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次以效能為分類準則,自補虛藥至驅蟲藥分十八章,逐章編撰。
〈總論〉,概述中醫藥基本理論;〈個論〉的每一章節均附前言,簡述所含中藥的效能與特色。
每一品項的編寫如下,
◆ 基原
◆ 產地
◆ 使用部位
◆ 性味、歸經
◆ 功用主治
◆ 成分
◆ 藥理研究
◆ 炮製
◆ 用法用量
◆ 禁忌
◆ 配伍
◆ 運用方劑
作者簡介:
主編者簡介
▌總監:李水盛
▌主編:徐鳳麟、邱泰惠、陳益昇、賴慧真
臺灣大學藥學系 / 李水盛、賴慧真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 / 徐鳳麟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 / 邱泰惠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 / 陳益昇
作者序
第一版前言
中藥歷經數千年的萃煉,博大精深,實為醫療保健之寶藏。時下世界各國正興起另類療法,愈益關注中醫藥在治療疾病、康復養生中獨具的特色和優勢。面對國際及國內日益增長的中藥需求,加強中藥知識為藥師養成教育不可或缺之一環。
在客觀環境之要求下,各方建議在藥師高等考試內容中加考中藥,考選部遂規定在生藥學科目中加入中藥試題,同時要求各校提供參考書籍以為命題之依據。有鑑於此,台灣藥學會委請臺灣大學藥學系李水盛教授召集國內七校相關教師,研商編輯《常用中藥》專書之事宜。現今登載之中藥資源種類已由《神農本草經》之三百六十五品擴充至萬餘種,此龐大資訊非初學者所能吸納。為提供準藥師之基本中藥科學知識,遂自台灣地區最常使用的二百種中藥中挑選常用中藥約百餘種,依中藥之基原、產地、使用部位、性味、成分、藥效及備註等項目編撰。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書係以化學分類法為依據進行編寫,為方便讀者查閱亦以其效能索引。由於中藥有效成分往往不甚明確,加上科技進步,成分資料添增快速,因而以參考之資料利用化學分類法歸類中藥時,或有顧慮不周而產生爭議之處;此外,中藥藥效之研究亦有類似情形。之前在編輯本書時,藥效仍採傳統用途,在方劑方面亦以舉例為之。
隨著近代藥理及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傳統中藥的藥效已能較明確的揭櫫。為增添現代藥理研究章節,本版次特邀請各醫學院藥理教師協助撰寫,並經共同討論後定稿。唯仍有少數藥材較缺乏明確的研究,因而尚無增修。同時為使學員能更切身的瞭解常用中藥的實際應用,舉例之方劑均儘量採自中醫藥委員會公佈的200個基準方。其他內容方面,藥材圖鑑亦已重新勘誤。為便利讀者查閱,本版另闢化合物英文索引及藥材中、英文索引。
期望藉由本版的增修,使《常用中藥》一書更加符合實際應用的需求。倘若讀者在閱覽時仍有發現錯誤,亦請不吝賜知,俾使本書內容更臻完善。
《常用中藥》編輯委員群
謹識
第二版前言
為了強化中藥教育,本新版內容較第一版增加了58個常用中藥品項;除此之外,在生藥學教科書《生藥暨藥物生技學》記載的22種中藥於第一版僅列品名,在本版次中亦完整編寫。也就是說本版次新編撰了80種中藥品項,因而第二版的份量(共162個品項)約為原版次(實際82個品項)兩倍。
原版次以化學分類法分章節,鑒於中藥藥效成分相當複雜,難以單一類成分來代表,在本版次遂改以效能為分類準則,自補虛藥至驅蟲藥分十八章,逐章編撰。除了這個改變外,本版次加入〈總論〉,概述中醫藥基本理論;〈個論〉的每一章節均附前言,簡述所含中藥的效能與特色;每一品項的編寫方面,將「炮製」、「用法用量」、「禁忌」、「配伍」及「運用方劑」正式列為標題,而非原版次之置於「備註」或「其他」項下;此外,「運用方劑」之中藥材組成及君藥,亦在附錄中完整呈現,俾使讀者獲得更完整的知識。
本版次之增修主由全國各藥學系生藥學授課教師負責編寫,〈總論〉及〈個論〉章節簡述與「炮製」至「運用方劑」之整理編撰由賴慧真中醫師負責,邱泰惠教授主校;中藥品項之拉丁名及「基原」由陳益昇教授總校;「性味、歸經」之資料係根據《中華藥典》中醫臨床小組之討論結果;〈中藥藥材彩色圖〉則由郭昭麟教授拍攝及提供。在經過四位主編及出版社之勘校,本版次終於順利出版,期望本書對充實讀者中藥知識更有助益。
本書編寫歷經二年,編輯群已盡最大努力,期使本書達到簡明、實用的目的。再嚴謹的校對總難免有疏漏之處,尚祈請讀者不吝賜告,以利再版更正。
編輯總監
李水盛
謹識
第一版前言
中藥歷經數千年的萃煉,博大精深,實為醫療保健之寶藏。時下世界各國正興起另類療法,愈益關注中醫藥在治療疾病、康復養生中獨具的特色和優勢。面對國際及國內日益增長的中藥需求,加強中藥知識為藥師養成教育不可或缺之一環。
在客觀環境之要求下,各方建議在藥師高等考試內容中加考中藥,考選部遂規定在生藥學科目中加入中藥試題,同時要求各校提供參考書籍以為命題之依據。有鑑於此,台灣藥學會委請臺灣大學藥學系李水盛教授召集國內七校相關教師,研商編輯《常用中藥》專書之事宜。現今登載之中藥資源種類已由《神農本草...
