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抒情的神話與童話
洪逸辰獲得詩人流浪計畫,是在二○一八年十一月。他當時提出的寫詩計劃,是要去日本大阪中低收入戶生活區。那時我擔任評審,閱讀他的計劃與詩作,非常訝異如此年輕的詩創作者,擁有一份不尋常的人文關懷。在那之前,他的名字於我非常陌生。他提出計劃時,也附帶幾篇詩作,夾帶著豐富想像力,那時就強烈感覺這位詩人具有敏銳的心。在臺北齊東詩舍頒獎時,我才第一次與他認識。他的神情有些內向,表達語言時也有些羞澀,似乎與他計劃中所顯現的果決,頗有一些距離。獲獎後,他依照計劃前往大阪,停留期間在貧困地帶四處造訪。他可以使用日語,顯然與當地居民互動非常頻繁。對這位年輕詩人,我看得特別高,只因為他非常果敢,態度也親切溫和。更重要的是,他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所謂想像(imagination)是所有詩創作的原動力,通過想像才有可能釀造詩的意象(image)。走過他的詩行之間,總是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意象,那是從他內心底層湧發出來的真實感覺。
在完成《山海詩》這部詩集之前,他已經獲獎無數次。詩集中的作品,已經具備一種氣勢,而那樣的氣勢,則是由他無數的創作過程中所釀造出來。一位年輕詩人的誕生,並不必然要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但至少他需要有勇氣去探索陌生的社會領域。閱讀他的詩作時,我才明白他為什麼要去大阪的貧民生活區。透過陌生水域的摸索,顯然可以使他的靈魂加寬加大。當他寄來《山海詩》這部作品時,我終於窺見他非凡的想像世界。捧讀《山海詩》之際,我立刻聯想到中國的古典作品《山海經》。在這部古典作品裡,可以看到許多奇怪的命名,例如:丹穴山、非山、陽夾山、雞山等。裡面充滿了神話與傳說,中文系畢業的洪逸辰想必對這部經典毫不陌生。
《山海詩》包含了許多山與海的故事,在傳說與真實之間,有意彰顯詩人靈魂深處的想像力。他對詩行的營造,充滿了各種嚮往與夢想。在虛實之間穿梭時,總是會帶出他個人真實的感覺。那是青春生命的活潑想像,也是他對理想國的嚮往與幻滅。很少有年輕詩人,敢於如此大膽探索自己身體內部的各種感覺。每種感覺就是一座山,每一種夢想就是一個大海。在痛苦與歡愉之間,往往出現相生相剋的意象。真與幻的文字,是那樣生動觸探了無法觸及的靈魂深淵。其中有卡通式的表演,也有喜劇式的擬仿,更有悲劇式的耽溺。在捧讀之際,不免會與這位詩人一起喜悅,一起悲傷。他的文字演出,似乎已經突破了非常遙遠的疆界,甚至已經涉入了情慾的禁區。這是我多年來,所遇到非常罕見的試驗與實驗。
這位年輕詩人的想像力,已經到了呼風喚雨的地步。當他的生命與整個天地結盟時,便掙脫了許多人為的禁錮。充滿生命力的詩行,從此就獲得無邊無際的空間。他的語言與文字,也因此而完全不受到羈絆。似乎海洋有多寬,天空有多高,他的遣詞用字就有無限的可能。那種童話式的語言,既帶著神祕的暗示,也帶著鮮明的感覺。讓所有的讀者受到牽引,去發現生命裡所未曾發現的世界。詩的前面兩行,如此引導著讀者:
每年的今天,天空
都會下一場文字雨。
