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臉皮、勇敢、不會不好意思,這就是以色列的虎刺巴精神!
★老師叫我作業不要做完,甚至還要求我作弊?以色列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
★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還常常齋戒,以色列又隨興又嚴格的飲食習慣!
★贖罪日、住棚節、安息日、光明節、逾越節、普珥節,在以色列體驗猶太傳統節日!
★哭牆、聖殿山、錫安之友博物館、巴勒斯坦,真切體會以色列的多重宗教與文化!
★希伯來文、阿拉伯文、意第緒語、英法俄德語,離散與回歸的歷史打造一民族多語言的以色列!
★「他們有槍我們有花!」戰亂下的樂觀、豁達,懂猶太人之前要先懂戰爭!
22歲的台灣女孩Ann以國際交換學生的身分,隻身前往陌生又神祕的國度以色列。一年的停留,她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像觀光客一樣發現。
最初,她根本不了解這個國家、手邊有的資訊也很少,只是一心堅定「要去以色列」。
而今,她走進了以色列的曠野,走進了猶太民族的生活;透過這本書,她要把自己對以色列的愛,原原本本地分享給你。
作者簡介:
陳俞安Ann
Ani Ann品牌創辦人/設計師/部落客/演講者/藝術策展人
2019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主修舞台設計。
2017-2018年至以色列耶路撒冷貝札雷藝術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Jerusalem)影像動畫學系,交換學生一年。
背著相機,一個人去以色列各個角落旅行/感受/記錄/學習。
用心體會,以真誠交流,我視這裡為「家」,他們待我如「家人」。
致力成為以色列與東亞的橋樑,透過藝術的方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以色列駐台代表 柯思畢 Omer Caspi
逐夢有限公司創辦人 林雨夢
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裴信祐
──專序推薦──
全球熱門語言交流app HelloTalk
百萬部落客 以色列美角
以色列旅人/創業家 波阿斯
知名美食攝影旅遊記者 姚舜
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郭彥均
金馬影后/北藝大副教授 陳湘琪
──真情好評──
名人推薦:以色列駐台代表 柯思畢 Omer Caspi
逐夢有限公司創辦人 林雨夢
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裴信祐
──專序推薦──
全球熱門語言交流app HelloTalk
百萬部落客 以色列美角
以色列旅人/創業家 波阿斯
知名美食攝影旅遊記者 姚舜
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郭彥均
金馬影后/北藝大副教授 陳湘琪
──真情好評──
章節試閱
〈雕塑老師:「我要求每個人都作弊!」CHEATING IS GOOD!!〉
2018.02.01
—
我在Bezalel選了一堂和大一同學一起上的雕塑課,這堂課的老師Lance很酷,是位約莫60歲,從俄國回歸的老先生,拄著拐杖,剃個光頭,留著達利的俏鬍子,大部分時候像喜劇演員般地誇張逗趣,以誇大的動作與忽高忽低的音量教課,有時候卻突然嚴厲令人摸不著頭緒,但下課時又和同學一起喝酒抽菸。
整學期四個月,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們的任務就是專注於雕塑出一個1:1的骷髏頭,老師要求每個人的作品要和桌上的骷顱頭模型一模一樣。前三個月非常按部就班地調整比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老師甚至不允許多做,他幾乎每堂課都強調“ Cheating is good!”,要求大家從旁邊同學的作品中學習,看別人怎麼做,哪裡比你好就趕快跟進,甚至也應該去幫別人、教別人,要達到大家的雕塑都看起來一樣!
不過我們忙自己的作品就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管別人的,更不用說去做別人的作品了,對於Lance的話我們都是聽一聽微笑帶過。大約過了一個月,Lance感覺到我們根本沒把他耳提面命的“Cheating is good!”當一回事,於是上課時他說:「大家停下動作,現在每個同學都去做右邊同學的作品!對,不要懷疑,去做右邊同學的作品,把它當成是你自己的!」大家傻眼之餘,只好遵照老師的口令,往右跨一步,開始在同學的作品上動工,而自己的作品也全權交付給左邊那位同學了……就這樣,接下來的每一個禮拜,老師都要求我們去做別人的作品,不一定是右邊的同學,有時候是左邊第二位的,有時候是對面的。你無法預測今天你骷髏頭的命運會交付到哪位同學的手上,你能做的,就是把眼前同學的作品當成是自己的,盡你所能地做到最好。
—
終於來到學期的最後一堂課,Lance說這堂課是同樂會+期末作品評分,同學們可以帶零食、帶酒來課堂上喝,甚至打趣地說沒喝醉不可以走出教室。老師請大家把作品排成一列,Lance一個一個講評和打分數,他說:「等等,打分數前我們應該要把作品帶去頂樓,從樓上往樓下丟!丟到地上根據殘骸看起來還像個頭顱的話再給分!」
所有人傻眼地看著這位一天到晚開玩笑但有時又突然嚴肅的老先生,這……是什麼意思?
