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
★二○一四年老舍文學長篇小說獎
★二○一四年《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說(排名首位)
★二○一四年中國書業年度評選入選「年度作家」
★二○一四年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年度五佳長篇小說
★二○一四年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十大好書、搜狐•中國文藝全球推介:年度小說、騰訊書院文學獎、首届「騰訊•商報 華文好書」年度文學類十大好書
★二○一四年《人民日報》年度五佳長篇小說、《當代》長篇小說年度論壇票選第二名
★首届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新銳作家」
★二○一四年鳳凰夏季好書榜、《南方都市報》專家年度薦書、百道網「中國好書榜•小說類 TOP100」
★二○一四年北京閱讀季專家選書書目、《晶報》深港書評周刊「書評推薦」
★二○一四年百道網2月「中國好書榜•小說類」、鳳凰4月好書榜、蟬聯新浪中國好書榜超過2個月
媒體推薦:
少年時的初平陽在江蘇省運河邊一座教堂外,第一次聽見:一個老太太獨自在教堂裡一遍遍地念著:耶路撒冷。這四個字讓初平陽念念不忘,他無法忘掉耶路撒冷,他嚮往這個地方,他以為是因為這個詞的漢語發音動聽和神秘。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從以色列來的猶太教授……
「耶路撒冷」象徵著讓人心安的一種堅信,但心到何處才能「安」,卻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號?《耶路撒冷》被中國評論家譽為一代人的心靈史,七十後青年作家徐則臣伏案六年,交出這部四十五萬字的作品。
小說以初平陽起、以初平陽終,單數標題的章節以初平陽的情人、朋友為名,是故事的主體,共同圍繞的中心點是景天賜的自殺事件,作者來回描摹,經由幾個人痛苦的回憶,拼湊出死亡事件的可能性;雙數章標題則是由初平陽的專欄、隨筆、演講稿、短篇小說等組成,不會干擾到主體故事的推進,反而提供了一片緩衝與思考的區域,在文本內部製造出映照的空間。
對稱的結構、穿插的專欄結合成一座厚重的平衡的建築,人物在其中成長變化、故事在回憶中蔓延伸展。
不同文體的轉換如徐徐轉動的五稜鏡,折射出中國七十後的人生經驗與精神狀況。
──亞洲週刊十大小說評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