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試閱序張著短篇科幻小說集
金榮華(前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所長)
張之傑教授是結識二十多年的老友,他早歲在大學和研究所主修生物學,但因興趣廣泛,理工藝文,中外古典,皆其所好。日積月累,發為文章,從考證、小品、美術、武俠,以至科普、科幻,不拘一格,卓犖粲然。今讀其科幻新編,且述其科幻。
科幻小說很像上古神話。上古神話看似奇想,然而在當時是合理推論,稱為原始思維。例如后羿射日,就上古思維模式,依日常生活經驗,力小弓弱者箭程近,力強弓勁者箭程遠,若有極大臂力之人,挽極其強勁之弓,箭程理當可達抬頭即見之太陽。近世科幻小說,藉己知之科技,寄「可能」於想像,以視神話,其理一也,其趣亦一也。祇是神話簡略,原創作者未必有諷喻之意;而科幻小說長短隨興,作者總是言外有寄,這是另一趣味之所在。
曾讀張教授一九八一年之科幻短篇〈綠蜻蜓〉,大意是:在大學教動物行為學的趙博士,發明了一架電腦,可以讓各種動物彼此轉換。於是他把自己轉變成一隻綠色蜻蜓,設定時間為十五分鐘,在十五分鐘內飛回電腦,就可以變回自己。
趙博士把自己變成蜻蜓,原想盡情飛翔一番,但是飛出窗外後,發覺室外的世界十分凶險,大毛蟲、草蟬、鴿子等雖然不會對他傷害,但鄰近的焦鶯和樹蛙都可能會要他的命,因此猶豫遲疑,不敢輕易移動。最後迫於時限,覷隙逃回實驗室,然而仍是超過了十五分鐘,一頭栽在自己發明的電腦前,再也變不回自己。
全篇介紹了一些蟲、鳥的特性,由場景帶出,簡明自然,不脫作者也是從事科普教育的本色。看完以後,聯想起莊子夢為蝴蝶的故事: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栩栩然很是適意,醒來後說,他不知方才是他夢為蝴蝶,還是現在是蝴蝶夢為莊子?以此喻說他的齊物之論。〈綠蜻蜓〉則是以動物行為學家自己變成蜻蜓後的畏首畏尾,寓意人類的有限知識會對自己造成束縛,以之作為道家自然觀的註解,顯示了知識份子的自我省思。
今春得讀張教授第二部短篇科幻小說集《什麼也沒發生》的稿本,全書二十篇,半數以上的場景或背景設在外太空,一是在一顆虛構的行星「南門二Cc」上,從地球移去的人類在那裡建立一座名為「半人馬」的城市;一是在月球上,各國的大公司在那裏收集用於安全處理核能所需的氦-3,也挖礦開採鉑、銥等貴金屬。那些作品反映了一些台灣目前的社會情況,例如電話詐騙集團的跨國猖獗,政治上意識形態的分歧對立,更多的則是讓人感到科技日益發達而一般人因之對生活和生命的益發無奈。
科技在許多領域的日新又新,確實帶給人們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也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但它們也有負面影響,如造成有限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甚至影響到了全球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關係到了未來人類的生存。此外,科技的種種創新,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財富,但那些財富是歸之於少數人或少數集團的,有些新科技成了剝削或斂財的新工具。社會分配不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貧者未必能真享受到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福利,這在重大疾病的醫療上明顯可見。這些背景設在外太空的科幻小說,提示了現有的社會制度和人文學科也要能與科技相應並進,人類的未來才不至於因科技獨盛而益發感到生活和生命的無奈。所見所感如此,藉以為序。
二〇一八年三月一日金榮華於台北陽明山
小人物的科幻現實:果然是什麼也沒發生
葉言都(史學博士,知名科幻作家)
最荒唐的事情往往是最常見的事情。
――大仲馬,《阿芒得騎士》
他們出身平凡,智力、體力普普通通,運氣也不太怎樣,於是,他們就成了大機器裡的無數小螺絲釘,構成各行各業的基層。
做為一個小螺絲釘,他們每天做著總得有人去做的例行工作,直到有一天,一切改變了,斷絕了,於是,他們也消失了。也許他們曾試著反抗或逃避,但那就像傾盆大雨中的一枝燭火、滾滾大河上的一個泡沫,隨著他們本身一起消失。
當然,他們有生活需要,有七情六慾,也有親屬、情人、朋友、同事;只是,當一切改變了,斷絕了,他們消失以後,或許他們的親屬、情人、朋友、同事還想到他們,但社會會迅速將他們遺忘,因為,他們是小人物。
這樣的事,天天都在發生,哪裡都在發生;但船過水無痕,很快就成為什麼也沒發生。
一將功成萬骨枯。
荒唐,常見。
有事的小說好寫,沒事的小說難寫。
――朱西甯
您在各種類型的小說裡看過前述的內容嗎?像政治小說、戰爭小說、間諜小說、商戰小說、推理小說、鄉土小說,甚至愛情小說?