Lance卻一臉認真的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點子,我們應該要這樣做!」
陸陸續續有同學勸阻老師:「Lance,不要吧……」「這個作品我們做了一整個學期耶!」「我不太想毀掉我的作品……」
Lance:「真的,不要太在意你完成的作品,你的作品不會只有這一個,完成一個之後就應該拋到腦後,開始下一個,Don't collect!」
最後我們當然沒有真的砸碎作品,但老師的一席話令我突然羨慕起這裡的學生,他們才大一上(我已經大五)就被賦予這樣的觀念,特別是我們學藝術、設計的,不應只拘泥於一個作品,即使被批評、被讚美都不應影響到你這個人。
—
期末成績不會當眾揭曉,老師說如果對成績有疑問可以來跟他討論,我發現在這裡的分數沒那麼重要,雖然Lance在平常課堂上滿嚴厲,卻在評分前說:「你們覺得最低分該是多少?70?80?我保證你們每個人都有pass,而且遠超過及格分數。雖然成績有最高和最低的落差,但就作品而言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微小的差距,因為你們每個人都非常非常棒!」。
當老師問:「你們覺得我該幫這位同學加分嗎?」全部人激動舉手贊成,並且大聲歡呼!
我滿喜歡這種不是為成績而做的感覺,與其為了分數勾心鬥角,不如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溝通和誠心的為他人喝采。
—
「你的人生不會只有這個作品。」
我念完大四來這裡讀大一,可是卻有太多是我沒學過的。
〈和當地人一起澈底體驗贖罪日〉
2017.09.30
—
Airbnb房東Anat和Meirav是守節日規範的猶太教徒,但她們說我身為房客可以在我的房間裡做各種我想做的事,可以自由使用電器、吃喝東西,但為了澈底體驗這特別的贖罪日,我決定和當地人一樣禁食25小時!(連水都不能喝)
一早起床,我很好奇猶太人在贖罪日會做什麼?而猶太信仰的聖地就是哭牆,我想任何特別的宗教儀式一定能在這裡看到,因此沒吃早餐,便準備獨自出發前往哭牆!
我沒辦法像他們一樣不用手機,因為初到以色列人生地不熟的,必須靠著Google Map指路。這一天所有大眾運輸工具都停擺,甚至連計程車都沒有,我照著手機地圖的指示,從Airbnb徒步前往耶路撒冷舊城的哭牆。明明前一晚才跟房東一起去過那裡,但不知道為什麼Google導了一個超遠又難走的路線,我走進了阿拉伯社區,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阿拉伯社區,一個偏僻的區域(我事後再也找不到那是哪裡……),所有路人盯著我看,我緊張兮兮地快步往前奔。走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終於終於到了舊城(後記:舊城有很多城門,最靠近哭牆的是糞廠門Dung Gate,我當初在Google Map直接輸入「哭牆」,所以從這個門進來。但我覺得這個城門的道路是最難走的,根據日後進出舊城幾十次的經驗,我建議導航到雅法門(Jaffa Gate)或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從這兩個門進來再到哭牆比較容易。)
果不其然,贖罪日的哭牆很值得我艱辛的腳程──我看到比昨晚更多的人潮,所有人都穿一身白(我也特地穿了白色T-shirt參與其中)!哭牆分為男生區和女生區,其實來哭牆最有趣的就是偷看男生區,因為猶太男士有特別的服裝規範和各種只有男生才能配戴的物件和舉行的儀式,雖然女生沒辦法進到男生區,但可以站在椅子上偷看!!(噓~)看到他們披著白色禱告巾,哭牆內擺放很多讀經的小桌子,上面舖了白色桌布及經書(贖罪日專用),很喜歡看猶太教徒身體前後搖擺、搖頭晃腦地禱告著(據說因為這樣可以很專注)。不過在這一天要注意的是不可以拍照(平常安息日也不行,而贖罪日最嚴格禁止,連拿出手機都會被瞪),一開始我不知道所以拍了幾張,直到被制止……。
觀賞得差不多後,我又要照著google指示,徒步走回Airbnb了。清楚記得我從糞門走出來後,繞到一個荒涼的山上,這時日正當頭,走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山坡上,又累又餓又渴……,只能繼續往前走,不過空蕩蕩的街道真的很特別,除了大肆在馬路中央騎腳踏車的小孩,還有玩滑板和直排輪的年輕人,這一天整個城市都是他們的練習場(尤其耶路撒冷起起伏伏的地形更是玩滑板的好場所)。
大概走了2個小時,我才終於抵達明明沒有很遠的Airbnb住宿,一開門體力不支地倒在床上動彈不得,我好餓…好渴……但是為了體驗贖罪日,我還是堅持不吃東西、不喝水。當你被禁止做一件事時,似乎會特別想去做⋯⋯果真是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一天呢!