目錄
總 論
第一章 中藥使用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採集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目的與方法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 性味歸經
第二節 升降浮沉
第三節 有毒與無毒
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
第一節 配伍
第二節 用藥禁忌
第三節 劑量與服法
個 論
【第一章 補虛藥】
第一節 補氣藥
1. 人參(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2. 西洋參(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3. 黨參(Codonopsis Radix)
4. 黃耆(Astragali Radix)
5. 山藥(Dioscoreae Rhizoma)
6. 白扁豆(Lablab Album Semen)
7. 大棗(Jujubae Fructus)
8.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第二節 補血藥
1. 當歸(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2. 地黃(Rehmanniae Radix)
3. 白芍(Paeoniae Alba Radix)
4. 何首烏(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5. 阿膠(Asini Corii Colla)
第三節 補陰藥
1. 枸杞子(Lycii Fructus)
2. 麥門冬(Ophiopogonis Radix)
3. 天門冬(Asparagi Radix)
4. 知母(Anemarrhenae Rhizoma)
5. 石斛(Dendrobii Caulis)
6. 女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
7. 黃精(Polygonati Rhizoma)
8. 百合(Lilii Bulbus)
9. 龜板(Testudinis Carapax)
10. 楮實子(Broussonetiae Fructus)
第四節 補陽藥
1. 巴戟天(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
2. 肉蓯蓉(Cistanches Herba)
3. 淫羊藿(Epimedii Herba)
4. 沙苑蒺藜(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
5. 杜仲(Eucommiae Cortex)
6. 鎖陽(Cynomorii Herba)
7. 續斷(Dipsaci Radix)
8. 補骨脂(Psoraleae Fructus)
9. 菟絲子(Cuscutae Semen)
10. 冬蟲夏草(Cordyceps)
11. 鹿茸(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第二章 溫裏藥】
1. 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2. 肉桂(Cinnamomi Cortex)
3. 吳茱萸(Euodiae Fructus)
4. 小茴香(Foeniculi Fructus)
5. 細辛(Asari Radix)
6. 丁香(Caryophylli Flos)
7. 高良薑(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
8. 炮薑(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第三章 理氣藥 】
1. 烏藥(Linderae Radix)
2. 香附(Cyperi Rhizoma)
3. 枳殼(Citri Immaturus Fructus)
4. 枳實(Aurantii Immaturus Fructus)
5. 沉香(Aquilariae Resinatum Lignum)
6. 陳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
【第四章 平肝息風藥 】
1. 鉤藤(Uncariae Ramulus cum Unci)
2. 天麻(Gastrodiae Rhizoma)
3. 白殭蠶(Bombyx Batryticatus)
【第五章 安神藥】
1. 酸棗仁(Zizyphi Spinosae Semen)
2. 柏子仁(Platycladi Semen)
3. 遠志(Polygalae Radix)
【第六章 收澀藥 】
1. 蓮子(Nelumbinis Semen)
2. 芡實(Euryale Semen)
3. 五味子(Schisandrae Fructus)
4. 山茱萸(Corni Fructus)
5. 訶子(Chebulae Fructus)
6. 覆盆子(Rubi Fructus)
【第七章 解表藥 】
第一節 辛溫解表藥
1. 麻黃(Ephedrae Herba)
2. 辛夷(Magnoliae Flos)
3. 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4. 蒼耳子(Xanthii Fructus)
5. 防風(Saposhnikoviae Radix)
6. 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7. 荊芥(Nepetae Herba)
8. 紫蘇葉(Perillae Folium)
9. 生薑(Zingiberis Rhizoma)
10. 蔥白(Allii Fistulosi Bulbus)
第二節 辛涼解表藥
1. 柴胡(Bupleuri Radix)
2. 葛根(Puerariae Radix)
3. 菊花(Chrysanthemi Flos)
4. 薄荷(Menthae Herba)
5. 牛蒡子(Arctii Fructus)
6. 蔓荊子(Viticis Fructus)
7. 升麻(Cimicifugae Rhizoma)
8. 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
【第八章 化痰 止咳平喘藥 】
第一節 化痰藥
1. 半夏(Pinelliae Rhizoma)
2. 貝母(Fritillariae Bulbus)
3. 桔梗(Platycodonis Radix)
4. 皂莢(Gleditsiae Fructus);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
5. 旋覆花(Inulae Flos)
6. 萊菔子(Raphani Semen)
7. 前胡(Peucedani Radix)