如果您看過,那麼,科幻小說呢?
未來的世界科技必將更發達,資源卻更稀缺,世界上的競爭與變化就會更激烈與頻繁,社會隨之更講求效率,更符合理性;那麼,未來世界裡的無數小人物,必然將面對更多的改變、斷絕,換句話說,更容易消失。消失之後,因為太普遍,還更快就成為什麼也沒發生。總之,未來世界裡小人物的故事會更多,也更不為人所知。
科幻小說描寫的是未來科技下的世界;可是,以未來的小人物為主角,敘述未來世界船過水無痕情況的科幻小說,其實並不多見。在這個領域中,最常使人想起的作者是菲利普‧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1928-1982)。他的小說充滿著未來世界裡被各種龐大組織與超級威力擺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迄今仍是這類作品的經典。
人類崇拜英雄,小說往往以英雄為主角,科幻小說亦然,那怕英雄是個小人物。小人物固然也可能成為英雄,人類經驗中最現實也最好的例子卻是,每個王朝末年從基層揭竿而起的革命家,能成為下個王朝太祖高皇帝者絕少,極大多數不是死在戰場,就是死在刑場,這種結果還可以說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至於他們的追隨者和只是處身在那個環境的普通人呢?千千萬萬士兵與戰場當地居民只留下無數廢壘空壕裡的枯骨,不會有青史上的名字。所以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說成為經典的道理之一,在於他筆下的小人物不是英雄。他並非因為他們是英雄而寫,相反的,他因為他們不是英雄而寫。
重要的是那些誠實、堅定、仁慈及有耐心的平凡人們。
――狄更斯
現在,在中文科幻的領域,我們終於看到這本《什麼也沒發生》。這本書用十幾億人每天使用的文字,寫下對未來科幻世界裡無數小人物的關懷,繼張系國的《星雲組曲》後,又大大填補掉中文科幻裡這個區域的一塊空缺。
本書作者以現實的觀點關切科幻世界裡的現實,用未來各行各業無數小人物可能的遭遇,描繪出科幻世界中小人物的各種面向。在本書一字排開的二十個小故事裡,您不會發現某某星系帝國皇帝、某某星系聯邦總統、太空艦隊司令、關係企業布滿銀河系的大老闆、天才型的預言家、紅遍人類已開拓宇宙的大明星等等這樣的人物,有的只是每天為生活忙碌,不過想追求一點小確幸的未來世界平凡人,和這些小人物將要面對,卻無能為力的遭遇。這本書不像好萊塢的科幻影片,動不動就英雄起基層,英雄出少年;在這個真正寫實的科幻世界裡,「山窮水複疑無路」就是無路,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將要降臨到未來科幻世界小人物身上的遭遇,從道德的觀點看,可能十分荒唐;但若依照已知的歷史法則,加上對人性面臨未來變局時的推論,則在未來的科幻世界,最荒唐的事情,可能仍然會是最常見的事情。
由於書中設定的未來距離現在不遠,故事又在華人的圈子裡發生,勢必須要處理當時華人世界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生活等背景,其中尤以政治最為敏感,作者對此的答案則是「中華聯邦」。可能有人看到這幾個字就會把書丟了;但是作者毫不閃躲,一無保留地這樣寫出來,換個角度看,正代表作者的真誠:他知道有這個問題,他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給出他的預測。或許在這點上,我們更該注意的,不在於將來華人圈的政治狀況如何,而在於無論政治狀況如何,當科技發展到那個階段時,仍然會有為數極眾的小人物在那種科幻環境裡生活、工作、愛、怨、生、老、病、死,這才是本書真正的重點。