等到贖罪日結束後,我問房東贖罪日他們都在做什麼?他們說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和看書,因為不能做別的事,又不能吃東西,所以睡覺是最好打發時間的事!當他們聽到我禁食還在大太陽底下走去哭牆,都覺得我真是瘋了😂!
希望今年我的名字有被上帝寫在生命冊上!
—
後記
我有些非Religious猶太朋友說他們在贖罪日也會禁食,不是因為宗教的原因,而是因為禁食對身心靈都是有益的!
〈複雜環境下的簡單生活SIMPLE LIFE〉
2019.12.27
—
今年二月時放寒假回台灣過年,回來以色列開學後的第一堂課,一位老師問我:“How was your vacation in Taiwan?”(你回台灣的假期怎麼樣?)
我:“It was really nice! I spent a lot of time with my family. But I miss here very much! ”
(很不錯,在假期時我有很多時間與家人相聚。不過我非常想念這裡。)
老師好奇的問: “Why? What makes you miss Israel?”
(為什麼?是什麼讓妳想念以色列?)
我:“The Simple Life.”
(簡單的生活)
—
老師:「什麼意思?妳知道的,這裡的生活很不簡單,甚至很複雜……」
對我而言,這裡的生活好簡單,我指的不是環境,而是心靈的純粹。
沒有什麼豪氣的高級轎車,路上大部分的車都小小舊舊的,甚至他們不在乎車的外觀,灰灰髒髒沾滿泥濘也不急著洗,好像就是……能開就好!
走在街上放眼望去,極端正統猶太教徒不用說,服裝一年四季都是大黑帽、黑西裝、白襯衫,其他Religious女生也有嚴格的服裝規定(衣領不能低於鎖骨,袖子不能短過手肘,一年四季都必須穿裙子但不得短於膝蓋,甚至哈雷迪教派裡面必須穿著褲襪),而我也幾乎沒看過一般路人穿著滿身名牌走在路上。
這裡甚至沒有百貨公司精品店,人們在有限中,搭配出自己的風格。
我常想念台灣多樣化的食物,但以色列人卻對他們的食物頗為自豪(在我看來他們的食物餐餐都是pita、falafel、shawarma……),他們卻說:「因為四散的猶太人從各國回歸到這塊土地帶來了各地的美食,所以在以色列我們才能有這麼多元的料理!」
這裡的生活也不像台灣那麼便利,沒有24小時的便利商店,不是每個街角都有小吃店;交通方面沒有捷運,去其他城市只能搭巴士或火車。我的筆電壞了2個多月還沒找到地方修;我住的區域Wi-Fi幾乎跑不太動😅;每週的安息日更是商店/餐廳/交通全部停擺,許多我們身在現代所視為「必需」的物質,在以色列卻沒有這麼大的需求。或許是緊張的環境,或許是種種限制,使得他們的生活是用「減法」精煉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價值。
原以為在「快速的台北」長大的我會對這些不便感到不適應,卻意外愛上這種生活上的安靜及不被人為覆蓋的純粹。無法讓你產生太多物欲,所以不會追求不完;當一切用3C產生的娛樂被暫停時,才有時間與身旁的人創造最原始的滿足。
〈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
2019.01.19
—
「總有一刻我們將重新為人,而不只是猶太人!
