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計劃都失敗了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兼地理政治預測學家喬治.弗列德曼帶來他的全新力作,書中他大膽地預測世界即將面臨的各種紛爭,這部令人歎為觀止的著作將審視地理政治學中的火藥庫歐洲。在不遠的未來,這些衝突將一觸即發。
喬治.弗列德曼在《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中預見了未來的趨勢(政治、科技、人口與文化),並在《未來十年:世界霸權大震盪》將預測的範圍聚焦到二十年內的未來。而在本書中,他更把焦點放在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分析這個地區存在數百年的並造成兩次世界大戰與數十次衝突的斷層,弗列德曼帶我們探索這個潛藏在表面之下並無疑地將再次引爆的「火藥庫」。
在本書中,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歷史為開端,讓讀者們了解這些近幾摧毀歐洲文化、奪走上億條人命的戰爭是如何發生在這塊「最有文化」的大陸上。現在的歐洲與歐盟的成立無一不是為了讓戰爭爆發的機會減到最小,然而在結合了歷史與文化分析後作者認為:「這些計畫都失敗了。」其實現在的歐洲與二十世紀的歐洲同樣危險。作者精準地解釋了歐洲現在的趨勢是如何無可避免、未來又將如何發展,這是眾多歷史學家們都不敢做的事情。本書同樣詮釋了一些發生在歐洲的有趣小事情是如何影響到從美國到俄羅斯、從中國到拉丁美洲的整個世界。作者襲他暢銷書中的一貫風格,詳述了這些曾經影響了過去、更將形塑未來的地理政治板塊。
本書特色:1.預測未來局勢可以更快得掌握國際情勢以及投資,尤其像是歐洲這種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區,若能了解未來20年歐洲即將發生的問題便能提早想出應對方式。
2.本書的內容上雖然是國際局勢分析這種較生硬的話題,但作者卻在敘述當中穿插自身的故事等等經歷,也使得內容更具有可看性。
作者簡介:
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
生於匈牙利,三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曾於紐約市立大學主修政治科學,隨後取得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於賓州迪金森學院任職二十餘年。期間為美國軍方和五角大廈的座上賓,為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國防大學、蘭德公司國防和國家安全課題提供建議,並引入電腦模擬戰爭推演。
喬治.弗列德曼為Geopolitical Futures的創辦人兼董事。原為民營情資公司「戰略預測」(STRATFOR)創辦人的他,於2015年離開「戰略預測」厚創辦了Geopolitical Futures,公司主要發表地緣政治預測與分析,及國際關係的文章於網上。喬治.弗列德曼常是媒體邀請的情報與全球地緣政治專家,並且出版了六本書籍,當中包含《紐約時報》暢銷書中的《未來10年:世界霸權大震盪》與《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並撰寫了許多國際安全、資訊戰與情報相關的文章。
譯者簡介:
鍾莉方
英西法譯者,台灣人的外表底下,擁有熱情的南美靈魂,從小在阿根廷長大的自己,期許能做個語言頑童。個人網站:carochung.wordpress.com
高梓侑
懂得英文與西班牙文的資深少女,希望有天能成為宅在家中,逗弄寵物的全職譯者。
章節試閱
歐洲、伊斯蘭與冒險的起源
這個起因與伊斯蘭教有相當大的關係,歐洲信仰的是基督教,崇拜的是耶穌基督,而另一個隨著基督教義一起發展的宗教便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獨霸歐洲,而伊斯蘭教佔領的區域則更為廣泛,從摩洛哥到民答那峨島;中亞到非洲的桑吉巴,這兩個宗教間不只是因為共享舊約而緊密連結,更包含貿易、政治、戰爭,甚至是結盟等因素。而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間的關係緊繃,我們必須要看清伴隨這樣的緊張關係,這兩個宗教如何相互結盟,並彼此塑造。
伊斯蘭教建立人類歷史上範圍廣大的文明之一,它並非單一且相互結合的帝國,因此如果有任何個體可以征服全世界,那就是伊斯蘭教了。許多穆斯林社會發展了商艦和戰艦,但是他們並不需要發展深水的航艦,當時伊斯蘭教的航海能力可使用近海船艦,從此端航行到彼端,船隻可以沿著海岸或在海岸不遠處航行。因為可以固定靠岸來做貿易或補給,所以他們不需要耗費資金研發與建造遠洋船艦,且這些地方大多是穆斯林國家,穆斯林們並沒有葡萄牙所面臨的經濟壓力,所以不需要冒險去發展遠洋航海技術,因為他們透過將小型船艦有效運用,而控制了相當大的區域,也建立了發達的陸上路線。
