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臨微不亂」+「腳比讚」=急性腦中風
腦中風的治療近幾年無論是內科的藥物治療,還是外科的手術治療都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像是效果好、意外出血的風險更低的藥物被開發出來,以及經由腦血管導管直接將血栓取出,延長了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的方式。但無論如何,發生腦中風時,搶時間趕快接受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準則。目前國內國外都有簡單的口訣,讓病人可以輕易地分辨腦中風的發生。在國內推廣的口訣是「臨危不亂」。
「臨」—臨時手腳軟
「微」—微笑困難
「不」—不輪轉說話(說話不流利)
「亂」—不亂趕快就醫
但有一種常見的疾病—急性顏面神經麻痺,也是「臨」時發生臉歪嘴斜,不能「微」笑,講話漏風「不」輪轉。一般遇到這種情形往往「手腳發軟」,以為自己中風了。
這兩個疾病要如何區分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我檢查看看有沒有「腳比讚」的情形發生;如果呈現陽性反應,那幾乎可以確定是腦中風,一定要趕快就醫。再來就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不會造成手腳無力,多是以為自己中風才嚇到手腳無力。
當我們發現有這些「臨危不亂」的主觀症狀時,就有可能是腦中風找上門了。除此之外,以下我將提供一個客觀的簡易神經理學檢查手法,當我們施作這個手法並呈現陽性反應的時候,更加可以確認是腦中風的發生。為了方便一般大眾學習這個手法,我把它暱稱為「腳比讚」;在醫學專業上來說這個測試手法叫做babinski’s test 或Plantar reflex。這個手法即是拿一個微尖的東西輕輕刮腳底板,並注意觀察對方腳拇指的反應,若輕刮腳底時,腳拇指也跟著往上翹,即是有意義的陽性反應。
總而言之,測試自己有無「腳比讚」的情形比較容易區別。所以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記憶:
「臨微不亂」+「腳比讚」=急性腦中風
臨床上不論任何症狀常常都會被病人聯想到腦中風,例如板機指。手指頭彎曲後彈不起來也可以被聯想成中風,可見一般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感有多大。
腦中風大致可分成栓塞性的腦中風以及出血性的腦中風兩種。出血性的腦中風病情變化會更快更嚴重,其中又以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最為嚴重,病人的死亡率往往大於50%。可以說是非死即傷,稱它為猛爆性的腦中風一點也不誇張。
然而一般民眾反而對這個腦動脈瘤的疾病非常陌生。腦動脈瘤在還沒有破裂的時候,95%以上是沒有症狀的。當它被發現的時候都是因為已經破裂造成腦出血了,但這時候早就為時已晚。所以如何在動脈瘤還沒破裂之前就把它診斷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就統計而言,大約有3%的人會有腦動脈瘤,要把這些人找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一點症狀都沒有,也沒有任何特徵,而且在以前,一定要做腦導管的血管攝影才能在動脈瘤破裂前診斷。腦導管的血管攝影是非常侵入性的檢查,大約會有1%的病人在接受檢查時會發生腦中風,風險不低。 幸好現在有屬於非侵入性檢查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只是在檢查的同時需要注射顯影劑,一般只有腎功能不好以及對顯影劑過敏的人才不適合接受這項檢查,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病人都適合。
至於哪些人特別需要檢查呢?也就是說哪些人比較可能會有腦動脈瘤的存在,它的危險因子包含哪些呢?
1.大於40歲的人
2.女生的風險大於男生
3.停經後雌性激素低的女生
4.抽菸
5.有三高的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6.藥物濫用的病人
7.頭部曾經有外傷的人
8.有腦部動靜脈畸形的人
9.有腦動脈瘤家族史
10.血管硬化的人
11.曾經有血路感染的人
危險因子愈多愈需要檢查,一旦被發現有動脈瘤也不需要過於恐慌,動脈瘤只要不持續變大,一般是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大原則來說小於五至七毫米的腦動脈瘤是不需要積極處理的。這些人只要定期接受腦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追蹤。一旦發現它有變大的情形才需要積極地處理它。至於處理的方式有兩大類,第一類是進行開顱手術將動脈瘤夾閉;第二類是透過腦導管的技術將動脈瘤栓塞掉。至於選擇哪一類方式就非常專業了,需要個案處理。詳細跟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溝通後,才能下決定,並沒有一定的做法。
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以上的危險因子時,可要求醫師做腦部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第一次做檢查可能需要自費,但這個檢查不只可以檢查出有沒有動脈瘤,也可以看出腦部血管的品質,譬如有沒有狹窄,其實就算自費也非常值得。若真的發現有動脈瘤存在,之後每次的追蹤就可以健保給付。這樣臨床醫師就比較不會有被健保局核刪的壓力。一般民眾也可以解決心中的疑慮,不再疑神疑鬼。
本書將詳細介紹腦部的解剖及生理、病理,腦中風的成因、分類及如何保養,深入簡出,力求讓各位讀者很快就可以對於腦中風有個基本且全面的概念。不再只是聞「腦中風」色變,無所適從。
蔡東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