以突發奇想的手法,勾引讀者的好奇心,不免會揣測什麼是「文字雨」。這樣奇妙的聯想,顯然是從童心出發,否則不可能把「文字」與「雨」連結起來。詩人有意把自己幼稚化,也把自己徹底矮化,才能夠以平視的眼光看見兒童的世界。對於大人而言,長期受到社會化與成人化的影響,最純真的心靈慢慢受到遮蔽。尤其受到教育體制的灌輸,便逐漸失去最純潔的想像力。文字最能夠彰顯人類的想像力,把具體事物化為抽象表現,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所有的文字沒有固定意義。它之所以能夠那麼活潑,完全是因為透過人類的思考,而轉化成為意義的傳達。文字所及之處,也是人類生命力的延伸。詩人能夠化文字為雨,正好彰顯他能夠把扁平的意義,化為活潑的想像。
如果沒有具備一顆童心,就不可能超越所有文字障礙。他讓自己縮小,也讓自己矮化,就能夠看到成人所看不到的世界。詩集中的一首短詩〈日出海〉,只有六行,非常精緻:
安棲海底
涼冷如我的體溫
以為,已是最合宜的溫度了
直到一次躲不過日出
才愛上
太陽所溫熱的海面
歌頌太陽一直是現代詩永恆的主題,詩人擅長使用反語的方式,彰顯正面價值。長久棲息在海底的生命,可能已經習慣冰涼的水溫。只是不經意迎接一場日出,他才感受到海面的溫暖。童話式的語言,反襯一顆純潔的心。如果從未感受到日出的美感,這首詩似乎就無法誕生。他總是偏愛一閃即逝的美感,如果錯過就錯過了。這首詩的底層,暗藏了冰肌玉骨的想像。詩人所釀造的感覺,因為詩的存在而保留下來。另一首近乎童詩〈魚缸海〉的短作,也令人偏愛:
面著你
我成了豢養在透明水缸的金魚
緋紅著雙頰
「啵、啵……」
開口欲言
又說不出話語
啊啊,視線像水草纏繞我的鰭
游不出你的眼睛
水缸是一種囚禁的隱喻,被感情所苦惱的生命,唯一能夠逃脫的方式,便是獲得對方的回應。暗藏在內心的洶湧語言,似乎無法脫口而出。那種自我囚禁或自我監禁,暗示了多少千言萬語的感情,彷彿豢養在透明的水缸裡。只能受到觀看,卻無法說出滿腔的語言。這種單戀式、耽溺式的感情,以這樣的形式彰顯出來,正好定義了詩人的純真無邪。
相對於海的存在,詩集也集中描述山的羅列。海,主要表現於它的廣闊,還有它的深邃。山,則是強烈帶有崇高的意象,也有它堆疊的繁複。那種強烈的對比,顯然是在彰顯他內在世界的崇山峻嶺。許多遮蔽的風景,都暗藏在山的羅列之間。相較於水的透明,山則充滿了過剩的神祕。詩人想像便是透過山與海的辯證關係,而梳理出感情的矛盾,理想的嚮往。無論是崇高或是縱深,正好可以拉出詩人內心的繁複。夾在神話與童話之間,正好可以探測出詩人的聯想能力,透過隱喻、象徵的表現,而終於把許多欲語還休的語言呈現出來。真實的感情不可能給予確切定義,只能用迂迴的、隱喻的、間接的抽象語言呈現出來。詩集裡充滿了愛,卻又無法給予精準的表達。詩人這樣那樣的象徵手法,卻總是讓讀者在不經意之間感受到了。
充滿了童趣的〈糖果山〉,不免讓人聯想到從前童年時期讀過的一本《糖果屋》。童年是純真的原鄉,也是純潔之愛的故鄉,這首詩特別動人之處,便是詩行之間處處夾帶著童趣。其中有詩行特別迷人:
巨人的世界裏
是巧克力蝙蝠
蜜糖蜘蛛
棉花的狼