……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
—
前幾週去荷蘭阿姆斯特丹沒有機會去參觀安妮之家,成為心中不小的遺憾。回到台灣看到荷蘭安妮之家來台特展《安妮與阿嬤相遇》文宣時,手刀衝去參觀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猶太大屠殺X日軍慰安婦,這個展覽巧妙地將相同時代背景,相隔地球兩端的傷痕連結在一起。
用書櫃為障眼法遮擋通往閣樓(2樓安妮特展)的通道,以還原現場的形式規劃展覽空間。2樓展區更特別設計成輕輕踩下去便嘎嘎作響的木條地板,使得觀者走在上頭不得不小心翼翼,體會安妮一家人在閣樓上提心吊膽的生活。
當我看到這篇日記時,心裡特別有感觸,也彷彿得到一個解答:「1944/4/11……總有一刻我們將重新為人,而不只是猶太人!……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
記得第一次參觀完以色列 Yad Vashem (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坐公車回家的路上,我沿路看著耶路撒冷來來往往的Religious猶太人,心裡有好多感動,他們戴著黑色大帽子、黑色長袍西裝,頭戴Kippah、留著小辮子、褲子兩側露出細繩……,他們經歷迫害被屠殺、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地方被討厭,沒有其他原因,只因為他們是「猶太人」。
然而他們依舊維持這樣非常明顯的猶太人穿著,毫不掩飾,不論在何時何地,他們始終如一。
他們「必須」,並且「願意」。
我認識一位Religious猶太朋友的奶奶,九十多歲,是集中營的倖存者,她每次看到我和我朋友時,都說我們太瘦了,要多吃點!我朋友說因為她奶奶以前在集中營沒有食物吃的日子太可怕了,所有人都瘦得乾癟癟的,所以現在她奶奶希望看到大家都多吃一點,這樣才是幸福。
很多集中營倖存者經歷了人間煉獄存活下來後,無法和人提起集中營的傷痛,也不再相信神。但這位朋友的奶奶生性樂觀開朗,願意提起,也願意放下,並將猶太信仰繼續傳承下去。
這個展覽其中一個展區的設計很有意思,原本我差點錯過直接走出展場,卻遇到一位志工強力推薦我重新走回去看。那是一個很暗的走道,掛著一管一管白色的燈,志工告訴我,如果你把手放在管子底下,就會在手心照出慰安婦阿嬤的名字,目前願意站出來的阿嬤有59位,但據統計,至少還有2000多位阿嬤經歷過擔任慰安婦的傷痛,因此,有些沒有放上名字的燈,是為了紀念他們,照在手心上,如同把她們捧在手心中。
我很喜歡這個展區的設計,更意外聯想到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名字יד ושם (Yad Vashem),我曾經問以色列朋友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什麼?朋友告訴我: יד (Yad)是手, ו(va)是and, שם (Shem)是名字。
我不知道策展人知不知道這個,不論如何,這個展覽的用心都讓他們的名字被捧上手心了。
我常在聊天中告訴我的以色列猶太朋友: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人討厭你們,
但我真的真的好愛你們!
—
“The time will come when we'll be people again and not just Jews!..., we will always be Jews as well. And we'll have to keep on being Jews. but then, we'll want to be. ”— Anne Frank
〈雕塑老師:「我要求每個人都作弊!」CHEATING IS GOOD!!〉
2018.02.01
—
我在Bezalel選了一堂和大一同學一起上的雕塑課,這堂課的老師Lance很酷,是位約莫60歲,從俄國回歸的老先生,拄著拐杖,剃個光頭,留著達利的俏鬍子,大部分時候像喜劇演員般地誇張逗趣,以誇大的動作與忽高忽低的音量教課,有時候卻突然嚴厲令人摸不著頭緒,但下課時又和同學一起喝酒抽菸。
整學期四個月,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們的任務就是專注於雕塑出一個1:1的骷髏頭,老師要求每個人的作品要和桌上的骷顱頭模型一模一樣。前三個月非常按部就班地調整比例...
推薦序
〈推薦序:眼見為憑 Seeing is Believing〉──柯思畢(以色列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被邀請為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寫推薦序。
我與Ann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9年8月的藝術展覽開幕式,當時我才剛抵達台灣不久,而眼前這位年輕女孩對以色列及以色列人的愛與熱情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信「眼見為憑」這句話!唯有親自拜訪、並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才能深入理解該地人文,貼近當地思維。
而Ann正是如此!
