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高手在民間
終於得見這本書出版,心頭滿是激動,一張張老職人照片躍然紙上,彷彿看見了時代的精神,生命的光影。
或許是因為台灣正面臨經濟轉型,某些反璞歸真的創業性格,重新又開始在人民意志裡流轉著,近幾年經常在報章媒體上看著所謂各行各業的﹁職人﹂或﹁職人精神﹂,我們必須真正理解,此一詞語,究竟是一個外來語,講述的是透過自己熟練的技術與雙手,打造作品/產品/商品的行當。
於是我們應該這麼說:當個職人,堅持與努力,非常重要。
這本書裡,真金不怕火煉,至今仍在桃園八德,大隱隱於市的徐聰明板金師傅就是一個好例子。他自述跟從日本人的職人精神當一名學徒,師傅白天就要求學徒整理好晚上使用的實習工具,晚上才開始真正的教學,他也苦口婆心的勸說:活化老產業,一定要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如此真實懇切的說話樣貌,就這麼輕描淡寫又鏗鏘有力的帶出他的擔憂。
我們也必須理解:當個職人,變通與延續,非常重要。
台中的陳彫刻處由第二代接手,他們告訴自己不勉強要學會,但要學習並且接受生活型態的改變,陳文才師傅改以享受的方式雕刻木工,特殊匾額製作、廢棄匾額改造家具,每一次的接案都是一次挑戰,在變化多端的雕刻世界,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緩步生活。台南的華谷理容院更是一個轉型成功的好例子,是第一個將理容院打造成休息空間,可提供旅人一處歇息之處,重點是把老派紳士的浪漫精神,灌注於行業之中。
一定強調的是,當個職人,手藝與巧手功夫,非常重要。
北港朝天宮旁,五代傳承的森興燈籠店由林聰賢師傅繼承後,開始承接大量的業務,完全沒有基礎,也不具備繪畫能力的他,將精神完全投入創作,一路摸索、跌撞,好不容易闖出成績,今日朝天宮內的紙燈籠與布燈籠,都出自林聰賢手筆。
所以我們該如何認識這本書呢? 建議是帶上這本書,走去親自跟職人們打招呼,坐下來想想,一樣是雙手雙腳去工作充實自我,職人們用心靈與精神在物件背後犧牲奉獻,才成就民間文化的多元樣貌,也同步展現了台灣人民的生活風格。
新手書店主人、友善書業理事主席
鄭宇庭
自序一
台灣街頭巷尾的鍊金術師 莊文松
台灣與其他國家相較,儘管土地不大,肥沃的土壤卻孕育諸多形色的職人與行業,如斯精采;他們傳承著上一代或更久遠的記憶與技藝,發展出各自的人生史詩,篇篇令人撼動。
說起老職人和行業,交通不便的昔時,常看見到府收購雞毛、兔毛等五花八門的商人,以及小販滿載日用雜貨的拼裝車,還有用武車載著鮮魚四處兜售的魚販等。而如果另說起職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然是那個賣豆腐的人。他住在隔壁城鄉,每天早上天未全亮,不管晴雨的清晨時分,他的聲音便清亮拉長的響在屋外:賣豆腐喔……。時至今日,我還沒吃過比他手做更可口的豆腐,綿密而嫩滑。許多年後,讀到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這本書,雖然內容講的是拍電影的專業,但如果套在童年那個賣豆腐的人身上,也說得過去;不同的是,他是一個做豆腐也賣豆腐的人。
當然王樂仔仙,也是一個賣膏藥的有趣老行業。他們像流浪的藝人,常在村子廟口擺攤耍雜技、賣膏藥。當然,在資訊不發達、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這種行業售出的藥品實在讓人堪憂,但他們流利便給的三寸不爛之舌,卻著實令人佩服。還有一項令人難忘的行業,就是幫母豬配種的「牽豬哥」。從前隔壁同學家養的母豬,為了生養基因好的小豬,會請一位駕駛拼裝車,載著一頭渾身滿布豬屎味公豬的人,來幫母豬配種。牽豬哥的人,穿雨鞋、持藤條的形象鮮明,我們總看著他在豬舍外的空地驅趕著公豬。時移事往,現在養豬業的技術精進,牽豬哥的職業早已跟隨農村時代的沒落,被埋在時代的洪流裡了。
《男的民俗學》書中談到:「我深受他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市井工匠所承繼的傳統文化吸引。……,以及庶民各式日常工具的精細功能和獨特創意中所蘊藏的職人風骨及高超手藝,都可以見到深植於風土民情的共通文化穿流期間。」這些語言談的就是市井風情。
