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析的小說,有的蒼茫遼闊,為大時代錄音留影。
有荒誕黑幕,既寫實又諷刺;有二二八的集體記憶掃描、疑慮與消解。
有的精緻幽微:找到幸福了嗎?逐層揭祕,薄情郎竟不識新歡原是舊愛。多重敘事的參差映像,呈顯了小人物蒙冤受屈。
有的童話、少年小說從兒少視角描摹,引發成人哲理的省思。
有的綜合論述:劉大任的短篇小說,詩化之筆蘊藉耐品;〈孔乙己〉的越劇改編別有情趣。
——捧書閱讀,每當瀏覽到深情婉轉或壯懷激昂之作,誰能不隨之起伏?
以喜悅之心,探尋小說中的世情百態,愛情、親情、溫情、奇情,曲折婉轉,處處驚奇!
作者簡介:
張素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士、國文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已退休)。
著有《韓非子:國家的秩序》、《細讀現代小說》、《續讀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啟事》、《小說教室》導讀,編有《現代小說選讀》,撰有《案頭春秋》。《韓非子》專著有:《韓非子思想體系》、《韓非解老喻老研究》、《韓非子難篇研究——韓非子的辯論術》、《韓非子的實用哲學》、空大《韓非子選讀》(及錄音帶)等。
章節試閱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委屈湊合底事忙?〉
一、買日本姑娘來傳宗接代
清初李漁名作《十二樓》中的〈生我樓〉,有一段兵荒馬亂中軍隊把擄來的女子裝口袋論斤售賣的情節,嚴歌苓的《小姨多鶴》正是這樣開始。很宏大的歷史背景,二次大戰結束時,日據滿洲「墾荒」的幾個村落撤離不及,代浪村一批老弱婦孺逃亡途中,不斷被追殺,物品奇缺,老病的自我了斷,多鶴背著三歲的久美奮力逃離久美母親的「毒手」。十六歲的孤女多鶴被張家人買下,中日之間的國仇家恨與男女情愛從此糾葛牽纏。
買日本姑娘來傳宗接代,是父母的意願。這個故事原可以不必發生,張儉失踪的哥哥後來證實是抗美援朝的烈士,而且有兒有女。小環懷孕時被日本兵追逐而流產受傷不育,張儉深愛妻子,誓不離婚;多鶴非妻非妾,是生產的工具,是奴隸,是無給的女傭,盡職、能幹、有巧藝、愛乾淨,從不多言,很能吃苦。局勢敏感,多鶴生產多次,為藏隱日本身分,認做朱小環的妹妹,張儉由老家遷鞍山,再搬江南小鎮(未指明是何地),一住二十年。處於嚴厲互相督察的共產社會、嚴酷生活壓力的革命年代,隱匿多麼艱難!嚴歌苓對張儉與小環的人格特質做了濃墨勾勒,兩人都不平凡,情節常常出人意表,複雜的環境、人物,寫來活潑詼諧,處處可見人情練達的深度。小環善與人套交情,熱絡慷慨;平時懶洋洋,興緻來時很有慧心,做餐點有巧思,做衣服設計新樣。她愛張儉而愛孩子,也為張家而照顧多鶴。為了家人,為了多鶴, 她跟人吵架,尖牙利嘴,潑辣的罵街遠近馳名。她的機智應變更特出:三言兩語,擺平了小石耍賴意圖告發多鶴;張儉與多鶴在工人俱樂部的後臺幽會被發現,小彭來告密,她立即一口承認就是自己和丈夫在一起;張儉的吊車砸死小石,她打大孩逼出彭司令(小彭),舉證辯護。
張儉對小環的愛,容不下另一個女人,他對多鶴只能是履行任務。小環深愛張儉,危難時張儉和父親唱反調,看重她勝過子嗣,更讓她銘感在心。但多鶴做妾之後,也許是傳宗的壓力,小環對張儉變成母性的憐愛多於夫妻的情欲,她自悲自悼,對多鶴似乎苛刻而實是關照。二女一男已成為不可分割的實體。
二、假身分,真性情,湊合包容