她在以色列待了很長的時間,並不只是像個觀光客走馬看花,而是將她在這裡所體驗的每一天成為豐富的閱歷、結交以色列朋友,並順利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Ann充分地體驗了以色列,並在她的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她的奇妙旅程。她曾經也和許多其他台灣人一樣,對以色列並不了解,所見所聞多來自媒體報導。但如今Ann將一篇篇親歷的生活小故事分享給讀者,透過一位台灣女孩的視角,讀者能更容易理解以色列真實的面貌(包括人們的生活、思維、相處模式、文化習俗等等)。
Ann踏上了亞洲大陸的另一端,記錄下自己與這個「陌生」國家的文化、人民、食物、風景的邂逅;沒有刻意的目標,她只是讓自己盡可能地吸收,而擺在您面前的書便是一切經歷的美好果實。我認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出現的攝影作品。Ann是位有天賦的攝影師,她透過鏡頭捕捉了以色列各種獨特的面貌,而這些照片更是昇華了閱讀體驗,能讓讀者在閱讀Ann的故事時彷彿也與她一起經歷了一趟以色列之旅。
以色列和台灣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卻也有很多獨特之處。在Ann豐富有趣的寫作風格下,以色列的本質將被更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我將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視為一份公開邀請,邀請所有人親自體驗以色列。我希望它將鼓勵許多台灣人迫不及待收拾行囊,來到以色列拜訪我們。
我邀請您們來享受令人驚嘆的以色列-揉合熱情好客的人民、歷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親自體驗Ann在書中紀錄的美好。
〈推薦序:愛上迷樣的以色列〉──裴信祐(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這是一本很生活的故事書,非常好看,看了會著迷,值得一讀再讀。
這是一本豐富的以色列人物誌,有深度哲理的猶太人生活雜記、猶太節慶總攬與紀實、猶太家庭與課堂裡學校教育的剪影、與傳統市集與沙漠冒險的趣事。
這也是一本攝影集與素描冊,有震懾人心的鏡頭,有用簡單線條勾勒出的臉龐,親切動人。
如果你想認識以色列的人物,書中活生生地寫了拍了,看了就很愛很想跟他們成為朋友。
如果你想知道以色列的節慶,書中完整地為你呈現了,且有節慶活動的鮮活照片與現場實景。
如果你想了解以色列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技巧,以色列教育的哲理,你會驚喜。
如果你想體會以色列家庭為何維繫得如此緊密長久,你就不能不看好幾篇精彩的猶太家庭接待Ann的零距離側影。
如果你想欣賞以色列人物與生活場景的照片,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的攝影集。
又或,如果你只是想看一本書,那麼,這是一本讓你著迷的故事書。
作者Ann是主修舞台設計的北藝大學生,2016年跟著牧師的團去以色列,就愛上了以色列,開始學希伯來文,也因此,在老師推薦下,2017年10月參加了交換學生計劃到以色列貝札雷Bezalel藝術學院一年,2018年7月回台後,因思念以色列,2018年11月又去了以色列一個月,2019年11月再度踏上以色列國度兩個月,以一個年紀輕輕的交換學生身份,勇闖以色列。
雖然時間短暫,但是,Ann用親身經歷,用珍惜的心,以筆以相機以素描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場景與人物,記錄了珍貴的霎那永恆;然而,更可貴的是,作者年紀輕輕,卻能以超乎想像的成熟思維,藝術人的敏銳細緻觀察,勇闖以色列大街小巷的冒險精神,取得第一手資訊,作為舞台劇與歷史書的原創素材,再以舞台劇編撰的素養與技巧,巧妙地結構出成這本書。想像中,似乎是,Ann在闖蕩以色列時,心中早已有了藍圖,依著藍圖尋尋覓覓了寶貴的素材;然而,書中許多故事卻又充滿了「即興」與「驚喜」,所以,看起來卻又不是完全依著藍圖去闖的。那麼,到底是先有劇本再蒐集素材,還是有了素材,因而構思了劇本呢?真是個謎;或許,就是作者Ann說的「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吧。
又或許,作者心中有定見,又能用khutzpah精神,勇闖以色列,反覆辯證累積互補,這就將不可知未知的世界,精煉了成了如此深入淺出的劇作。
是哪一種?很想知道各位看官的讀後心得。
這本書的好看,在於它是一幕幕生活舞台劇,看了第一幕之後,就迫不及待要看下一幕,看完了一幕之後,好奇地想看同主題的下一幕,殊不知,作者已經戲劇性地轉到新的場幕,留下略有悵然卻充滿好奇的觀眾一絲絲自由想像的空白;此時,新場幕的精彩故事即刻抓住了心思意念,隨即展開一齣齣新戲,讓人迷入了作者鋪陳的猶太人物、歷史、市井生活、學校生活、節慶生活,並且,自然地帶出了獨特而美好的猶太民族的信仰與生活哲理。
這齣劇本共有3場,6幕,83個故事。場景遍及以色列聖城歷史大街小巷著名景點、學校、猶太家庭、市集;人物極其豐富,角色超俗獨特,由教師、宗教人、同學、路人、作者Ann聯合演出。
第一場主題是:「荊棘叢中開出花」。用〈8323公里外的溫暖〉、〈教育與思維〉、〈砂礫與滿足〉,三幕劇帶出以色列的人物、教育、思想輪廓。
