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出版緣由
筆者之前曾在醫藥經濟社發行的雜誌《醫藥經濟》刊出連載文章〈一杯咖啡的藥理學〉,內容是我造訪該社時談論的「咖啡效用」,承蒙編輯部人員將內容整理出來。他們雖然都是醫藥方面的採訪記者,但要將不熟悉的藥理學寫成報導文章應該也是煞費苦心。
不久之後,我就接到編輯部傳來好消息,詢問我:「要不要寫成專書出版?」筆者當時正面臨退休,雜事煩身,遲遲無法動筆,直到退休之後,才一口氣寫出來,彷彿積存的東西傾洩而出。
過去沒有「咖啡能預防疾病」的說法,做要讓一般人相信咖啡具有療效是需要勇氣的。尤其二○○七年有許多引發騷動的「食物資訊」,例如日本無人不知的電視節目「發掘!某事大事典II」中的納豆事件(譯注:日本關西電視台製作,於二○○七年一月七日播出的該節目捏造事實,宣稱納豆有瘦身效果)。為什麼錯誤的食物資訊會一再在電視重演?原因是「飲食資訊能提高收視率」。
但這將造成觀眾相當的誤導。一般人只具備模糊不清的知識,容易受到蠱惑也是無可奈何,但不能因為沒有人受害就不去追究問題。儘管成長緩慢,但「自我醫療」的意識已經在世界上萌芽,我們不能坐視彷彿在譏嘲﹁自我醫療意識﹂的這種詐欺行為。
本世紀的醫療趨勢已經確定,也就是縮小保險醫療,推行以自我醫療為主的預防醫療。讀者應該都知道,俗稱「特保」的「特定保健用食品」可定義為經過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許可,最能夠信任的健康食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宣傳其效用。可是像「有抑制脂肪吸收的效果」這種宣傳詞,要如何解釋呢?
要取得特保許可,必須經過一百人左右的人體試驗,但如果是為了賺取收視率,頂多五人或十人就夠了。如果在這個階段捏造事實,就會釀成醜聞,讓人質疑節目製作單位的良知。特保與一般健康食品的差別,就在於「人體試驗資料的可靠性」。所以聽到有人說「這商品已經過一百人的人體試驗證明有效」,會去相信該商品的效用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十幾年前,日本厚生省曾經表示「改善腦部循環代謝的藥效缺乏根據」,而命令各家公司從市場上回收相關醫藥品(改善腦部循環代謝藥)。
雖說是缺乏根據,但是與現今的特保相比,當時的標準還遠較為嚴格,而且那些藥物也都經過新藥的認可審查,最後卻還是免不了遭到回收。最重要的原因是,臨床試驗終究只是一種測試,並未經過正式使用。
「特保」的審查標準有一部分與以前的臨床試驗相似。本來健康食品之所以需要臨床試驗,就是因為世間充斥著以「吃了這個就能治病」的論調來唬弄人的生意。「藥事法」這套法律規定「食品銷售不得以藥物般的效果為宣傳詞」,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老實人受騙上當。正因為有太多騙人的勾當,販賣內含藥,或是宣傳似是而非的效果,才必須制定某種規範。規範和詐欺在任何時代都有雞生蛋或蛋生雞的關係。
話說回來,筆者之所以會對咖啡產生興趣,有以下幾個原因。在悠久的人類歷史中,咖啡確實曾被當成藥物使用。而從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的質量來看,也沒有一種食品經歷過比咖啡更綿密的審查。
然而,不知道為什麼,卻沒有人把咖啡稱為健康食品或機能性食品。我們看咖啡廠商的宣傳詞,也完全沒有提到健康,只會羅列著味道、醇郁、口感、深焙、粗磨、無雜味,以及各種訴諸感官的詞語。即使沒有談到健康,咖啡還是能夠在社會上普及,這也是咖啡的魅力所在。筆者因此想要代替咖啡廠商,盡可能宣傳學術論文所陳述的咖啡功效,以期對預防醫療有所幫助。
本書第一章〈一杯咖啡的藥史學〉是咖啡作為「藥物」的歷史,從中可知自從人類發現咖啡之後,就一直把咖啡視為具奇妙魔力的飲料。第二章〈一杯咖啡的藥理學〉則是綜合二○○六年以前刊登在國際醫學雜誌上的學術論文。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寫出的學術論文,雖然項目還不是很多,但筆者是根據確切的實驗證明解說咖啡的效用,盡量避開不科學的詞語。
筆者深深盼望向來熱愛咖啡,也一直在尋覓香醇咖啡的人,以及之前不太喜歡咖啡,但為了健康而打算開始飲用的人,看完「一杯咖啡的藥史學」和「一杯咖啡的藥理學」以後,都能夠運用咖啡的魔力,攜手營造明朗而健康的社會。
岡希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