多鶴不能有所求,她祈願:透過生產,養育許多的後代,私下結盟,成為代浪村的縮影丫頭優異,被挑選為滑翔訓練學校的準軍人,卻因為編造假身分,夢中說日語洩了底被開除,大受刺激,潛回東北老家;因張儉殺人判刑及日本血統,兩個雙胞胎男孩常被欺凌。大孩乾脆投奔小彭做紅小兵,擺明「抗日」,排斥甚至踢傷多鶴;二孩學二胡表演出色,受辱便與人摔跤洩憤,自願下鄉做了十五歲的小農夫。
張儉沉默寡言,經常半睜著駱駝眼,一副與世無爭的好人模樣。小環知道他心地特軟,但也有驢起來的時候。為小彭私約多鶴看電影,他與小彭「對審」,讓小彭見識了他的俐落簡賅而厲害。張儉郊遊時遺棄多鶴,死裡求生的磨難造成流產不育的後遺症(日本兵和張儉各自對中、日婦女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住院時說出逃亡的悲慘經歷,張儉因憐恤(也因為消釋了懷孕的壓力)而熱烈地愛戀起多鶴來。他模仿時髦青年的求愛手段,反常地不惜借錢揮霍,私下在各種地點幽會,以致在放映電影的工人俱樂部後臺被公安緝獲。這糗事小環以機智解決了,卻大為傷心。他的大難還在於吊車砸死小石,人人相信他有充足的理由和動機,連多鶴都誤認了他壯烈的英雄氣概。
小環這個中國母親保護著日本母親。大孩與二孩的接生場面放在野外山上的夜晚,險象環生。對於孩子,她視如己出。在張儉被判刑拘囚、家中斷糧絕餉的日子,她提振精神,要無中生有,便拎著多鶴巧藝編織的竹籃,扣著大大的搪磁碗,上市場去「打獵」。不同於多鶴以往在市集散場時分去收撿一些勉強可以加工變用的食材,小環當家機變偷來許多時鮮物品。她提心吊膽地跟著黑狗去廢棄的礦場尋找心萌死志的多鶴,不露形跡的熱絡家常談話化解了多鶴的自殺念頭,原來兩人相依互諒,困中求存,日子湊合著真的還能過下去。
二十多年來,多鶴逃過一次,被丟棄一次,最後都自己回來了,都是為了孩子,天生本能的母愛。她竭力克制,但也有性氣,小說摹寫她兩次大發脾氣:被棄那次,歷盡艱難,死裡求生,才回到家就與張儉撕扯,不是恨他拋棄而是他居然出言冒犯她神聖的母親天職;另一次是為在鋼廠加工刻字多賺微薄工資,而背負沉重的工具袋回家,張儉騎車經過卻假裝沒看到。她的手指因過度工作而顫抖,脫鞋困難,卻見張儉與小環在陽臺上說笑,不時和樓下的熟人打招呼,多鶴痛恨自己是個完全被蔑視的隱形人。多變的人事,也讓她絕望,幾度萌生自殺(也殺子)的念頭。多虧小環湊合著包容,發揮高明的處世智慧,消弭了危機。
三、日本因果,中華血脈
多鶴的人生轉機,在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到北京訪問,久美做隨行護士,積極打探竹內多鶴的消息。曾受保護而倖存,久美要把多鶴當做親人接回日本。大孩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多鶴五年後回來,接了張儉去日本治病,又接去丫頭一家及大孩。只有二孩留在中國,他回軍中康樂隊,隨調去雲南,成了家。嚴歌苓把雙胞胎塑造得截然不同,二孩外形最像多鶴,執拗好鬥可能是外祖、舅舅的遺傳,沉穩寡言、體貼周到一如張儉,而他學的才藝非常中國,中國的倫常禮法也由他來向大孩嚴格要求。他教訓大孩偷窺小姨、編造中國長工爸爸與日本小公主的愛情故事。張儉坐牢、小環與多鶴苦撐的時段,二孩在宣傳隊只吃饅頭,省下錢貼補家用;後來他還幫忙小環籌措大孩赴日的經費。就張家延續的血脈而言,日本成為紓解困境的出口,有些簡化了。雖然由東北而西南,落腳在異鄉的雲南,畢竟留守故土,二孩的優良特質跟大孩的膚淺成了鮮明的對照。