第二場主題是:「曠野裡聽見話語」。用〈堅韌與傳承〉來彙編傳統的節慶,尋找猶太文化根源,用〈邂逅與擁抱〉來記錄節慶中有血有肉的人味,以及「根」之所在。
第三場主題是:「明年耶路撒冷見」。用〈反思與想念〉,道出了作者愛上以色列後的文化衝擊、反省、對照,以及迷戀那為之生為之死的價值「根」的錯綜複雜,為持續探索啟動了新的旅程。
其中,第一幕〈8323公里外的溫暖〉,一口氣帶出了好幾位令人愛不釋手的人物,就已深深啟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完全劇。
在這幕序曲裡,有充滿智慧熱愛學生有教學熱誠的暖老師Neta,看見新同學Ann走進教室來上第一堂課,就用溫暖又實在的言語問候:「welcome! 我猜你應該需要翻譯!」立即有五位學生舉手要幫忙,這些自然的舉動,釋放了Ann不安的心,展開一學期的學習,課堂上精彩的師生對話,是藝術學的圭臬。在學期結束後,Neta老師親邀Ann到特拉維夫她珍愛的居家studio,在她的畫室單獨給Ann上了一堂生命交流課程。離別時,那句 "of course I'll miss you too! You are part of my life now!" 更是刻骨銘心,讓我激盪不已,相信也在Ann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典範,在人生的歲月裡,有一天為人師,也當如此款待學生,成為學生的終身朋友,教導學生,給予學生持續的啟發與幫助。
還有初次上課就幫Ann記筆記的暖同學Nadia,書中精彩的描述:下課時,我正整理包包準備走出教室,迎面走來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同學,她遞給我兩張紙,說道:「這是我幫妳記的英文筆記,希望對妳有幫助!」輔以Ann素描的Nadia濃眉大眼臉龐,讓我看見在第一堂課,為一位陌生的同學默默地將希伯來問翻譯成英文筆記的Nadia,是如此真實地存在。
還有猶太年輕媽媽Saray用她所有的來款待素昧平生的外國女孩,有路旁的市井小民,外表獨特內情的宗教人,有沙漠困境中即時主動幫助的天使……。每一位人物都是Ann在以色列的貴人,栩栩如生,讀著文字看著照片,彷如我也身歷其境,感受了他們那發自真情的待人處事風範,那麼自然地把Ann當作真朋友,毫無顧忌毫無保留,任性揮灑在一位他鄉的孤獨小女孩身上,無疑,這是令人著迷令人感動的。
其他的場次與幕劇,有猶太家庭的生活,有猶太節慶的全覽與寫真,有藝術教室課堂上的經典對話,有旅遊冒險奇遇,有平常市井生活的點滴,我若一一介紹,將會是一本厚厚的新書了,不再敘述,就留待閱眾自己觀賞體會了。
我跟Ann只有一面之緣,是在2019年台以商會的以色列文化推廣會上認識的,印象中,Ann是瘦弱女子,炯炯深邃的眼神卻令人印象深刻。她跟我提過曾參與交換學生計畫去以色列,卻沒想到在2020年的此刻,全世界都陷入COVID-19的驚慌時,Ann突然給我一個簡短的line,請我這素昧平生的長者寫序,讓我受寵若驚。算算,我們足足相差了45歲,我只去了一次以色列,我又何德能為她寫序呢?仔細思量Ann找我的原因,或許是,雖然只有一次的見面,但她觀察到我會希伯來文,還在商會裡唱了兩首希伯來歌,她那好奇與敏銳的觀察特質被觸碰了,留下了我這個人物的印象,並且,很大膽地勇闖我的line,冒險地邀請我。因著這份心思,我在兩個禮拜的拾穗日子裡,反覆讀了每一篇文章,遨遊在Ann所創造的劇裡,非常享受,並將我的感受用line跟Ann分享,Ann也感到欣慰,並一直說,等到編輯把她的照片整理後給我,我看了會更有體會,很顯然,她非常珍惜照片與文字結合的魅力。果不其然,在看了照片之後,文字劇中的場景與人物,跳出來了,角色鮮明了,故事更精彩地呈現了。
這段因緣際會,也勾起我的一小段以色列記憶。個人在2011年造訪以色列短短幾天,回台後,就不顧一切邀我的老伴一起去學希伯來文,並寫了一篇〈迷 • 以色列〉的文字,作為愛上以色列的典藏。讀了Ann這本書,竟然發現我們雖是不同年齡,在不同時空,觸碰了以色列,卻都充滿了「迷」心緒的演變。初期是「迷惑」,不解在很不平安的環境中,以色列人為何口口聲聲說Shalom,互道平安?為何猶太民族在數千年的離散歲月裡,傳承延續了猶太民族的文化,有深而堅韌的根?但是隨著更多接觸以色列的語言,人,與各層生活的點滴,那迷惑,很自然地轉成「著迷」了。
很感恩有如此福氣寫序,此時,COVID-19仍肆虐全球,影響生活,不知明日將如何。也讓人類深沈地檢視與反省,赫然驚覺沒有善盡上帝把創造的美好世界交給我們管理的神聖責任,反倒因為我們的無限貪婪,無盡地搶奪了世界的美好,破壞了永續生態,造成大自然的反撲,用病毒用各種災害來示警。面對未知的未來,讀了Ann的這劇本式的故事書,看著張張震懾人心的攝影作品,不禁要說:是的,未知,是最好的安排。讓我們謙卑地回到上帝起初創造的美好,回到那美好的「根」源,一起用勇闖以色列的精神,勇闖世界。讓美好的事情發生,讓something is happening的美好,不只發生在耶路撒冷,也成就在有你有我走過的腳蹤上,在台灣,在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每一個珍貴的生命裡。
〈推薦序:8323公里外的家鄉〉──林雨夢(逐夢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第一次和Ann見面是在一家名叫Toasteria的以色列餐廳,由於我們對以色列的情感,早已是臉書上的好友,對於身為台灣媳婦的我,Ann的照片一直是我一解思鄉之情的良方。她在以色列拍的照片與影片,場景不一定是熱門景點,沒有觀光客的絢爛浮誇,但就是我認識的以色列,那個我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我們在以色列餐廳的地中海音樂中,像老友般,聊了一下午的以色列。除了第一眼看到她那份似曾相識的親切外,這個靦腆台灣女孩對以色列的了解,也讓我大開了眼界。
