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機器人與AI人工智慧的技術已逐漸取代「人類智慧」的傳統角色,想要擁有美好未來,「學有專精」固然重要,因應數位多元的文明發展,跨領域的時代已經來臨,而學校發展也勢必更加跨領域。透過現代詩與藝術相關領域創作的對話,看起來這一切似乎是一次具跨界意義的實驗之作。
可是,這一切嶄新的傳播與教育行動,在中國文化的源源長河裡,其實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便已達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非常喜愛引用畫家畢卡索的這句名言:「好的藝術家懂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他的兩個創新關鍵字是「借用」與「連結」。賈伯斯革命性地改變多種產業風貌的成就,就是跨領域融合與進化的極致。如果,我們回到「聲音」,雖然我們已聽不到三千多年前的先民聲音,但是我們卻能夠運用和先民一樣的「聲音」媒介,表達我們對詩歌的感受。
故事開始於遠古時代,在尚未有文字記載的人類世界,聲音擔負著傳遞、傳情、溝通等作用,神話故事將先民向天地企求的聲音記錄下來,透過一代代的流傳,先民因著口述歷史記錄下文化歷史,也記錄了先民在大地間求生存討生活的方式。直到有了文字,這些傳唱裡的記錄得以分享更多世代眾生。可惜的是,因為缺乏現代的錄音設備,我們對於已隨時代消逝的先民歌謠、頌詞等聲音,已無法原音重現,只能透過文字紀錄,以詩歌內容、文字音韻、字句排列、字數變化等研讀,體會最初先民吟詠詩歌的聲音傳唱方式、情感音韻起伏等表現內容。
我們可以理解先民的情感和我們不無二異,而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差別之一其實就是藝術的能力,透過藝術的形式表達對於未知或時空轉移的緬懷,不一定具備實用性,但卻真真實實地表達了創作者的內在情感。
而文字、聲音、影像就是一種藝術,譬如透過對於聲音的細節辨識,每個人可以排序篩選出自己有感覺的聲音,而這些細節辨識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經驗慢慢改變的。當聲音與創作者的文字語言結合,透過文字語言所要承載的情感,自然而然就需要與內在身心節奏互相契合。當內在感情是舒緩自在時,我們所書寫的文字語言節奏必然不會是急促而沉重的;同理可知,當我們閱讀岳飛〈滿江紅〉這闋詞時,內心的悸動悲慟隨文字音韻節奏互相對話,因為,岳飛正是使用入聲字押韻。
「入聲韻」又稱「促聲韻」,是指傳承自古代漢語之一類音節結構,其韻尾以濁塞音快速結束,再無聲除阻。入聲字是指音節有此類結構之字,此類字之聲調在隋朝韻書《切韻》至宋朝韻書《廣韻》都屬於入聲調類,其入聲聲調是短而急促。在該時代,入聲都穩定並完整存在於中原語言之中,擁有-p、-t、-k 三種輔音韻尾。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入聲調和非入聲調的差別更多來自音質短促而非高低音調值。因著語言演變,現今許多方言如北京官話已無入聲韻,所以現在以北京官話念起岳飛的〈滿江紅〉,就無法以音韻感受岳飛內在深深的悲切之情。由入聲字我們得以理解,內在的感受來自聲音的提醒與牽動。
如果不是口述傳說、詩歌韻文,我們不會理解先民日常生活裡的對話、生活環境等,例如古早流傳下來的《山海經》,記載著先民解釋天地的神話傳說,至今古圖早已亡佚不存,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山海經圖本,來自於明朝的胡文煥本、蔣應鎬本。當我們讀到《山海經‧中次八經》:「又東百三十里日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久久不能自己,後人憑文字傳說畫下一幅幅先民流傳的「山海經」,為自己、也為山林間飄風驟雨的現象作出了橫跨古今的解釋。爾後彷彿神諭,一篇篇《詩經》、《楚辭》等的詩歌作品自神話傳說、自山林、自胸臆流至口舌吟唱,傳自筆尖歌詠。
三千年悠悠長河倏忽來到窗前。這些詩歌召喚獸從時空的某處不約而同齊來,對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而言,依憑科學實證,精算大數據已為習性,對於三千多年前先民怪奇悠謬之說只覺遙遙如山嵐,更何來引得人一一關注,甚至繪圖註記呢?為何不研究天體運行的真相,發射一枚實體衛星成為解釋的憑據呢?何苦以聲音、影像、文字,來去神話與詩歌之間,於生民生計有何助益呢?
當然三千多年前沒有「收音機」,但是透過了文字、音韻、意象,將美好的詩樂情感傳播出去,也透過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將詩三百的詩歌內涵代代演繹與詮釋,逐漸累積形塑為中華文化的詩樂傳統,如此詩樂的傳播力量,其實就是最深刻動人的傳媒實踐。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電腦、網路、手機已成為人類互相傳訊的主力,影像的大量使用成為現今人類文明的風景。快速的資訊流通,大量且重複的知識流通,人類的記憶彷彿更加快速的被覆蓋與被取代。
但是,我們不禁自問,什麼是教育場域裡值得老師們繼續傳承下去的文明主力呢?
這本書在企劃的初期,即以傳承性與前瞻性的思考進行,以中國文化詩歌傳統為核心,將「現代詩」與故事敘事、音樂、影像、廣告文案、遊戲性為跨領域藝術的教育實踐。為方便使用本書,每位書寫篇章的老師,皆以臺灣當代重要詩人羅任玲的〈昨日的窗簾〉一詩為教學實例,設計現代詩與其他藝術相關領域的實踐結果,以期提供相關教育工作者與藝術跨領域者作為實踐的參考。
期待這本書在「詩歌傳統、創新與應用」上,能提供更具前瞻性與實用性的跨領域教育實踐。
顧蕙倩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