文明發展的長河何其悠遠,我們何其有幸,能夠留守住這些前人的遺物並享受。從食衣住行等日常器具與食物裡,在在承襲著老祖宗的智慧與巧思,而且其創造歷程總帶著歲月的氣味,我們在咀嚼、品味、摩娑後,總識得出歷史沉澱的濃厚色澤。像被蒙塵的寶物,它們一經勘掘,再也無法阻擋身上散發的光。
此回走訪十數職人、行業,除了令人訝然,他們大多隱身在街頭巷尾內與偏遠的他鄉僻壤外,更讓人驚艷的是,原來台灣還有如此多元而豐富的老行業存在著。此行,我看見:鶯歌的老師傅仍耐著高溫,從早到晚守著鍋灶,堅持以手工產製豆皮;在三重的巷衖內,還有中生代師傅固守著已逝師傅教授的、曾經代表一個時代的絢燦及都會繁榮標誌的霓虹燈管;將工作室搭築在嘉義溪口鄉鄉野間的布袋戲佈景彩繪師傅,在繽紛的油彩背後,原來他曾經走過那麼艱辛的長路;如果不是因為要尋找鼓而踏上彰化線西鄉,大概永遠不瞭解製造一面鼓,製鼓師傅原來必須耗費那麼大的工夫;居住桃園八德市的板金師傅,從戰後初期在台北城開始他的汽車板金生涯,直到今日,他仍精神奕奕地傳承著板金拿手絕活……。
他們付諸青春奉獻給鍾愛的職業,精益求精,再多的苦都吞入腹肚,用淚與汗博取今日的成就。他們沉默地堅守崗位,每個老職人與行業不言自明,他們用精湛手藝教會我們,要懂得珍惜與保護猶如風中之燭的手工傳統價值。
在此,感謝熱情援引職人與行業的朋友們,讓我得以更深入認識我們生長的土地,驚喜民間生命力如此生猛沛然。更感謝這些老行業職人,守護延續台灣的傳統歷史。他們是鍊金術師,他們更像是預言師,預言著未來的我們將回歸簡樸的生活。
自序二
期待未來的老時代 林珊
我是一個怕「老」的人。
從詞說起,大概是「老」鼠、「老」虎、「老」師、「老」闆,到小「老」百姓……等此類開頭事物。這些詞雖沒有緊密的共同意義,且也非同類詞語,或許是中文語彙喜歡給任何事物稱「老」,顯得親切還減少距離感吧。
若要說最怕的「老」,還是「老」人了。怕老人不代表不尊敬老人、討厭老人,有時太過尊敬,以致無法好好相處和對話。我的老人緣一向都非常不好,生命中缺少與老人的互動,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段俗諺之於我的人生,像是遙不可及的空話,未曾感受過這如有一寶的經驗。
喜歡新的事物、新的科技、新的任何一切,而「老」這個字在「新」面前馬上就狼狽不堪。這幾年世界變化太快了,大三在烏鎮西柵景區橋上,看到年邁的婆婆坐在小橋邊,流水在陽光下閃爍,拐杖斜倚在橋邊,婆婆低著頭滑著智慧型手機時,整個世界彷彿永生的場景。那天之後,每每注意到老人滑手機的畫面,新老之爭便浮上內心,到底什麼算老? 什麼算新? 尤其在媽媽的手機裡發現最新款、最潮的APP,自己卻因為過忙連下載都還沒有之時。
時代隨時都會把你拋在後頭。
那天看早場電影@上海國泰大戲院,二十世紀初風華絕代的電影院。約七點左右電影開播,整場只有我們是低於二十五歲以下的「新人」,其他人則目測五十左右。朋友說上海有政策,老人家看晨間電影免費或較便宜,住附近的老上海早起看場電影再回家,平常可能我們才剛醒。世界就這樣被一分為二:老人的世界∕新人的世界。
十年過後,現在有什麼產業會變成「老行業」呢? 有句老笑話「世界上折舊率最高的新娘,隔天就變老婆了。」產業的變遷就像新娘變成老婆的時間,如此短暫。滿是老人的郵局可能有天就在你我住家間消失,而轉型的老行業就像那天在橋邊滑手機的婆婆,與時代共進退。採訪書內文章的時候正值大學期間,如今也已二十五歲半衰初老期,當嫌棄自己聽不了新歌,將把自己推入歷史時,有位九十歲的月光仙子正用行動對我說:「孩子你還年輕,我才剛開始經營instagram 而已。」有些東西會逝去,有些東西會留下。我們處的時代,對我來說是最親切的時代,新老在此交匯。千年後博物館展出一台台iPhone,我想我會愛上那未來的時代。
自序三
回到本質──堅持及傳承 黃名毅
歷經人生低谷,返鄉歸零開始,農村變成我的世界,曾看不起農民的我,沒想到自己也變成農村的一份子,與家人相處的幾年,讓我個性也逐漸沉澱,放下成見,這幾年腳踏實地的與人接觸與體驗,了解身邊每個人對生活的堅持、付出,著實讓我感動,為了讓更多人能看見台灣農村的活力及不同的美,我持續幾年紀錄並收集讓我感動的人、事、物,分享給大家。
經過這些年拍攝人物及產業紀錄的經驗,傳統技藝產業及師傅們專注的神采,一直是我拍攝題材的主軸及關注的焦點,時代演進、科技進步,這些擁有數十年資歷的老師傅,卻仍始終堅持初心。也希望透過我的視角及鏡頭,分享如此美好的台灣精神之傳承;更企盼透過攝影紀錄,能將畫面永流傳,隨著時光的流轉,淬鍊成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