葡萄牙所面臨的問題,部分源於伊斯蘭教的戰略位置所造成的威脅,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從伊斯蘭教崛起之初就不斷有衝突產生,地中海北部屬於基督教勢力範圍;南部則為伊斯蘭教。穆斯林軍隊在西元七○九年往北攻打西班牙,最終佔領了這個地區並攻下庇里牛斯山直闖法國。西元七三二年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在關鍵戰役中擊敗了穆斯林軍隊,將他們逼退回庇里牛斯山,限制伊斯蘭勢力在伊比利半島。如果鐵鎚查理當時戰敗,現今的歐洲將成為截然不同的地方。
有趣的是這兩個宗教間就算在戰爭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共存關係,《羅蘭之歌》這是首十二世紀中期創作的詩,同時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法國文學著作,詩裡的故事場景設定在薩拉戈薩,描述的是西班牙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戰爭。鐵槌查理的孫子查理曼大帝,率領軍隊對抗穆斯林馬席勒將軍;馬席勒將軍答應若查理曼大帝退兵西班牙,就願意改信基督教,而對戰爭趕到厭倦的查理曼大帝也同意了他的提議。羅蘭是個傑出的基督教戰士,他反對與穆斯林談和,因此在這迂迴複雜的故事中,他開始破壞和平的協議,促成基督教獲勝但羅蘭死亡的一場大戰。這首詩最讓人著迷的地方是基督教和穆斯林戰士間的相似性,兩者都活在相似的封建社會制度中,對於忠誠與騎士精神有相似的價值觀,就算是因為政治上的權宜之計,仍想辦法要祀奉上帝。
兩者在許多層面都有著相似之處,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彼此間的陰謀、結盟與背叛相互糾結,雙方彼此攻占、誘惑並試圖改變對方。但如果不了解兩邊漫無止盡的戰爭及結盟,就無法了解歐洲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如果不了解穆斯林的歷史,也無法了解歐洲的歷史;也正是當時在歐洲兩端所發生的事件,促使了在薩格雷斯所做出的決定。
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在一四五三年奪下君士坦丁堡,西班牙人在三十九年過後的一四九二年,攻下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城鎮格拉那達。君士坦丁堡的殞落象徵對歐洲基督教的致命威脅,但奪下格拉那達給予伊比利半島上的人們信心與資源,讓他們能夠放手去做些與眾不同的嘗試。
歐洲迫切的需要香料,這個中世紀末最奢華的物品主要來自印度,可以用來替食物添加風味和保存食物,同時也具有藥物或春藥的功效。胡椒粉是當時香料進口的大宗物品,它不只可以用來防止食物腐壞,在黑死病席捲歐洲的時候,人們更認為它有預防疾病的功效。人們相信胡椒粉可以預防瘟疫,因此不管胡椒粉是否有此功效,它的售價高得嚇人,價值幾乎可媲美黃金。
亞洲和歐洲透過陸地與海洋相互接壤,船隻從印度沿著海路載回香料,而絲路則從陸路將中國的絲綢帶回歐洲。絲路不管在當時或現在都是貿易活躍的一條路線,目前絲路比起運送絲綢,更主要的是運送石油的管線。在阿賽拜疆的古城巴庫中,有許多客棧、小旅館可讓在這條路上走動的旅客們休息與用餐,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客人,這些建築物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也表示這條路線的交通量相當的大,能帶來相當大的財富。
海路或陸路的最底端皆是通往君士坦丁堡,透過另外一條通往義大利的港口的航線,將這些商品進一步的輸入至歐洲其他地區。商人們在這條路線上的每個點,都會將售價再往上提高一些,因此原先在產地不貴的物品,隨著銷售地點而變得極為昂貴。有了財富就能獲得來政治的力量,變成主要的貿易站,像索馬利亞的摩加迪休就變得相當富強。十世紀時有個哈里發想控制通往歐洲的香料貿易,所以在建立了開羅,這裡成為香料通過紅海後唯一的集散地,香料在此匯集後再運送到地中海。歐洲用銀或木頭來購買香料,這兩者都是歐洲可以獲得且在印度與中國相當有價值的物品,香料不只促成了貿易,也創造了許多屹立千年不搖的城市。
哈里發屬於伊斯蘭教,而君士坦丁堡則是基督教,於是貿易路線所帶來的財富由兩邊支配,但在開羅成立,穆斯林與基督教徒合作的四百年後,又有一股新的勢力興起。當鄂圖曼帝國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他們不只征服了當地的基督教徒,也成為東地中海的海上霸權。早在這場勝利前,鄂圖曼帝國就已經介入了香料貿易,因此在控制君士坦丁堡後,他們首先透過阻擋商品輸入,並對從絲路運送至歐洲的商品課以極高的關稅,來控制歐洲人。
這當中當然有宗教的因素,但造成此舉的動機並非宗教的原因,鄂圖曼人想要控制地中海地區需要同盟,儘管在十五世紀中期就已經與許多地中海的強權聯手,但鄂圖曼人發現最重要的同盟是信仰基督教的威尼斯,兩方聯手將商品價錢不斷抬高。由於絲路受阻,歐洲與亞洲的路上貿易路線被截斷;而地中海地區的航海貿易路線也在鄂圖曼人的控制下,若歐洲人能找到方法繞過鄂圖曼人,不只能重新打開通往印度的大門,更能獲得鄂圖曼人與威尼斯人手中的利益。