小彭與小石是兩個對多鶴日本身分的窺伺點,也是不同型態、個性分明的角色:小彭的暗戀,有尊重,有理想;小石則知道有可以要挾威脅的條件,立即耍無賴,吃豆腐。嚴歌苓細描多鶴的日本特質,白皙、髮梗、體毛,她的多禮而深度的鞠躬,她特好整潔衛生的習慣與辛勤刷地的姿態,她做的食物,和孩子們對話中夾帶的日語,一直是跟孩子們在廚房吃飯……等等,看在這兩位老鄉又是家中的常客眼裡,充滿疑竇。小彭對多鶴的追求也跟張儉超乎常態的熱戀一樣,寫得過分浪漫,而又多些政治大起大落的緊張氣氛。多鶴雖是小說的敘述主體,但無可置疑的,朱小環在小說中刻畫靈活,鋒芒畢露,分量極重,關鍵性大,她神采飛揚,使整部小說分外精采。湊合著求生,究竟誰受了委屈?為多鶴抱屈的大有人在,我卻對小環肅然起敬,她始終是強者智者,她從不曾讓人覺得她委屈了。最後,小環仍是自力更生,只有又老又瞎的黑狗陪著她。張儉死後,她和牠等著多鶴和二孩的信,多鶴的中文完全學著小環的語彙, 她造就了多鶴。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委屈湊合底事忙?〉
一、買日本姑娘來傳宗接代
清初李漁名作《十二樓》中的〈生我樓〉,有一段兵荒馬亂中軍隊把擄來的女子裝口袋論斤售賣的情節,嚴歌苓的《小姨多鶴》正是這樣開始。很宏大的歷史背景,二次大戰結束時,日據滿洲「墾荒」的幾個村落撤離不及,代浪村一批老弱婦孺逃亡途中,不斷被追殺,物品奇缺,老病的自我了斷,多鶴背著三歲的久美奮力逃離久美母親的「毒手」。十六歲的孤女多鶴被張家人買下,中日之間的國仇家恨與男女情愛從此糾葛牽纏。
買日本姑娘來傳宗接代,是父母的意願。...
作者序
【序】天地有情,有情天地
青壯時,我喜愛龔定庵的《己亥雜詩》:「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道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陶淵明並非全然的隱者,少壯時有志用世,跟諸葛亮一樣豪邁; 好為《梁甫吟》,也能作《離騷》。我們平時無論個人的職位高低,生活的閱歷深淺,自我存在的社會環境就是一個小宇宙,盡本分,為所能,盡其在我,這是我的座右銘。我習慣閱讀, 教學、研究略有成績。退休後,優雅轉身,安閑自得。歲月靜好,十五年來,勤讀書、做札記,學思、寫作,我的日子充實、恬靜。我讀書,心中喜悅。閒情仍有,曾經歆羨的散淡悠遊卻不能得。每當瀏覽到深情婉轉、運思沉重,或豪氣干雲、壯懷激昂的作品,我的心情總隨著起伏,回復青壯期「二分梁甫一分騷」的情懷。不過,多年已磨鍊冷靜客觀的理性思考,終究會讓我平淡處理文字,而用心把曲折轉變的關捩涵蘊其中。
年事增長,周邊親友老病苦況常見,告別追思的哀傷場合難免。疫情三年,被迫「息交絕遊」,多數時間幽居在家,很多人不免鬱悶,百無聊賴。我很幸運,因為愛書,悅讀,有書自能縱覽悠遊。這本小說悅讀,僅收錄一篇重要的長篇論文〈詩味小說散文筆--劉大任短篇小說的語言藝術〉,卻兼容古典小說與劇曲轉化的相關討論。自二○○一年《現代小說啟事》以來的小說研討,兼及早期的古典小說論析,時間跨度頗長。
羅悅玲學妹教書、寫作,散文集《女人的四分之一》充分映現個人學養、生活歷練、理想憧憬,文采斐然。她多才多藝,操古琴,練書法。她漂亮的墨蹟常做成可愛的書籤,她的餽贈:「天地有情容我老,江山無語看人忙」成了我賞玩的最愛。大自然無言,提供了展演的舞臺,眾生平等,一視同仁,這是大愛無形,所以偉大。我能平安邁入老境,還能捧書悅讀,精神遨遊,渾然忘我;天地之於我,庇護周全,恩澤深厚,當然有情。我悅讀各種各樣文學作品,探掘其中曲折委婉的情事,人離不開情,萬事總關情。我想把這本多年積累的小說賞析,命名為:《有情天地的小說悅讀》。
這是一本很素樸的書,內涵卻挺耐人推敲的。書分四輯,未擬小標題,大略說來:壹、蒼茫遼闊:大格局、大歷史,楊念慈、彭歌為大時代錄音留影。黃春明寫出:活潑、開朗的美女,荒誕莫名的情節,揭開黑幕,既寫實又諷刺。《行過洛津》以泉州和臺南、對鹿港做為參照系,增強了小說的縱深與厚度。舞鶴的〈調查:敘述〉,沉痛地掃描二二八的集體記憶,多面疑似,卻一再消解。貳、精緻幽微:找到幸福了嗎?松鼠的記憶驚人,楊明逐層揭祕,薄情郎竟不識新歡原是舊愛。〈記得我〉運用了多重敘事的參差映像,呈顯小人物蒙冤受屈。韓秀摹寫吳珍珍堅實的愛情、無私的親情和無盡的溫情,曲折婉轉,處處驚奇。參、憧憬‧童言: 童心天真,童話、少年小說從兒少視角描摹,也引發成人省思的哲理。寶玉體貼周到,為黛玉編造了「耗子精變香芋」的童話。肆、綜合論述:劉大任的短篇小說,詩化之筆蘊藉耐品;魯迅的〈孔乙己〉,越劇改編別有一番風味。
