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本書為越南瓊僑吳鈞的傳記,共分7章,內容分別描寫吳鈞在越南的童年,少年時期毅然返國從軍,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越南戰爭,在南越淪陷後被解送勞改,後因臺灣政府「仁德專案」得以返臺安居,以及晚年埋首著作。本書不僅是吳鈞的個人傳記,更可說是中、越、臺現代史的縮影。
【本書特色】
吳鈞的傳記不但豐富精彩,更具歷史意義,具有三大特色:
1.特殊的身分:吳鈞祖籍中國海南島,在越南出生,晚年深居臺灣;是軍人,也是作家;曾是中華民國軍官,也擔任過越南共和國軍官。
2.特殊的人生際遇:吳鈞一生戎馬倥傯,親身經歷中日戰爭、國共內戰、越南戰爭等三場重大戰事,見證戰爭的離亂與政權更迭的殘酷。
3.具特殊的時代意義:吳鈞晚年以自身經驗創作不少文學作品,能忠實記錄自身的境遇,具有歷史研究與文學探討的時代意義。
作者簡介:
張溪南
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現任臺南市新泰國小校長。小說和報導文學作品曾獲第三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1989)、第一屆南瀛文學獎小說新人獎(1993)、第五屆臺灣文學獎(2001)、臺南市文學獎(2012)等,著有《慌城鄉奇》、《我正在寫張丙傳》、《黃昏白鴿》等小說集和《明鄭王朝在臺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南瀛老街誌》、《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等研究專書。
張崑將
臺灣臺南縣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1998)、博士(2002)。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主任。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等書,2022年與張溪南合著《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
目錄
序(一) 一本「希世之遇」而值得傳世的傳記
序(二) 20年終於磨出父親的傳記
序(三) 父親──我生命中的巨人
第一章 從海南到越南:先祖與少年時光(1923—1940)
海南島與先祖
吳泰興輾轉越南經商
吳鈞的出生與童年
任貢小學與廣肇會館
堤岸三民學校學華文
回海南家鄉接受中華文化薰陶
抗戰軍興毅然回國進「華僑中學」
第二章 從抗日到撤臺:烽火中締結良緣(1940—1955)
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第26總隊
楊波同學
到重慶「軍事委員會軍令部諜報參謀訓練班」深造
榮譽第二師
越北敵後工作
和阮施賀小姐締結良緣
榮譽第二師覆滅 吳鈞倖免於難
撤退到海南島再轉進臺灣
第三章 重返越南任要職:為自由南越奮鬥(1956—1972)
日內瓦停戰協定
從大使館文化專員到越南陸軍大尉
吳鈞和阮振亞將軍
吳鈞和吳廷琰總統
吳鈞與政戰顧問團(奎山軍官團)
吳廷琰的「戰略村國策」計畫
吳廷琰總統在政變中遇害
政變後南越混亂局勢
越南第二共和與戊申戰役
出馬競選議員 考取漢學士 致力寫作
風雨飄搖 西貢情勢危急
第四章 西貢淪陷前後:越北勞改營的煎熬(1975—1984)
南越自由新村 阮施賀尋親
中華民國駐越武裝自衛隊(吳鈞曾是越共暗殺對象)
阮文紹下台 西貢淪陷 吳鈞被捕
勞改營粗糲伙食 愛妻寄藥食送暖
一葉扁舟奔自由──海上難民血淚史
阮施賀跋涉千里勞改營探夫
吳鈞重獲自由返家
第五章 返臺定居 救援滯越子女 致力華文教育(1985—2003)
救總與仁德專案
「華運」阻撓延宕返臺 陳慶利溫情接機
向蔣經國總統陳情 12名子孫接回臺灣
生活漸安頓 積極參與僑社社團
全國慶華同學聯絡處
發起成立「亞洲華文作家協會越棉寮海外分會」
「中華民國越南歸僑協會」發起人
參加海南、文昌同鄉會並擔任「文昌文獻研究學會」理事兼編輯委員
國慶「僑泰演習」 向參謀總長郝柏村投書建言
致力華文教育 兒女傳承揚家聲
結語
第六章 勤於筆耕:榮膺黃埔軍校傑出校友(1985—2003)
餘生埋首寫作 《越南歷史》等著作及40餘篇作品傳世
《西貢沉淪後》
《九龍江悲歌》
《越南歷史》
《越南旅遊》
《阿九與唐山》
《中國周秦七大哲學家》
榮膺黃埔軍校傑出校友
最後身影與銘記越南美食餐廳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 吳鈞考訂:嘉德堂第43代至46代家譜
附錄二 大事記
序(一) 一本「希世之遇」而值得傳世的傳記
序(二) 20年終於磨出父親的傳記
序(三) 父親──我生命中的巨人
第一章 從海南到越南:先祖與少年時光(1923—1940)
海南島與先祖
吳泰興輾轉越南經商
吳鈞的出生與童年
任貢小學與廣肇會館
堤岸三民學校學華文
回海南家鄉接受中華文化薰陶
抗戰軍興毅然回國進「華僑中學」
第二章 從抗日到撤臺:烽火中締結良緣(1940—1955)
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第26總隊
楊波同學
到重慶「軍事委員會軍令部諜報參謀訓練班」深造
榮譽第二師
越北敵後工作
和阮施賀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