傳說中船隻的航行是無法超越博哈多爾角這個地方,因為這裡的水溫高到近乎沸點,而且至一四三四年之前不斷失敗的遠征隊,似乎也證實了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事實上這個區域相當危險是因為穆斯林控制了這區的海岸,所以很難在此得到補給;不過這個區域的水並非滾水,葡萄牙人每年往南的探勘都有所進展,並在一四四五年終於繞過西非。葡萄牙人的航海技術與在大西洋的力量也在過程中逐漸升高。
此時葡萄牙的目的仍非找尋前往印度的航線,他們只是在尋找黃金當做購買香料的資金。馬利共和國在當時被認為是個充滿黃金的富裕國家4,而葡萄牙人則是在尋找或許是河道的一條航線,讓他們能夠前往非洲內陸來獲得這些財富。儘管對傳說深信不疑,葡萄牙人顯然對真實情況一無所知,提到這個自己也不甚了解的世界,讓人感到相當驚訝的是即使非洲離葡萄牙南部僅一百五十英里,知識豐富的葡萄牙人對那裡有什麼也毫無頭緒,但在葡萄牙人謹慎地探索西非海岸外的地區後,這種無知開始改變。
除了香料外,推動亨利王子和葡萄牙的動機還有另一個,那就是擊敗穆斯林。伊斯蘭教掌控了西非,雖然不是深海航行的水手,但他們擄走了基督教徒航行太過靠近海岸的船。為了往南探勘,葡萄牙人的航行路線需要在遠離海岸,且穆斯林無法觸及的距離航行;也因為航海路線遠離海岸,他們才發現並掌控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做為自身的犒賞。但亨利王子想要更有價值的戰利品,出海往南讓葡萄牙人能從南側向穆斯林進攻,亨利王子是紅十字軍戰士,他統帥在摩洛哥攻下休達的軍隊,並活在伊比利半島消除穆斯林統治的時代,而對他來說追求財富和擊敗穆斯林是同時進行的。
另一個傳說是在非洲某處,有個力量強大且極為富有的天主教君主,名叫祭司王約翰,他遭到異教徒的圍攻,需要基督教大軍的援救。這個傳說的另一個版本是祭司王約翰已征服了異教徒,且能夠幫助歐洲所遇到的困境。有關他的傳說留傳了好幾世紀,認真思考起來會讓人覺得奇怪,然而葡萄牙人繞過西非後,在尋找前往馬利道路的同時,也期盼有機會能夠連繫上祭司王約翰,然後再從非洲內陸發動十字軍聖戰往北非進攻。
我們也該考量到當時在伊比利半島上沒有穆斯林的地緣政治情況,伊比利半島因庇里牛斯山與歐洲其他地區阻隔,是一大塊突出在大西洋並遭孤立的地方。西班牙統一併將殘存的穆斯林趕出格拉那達,就成為這片土地上比葡萄牙還要強盛的國家,但西班牙的海軍實力則沒那麼強大。由於這種競爭關係以及海上航線的重要性,國土較大的西班牙也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海軍實力;而較為弱小的葡萄牙因為無法在陸上與西班牙相抗衡,所以被迫要取得更多海上的影響力。
葡萄牙人並非只受到其中一種因素驅使,而是涵蓋與西班牙抗衡、前往印度、尋找馬利帝國的黃金、聯繫上祭司王約翰、宣揚基督教義及掌控在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這些綜合起來的因素驅使葡萄牙往海上發展。這些複雜的動機成為歐洲帝國主義的特徵,目標相當多,有些目標不切實際;有些目標相互矛盾,但是不管是否符合邏輯,這些目標都推動著帝國前進。
西班牙人隨後也加入這場遊戲。西班牙人對抗在國內的穆斯林已經長達好幾個世紀,並完成將穆斯林驅趕出格拉那達,統一全國的過程。葡萄牙在西班牙遭佔領時,在航海佔有了主導的力量,但當西班牙統一且國內獲得和平後,國土不僅較葡萄牙大,也更強盛。葡萄牙藉著這個空窗期採取先機,西班牙則想要趕上葡萄牙,兩國之間的競爭將大航海時代推向另一個層次。
葡萄牙人控制往非洲南部的航海路線,而西班牙則尚未有能力挑戰葡萄牙在此的霸權,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向西班牙提出另一個航向,他認為不斷往西航行可以通往中國和印度,但問題是當時在歐洲尚未有人知道往西這條航線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抵達印度和中國,甚至也不了解這是否可行。哥倫布向葡萄牙人提出這個航線遭到否決,南部的航線更有可為。除此之外葡萄牙人更已將這條航線控制在手中,他們不需要去冒這個險。西班牙人也想要前往印度,且不想要與葡萄牙因往南的航線而發生衝突,所以接受哥倫布的提議,他們決定加入這場遊戲並賭一把支持哥倫布。
葡萄牙往南的航線有所收穫,瓦斯科.達伽瑪在一四九八年五月到達了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科澤科特,並用武力宣告自己的到來,開槍攻打科澤科德讓他們感到害怕,於是科澤科德很快便同意與葡萄牙的貿易往來。達伽瑪到印度的航行包含發現並擊沉一艘前往麥加的船,船上所載的朝聖者全數在海上遭到殺害。對伊斯蘭的敵意與對財富的渴望相互糾結,在印度達伽瑪發現印度人與他們一樣對伊斯蘭教都充滿敵意,達伽瑪很明顯地達到亨利王子的目標,開創出繞過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新航線,同時替歐洲對印度的統治搭建了舞臺。
這看起來像伊比利半島成就的頂峰,但卻非如此。隨後證實哥倫布往西的遠征,比當時想像中來的困難且還要重要。
即使對第一趟航程感到相當失望,西班牙法庭仍資助其他人,隨後他們發現通往新世界的航路,這條比前往購買香料更有價值的航線,並且發現這個地方充滿了金銀,西班牙人最後沒有做香料生意,他們只需要將財富,從被誤稱為「印度人」的原住民手中搶來就好。