這些年來一直在台灣與以色列這個領域努力的我們,Ann也一直沒有缺席,她透過影音、攝影與設計,將她認識的以色列用最生動與寫實的方式呈現,其實Ann的故事是一個勇於走出舒適圈的台灣女孩的冒險故事,聖經中神告訴亞伯拉罕,你要離開你的本地本家,往我應許你的方向前去。就在這樣的熱忱下,三年前,Ann到了以色列,開始了她在以色列的求學與文化體驗。
Ann這本書寫成的此時,正是全球疫情肆虐的時代,在世界交流一切看似靜止的此時,也是一個人最適合去感受自己內心的同時。我們是否因為每天的日常工作,忘卻了自己愛探索與冒險的本心,我們是否因為每天重複的生活,以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那麼大。我們刻版印象的以為本應如此的決定,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在8323公里外的以色列,Ann的書給了我們一個可以一窺神秘國度的眼界,書中帶領你踏上探險旅行。
在我們相識的最初,Ann告訴我她要寫一本書,寫一本以色列的書。她的自信讓我相信,有朝一日,她一定會夢想成真。而她的夢想成真也會鼓勵更多人的夢想成真,現在你也可以和我一樣,跟著Ann的腳步,隨著Ann的鏡頭,走過這個台灣女孩的冒險之旅,也希望當你隨著這本書走到Ann冒險的終點,也是你自己那本書冒險的起點。更希望你能透過這本書,了解我那深愛的故鄉──以色列。
Shalom。
〈作者自序: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2016年9月,是我第一次跟團去以色列旅遊。拿到報名表的那一刻,還完全不清楚以色列是怎麼一回事。如同大部分台灣人一樣,腦中浮現的是盡是中東、戰亂、聖地、沙漠⋯⋯一定很危險吧!然而基於好奇心我還是想去看看,硬著頭皮博得媽媽好不容易的首肯。短短12天的旅程,使我對這個國家深深著迷,第一次踏上遙遠的中東國家,心裡卻不感到緊張害怕;聽不懂語言、看不懂路標,竟絲毫不曾著急徬徨。踩在這想都沒想過的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說不上來的踏實與安心,彷彿被深深地環抱著,一個陌生的國度,讓我有了「家」的歸屬感。
回到台灣後,似乎已有某部分與以色列連結,好像有一部份的自己仍留在以色列,總感覺與以色列的關係並非僅此而已;她並不只是我所旅遊的國家之一,我很想念以色列,我想更認識這個國家,我想深入了解她的文化,甚至,我想「回去」以色列──這是其他造訪過的國家不曾給過我的感受。當時已經大四的我,壓根兒沒想過要出國當交換學生,卻在系上老師陳湘琪老師的介紹下,得知北藝大在以色列有姐妹校,因此於2017年便二話不說去申請交換。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並非為了當交換學生,才選以色列;而是因為「以色列」,才去交換。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這個書名的概念取自於創世記12:1「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出發去以色列交換前,神對亞伯拉罕說的這句話反覆出現在我耳邊(當時神要亞伯拉罕離開他原本所住的地方,往神要指示他的地方去;亞伯拉罕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卻還是憑著信心勇敢地去了,最後神帶領他到迦南地──以色列,並成為歷史歷代以色列人的始祖)。這與我當時出發前的心境不謀而合,不到一年的時間,從完全不認識以色列,到即將獨自在那裡留學生活,一切發生得很快,我其實還沒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根本不算了解這個國家、有的資訊也不多,從來不曾離開家到他鄉獨自生活,然而我心裡唯一很確定的是「去以色列」。
書中的篇章集結了我在旅途中發生的故事,透過與當地人相處而學習到的文化與思維;甚至也有許多故事在發生的當下不曉得為什麼,卻在事後回頭看才明白。我想像來自東方的我走入一片曠野,看到漂泊的猶太民族(不論是亞伯拉罕從示劍走到迦南、以色列人從埃及走回耶路撒冷或是二戰後顛沛流離的猶太人),我加入他們的行列,參與他們的生活,記錄下所見所聞。
〈推薦序:眼見為憑 Seeing is Believing〉──柯思畢(以色列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被邀請為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寫推薦序。
我與Ann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9年8月的藝術展覽開幕式,當時我才剛抵達台灣不久,而眼前這位年輕女孩對以色列及以色列人的愛與熱情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信「眼見為憑」這句話!唯有親自拜訪、並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才能深入理解該地人文,貼近當地思維。
而Ann正是如此!