總之,本書作者用科幻手法呈現給我們的未來世界,是一個從小人物觀點去體驗的科幻世界。經過二十個故事浩浩蕩蕩的洗禮,闔起書來,驀然回首,在小人物的科幻現實世界裡,我們無奈地發現,果然是什麼也沒發生。
還好這位作者特別關懷未來科幻世界的小人物,用中文把他們寫下來,讓我們可以看見,看見那些消失在未來科幻世界,卻誠實、堅定、仁慈及有耐心的平凡人們,在這本書中。
推薦序――給下一代知科創作的星航誌
李知昂/梅林‧W(IC之音主持人,青年科幻小說作家)
哪裡可以找到一本小說,能夠讓我們一次讀到民俗學、生物學、物理、化學、醫學,乃至於天文和地質學?
想必您能舉出一些例子,但我也相信,這樣的例子肯定不多。而在張之傑老師《什麼也沒發生》這本集子裡,我卻「什麼也看到了」。
我要先招認這篇序言的主題,引用了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句法,只是抽換了其中的概念。先解釋何謂「知科創作」?這是我想了很久,決定藉張老師出書的契機,首次提出的一個界定,意指「知識型科幻」的創作,可以視為科幻小說的一個子類別。個人很希望能夠倡導這一類創作,在科幻的想像中,給讀者多一些知識的收穫。
特別補充一點,相對於娛樂型的科幻,或純文學路線的科幻,所謂「知識型科幻」,並不意味著它放棄了一切娛樂性,或戲劇化的人性衝突、哲理性的辯證思索等面向,只是更多了一點傳遞知識的用心,或企圖藉由知識面的內涵,營造出作品的特色。而張老師的這本書,竊以為正是一個極佳的案例。
這個界定並非忽然間、憑空地出現,類似的創作,過去可能被歸為「科學小說」或「硬科幻」,但各有一些問題存在。根據定義,科學小說必須不違背現今的科學,甚至更嚴格些,只能寫目前的科學理論、現行的科學技術辦得到的事,不容許超現實的科技躍遷。於是時光旅行、蟲洞等情節能不能算是科學小說,恐怕都成了問題。
至於硬科幻,麻煩則出在這個「硬」字,以及我們的日常語言習慣。當我們提到「今天的考試真硬啊」、「這本書好硬」,表示它相當難,不好寫或不好讀,難以親近。凡是什麼東西被安上了一個硬字,命運就多舛,推廣起來也比較困難。那麼,有沒有其他的界定可以突破這個難點,並用來歸納一些作品呢?
而在讀了張老師的二十篇短篇科幻之後,更堅定了我的這個想法。話說這些短篇雖各自獨立,仍浮現了兩條比較明顯的軸線,一則是月球氦-3礦場的小人物悲歌;一則是人類移居半人馬座南門二Cc行星,所衍生的社會現象與人性衝突,也隱喻現今華人社會的情狀。在月球開採氦-3作為核融合燃料,固然是個科學上的假設,但會不會成真?在核融合技術尚未實用化的今天,無人有把握,純屬幻想。而透過蟲洞在七十二小時內抵達南門二Cc,更是一大技術飛躍,稱為科幻應比科學更加合適。
但作為科幻作品,張老師的短篇「硬」嗎?那又未必了。從人類面臨末日的心理狀態,描寫「大難臨頭吐真言」的短篇〈什麼也沒發生〉(同書名);到〈望鄉〉當中,描寫南門二Cc被迫採行一妻多夫制下,一個男人從剛開始起而反抗,到終老在一個他原本「不愛」的女人身邊,歸於平淡;或讀到入木三分的愛情篇章如〈至樂和達生〉的生死無定,與〈鵲橋會〉的青春情戀糾葛,何硬之有?