張素貞 於臺北古亭 二○二二年十二月
【序】天地有情,有情天地
青壯時,我喜愛龔定庵的《己亥雜詩》:「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道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陶淵明並非全然的隱者,少壯時有志用世,跟諸葛亮一樣豪邁; 好為《梁甫吟》,也能作《離騷》。我們平時無論個人的職位高低,生活的閱歷深淺,自我存在的社會環境就是一個小宇宙,盡本分,為所能,盡其在我,這是我的座右銘。我習慣閱讀, 教學、研究略有成績。退休後,優雅轉身,安閑自得。歲月靜好,十五年來,勤讀書、做札記,學思、寫作,我的日子充實、恬靜。我讀書,心中喜悅。閒情仍有...
目錄
序 天地有情,有情天地
【輯壹】
楊念慈的《大地蒼茫》--人如何安身立命?
彭歌的新作《惆悵夕陽》--兩岸知識分子的對話
《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笑臉揭開劇幕
施叔青的臺灣歷史小說《行過洛津》
掃描二二八的集體記憶--舞鶴的〈調查:敘述〉
細論張愛玲的〈相見歡〉
王安憶尋根--《紀實與虛構》中的英雄之壯美
【輯貳】
找到你的幸福了嗎?--蒙迪安諾《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倘若時間樂意善待我》藝術編--當藝術置入了小說
《倘若時間樂意善待我》世情編--愛情、親情、溫情、奇情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委屈湊合底事忙?
婉曲藏閃,逐層揭祕--談楊明《松鼠的記憶》
多重敘事的參差映像--蕭鈞毅的〈記得我〉
【輯參】
荒漠甘泉《小王子》,何止是童書?
豐子愷筆下的黃金童年與鄉土人物
顏元叔的兩篇幼童敘事觀點小說--〈夏樹是鳥的莊園〉、〈年連痞子〉
少年小說《博士、布都與我》--同源分流,互惠尊重
成長與尋根的故事--李潼的少年小說《我們的祕魔岩》
李潼《明日的茄冬老師》--人在想念中
《紅樓夢》中的一則童話--耗子精變香芋(香玉)
【輯肆】
詩味小說散文筆--劉大任短篇小說的語言藝術
小說名家作品精簡綜述--司馬中原、楊念慈、白先勇、王文興
鍾靈毓秀,再現華采--林黛嫚的《華嚴小說新論》
《聊齋志異‧細柳》--慧女不如呆漢?
旋乾轉坤,變丑為生--魯迅〈孔乙己〉的越劇改編
附錄 張素貞近作年表
序 天地有情,有情天地
【輯壹】
楊念慈的《大地蒼茫》--人如何安身立命?
彭歌的新作《惆悵夕陽》--兩岸知識分子的對話
《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笑臉揭開劇幕
施叔青的臺灣歷史小說《行過洛津》
掃描二二八的集體記憶--舞鶴的〈調查:敘述〉
細論張愛玲的〈相見歡〉
王安憶尋根--《紀實與虛構》中的英雄之壯美
【輯貳】
找到你的幸福了嗎?--蒙迪安諾《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倘若時間樂意善待我》藝術編--當藝術置入了小說
《倘若時間樂意善待我》世情編--愛情、親情、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