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玉米蛇
什麼是玉米蛇呢?這個問題聽起來也許很簡單,但真要答起來可不那麼容易。首先可以說,玉米蛇是一種屬於游蛇科蛇種之下的蛇,這種蛇通常蛇身細長、富有肌肉,僅少數有毒。除了南極洲以外,游蛇科可說是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存在著。另外一點是,牠們並不會長到像一些蚺屬蛇類及蟒蛇那樣大。到目前為止,游蛇科蛇種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蛇,目前已知現存的蛇種有3000種,游蛇科蛇種就佔了其中75%以上。
再說得更具體一些,玉米蛇是鼠蛇的一種,以優異的獵捕齧齒動物能力而聞名。鼠蛇首次出現是在約5500萬年前化石記錄之中,目前則在北美洲、歐洲及亞州都能看到其身影。嚴格來說玉米蛇是種北美洲生物,保守估計已經以目前的型態存在了約2500萬至3000萬年左右。在北美洲,牠們通常會以極大的數量出現,而且就跟所有鼠蛇一樣相當神秘,實際數量仍然未知。
說明與描述
自紐澤西州南部到佛羅里達礁島群,往西跨越伊利諾州及密西西比河谷,在這些區域中,玉米蛇的色彩及大小各不相同。就拿我居住的喬治亞州來打比方,大約有三種不同顏色的玉米蛇。在喬治亞州北部,這些蛇的蛇身以灰至灰白為底色,點綴著茶褐色、銹黃褐色的鞍紋,且在背側(側邊及背部之間)有著橘中帶黃的斑點。而在喬治亞州東部,蛇身上鞍紋及斑點雖無差異,但底色卻是鐵鏽色至橘中帶褐的顏色。如果到喬治亞州南部探索一番,會發現蛇身為純橘中帶紅色的玉米蛇並不罕見,牠的鞍紋與其底色並無差異,僅在鞍紋邊有著黑色邊緣紋路。若說到最完美呈現此色階的蛇,那就是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歐基提玉米蛇(Okeetee corn snake)了。歐基提玉米蛇有著深橘紅底色的蛇身,背側鞍紋則帶有清晰的黑色邊框。幾乎所有玉米蛇的腹部都呈現清晰的棋盤狀黑白方格圖案,但在佛羅里達州極南端出現的個體,則可能會呈現橘中帶黃,且無方格的樣貌。
對研究蛇類的專家而言,蛇鱗的數量和排列對於區分其屬於哪一物種而言相當重要。有許多蛇種看起來很相似,但其實卻有著不同數量及排列的蛇鱗。玉米蛇的蛇鱗細節非常簡單。牠的頭部由九組稱為「板(plate)」的專有鱗片所覆蓋著,包括:兩片內鼻鱗、兩片前額鱗、單片額鱗、兩片眼上鱗及兩片顱頂鱗。而蛇背則由27至34排的微弱龍骨鱗片所覆蓋。也就是說,每個鱗片的中央都覆蓋著一個微弱的脊或龍骨。肛板(anal plate)則被區分開來。
牠的蛇身形狀就像一條麵包,有著扁平的底部、垂直的邊緣及圓頂。這樣的肌肉分布使得玉米蛇成為技術高超的攀登者。和許多蛇類一樣,玉米蛇的肌肉和鱗片極其適合在樹梢上迅速且優雅地移動。玉米蛇非常靈敏,事實上,有觀察者發現牠們的下半部會緊纏住樹枝,而牠們身軀前半部則明顯盤繞成環狀,猛烈而迅速地抓住蝙蝠的翅膀。
狩獵及捕食
在牠們的生態系統中,玉米蛇是技術高超的捕食者,透過捕食牠們所能征服的任一種恆溫動物而存活。包括小鼠、大鼠、花栗鼠、田鼠、鼴鼠、鼩鼱及幼兔在內,都是牠們的潛在獵物。玉米蛇偶爾也會吃蜥蜴,尤其幼體玉米蛇更是如此。牠們也會冒險潛入樹梢、穀倉閣樓、頂樓,甚至是直立的磚牆上,尋找築巢的鳥類或其鳥蛋來進食。
玉米蛇會藉其獨有的腹鱗,以及強而有力的肋肌來爬行。這些鱗片的邊緣十分堅硬且堅固,足以抓住樹皮或水泥磚牆,並讓蛇類在牆面至地面上移動。所有北美鼠蛇都以這種方式來爬行。玉米蛇會束緊獵物以將其殺死。當獵物靠近時,玉米蛇會衝上前咬住該動物,該動物會被玉米蛇那彎曲的牙齒咬得死緊。在接下來的幾秒內,玉米蛇會將自己纏繞在獵物身上,並開始束緊。原本人們以為,玉米蛇這麼做是想藉由碾碎獵物的骨頭來粉碎牠,但其實並非如此。這種束緊的動作會為獵物的內部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導致其窒息。由於肺部無法吸入氣體,獵物就會試著要去呼吸,而這時玉米蛇就會再束得更緊,最終,獵物的心跳就會停止。這種壓縮的行為是種有效處死獵物的方式,且也最小幅度地消耗玉米蛇的能量。
再談到感官方面,玉米蛇的嗅覺相當靈敏。在玉米蛇上顎頂的腔孔中,有個叫做鋤鼻器的嗅覺感覺器官,它會記錄下黏附在不斷輕彈的舌頭上的氣味顆粒。這個器官會認出某個區域中曾經出現或現存的獵物及配偶。人們普遍認為,玉米蛇的嗅覺比我們人類還敏銳上許多倍。玉米蛇在嗅出獵物存在後,就會依靠著牠那對移動相當敏感的視覺來找出齧齒動物或鳥類,並直接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