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胡妙芬
公園裡,田野間,居住在那兒的小生物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因為只有在偶然間,我們才能幸運的撞見牠們的身影,發出驚喜與讚嘆;其他絕大部分的時候,機靈的小動物們早在我們靠近之前,早早溜之大吉,或火速找個隱身之處躲藏起來,讓我們誤以為好像什麼動物都沒有。
所以,要想探索有什麼小動物出沒,除了練習「輕功」──儘量輕手輕腳不要嚇跑動物的觀察功夫,還要仔細辨識動物們留下的「蛛絲馬跡」,才能找出動物存在的「如山鐵證」。這些動物蹤跡包括腳印、氣味、毛髮、咬痕、食物殘餘、空巢、尿漬、蛋殼……當然,咳咳,還有臭臭的大便。
記得,有位學長專門研究生活於溪谷間的「食蟹獴」。明明這個研究標的是一種愛吃螃蟹的萌翻動物,學長卻吃盡苦頭,引發其他研究生們的一致同情;全是因為食蟹獴實在太會搞神祕了,費盡辛苦也很難直接目擊牠們的身影,害得學長常常只能走在溪谷中,記錄牠們吃剩的蝸殼、蟹腳,撿拾牠們的糞便,進行食性分析,不但身影孤獨(或說淒涼),還被戲謔的冠上「撿便男」的雅號。可見不只是自然觀察的門外漢需要學習留心動物的痕跡,專業的研究者更是得像柯南一般搜索各種蛛絲馬跡,才能間接拼湊出動物們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全貌。
本書作者羅列了上百種動物留下的各色痕跡,而每一種都以優美的畫風清晰呈現,使讀者在學習生態知識的同時,也兼具藝術的陶治與享受。
書中點出許多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痕跡,像是蝸牛爬行留下黏液(第_頁)、小鳥挖洞洗沙浴(第_頁)、或是蟾蜍在水中留下蛙卵(第_頁)……等等,都是待我們閱讀完後,就能帶領孩子到公園、校園裡實際觀察得到的例子。但是,書裡也有不少動物離我們很遙遠,像是山貓、巨蜥、睡鼠、疣豬……等等,即使讀過卻幾乎沒有機會見到。
其實,這個遺憾可以用觀察同一家族的常見動物來補足。例如,觀察不到書中的「山貓」,那就觀察「貓咪」吧!家貓與山貓同是貓科動物,所以在貓身上,也能見到類似山貓「刻意留下爪印,讓其他動物知道牠的存在」(第_頁)的習性,因為貓科動物的腳掌會流汗,可以在抓過的地方留下氣味,所以別怪貓咪亂抓沙發、桌椅,牠們是在留下氣味、標示領域。
至於喜歡「在泥坑裡打滾」的疣豬(第_頁)呢?那就看看受我們棄嫌、又髒又臭的「豬」吧。豬與疣豬同為豬科成員,都喜歡在天熱的時候在泥漿裡打滾,再藉由皮膚上的水分蒸發來幫助散熱。但偏偏人類把豬關在圈裡,害得豬沒有泥漿可泡,只好在廚餘、屎尿中湊和著「涼快」一下,又被說成天性髒臭,實在冤枉。
透過這樣的閱讀與實際的觀察,相信往後在公園裡、田野間,隨便一個看似無趣的角落裡,孩子與您都能像玩偵探遊戲一般,因為發現熟悉的動物痕跡,而雙眼發亮、興味盎然。
胡妙芬
臺大動物學研究所碩士,綽號「妙妙」,大學畢業後一頭栽進兒童科學教育領域,從事相關的教學、寫作、翻譯、科學展示設計、廣播節目及兒童科學網站等工作。著有:《達克比辦案》系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