既然叫科學小說不行,稱硬科幻又不搭,我也只好標新立異,另闢「知科」一詞,即「知識科幻」此一子類。若這個界定得以成立,倒是能以涵括不少經典的科幻作品。我也大膽猜測,鼓勵新一代作者充實各方面的知識,多多投入此一「知科創作」,或許也是張老師念茲在茲的一項志業。
至於「星航誌」,則脫胎於「航海日誌」。這項制度今天仍存在,由船長或船上幹部書寫,記載航向、航速、氣象、潮流等資訊,及船隻在航行與停泊時發生的重大事件,甚至具有海事上的法律效力。此一文類,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漫(並可能印證了遭掠奪族群的悲劇)。而在科幻迷中間膾炙人口的星艦迷航記Star Trek,「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這等豪情壯語,多少也承襲了大航海時代的這份古風。
張老師的集子,雖然在星際旅行方面相對保守,看不到跨物種、跨文明、奇形怪狀的地外諸世界。但深入挖掘,您會發現,即使對於醉心外星文明的讀者與作者,張老師的作品仍能給你我許多啟發。原因一言以蔽之,在於書中知識領域的多元與開闊,從天文地質到藏族文史,從血鑽石到太空天梯,從複製胚胎到核子物理,有如楊過的黯然銷魂掌,以無跡可尋、意想不到的方式,將各家各派絕學冶於一爐。
「寫科幻只讀科幻,寫奇幻只讀奇幻,你就完了!」我始終記得早年寫作聚會,某位高人給我的這句諍言,不敢或忘。如果你我熱愛星際文明的絢麗多彩,就不能僅把眼目定睛於它,以致身陷既定套路。若是放開眼界,看看這些異星文明的創意由來,很可能不外乎地球上的少數民族、邊陲文明、非主流文化。甚至,除了吸取這些知識,在寫作時也要提醒自己「多看看人」,品味一下,現實人性往往比我們想像得更加精微奧妙、出乎意料。
此外,談起張老師的小說與大航海時代的航海日誌,還有一個意外可類比之處。在那個浪漫的時代,學門間的分野還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於是所謂科學的記述,也不拘泥於狹義的自然科學。舉凡航海日誌中的天文、氣候、生物、地理、音樂,有關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古蹟奇觀的博物學、心理學、民俗學,甚至少許的獵奇傳說,都被視為廣義科學著作的一部分而滿足讀者。它容或沒有現代科學研究那麼嚴謹,卻別有一種奔放的情懷。知識型科幻也是這樣,它所呈現給讀者的知識,當然是不限於自然科學領域的。
最後,容我用一個科幻的譬喻來結束本篇。我彷彿看到張老師坐在艦橋的一張大椅子上,扮演星際航艦的老艦長。這艘星艦很有歷史了,肯定比千年鷹號還要古老。而在老艦長的星航誌當中,有的是各種知識的斷片,一些雋永的傳奇,還有不少深具潛力的巧思。有人勸老艦長,或許真正延伸其中一兩則,就能成為有份量的中篇,甚至長篇大作,老艦長卻把這份星航誌留給了未知的後繼者。
老艦長會不會繼續寫下去?沒有人知道。但這份星航誌本身,卻成為某種像是備忘錄、青囊書、或藏寶圖一類的存在,只要後繼者能參透它的奧秘,興許就能找到最珍貴的寶藏,成為新一代的海賊王。
去找吧!曾經存在的寶藏,實體或幻影,知識或虛構,開端與終結,一切的一切,就在那「什麼也沒發生」的地方。(2018.03.03於風城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