蝙蝠、蜘蛛、狼都是帶著負面的形象,但是在兒童的眼睛裡,因為還未經過成人世界的馴化,所以看待每一種生命都非常貼心。兩種悖反的事物並置在一起,就產生既和諧又相剋的意象。尤其是「棉花的狼」,不免使讀者會心一笑,甚至使人有一種想要擁抱的錯覺。巨人的世界其實就是兒童的世界,他們不知天高地厚,也無法分辨純潔與邪惡。他們可以把整個世界,無論善惡美醜都裝進小小心靈裡。詩人的童心在此又得到印證,內在的心靈有時非常膨脹,有時卻非常縮小。在極大與極小之間,正是兒童心靈的最佳寫照。
這首詩還夾帶了兩首短短詩行,一是「巨人笑了/氣息將我吹上雲端」;一是「巨人哭了/淚釀成我的水災」。在哭笑之間,正好烘托出詩人內心世界的純真。那樣無邪,那樣無垢,恰好可以用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詩人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收放自如,也可以隨時膨脹、隨時萎縮。另一首詩〈水晶山〉,也表現了詩人晶瑩剔透的想像。這座水晶山住著大量的小孩,無論是肉體或內臟,全部都是水晶體。最奇妙之處,就像詩行所表現那樣:
水晶小孩注視彼此的瞳紋
透過光的折射
便能理解對方的思維
而肉體沒有侷限
可以是鬚髯綹綹的老人
童話的世界極大也極小,可以膨脹也可以縮小,可以遠眺也可以近望。他們的想像力豐富,詩人刻意貼近他們,使整個世界變成透明而活潑。這種童話式的表現,其實是在描摹愛的感覺。在愛裡充滿了想像,也充滿了生命力,只有把自己縮小成小孩,才可以使愛在每天成長。小孩的心廣闊如海,崇高如山,就像愛情那樣,整個世界隨時都可以變形。詩人刻意使用童趣的方式,重新看待這個世界。幼稚的心靈,正是詩的世界,許多雜質都已經過濾,剩下來就是純粹。
詩集裡令人喜愛的一首詩是〈夜空海〉,描述著兩地相隔的情人:
在一個平凡無奇、非朔非望的日子
分隔兩地的我們,不約而同
發現夜
其實就是一座海洋
詩人的心就是童心,只有在那世界裡,完全不受成人的污染;也只有在情愛裡,也完全不受庸俗價值的遮蔽。這是最典型的把時間化為空間,黑夜屬於時間,海洋屬於空間,這種轉化使扁平的想像,立刻翻轉成為立體。詩的想像從來不是空洞的,詩人的思考所到達之地,都是可以觸及的。如果永遠停留在抽象的思考,這首詩就欠缺容許讀者介入的空間。童話式的思考,正是詩人風格最動人之處。沒有這樣的聯想,沒有這樣的跳躍,整首詩就歸於平淡。
許多奧妙的想像,往往使讀者感到意外。他的另外一首詩〈聯想海〉,處處充滿了辯證思考,既矛盾又和諧。開始的前四行:
你在乎的是鹽之鹹與糖之甜
我則在乎鹽之白和糖之白有何區別
然後你提到霧之白
其實我在乎的是霧之溼濃撲面
鹽與糖是屬於味覺,但是「我」在乎的是視覺,味覺比較容易分別出來,而白色卻容易產生錯覺。這是一種辯證式的表達方式,使得單純的議題變得特別繁複。這首詩又提到你看見霧之白,而我在乎的是霧之溼濃。這是一首正反思考的思辨,產生了相生相剋的無窮聯想。面對的海洋,詩人反而聯想到鹽與糖、雨與霧,海洋是無窮無盡的空間,也是無窮無盡的想像。「Be water」是一種流動式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流動式的群眾運動。它沒有形狀,也無所不在,可以轉化成不同的空間形式而呈現出來。詩人在寫這首詩時,以〈聯想海〉作為題目,又使他看到的世界充滿各種變化。
你說瞬間會想到雨後的彩虹
繽紛透明,為萬物填色又不奪其形
可我想看的是虹之長
盡頭,在哪兒呢?