葡萄牙人所發現的是通往原先就已存在區域的航線,而哥倫布誤打誤撞發現的是完全不為人知的新大陸,他找到了人類文明未知的地區,發現了世界上還有個幅員廣闊的新大陸,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觀念。而已經有辦法抵達印度的葡萄牙人,雖看似贏得這場比賽,但實則是找到無法相比擬事物的西班牙人獲得最大獎。
當奧德賽開始了荷馬史詩中所敘述的旅程,他來到連自己也不認識,更充滿了奇特事物的世界。故事中以獨眼巨人、食用忘憂果的人和許多比他更接近神祇的生物。就像德國哲學家麥克斯.霍克海默和狄奧多.阿多諾所提出的,奧德賽發現了未知的境地,最終認識並支配了這個地方,他扯下覆蓋在這世界的面紗,也扯下其令人著迷之處,待他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後,這世界就變得熟悉並失去神奇之處。這就是奧德賽的悲劇,他想了解這世界的行為摧毀了原先的吸引力,讓這個世界變得平凡,不再像先前那般獨特。這也成為了歐洲的悲劇,他們探索迷人的世界並將它轉為商業的用途,讓這個地方失去魅力。
哥倫布發現這個完全無人知曉,且人文如此奇異的地方,使人們對荷馬那吸引人的世界的想法再度重現,他激起人們對財富的慾望與渴求,但更多的是對海另一端,那讓人著迷的未知之地的慾望。他發現的世界使歐洲深深著迷,使那些平平凡凡度過每一天的人充滿興奮的想像,大海原先被認為是充滿著可怕的未知事物,但哥倫布輕柔地將這層面紗揭開,展現讓人畏懼的大海另一端的面容。那是個充滿祕密與財富的地方,這個神祕使未知的大海值得冒險,數不盡的歐洲人在哥倫布後橫跨大西洋。他們首先追求這使人著迷的未知,然後撕開這個面紗並建立全新但平凡的世界。哥倫布發現了這片新世界,但不知道如何在認識新世界後而不摧毀其吸引力的方法。
畢竟歸根究柢,若不是歐洲的科學相信對世界已有全盤的了解,才使這個超出科學智慧的隱密境地如此令人著迷不是嗎?若是科學而非最初的慾望牽引而發現這個地方呢?這種慾望牢牢的抓住歐洲,浮士德的神話就是最好的象徵,他和惡魔交換條件來獲得知識而非權力或金錢。浮士德象徵著歐洲,而這一切是從哥倫布到達這個他並不知道的地方,看到他無法了解與想像的事物而開始的。
但首先,這些探險者必須將舞台讓給歐洲的下波浪潮,這就是那些慓悍的征服者們。
歐洲、伊斯蘭與冒險的起源
這個起因與伊斯蘭教有相當大的關係,歐洲信仰的是基督教,崇拜的是耶穌基督,而另一個隨著基督教義一起發展的宗教便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獨霸歐洲,而伊斯蘭教佔領的區域則更為廣泛,從摩洛哥到民答那峨島;中亞到非洲的桑吉巴,這兩個宗教間不只是因為共享舊約而緊密連結,更包含貿易、政治、戰爭,甚至是結盟等因素。而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間的關係緊繃,我們必須要看清伴隨這樣的緊張關係,這兩個宗教如何相互結盟,並彼此塑造。
伊斯蘭教建立人類歷史上範圍廣大的文明之一,它並非單一且相互結合的帝國,因此...
推薦序
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那是酷熱難耐的七月,歐洲熱浪豔陽天,我跟資深攝影同事在七天之內連趕義大利六座城市,從北部大城米蘭啟程,終點在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卡達尼亞,我們拿著麥克風、扛著攝影機和腳架,一站站反向前進禁錮數百萬難民的自由之路,嘗試理解每一個出逃家園、去國求活路的生命故事,抽絲剝繭已然成形橫跨地中海南、北兩岸的難民經濟產業鏈。
我到訪羅馬提布提納火車站旁的紅十字會緊急難民營,遇上從北非利比亞偷渡到義大利的一家人,父親29歲,母親22歲,女兒1歲,「我只知道,如果我繼續留在利比亞,全家人必死無疑,我當然知道搭船橫渡地中海很危險,但至少是一線生機!」他們受到槍砲威脅,是信仰的衝突?政治立場對立?抑或是暴徒覬覦金錢?受訪者面有難色不願透露,只能告訴我,他們再不離開就是死亡。
橫豎一條命,逃離家園?還是留下苟活?「命」行走至此,沒給他們太多選擇,「運」倒是站在他們的一邊,這位父親告訴我,他們已經成功渡海,挺過飢餓,暫且安頓,接下來就是尋求契機,他要繼續帶著妻女往西歐前進,目的地是德國,他說,「聽說那兒很美好,這就是我的選擇。」
事實上,變動的大時代從來沒給這些命懸於他人槍桿子底下的人太多選擇。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本書作者喬治‧弗列德曼僅6個月大,隨著猶太裔的雙親出逃家鄉匈牙利,搭上人口走私販的船渡河、過邊防住難民營,一路顛沛流離,最終父親妥協,隻身留下來被送回匈牙利難民營從事美國反情蒐工作,換取作者和姊姊、母親得以在美國紐約合法居留,文中他寫道「歷史多取決於非人為的力量,只有那渺小且珍貴的小事,取決於個人意志、性格與機運。」父親在多年之後總算踏上美國本土,全家團圓。
本書以作者自身家庭故事為緯,歐洲發展史為經,鋪展在以歐洲大陸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之上,細緻解釋了家庭每一次「幸運」活下來的原因,都跟地緣政治發展有關,因為作者和家人的一生,正是緊扣歐洲近代發展史鋪陳,包含最關鍵的一九四九年,作者全家得以成功出走,除了父親神通廣大的關係網絡,就是拜蘇聯抗衡英美拉攏以色列的大戰略架構所賜:以色列建國之初急需猶太人「歸國」!
