灣多做點事,曾幾次勸他辦一個金融事業,再以這個為中心,辦幾個當時資本及技術密集的傳統重工業,如鋼鐵、汽車、造船、機械等等,一如日本與韓國,形成一個大財團,將台灣工業發展帶到一個新境界,進入世界工業國之林。王董事長有時笑而不答,有時默然以對。很可能他知道在經國先生統治之下,這是不可能的。
韓國從事經濟發展起點落後我國十年,她走了我建議王董事長的這條發展之路,也就是日本當年所走的路,現在已是工業大國,加入了十大工業國俱樂部。我聽到韓國人說過這樣的話:「台灣算是什麼小龍,跟韓國比,是一條蟲。」確是如此。
我在報上看到台塑要在大陸辦鋼廠、汽車廠等重工業,正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祇有寄與無限的欽敬與祝福。
王董事長的這種企業家精神與才能,不僅體現在他的企業經營上,也表現在他平日待人接物的處世氣度上。我與他結交四十幾年,從旁觀察他在這一方面的應對進退,言談舉止,處理人際關係與事務,其理性、決斷、格局、氣度、周延、中肯,儼然就是統領天下的英明領袖風範。在台灣,除老總統只單獨見過一次外,其餘所有總統我都曾多次見面、談話、討論問題,其風格都不如王董事長。而王董事長教育水準不高,我從他身上才真正體會到人間真有「天縱英明」的天才人物。
我們知道,中國有兩個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出身小混混,連他的父親都看不起他。明太祖幼時父母雙亡,是孤兒,為了免於餓死,到廟裡當小沙彌,後來又去當兵。這兩個人當然都談不上什麼教育,大字認不了幾個,也沒有什麼背景,然而卻能統率當時的文臣武將,英雄豪傑之士,各自打下四百年與三百年的天下。除了「天縱英明」外,還能有什麼解釋。
這兩個平民皇帝的皇后:呂后與馬皇后,當然也不是什麼名門閨秀,有良好的教養環境,但都是歷史上的名后。王董事長的夫人李寶珠女士,當然也不會有高教育水準,我數十年的接觸,也發現她的言談舉止,風度見識,足以與王董事長匹敵,正好印證了我家鄉的一句俗話:「一個床上不睡兩樣人。」
一個國家生出這樣一個「天縱英明」的天才人物,何其稀少難得,就應該十分保全珍惜,讓他充分發揮天才,為國家與人民多作出偉大的貢獻,不要使天才浪費。我本於這個想法,見面時有機會我就勸他做這做那,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充分發揮他的天才。
在他這一生,他是大大發揮了他的天才,但是沒有充分發揮,這是受到了外在社會環境的侷限,對國家社會而言,我們還是浪費了一部分他的天才。
序文二
奉獻的人生
──父親的囑咐
王瑞華
(台塑關係企業行政中心副總裁)
讀完了北京清華大學所編寫的《篳路襤褸:王永慶開創石化產業王國之路》(簡體字版書名),內心感觸良多。深感安慰也由衷感謝的是,清華的學者專家們如此用心,將 父親一生經過、點滴事蹟,從時代變遷、企業發展、社會環境、管理與人文等各種角度與層面去探討,寫出了一個人在現實環境中的奮鬥求生存、在世界進步中觀察到的無數正面機會與遠見、一個人忠於自己理想所產生的無比毅力與恆心,以及源自關懷社會群眾的情懷所激發出來的奉獻力量,這一切在書中都一覽無遺的生動展現。而感觸最深的是,清華大學編寫此書的動機,是出自這些學者專家們對社會關懷的使命感,希望在一個經濟發展快速的社會環境?,讓讀者們對事業經營、人生目標的追求與社會責任有深層思考和啟發的機會。
善用財富,為社會做出貢獻
一個人在年輕時,往往對生命充滿熱誠與抱負,希望為社會、為人類做一番貢獻。而事實上,只要有清楚及正確的方向,不怕困難的踏實去努力,必定有所成就。但更重要的是,當生活漸趨安定,生活的物質條件提升後,是否仍能繼續保持年輕時的熱誠與抱負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任何工作只要對社會有益,都是重要也是神聖的。只要保持赤子之心,則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會以自我要求的態度,從工作品質、資源的不浪費、環境的保護、效率的提升、員工的照顧、成本的下降,乃至於產品的品質安全等等一切,不斷的追求改善,貫徹合理化,直到止於至善。
與此同時,當一個人在行有餘力的時候,也應該以同樣的熱誠與心情,照顧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與事。父親常說:「一個人的手再怎麼拿,就是這麼多,可是一放開,反而全世界都是你的」,意思就是在強調,要不斷服務社會人群,作出貢獻。這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種單向付出的行為,但事實上,越有能力付出的人,收穫會更多,越能作出貢獻的人,成就也會更大。因此不論做什麼事,他都是以利益社會人群做出發點,所以人生自然就很開闊,能夠做的事就特別的多、格局也特別的大。
他也曾多次告訴我們子女們,財富不是我們擁有的,它只是社會大眾對我們能力肯定下,暫時託付我們保管的。因此,賺錢雖然困難,事實上用錢更困難,要運用財富做對社會整體提升有貢獻的事,才是真正盡了一己之責,人生才不會像流水般不著痕跡的浪費掉。而累積財富給自己享用是錯誤的想法,只要仔細思考,就會想通一切物質享受,最終也只不過是夢幻泡影。
重視人才,企業才能永續經營
同樣的,對企業發展而言,更須善盡其社會責任,對股東、對員工、對客戶都有直接的義務要加以妥善照顧。因此,企業必須不斷追求改善,以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並以永續經營為終極目標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唯有坦然接受並歡迎競爭所帶來的挑戰,才能鞭策企業不斷的創新與改善,同時促使社會持續進步,進而達到社會整體的提升。而企業為了保持高度競爭力,實現永續經營之目標,自然必須建立良好制度,由此形成優質企業文化,在制度合理、目標明確的前提下,人才才能獲得必要的發揮空間,共同為企業創造最佳效益。俗語有句話,好不過三代,景氣有好就有壞、國家有興就有衰,在這亙古不變的道理下,企業唯有重視人才,以人性化管理與無私之心,選舉賢才領導企業,摒棄中國人一般以子女作為自我延續,必須繼承事業及一切的想法,企業才有永續的可能。
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一個真正的領導人永遠看到的都只是社會大眾,關心的是如何做的更好。因此他必定有寬闊的胸襟、有為社會服務的熱誠、看的遠、看的深,只希望明天會更好。同樣的,只要我們有此服務的熱誠,每個人在工作上善盡自己的職責,同時也體會到人類實際上是相互依存的情境,由此滋生同情心,生活在社會上,能夠強助弱、富助貧,大家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那麼這個社會及世界就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好,持之以恆的話,終有一天地球村的願景必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