詩人再次把空間的議題延伸出去,那種聯想力變幻莫測。從糖與鹽之白,轉化成彩虹的多彩。這是相當引人入勝的一首詩,如果繼續演化下去,也許可以完成一首長詩。詩人適可而止,終於結束於最後六行:
我陷默不語
只左手拈鹽,右手捉糖
扭萬花筒似地看
啊啊,
終於分出
二白的距離
顏色不能輕易分辨,但是味覺卻相當清晰可辨。這位年輕詩人的終極關懷,就是愛的追求。所有的愛,從來都無法定義。恰恰就是無法定義,才能夠彰顯詩人的思考是無窮無盡。這位詩人的誕生,夾帶著太多的神話與童話,容許讀者在他的作品裡,產生連綿不斷的想像。神話充滿了祕密,童話充滿了純真,在說與不說之間,詩的重量便呈現出來。
與這位年輕詩人的初識,是一種幸運。他所創造出來的全新語言,已經塑造出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他有他自己的腔調,也有他自己的語法。他的文字所到之處,都開啟了一個陌生而新鮮的世界。他的潛力還未全然釋放出來,他就是一座山,也是一座海。現在他已經伸手邀請我們探索他的世界,無論是神話或童話,都可以讓我們全心接受。
陳芳明
政大臺文所2020.3.12
推薦序
超現實的山海間翱翔
身為一個記得學生作品比學生名字還要清楚的老師,當馥蕓寄信過來託我幫她創作插畫的詩集《山海詩》寫序時,我得承認一時間真的想不起她是誰,畢竟每年插畫課班上都有四十多個學生,而我們每週只有短短三小時相處。然而,當聽她在我面前細細地介紹這本作品,腦中的印象也慢慢清晰起來,原來是那個安靜的女生啊!只不過與當年的課堂不同,現在換她努力地說,而我仔細地聽,一樣的是我依然問了很多問題。
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從事插畫這工作都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每隔幾年,就會有一些同業離開這個市場,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不進步的創作者很容易就被市場所淘汰。而插畫在臺灣又尤其困難,除了市場大小之外,臺灣的大學並沒有完整而系統的插畫教育。學校裡我也只能在一年的有限時間中,努力地將我所學濃縮後教給學生,並希望他們能以此為基礎繼續努力,自己茁壯成長。重要的是,創作一直是一條漫長的路,或許的確有些人極具天賦,但能走到最後的往往都是那些努力不懈的人。
因此,當我聽到馥蕓說到她花了五年時光慢慢地完成這本書的插畫,有種學生長大的感覺。對任何創作者而言,完成任何一件作品都不是容易的事,更遑論這本詩集的插畫逾百幅了。
在馥蕓的插畫作品中,能夠看到受到學校薰陶的筆觸,卻又不被所學侷限,這也是身為老師特別欣慰的事。如卷首的〈神話 〉就展現出超現實主義的異想天開,也為整本插圖的風格定調;也有如〈日誌海〉以解構方式呈現的作品;而在〈垃圾山〉、〈荒謬山〉 等作品也看得出馥蕓想用魔幻寫實之筆寄託欲諷喻的事物;在卷末的〈觀〉及整個系列以西方裝飾性筆法結合東方山水畫的圖騰,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創意。
雖說我並不覺得在馥蕓漫漫五年的創作過程中,我扮演了什麼重要的角色,可當她願意回來告訴我出版的喜訊,甚至邀我寫序,我仍然十分高興而感動。我只是將她領進門,而這些成果都是她慢慢努力的收穫,我相信她在完成這些創作的過程一定也獲得了諸多成長。我也期待馥蕓在未來能有更多的創作。
《山海詩》這本書,說是現代詩,又像一個個小故事,一個個關於現實卻又奇幻的篇章,搭配馥蕓的插畫,是一本特別而有趣的書,希望大家都能在這片超現實的山和海之間翱翔。
林士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