歷史轉捩點創造命運,英雄能無名,歷史卻將留名。一四九二年,西班牙人攻下遭穆斯林佔領的城鎮格拉那達,復興伊比利半島,自此翻轉歐洲大陸命運,掌握資源向大西洋發展,航海家歷經曲折離奇之後發現美洲新大陸,湧入前仆後繼的征服者,歐洲成為征服世界的強權,迅速累積財富,發展帝國主義,直到一九九二年蘇聯垮台,歐洲最後一個強權瓦解,宣告五百年歷史的征服者之歌曲終人散,只是最後的百年謝幕劇以兩場世界大戰告終,無疑是歐洲稱霸世界,卻無力擺平各國勢力的苦果。
戰火紛飛的三十一年之後,歐洲歷經徹底分裂又追求和平,從經濟共同體開始,最終整合成歐洲聯盟,提高人們的緊密關係,嘗試深植「歐洲概念」到歐洲公民內心。有趣的是,作者提問,以和平與繁榮作為掩飾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殘破和殘酷,歐洲各國的兄弟情義當大難來臨之時,是否願意繼續共享命運?
我也不禁反思,當今歐盟內「被孤立的義大利」是否也將成為脆弱歐洲的「潛在衝突點」,我們製作《國際熱線》地中海難民特輯,前進義大利西西里島港口城市卡達尼亞,當地上岸的難民人數暴增,各式救援、翻譯、接駁工作提供了地方就業機會,有機可乘則挽救了南義低迷的經濟表現和高失業率,卻也讓義大利成為歐洲極右派勢力口中「不負責任的前線」,鄰國防堵難民不惜違反申根公約的精神,拉高邊防查驗,相互指責。
本書作者無疑是當代美國最負盛名的情報專家,全文行雲流水,不艱澀卻滿富知識,博學多聞且具備完備地理學戰略概念,恨不得邊閱讀邊攤開世界地圖,標記出每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同時,閱讀本書,我腦海時刻也停不下來,回想當時被父親抱在懷裡的1歲小女孩,微捲的頭髮用彩色橡皮筋綁成幾撮沖天炮,模樣煞是天真可愛,採訪過程她的小手好奇又不安分地幾度拉扯我的麥克風線,牙牙學語喊媽媽,若這家人持續受到命運之神眷顧,長大後的她,約莫不會記得這段家庭逃難記,但我們能否期待未來,這樣經驗的孩子,再能撰寫一如本書《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的歐非地緣政治鉅著。
文/李宛儒
(本文作者為台視新聞主播、《國際熱線》主持人)
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那是酷熱難耐的七月,歐洲熱浪豔陽天,我跟資深攝影同事在七天之內連趕義大利六座城市,從北部大城米蘭啟程,終點在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卡達尼亞,我們拿著麥克風、扛著攝影機和腳架,一站站反向前進禁錮數百萬難民的自由之路,嘗試理解每一個出逃家園、去國求活路的生命故事,抽絲剝繭已然成形橫跨地中海南、北兩岸的難民經濟產業鏈。
我到訪羅馬提布提納火車站旁的紅十字會緊急難民營,遇上從北非利比亞偷渡到義大利的一家人,父親29歲,母親22歲,女兒1歲,「我只知道,如果我繼續留在利比亞,全...