8. 竹茹(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9. 胖大海(Sterculiae Lychnophorae Semen)
10. 昆布(Laminariae Thallus)(Eckloniae Thallus)
第二節 止咳平喘藥
1. 白果(Ginkgo Semen)
2. 杏仁(Armeniacae Semen)
3. 桑白皮(Mori Radicis Cortex)
4. 枇杷葉(Eriobotryae Folium)
5. 紫菀(Asteris Radix et Rhizoma)
6. 百部(Stemonae Radix)
【第九章 利水滲濕藥 】
1. 茯苓(Poria)
2. 豬苓(Polyporus)
3. 白朮(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4. 車前子(Plantaginis Semen)
5. 木通(Akebiae Caulis)
6. (粉)萆薢(Dioscoreae Hypoglaucae Rhizoma)
7. 萹蓄(Polygoni Avicularis Herba)
8. 澤瀉(Alismatis Rhizoma)
9. 燈心草(Junci Medulla)
10. 瞿麥(Dianthi Herba)
【第十章 芳香化濕藥 】
1. 蒼朮(Atractylodis Rhizoma)
2. 厚朴(Magnoliae Cortex)
3. 廣藿香(Pogostemonis Herba)
4. 砂仁(Amomi Fructus)
【第十一章 祛風濕藥】
1. 威靈仙(Clematidis Radix et Rhizoma)
2. 桑寄生(Taxilli Herba)
3. 獨活(Angelicae Pubescentis Radix)
4. 秦艽(Gentianae Macrophyllae Radix)
5. 五加皮(Acanthopanacis Radicis Cortex)
【第十二章 消食藥 】
1. 山楂(Crataegi Fructus)
2. 神麴(Massa Medicata Fermentata)
3. 麥芽(Hordei Fructus Germinatus)
4. 穀芽(Oryzae Fructus Germinatus)
【第十三章 瀉下藥】
第一節 攻下藥
1. 大黃
2. 蘆薈(Aloe)
第二節 潤下藥
火麻仁(Cannabis Fructus)
【第十四章 活血祛瘀藥】
1. 丹參(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2. 桃仁(Persicae Semen)
3. 紅花(Carthami Flos)
4. 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
5. 蘇木(Sappan Lignum)
6. 川芎(Chuanxiong Rhizoma)
7. 薑黃(Curcumae Longae Rhizoma)
8. 益母草(Leonuri Herba)
9. 牛膝(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
10. 乳香(Olibanum)
11. 血竭(Draconis Sanguis)
12. 水蛭(Hirudo)
【第十五章 止血藥】
1. 白及(Bletillae Rhizoma)
2. 艾葉(Artemisiae Argyi Folium)
3. 槐花(Sophorae Flos et Immaturus Flos)
4. 側柏葉(Platycladi Cacumen)
5. 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第十六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解毒藥
1. 金銀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2. 連翹(Forsythiae Fructus)
3. 蒲公英(Taraxaci Herba)
4. 北板藍根(Isatidis Radix)
5. 山豆根(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
6. 敗醬草(Patriniae Herba)
7. 射干(Belamcandae Rhizoma)
第二節 清熱瀉火藥
1. 梔子(Gardeniae Fructus)
2. 夏枯草(Prunellae Spica)
3. 栝樓根(Trichosanthis Radix)
4. 蘆根(Phragmitis Rhizoma)
5. 淡竹葉(Lophatheri Herba)
第三節 清熱燥濕藥
1. 黃連(Coptidis Rhizoma)
2. 黃芩(Scutellariae Radix)
3. 黃柏(Phellodendri Cortex)
4. 龍膽(Gentianae Radix et Rhizoma)
5. 苦參(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1. 玄參(Scrophulariae Radix)
2. 牡丹皮(Moutan Radicis Cortex)
3. 紫草(Lithospermi Radix;Arnebiae Radix)
4. 赤芍(Paeoniae Rubra Radix)
第五節 清虛熱藥
1. 地骨皮(Lycii Radicis Cortex)
2. 青蒿(Artemisiae Annuae Herba)
【第十七章 外用藥】
蛇床子(Cnidii Fructus)
【第十八章 驅蟲藥 】
檳榔(Arecae Semen)
參考文獻
參考網站
中藥材索引
化合物與藥材拉丁名索引
常用方劑120種
中藥藥材彩色圖
總 論
第一章 中藥使用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採集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目的與方法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 性味歸經
第二節 升降浮沉
第三節 有毒與無毒
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
第一節 配伍
第二節 用藥禁忌
第三節 劑量與服法
個 論
【第一章 補虛藥】
第一節 補氣藥
1. 人參(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2. 西洋參(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3. 黨參(Codonopsis Radix)
4. 黃耆(Astragali Radix)
5. 山藥(Dioscoreae Rhizoma)
6.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