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 「關係」觀點:帝國與熱帶島嶼之間的過去與現在(節錄)
研究帝國與其殖民島嶼的關係,並非再度去強調帝國的主體性或重要性,也不是去漠視或排除帝國曾烙印在島嶼的傷痕或影響,而是要透過兩者關係的釐清,真正地去面對和深入理解那個始終飄浮於島嶼台灣之中,捕捉不到卻也揮之不去的日本帝國幽靈。筆者在前一小節帶入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島嶼相關論述,因為這些熱帶島嶼幾百年來的命運及層層交疊的被殖民歷史,與本書要談的台灣和南洋群島是類似的,從相似的歷史命運產生的這些島嶼論述,其中所提及的一些核心概念,例如:片斷且猜測性的歷史詮釋、潛在網絡狀的島嶼關係、辯證且變動的主體形態、開放且非線性的海洋史觀等,在後殖民理論之外,提供一種根植於島嶼本身(不是島嶼「反抗」本身),同時保持包容、開放、不化約、全面性、充滿活力、且具未來衍生力量的批判帝國模式,這樣的模式正有助於釐清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島嶼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以五位日本作家的南洋群島和台灣文學創作為中心,討論日本帝國與其殖民熱帶島嶼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論述重點除了是對帝國進行批判之外,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呈現帝國和島嶼間,不穩定的、互動的、緊張的、分歧的、變動的、網絡的關係,並深入探討牽動兩者關係變化的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外在環境因素,例如:時代背景、日本帝國政策、社會變遷、國際關係、日本文壇走向、戰爭等。內在個人因素包括:創作者的成長背景、文學理念、殖民地旅行經驗、情感模式、家庭生活、經濟狀況、文壇關係等。納入這些內外在因素的考量,呈現的不再只是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兩者互動軌跡,著重的也不是島嶼因殖民統治而產生的政治和文化上衝突、反抗或調和狀況,而是在縱向時間軸上,展示帝國和熱帶島嶼間長期的關係演變,並在橫切空間面上,呈現日本帝國與其統治或影響地域(台灣、南洋群島、朝鮮、滿洲、中國、東南亞)、及影響現代日本極大的西方帝國(英、法、德、美等)和西方殖民島嶼(加勒比海、太平洋),共同形成的綿密、繁雜、混沌、潛伏、龐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網絡關係。
為了呈現這樣動態、網絡式的時間和空間關係,本書採取細部文本分析模式,探討中島敦、佐藤春夫、田村泰次郎、大鹿卓、佐多(窪川)稻子五位日本作家的殖民地創作,除了考量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之外,也帶入創作者個人相關的顯性(成長或旅行經歷等)和隱性(感情、理念、志趣等)影響因素。換言之,選擇這些作家和其作品的標準,一來權衡其指標性,像中島敦和佐藤春夫,分別被視為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撰寫南洋群島和台灣的代表性作家。二來以內容蘊涵較高的複雜度、顯現較多面向的衝突性、顯露不同層次的關係、與引發不同角度的思辨的作品,為優先考量。例如:田村泰次郎和大鹿卓以其當時身為新手小說家的敏銳度,如何嗅出1930年代日本帝國的國際關係、社會、文壇、思想的巨大變動,並藉由殖民地台灣的創作,表達出來。佐多稻子從反帝國主義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家,變成為帝國服務的派遣作家,牽動變化的關鍵要素──性別議題,是其他男性作家常忽略的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