作者序
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四五年之間,約有一百萬歐洲人口因不同政治因素而死亡:戰爭、種族屠殺、肅清、飢餓計劃及其餘種種。這在任何地方及任何時間點都是極不尋常的死亡數目,而且在過去四年百年歷程當中,歐洲征服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也重塑自身的思維模式,因此它確實是非常引人注目。區域的佔領也意味著生活模式的改變。在過去,想聽音樂就必須親身蒞臨現場聆聽,讀寫能力在人類歷史上大多被視為百無一用,因為書籍曾是那麼觸不可及,也就是說文明的黑暗是服從於人的意志之下。男人壽命比過往多出兩倍,而女人也不會經常因難產而死去。一九一四年後被歐洲所改造的生活結構是很難能夠被理解的,而且這現象不單只發生在歐洲,也迅速地散擴至全世界。
你想像一下,一九一三年,你在歐洲某個首都正前往一場音樂會。裡頭,莫札特及貝多芬標示於節目表上。這很可能是個寒冬,但走廊輝煌的燈光以及仕女們的優雅與淡雅脫俗拂煦了整個場地。寒冬被逐出大廳之外,其中一位紳士剛發了一封電報到東京,訂購一批一個月之內必須抵達歐洲的絲綢。另一對夫妻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搭火車長途跋涉一百英里來這音樂會會場。一四九二年,那時的歐洲歷險才即將開始,對當時而言,上述的種種都只是癡心妄想。
沒有其他偉大的歐洲交響樂團能相較於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演奏,莫札特讓你聽見天籟之音,而貝多芬則是讓每個音符能夠連結於生活的點點滴滴。聽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後,有些人思索出革命、共和主義,理性和真相,就像是人神合一。歐洲藝術、哲學及政治思想將帶領人類至一個從未到過的地方。對很多人而言,他們就像是在天堂的門口。我認為如果我也存在在那時空裡,我也會有相同的感受。誰也沒有料到這一刻會成為地獄之曲的前奏。在接下來的三十一個年頭,歐洲活生生地把自己撕成兩半。所有曾讓歐洲起步的東西,像是科技、哲學與政治打開歐洲人的眼界,或者更精確地說,使歐洲人讓彼此與自己視野不同。兩次世界大戰的三十一年間,歐洲成為廢墟及其敗俗傷風的墓地,原有的世界被摧毀,貝多芬的從第九交響曲至快樂頌再也不是讚頌歐洲生活,反而變成偽裝歲月的諷刺嘲弄。這樣的狀況並非歐洲專有,其他文明都經歷過動盪、戰爭和野蠻。但其力度、速度、意外性和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非常與眾不同,最明顯的是這文明應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許多跡象都可以從殘忍的殖民主義、歐洲社會深深不平等的現象當中,還有殘破不堪的碎片當中得到一些線索。但歐洲高等文化與死亡集中營的連結至少還是讓人不寒而慄。
在展開統整經歷不同世紀的內戰之際,歐洲也征服了世界。歐洲帝國是建立於流沙的基石之上,真正的謎題就是為什麼歐洲統一的力量是如此難以捉摸。歐洲的地理位置使得人民團結不易,歐洲並非是一片未分化的陸地,反而有群島、半島、半島群以及被山脈阻斷的半島,另外也有海洋和海峽、巨大的高山、深谷、和一望無際的平原。歐洲的河流也並不會匯聚於單一河水系統,而像是美國的那樣。它們各自奔瀉,各自分裂而非團結一致。
沒有其他大陸像似歐洲如此嬌小又如此分裂。只有澳大利亞比其更小些,但是歐洲至今是由四十九個獨立國家所組成,不只擠滿了不同國家,也是人群密集之地。歐洲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2.5人,歐盟的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2人,而亞洲則是每平方公里86人。歐洲不但擁擠還支離破碎。
歐洲的地理狀況意味著蠻力征服並無法統一這塊土地,也就是說小國能夠存活非常久,西元一○○○年的歐洲地圖與西元二○○○年的是十分相似,國家之間長久比鄰而居,使得各國記憶無法讓信任彼此及原諒對方。這樣一來,歐洲一直以來都是戰火綿延之地,無休止地重蹈覆撤。二十世紀的戰爭不同之處在於科技以及思想意識,但這樣一來也導致歐陸式的災難。
歐洲主要分為邊界地域,不同國家、宗教信仰以及文化都能夠交會交叉。當然會有一條政治劃分的邊界,但是邊界地域在意義上是在不同形式上更寬更廣。看一下墨西哥和美國之間的邊界,這之間有一條很清楚的線。但是墨西哥的影響力、語言以及人口更是超越國家的北端,而同樣地,美國的文化及貿易也蔓延到南端之外。在墨西哥,住在與美國邊界地帶的人民早已被認為是美國同化分子,使他們被認為與其他墨西哥地區不同。邊疆以北的文化從盎格魯轉化為一個奇特的混合體,搭配著另一種語言——西班牙式英語。住在邊界之地的人民都很獨特,有時更偏向於另一個國家而非與自身國家享有更多共同點。
我住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南邊,居民們的大多有盎格魯或德國姓氏ー德國人在奧斯丁的西邊安定下來。當我行駛於I-35往南路道上時,路過的城鎮也大多有德國的名字,像是新布朗費爾斯。當我越接近聖安東尼奧時,城鎮就愈西班牙化,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就在墨西哥一般。在某種程度上我確實是,但是邊界其實要在幾百英里之外,其實這就還是有種涵義。
