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略……)
作為美國知名新創產業之一,若Uber退出台灣市場,影響非同小可,就連美國政府,甚至也透過AIT(美國在台協會)來函關切,Uber駕駛自救會、租賃車行則在4月份時,號召萬人上凱道,希望透過支持的消費者與駕駛施壓,陳情撤銷Uber條款。
當時Uber在台灣經營6年,已在台壯大,「這時候若要在Uber與計程車之間做選擇,已經回不去了。」這個議題,背後蘊含著國內外各方勢力的競爭,也是各種壓力的集結,甚至因為在選舉年,各種與選票相關的政策,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成分在其中,必須審慎因應。
事實上,這並非交通部修改條款的原意。因為若趕走了Uber,並不會提升計程車的服務品質,消費者的選擇反而變少。而是在Uber條款架構下,輔導Uber代僱駕駛與租賃車業,轉入多元化計程車業,讓雙方都遵守相同規範,才能讓產業能夠公平且良性的競爭。
至於輿論的風向,有的支持Uber產業創新,認為政府作法過時,或者認為消費者權益至上;但也有的看法認為,產業創新必須與傳統作法磨合,更不能以產業創新的理由,來規避法律責任,因此不能偏袒Uber。至於政府,可以選擇修改法規、或者採強硬態度禁止產業逾越法律,但這就牽涉到主管機關的態度。其實,就連交通部內部在研議解決方案時,一度也是意見分歧,分為「擁Uber派」和「支持小黃派」。
有次,幕僚們又為了這個議題爭論不休,部長林佳龍突然丟了一句:「你們有沒有為消費者想過?一定要非A即B你死我活,讓乘客只有一種選擇嗎?」
【三角形理論林佳龍破除二分法迷思】
他在會議上畫了一個正三角形,上面頂端寫著消費者,下面兩個角,各自寫著計程車與Uber。「這不是拳擊擂台賽,把對方打倒就算勝利,」林佳龍說,「你們的思維高度要拉高,要想到的是,如何才是對消費者最有利的,有沒有辦法,讓兩方能各自發揮所長,共同為消費者服務?」
部長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會議室裡突然安靜了好幾秒鐘。
「雖然每次他一講話,就代表我們接下來又會忙得半死,」秘書陳文信說,「但不得不佩服,部長總是能夠跳出二分法的思考模式,一直逼迫我們去思考,還有沒有其他不同的方法解決。」
【林佳龍解決危機的密技:三角形思考法!】
⓪情境1:當問題中的角色只考慮解決計程車與Uber之爭,兩方可能對撞,兩敗俱傷。
⓪情境2:當問題中納入乘客為先的思考,計程車業者與Uber會朝向對消費者更有利的方向思考,也願意做出改變,而非互相對撞,彼此謀求更多利益及生存發展的「共好」,三方關係取平衡,也就是處理危機時的「平衡感」。
【「人車合法」大家一起贏化解難題創新例】
由於過去在國安會工作,以及長期公共政策規劃的專業累積,林佳龍自認是解「聯立方程式」的高手,這題目當然有解,但並非只有社會及媒體輿論所看到的「小黃 vs. Uber」這麼簡單。套句俗話來說,就是「背後有多股勢力在周旋、角力」,他也以部長的高度先訂下規矩,在多次的溝通當中,呼籲任何一方,若是有人自私地想要圖利方便自己,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他是以「共好」的目標,思考如何整合出一個可接受的方案出來。
因此,交通部先與Uber業者會談,確認Uber本身意願,是將在台營運,定位為資訊平台系統,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那麼為什麼不和計程車業合作,讓Uber協助提供資訊平台技術,讓計程車隊來負責駕駛派遣?」
交通部幕僚團隊經過多次密集拜會、討論,一方面就計費費率、付款金流、稅務、計程車牌照取得、App介面、計程車執業考試、車貸融資、保險、計程車跨區領牌、修法開放租賃車業者靠行計程車等各項議題,針對Uber如何轉型合法進行研議;另一方面,也與計程車業者協調改善,並透過優化多元化計程車服務、補助車輛汰舊換新、培訓數位人才等措施,增加計程車業競爭力。
另一方面,林佳龍部長率領交通部,不僅著眼梳理計程車與Uber的產業競爭秩序,同時化危機為轉機,在保障駕駛權益的架構下,推動計程車的數位轉型,給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落實乘客至上等政策目標。統計至2020年3月初,台灣的多元化計程車數量,已經從Uber在2019年初納管前的2,000多輛、占計程車總量不到3%,隨著UBER的納管後以及各大計程車車隊的投入,多元化計程車迅速增加到9,200多輛、占計程車總量超過1成。
事後證明,這樣的轉變,為台灣的計程車行業帶來「數位轉型」的契機。
簡單歸納來說,就是交通部一方面輔導Uber轉型為多元化計程車,讓人車合法化。另一方面提升老舊計程車的服務水準,補助計程車進行汰舊換新,並協助計程車駕駛轉型成為職人,達到「Uber計程車化、計程車數位化」。
因此林佳龍拆解這次危機的成功關鍵就是在「人」的處理,包括計程車駕駛、業者、Uber與租賃車業者相關人之間,交通部要如何借力使力,在競爭關係中又願意合作,還一併將既有法規限制藉此機會鬆綁,達成各方合作,順利解決問題。
從政策管理的角度而論,「Uber合法化與計程車優化」的政策選擇考驗,從早期計程車特許寡占市場的絕對局勢,遭逢Uber後起之秀,在全世界挾帶科技與便利的挑戰,政府自然無法在法律規範上失守,讓違法的Uber有機可乘,但也無法獨厚一方,導致「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或者讓消費者抱怨,而對主管機關有所誤解。
林佳龍採取簡單易懂的三角型理論,不僅是破除二分法迷思,也是在共好的邏輯上,找出讓各方在「雖不滿意、但能接受」,且能相互提升的作法,化解可能爆發雙方輪流上街頭抗議的危機,並且固守交通部主管機關的監理原則、興利創新。
這樣的想法固然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在與業界各方溝通的過程,林佳龍形容簡直是「刀光劍影幾十回合」,經過大家激烈辯論與修正調整後,才逐漸取得結論。
放眼國外,面對像Uber這樣的新創公司,對傳統交通運輸產業的衝擊相當顯著,大部分國家仍然單純全面開放或禁止作為考量,少有像台灣能協調修訂出「政府納管、雙方共和」的創新局面。交通部採取兼併包容的多元化思考,不僅破解僵局,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就連原本一直與政府對立的Uber業者,也從原本的反對轉為支持,或許又讓台灣的治理經驗,在全球留下一個特別的紀錄。
如今,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到計程車與Uber等多元計程車並行。計程車小黃開始有些好的轉變,有些車隊甚至也開始多元化經營,提升服務品質;而搭乘Uber,依然舒適便利又合法納管。對消費者而言,搭車選擇不僅更多、也更加放心。
在那個林部長腦海中的三角型理論,已經活生生在咱們的生活中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