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我的第五本散文集,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千字以內,而且都是記載愉快的心情。感謝文訊雜誌封德屏社長為我作序,和我共享這些生活樂趣,也帶領讀者更了解我的一些為人處事和寫作的心路歷程。
全書分為四卷:卷一收錄生活瑣事的臆想與異想,有關雲的想像、花事茶事與心事的交集,以及一些可以牽動心緒的小小事件;卷二純粹是好玩有趣的事,巧不巧的,大多數和吃有關;卷三著重在人際關係的描寫,親友、姊妹、偶然邂逅的陌生人,因為彼此的真誠而擦撞出際遇的火花;卷四寫兩度在美國居遊的經驗,無論是吃貝果或是到海邊撿淡菜,或是參加詩歌朗誦會以及跟洋學生講徐志摩,都是令人難忘的回憶。
本書大多數篇章最初發表於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的專欄「愉快人間」,那是二○○一年到二○○八年期間,由曾永義教授領銜演出的專家散文特集,前後接棒執筆共有十多人,而每篇限八百字,希望透過簡潔的文筆和篇幅,傳達愉快又美好的人生經驗。曾老師是我的博碩士論文指導老師,他的人生觀「人間愉快」已然是許多人的座右銘。我把我在這個專欄發表的篇章輯錄在卷一到卷三,回顧起來,絕大部份是符合這個觀念的,即使像〈拖吊車之旅〉寫的是旅途中車子拋錨,被拖吊車載著走的經驗,也是化險為夷的愉快記憶。至於卷四,起因於二○○四年十月第一次獨自到美國,在波士頓的西蒙斯學院參加學術會議;二○○九年上半則是到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半年。這兩次的美國經驗,一在東岸一在西岸,讓我領略不少新奇的美國文化,而結識尉雅風教授、杜國清教授與多位當地朋友,也都使我的「米國」之行既豐富又有趣。這卷的文章有的發表於「愉快人間」專欄,有的則是發表在我當時的msn部落格,那時的我一邊貼文章,一邊貼圖,還挺有「文青」的架式呢。
關於散文,我覺得散文應該有一種隨意性與閒適的氣息,從生活裡擷取吉光片羽,而後用流暢與創意的文字,再現心靈的真實樣態。太刻意、太用力的散文固然令人佩服,但若因此而失去從容、閒適的作品氣息,我覺得是很可惜的。快速前進的生活步調、去中心的後現代價值觀,把我們心靈的湖面攪亂,以致很多人一直追求著什麼,也想要及時抓住什麼―而且追尋的、想抓住的不只是一個東西。所以,睡前我喜歡把鼓脹的皮包一股腦兒倒出來,重新整理一次,讓雜亂的小東西歸位,也讓自己沉澱一下,用一種淨空而後有序的心情迎接明天。我任教於大學,除了教書也要做研究,生活是忙亂的,但我希望在我的筆下,可以把生活中的雜質去掉,留一片純白寧靜的天空給自己―也給讀者。
於是,在觀賞茶葉舒展、沉落杯底的時候,在坐飛機直盯著窗外雲海、目不轉睛的時候,在渡輪上和陌生人談現代詩,在有霧的校園迷走,在小市集吃米粉湯,或手裡一把彩色糖果,或是為一束帶雨的玫瑰花而驚喜……這都是我平凡日子裡的新鮮記憶,一再的在腦海裡浮現。我常自我打趣,從小在台北市生長,上學、工作沒有離開過大安區,最遠是高中時唸的北一女,在城中;而新公園、陽明山、碧潭、淡水是我假日的遊樂園。我像個都市人又像個鄉下人,都市人其實很少去到外地,而且總以為每個地方都有便捷的公車和捷運;鄉下人也很少出門,無論是進城或是去外鄉,都是大事,一生當中可能僅有三回。我,在忙亂的都市生活中,過著我簡單而寧靜的生活。工作、家庭、研究、寫作,每日的作息循環如常,但內心的風景只有自己了然於胸,不須走遠,不須趕行程,一朵花為你展開生與死的雙翼,一對金手鐲聯繫母親和姊妹間的情感脈動;朋友送的自家水果、特製的咖哩雞飯盒、第一次吃到馬芬和貝果……世態人情,盡在其中。
所以,散文的書寫必然有其生活依據與心靈的寫意,既是在記錄世相,也是在書寫人情,而最終底則是一種姿態,一種安頓自我的姿態。
本書還穿插了攝影圖片,希望藉此和文章互相搭配或是衍生新的閱讀趣味。除卷四是我旅遊時的照片外,其他都是好友百珣跨刀。她建議我拿出珍藏小物,為我拍成「寶貝」系列,而各種不同姿態的雲和花朵,則是借自她的精心傑作。百珣同時也是本書最佳的視覺顧問,衷心感謝好友情義相挺。
此外,本(二○一六)年我連出四本書,學生玫汝、建志多次協助整理書稿,是我的好幫手。也要感謝秀威公司編輯部的同仁鼎力協助,尤其鄭伊庭小姐主掌進度,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怡燕、麗鈴、佩麗、徐璐、偉潔、慧兒、家慧、美秀、芳婷和樂班同學,你們對我的協助和鼓勵,也容許我在這裡用謝謝二字代表我至誠的心意。
我喜歡看雲,飛機上所的雲海令我驚艷,日常仰望的藍天白雲也令我幻想那裡是不是有個天外天的秘境,所以我選了「騎在雲的背脊上」當作書名,希望和讀者一起騎在雲的背脊上,遨遊天際……
⓪洪淑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