這樣的邊境地區在歐洲處處皆是,不過當中最重要的一處從俄羅斯西部,劃分了歐洲半島和歐洲大陸,這個區域的範圍極廣,包含了像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等國家。我們在上個世紀來就看到在俄羅斯佔領這些邊境地區時,政治上的國界大幅朝西推進;或像此刻在在許多獨立國家成立後,大幅向東退後。不管各個時期的國界劃分為何,相較於俄羅斯或西歐,此處的居民擁有更多的共同性。事實上,烏克蘭這個字的意思便是「在邊緣」或邊境地區。
雖然這個邊境地區界定了歐洲的歷史,但它這並非歐洲唯一的邊境地區。德國和法國間也有塊從北海延伸到阿爾卑斯山的邊界區域;巴爾幹半島則是中歐和土耳其間的邊境地區地區,庇里牛斯山則為伊比利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分界。甚至在匈牙利附近還有許多較小的邊境地區,有些匈牙利人就居住在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所統轄的區域內。此外還有由水構成的邊界,那就是將英國和整個歐洲大陸分隔開來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個不大、擁擠且充滿對彼此長期不滿的地區,永遠都會有像這樣的邊境地區,且沒有任何地方比歐洲將這點展現的更為清楚。
邊境地區的文化彼此交織並將走私視為正當生意,但同時也會成為戰爭開打的地區。這些地方就是戰火爆發的「潛在衝突點」,德國萊茵蘭地區目前雖已平靜,但這裡並非總是如此。萊茵河和法語區的地方自一八七一年以來就爆發了三場戰爭,由於法國和德國間錯綜複雜的糾結,使這地區成為戰爭的潛在衝突點,而當處次擦起戰爭的火花後,整個區域就壟罩在戰火之下。現在俄羅斯西部的邊境地區變成了新的潛在衝突點,造成衝突並引起戰爭,不過到戰火至目前為止仍未蔓延,所以火勢尚未波及到其他地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所有的邊境地區都成了潛在衝突點,擦起火花、造成戰火並向外擴散。世界在此之前幾乎從未見,像一九一四年所掀起的那場風暴,戰爭開打後驟復和平,卻又在一九三九年再次爆發。可怕的回憶與恐懼充斥在人們心中,因此當這些情緒受到點燃,邊境地區便遭戰爭席捲並釀成了一場大屠殺。
歐洲在重重困難中重建,並在他國的幫助下重獲主權,踏著蹣跚的步伐,衍生了一個「別再重蹈覆轍」的這個念頭。這句話代表了猶太人不允許大屠殺再次發生的決心,雖然將歐洲人視為一體時並不採用這句話,但這句話背後的想法卻影響這些國家的一舉一動,在兩次世界大戰三十一年中倖存下來的人還需要熬過冷戰時期,這段期間要「開戰或維持和平」,這個對他們生死攸關的決定權,落在莫斯科和華盛頓手中。在此之後歐洲並沒有值得開戰的事件,但冷戰威脅了歐洲不想重蹈覆轍的決心,歐洲繳出自己帝國的地位與霸權,甚至在某方面來說繳出歐洲的重要性,就為了不再經歷那段恐怖的時光,或活在冷戰時那種戰爭一觸即發的狀況。
這個抑制夢靨再次發生的機構就是歐洲聯盟,它的目的是將歐洲國家透過蓬勃商業貿易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如此一來就沒有任何國家有理由去打破和平,或對另一個國家感到害怕。諷刺的是歐洲國家好幾個世紀來,都不斷努力著要解放受到壓迫的國家,並且取得國家的主權以及自主決定權。即使透過歸謬法推論都已經看到結果會如何,它們仍不會放棄這個道德責任,這些國家的目標是所有國家都能維持自己的主權,並用沒有任何人可以奪走的方式限制住。歐盟聯盟的盟歌是貝多芬的快樂頌,洗去了這種諷刺。
對這世界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紛爭和戰爭是否已經真正從歐洲被排除,或這只是短暫且充滿誘惑的幻象。歐洲是世界最富庶繁榮的區域,整體的國內生產總值比美國還高,並與亞洲、中東和非洲接壤,另一場戰爭的開打,牽動的不只是歐洲,而是整個世界。關於歐洲是否已克服兩次大戰期間的戰火,還有他們能否消去千年之久的衝突的這個問題,正是所有對外來考量的核心重點。
這就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原因,就很多方面來說這個議題塑造了我的人生與觀念。我於一九四九年在匈牙利出生,而我的父母則分別出生於一九一二和一九一四年;我的家人們不只經歷歐洲那充滿恐懼與害怕的三十一年,更經歷了那之後的餘波。我們離開歐洲是因為我的父母認為歐洲的靈魂已經嚴重墮落,雖然真正的面目能掩蓋一段時間,但是那個墮落的歐洲仍會再次出現。身為美國人,我處在其決定能牽動所有事物的環境;身為歐洲人,我則處在一個埋沒於歷史、其所作的決定不具意義的環境。身為一個美國人,我學會去對抗這個世界;身為歐洲人,我則學會去逃避它。對追求歐洲這片謎團的答案,來自於雙親在飯桌上的對話,以及他們夜晚在夢中的囈語。我自我認同的危機(使用自我認同也已經顯示了我有多麼融入美國人生活)是因為歐洲人對生活的態度和美國人如此大相逕庭所造成的。我既是美國人也是歐洲人,所以我到底是哪裡人?我將這些問題濃縮至一個,那就是歐洲是否已真正改變了,或者仍逃不過遭快樂頌嘲笑的命運。
年輕時因為想要盡可能的和這個問題對質,所以我選擇讀政治哲學。我認為人類處境最根本的問題是政治,它與社會息息相關;政治就是社會給予的義務、權力、敵人與朋友,哲學則對自然事物的剖析,它強迫你去質疑熟悉的事物,然後發現它其實是如此的陌生。對我來說,這就是理解問題的道路。
但人生從就非如此簡單,在讀碩士的時候我主修德國哲學;身為一個猶太人,我想了解讓人們可以蓄意殘殺孩童的政策是為何而來,但在冷戰時期,我理解到先前的歐洲的問題,轉為蘇聯的問題,因此蘇聯對我人生的影響幾乎和德國對我的影響一樣深。卡爾.馬克思似乎是絕佳的切入點,且自從自稱為新左派(討厭史達林共產分子)崛起,我選擇要研究他們。
為此我數度返回歐洲並和歐洲的新左派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我想要了解這派的哲學家路易.皮埃