她在以色列待了很長的時間,並不只是像個觀光客走馬看花,而是將她在這裡所體...
目錄
【前言】
推薦序
推薦短語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地名╱特殊名詞介紹
但是妳現在在以色列啊,妳必須有虎刺巴精神!
【Part1.荊棘叢中開出花】
Chapter 1 8323公里外的溫暖
一位暖老師,一個暖故事
紙條女孩Nadia
Neta老師屋頂上的工作室
遇到天使不然我應該會乾死在沙漠
她一個人在這個國家
三日導遊
為了幫母親代購,遊了半圈以色列
猶太朋友親手織 Kippah送我
在貝札雷藝術學院的最後一天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上)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下)
Chapter 2 教育‧思維
妳怎麼這麼有禮貌?!
用陪伴與以色列小孩相處
"IT'S ABOUT MOVEMENT!"
雕塑老師:「我要求每個同學都作弊!」
第一學期的期末素描作業
100分?
猶太人的生意頭腦──非關金錢的交易
妳是我們的家人啊!
文化差異──我們真的沒有禮貌
Chapter 3 砂礫‧滿足
你們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嗎?
令人欣慰的街頭塗鴉──一切都好
我不想成為這些東西的奴隸
你享受生命嗎?
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妳知道的,每個人都會死
當彌賽亞來的時候
處變不驚的以色列人
複雜環境下的簡單生活
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只是我們當下不了解而已
火箭之前,你才知道什麼是當下
【Part2.曠野裡聽見話語】
Chapter 4 堅韌‧傳承
贖罪日
和當地人一起澈底體驗贖罪日
住棚節
安息日
光明節
光明節陀螺、錢幣
光明節甜甜圈
光明節的第八天,一起點滿最後一根蠟燭
我的朋友又不吃不喝了?!
耶路撒冷的聖誕節一定很盛大吧?
連嚴肅猶太人都瘋狂的普珥節
逾越節──我去別人家一起團圓?
陣亡將士紀念日──哭牆
陣亡將士紀念日──赫茨爾山
以色列獨立紀念日
耶路撒冷日
十二月的海法
2019 十二月再度拜訪海法
Chapter 5 邂逅‧擁抱
首先,我們一樣都是人
聖誕教堂
哭牆,令人哭泣的地方
聖殿山
目睹清理哭牆紙條
耶路撒冷瞪羚谷
阿卡小趣事
錫安之友博物館
臨時起意,沒帶護照就去拉馬拉!?
以色列講英文通嗎?
第一次在以色列剪髮
在以色列看的第一齣戲──無言的馬克白
當我在公車上醒來,竟然……!!
千萬不要去這間餐廳
從此以後我殺起價來毫不客氣
以色列到底安不安全?
身上唯一的金融卡不見了
當一個外國人在齋戒月碰上安息日
路人動不動就對我比這個手勢,是在罵我嗎?
我曾經在這裡,跑完那段路
在以色列哭笑不得的觀影經驗
每次互動都讓我更加確定──沒有愛錯,以色列
這一幕,我想幫她留下來
【Part3.明年耶路撒冷見】
Chapter 6 反思‧想念
我之所以愛以色列
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像觀光客一樣發現
我想念他們,即使我們不認識
「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
當你有了一位以色列朋友,心就會像被懸在空中
求你們平安
安息日街頭走秀
一切都是預備好的吧──台南妥拉藝術展策展人
不被當作是客人的那刻起,就感受到家了
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正在發生!
對耶路撒冷的感覺
【Part4.攝影作品】
【前言】
推薦序
推薦短語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地名╱特殊名詞介紹
但是妳現在在以色列啊,妳必須有虎刺巴精神!
【Part1.荊棘叢中開出花】
Chapter 1 8323公里外的溫暖
一位暖老師,一個暖故事
紙條女孩Nadia
Neta老師屋頂上的工作室
遇到天使不然我應該會乾死在沙漠
她一個人在這個國家
三日導遊
為了幫母親代購,遊了半圈以色列
猶太朋友親手織 Kippah送我
在貝札雷藝術學院的最後一天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上)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下)
Chapter 2 教育‧思維
妳怎麼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