爾.阿爾都塞、安東尼奧.葛蘭西和赫伯特.馬爾庫塞,但是我沒有辦法待在圖書館裡做研究,外面有許多事情正在進行;更重要的是,新左派將在歷史留名,就某一小群的人來說,他們用相當嚴肅的方法試著了解世界,並找出改變的籌碼;對少數的人來來說,這便成了施加暴力的藉口和義務。
人們常常忘記,在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的歐洲變得越來越暴力,這種恐怖主義比日後的蓋達組織來得早。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出現了恐怖組織暗殺、綁架與炸毀房屋的行為,這種極左派的恐怖主義也存在於美國,只是較不盛行。這些少數團體相當吸引我,政治暴力在歐洲重新出現,這些行為的背後有時是代表階級鬥爭,但不全是如此。
當時傾向於朝敵人的膝蓋開槍使對方殘廢。我永遠都不懂讓一個人變成殘廢,而不是直接殺掉對方到底是仁慈或殘忍。對我來說這些人就是我觀察的對象,因為在我心中它們就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後繼者,這些人承接起道德義務,反對社會價值並開始做出可怕的事情。我認識了這群人中的一些人,我發現到他們也不真的期待自己能夠改變情況,他們的行為純粹只是要表達對所出生的世界的不滿,然後藐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領導者。那們在那群人中看到邪惡並將自己視為復仇者。
我花在這些人的時間使我常常不在家鄉,待在那個信心不斷成長,並認為過去已是過去的歐洲。我覺得就像癌細胞切除手術漏掉了些癌細胞,病情只要時機成熟就會再度復發;在一九九○年代時,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地區就爆發了戰爭,但歐洲認為這兩個地區不具有代表性,並認為新左派的恐怖分子並不適任;現今他們則認為新右派不適任。這個代表歐洲驕傲和自信心的論點或許是對的,但仍有待商討。
我們正在經歷歐洲的考驗;就如同所有人類的機構都經歷過的,歐洲正在經歷許多的問題,當中尤以經濟問題為主。歐洲聯盟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平與繁榮」,如果繁榮就此消散,或從某些國家中消失,和平又會如何呢?我注意到南歐幾個國家的失業率跟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率相當,甚至更高,這代表了什麼?
這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有部分就是關於歐洲例外論這個觀點。歐洲認為他們已經有了世界其他國家還沒學到,解決「和平與繁榮」這問題方法;這可能是真的,但仍有待商討。如果歐洲並非例外,且深陷問題當中,接下來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這個問題將以三部分陳述。首先是為什麼全世界中是歐洲了解並改變了自己?這又是如何發生的?
第二點是基於歐洲高度的文明,又是什麼造成在歐洲戰爭的兩次世界大戰的三十一年時光?這個原因又是從何而起?最後,當我們仔細思考過這些事情後,我們可以開始來思考歐洲的未來和可能的潛在衝突點。
如果歐洲已經克服歷史所留下的血淚,這將是個大消息。如果沒有,則是個更為重要的消息。就讓我們從思考在過去五百年來,身為歐洲人代表的意義開始談起吧!
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四五年之間,約有一百萬歐洲人口因不同政治因素而死亡:戰爭、種族屠殺、肅清、飢餓計劃及其餘種種。這在任何地方及任何時間點都是極不尋常的死亡數目,而且在過去四年百年歷程當中,歐洲征服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也重塑自身的思維模式,因此它確實是非常引人注目。區域的佔領也意味著生活模式的改變。在過去,想聽音樂就必須親身蒞臨現場聆聽,讀寫能力在人類歷史上大多被視為百無一用,因為書籍曾是那麼觸不可及,也就是說文明的黑暗是服從於人的意志之下。男人壽命比過往多出兩倍,而女人也不會經常因難產而死去。一...
目錄
推薦序—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前言
序言
第一章:歐洲例外論
01. 歐洲人的生活
02. 歐洲對世界的侵犯
03. 歐洲人心的破碎
第二章:三十一年
04. 大屠殺
05. 枯竭
06. 歐洲結合
07. 危機與分裂
第三章:火藥庫
08. 馬斯垂克之戰
09. 德國的問題
10. 歐洲大陸與半島
11. 俄羅斯與國界
12. 法國、德國與他們的古老國界
13. 介於伊斯蘭國家與德國之間的歐洲內陸
14. 邊陲的土耳其
15. 不列顛
16. 結語
誌謝
推薦序—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前言
序言
第一章:歐洲例外論
01. 歐洲人的生活
02. 歐洲對世界的侵犯
03. 歐洲人心的破碎
第二章:三十一年
04. 大屠殺
05. 枯竭
06. 歐洲結合
07. 危機與分裂
第三章:火藥庫
08. 馬斯垂克之戰
09. 德國的問題
10. 歐洲大陸與半島
11. 俄羅斯與國界
12. 法國、德國與他們的古老國界
13. 介於伊斯蘭國家與德國之間的歐洲內陸
14. 邊陲的土耳其
15. 不列顛
16. 結語
誌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