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榮獲書寫花蓮文學創作獎助、藝文出版品補助。
★ 透過客家一首首山歌串起一段通往後山的開墾故事。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林于弘、作家陳素宜 專文推薦
作家 陳黎、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李瑞騰、作家陳瑤華 推薦
一段段的山歌串起島內的客家移民故事。西元1910年開始,日本政府設置官營移民,許多客家人從新竹地區移往花東開墾,只為尋求一個屬於自己的耕種土地。
上吳屋在新竹峨嵋的深山裡,這裡的居民生活不富裕卻安於清貧,他們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好好的耕種是庄子裡年輕人的夢想。有天離家二十年的坤龍叔,突然衣錦還鄉,他請來師傅大興土木,改建自家破舊的房屋,隔年大手筆翻修土地公廟。這次過年還提早回鄉,請了日本師傅來整修了宗親會公廳,甚至號召鄉親前往花蓮開墾,最後除了剛滿十六歲的阿松牯,還有二十三位鄉親,一路輾轉從家鄉上吳屋到花蓮開墾……
創作多年的鄒敦怜,回溯祖父走過的開墾之路,從新竹到花蓮,循著父親提供的點滴訊息,收羅文獻,還原當年的屯墾故事。運用客家山歌穿插勾勒出移民的不安、擔憂與期望;她也細膩描繪當時飲食居住、衣著娛樂、建築運輸、生態產業,微觀日治時代的社會樣貌。透過庶民的角度呈現從徒步離鄉,搭上火車北上,再轉搭輪船前往花蓮,所見所聞,以及台灣多元族群的融合,寫下一段客家族群的後山拓墾史。
作者簡介:
鄒敦怜
龍傳文創顧問、報社專欄作者、教科書課文編寫作者,從事創作多年,曾任三十年的國小教師、五年多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著有【山海經裡的故事:南山先生系列】、《啟程吧!玫瑰公主號》、《米米和他的神祕朋友》、《不怕鬼的書生》、《看笑話學成語》等作品。曾得過金鼎獎、母語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報文學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小康軒繪本獎、書寫花蓮文學創作獎等獎項。
章節試閱
少年竊聽者
阿妹行路頭犁犁 ,心肝實在有想我;當頭對面毋敢講,過背翻轉偷看我。──阿妹行路/山歌仔
少年的歌聲在山裡的小徑響起,歌聲嘹亮好聽,傳得很遠,這是首描述情竇初開男孩的山歌。唱歌的是阿松牯,跟著對唱、偶爾叫板幫襯的是他的小夥伴們,他們都還只有十幾歲而已,當然還沒到真正該著急嫁娶的年紀,他們在工作時唱著這樣的歌,既是平時的休閒,也是他們抒發滿腔情愫的方式。
只要字數對了,韻腳差不多了,同樣的曲調隨著心情,可以自己任意換著歌詞,有人說山歌千百條,一開口唱和就停不了。平時是白天工作時唱歌,這時已經是夜裡,少年們還是毫無顧忌的扯著喉嚨開懷地唱著。在這山間谷間,再大的聲音也被四周吞噬。他們笑鬧著走著,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那是他們沒被允許去的地方。
晚間吃過晚飯,阿松牯和幾個從小玩到大的夥伴,早早就聚集好,他們的嘴唇沾得油滋滋的,肚子吃得飽𩜰𩜰 的,這大過年吃得比平時好,各家都有豐盛的餐點,對這種半大不小年紀的孩子,有什麼比「吃」更重要的呢!這要是平時夥伴們聚會聊天,他們一定先高談闊論自己家裡的餐桌上有了什麼,能跟別人炫耀這個,能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心裡該有多痛快啊!
就拿阿松牯來說,他就很想跟夥伴們分享自己剛才吃了兩大碗飯,飯碗裡的白米幾乎跟番薯一樣多。這陣子家裡好多豬肉,阿姆下午剛把一大塊肥肉煎成豬油,他晚上就有一匙拌著醬油的「豬油渣」。阿松牯食量很大,總是被取笑怎麼吃得那麼多?或者被唸著吃那麼多跟大人一樣了,就要做跟大人一樣重的工作。不過每年這段時間沒人會這麼叨念,他很想跟夥伴們說一說阿姆的豬油渣有多麼好吃,但他也知道現在這個時間沒人有心情想聽這個,有更讓人好奇的事情等著他們。
這群後生仔走在田埂中,拖長的隊伍讓他們不便聊天,索性唱歌吧,於是歌聲就這樣一路響著。他們都還年輕,平時約著玩耍時,哪次不是恣意的打嘴鼓,說個沒完沒了? 此時要他們按捺心中想分享的話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正月十三,一個被擦掉邊緣的月光掛在天上,讓他們可以看清眼前的路,不至於走著走著就掉進圳溝裡。他們走過阿丘叔的旱田、走過阿正伯的番薯田、又走過庄裡最大的埤塘,那是阿水叔公出錢為整個庄子挖的。路的盡頭有一間亮著燈的屋子,那是他們要去的地方。
看到那間屋子之後,少年們開始閉上嘴巴,安靜地走著。阿松牯心裡有個奇特的聯想,在漆黑一片的田野中,那間亮著燈的房子,多像一個發著光亮的燈籠!他想到自己提著燈籠走路時,夜間才會出現的各種飛蛾,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從四面八方冒出來,奮不顧身地朝著燈籠撞過來,大人常說蛾仔是「青瞑目」,他們現在這樣偷偷摸摸地來探問,偷偷摸摸地靠近那發光的小屋,探問那些大人世界才有資格傷腦筋事情,是不是正像「青瞑目的蛾仔」?
那間亮著燈的屋子,是「上吳屋」的宗親會公廳,上吳屋是新竹峨眉山裡的一個小聚落,庄子裡的居民祖宗全都來自唐山,大部分的人都姓吳,只有少少幾戶人家是外姓人。庄子裡的客家話腔調也如同這裡的姓氏,那幾戶外姓人說的是海陸、饒平、紹安或是永定腔,大部分吳姓人家說的是四縣腔。就算是彼此交談時,同時用好幾種不同的腔調,大家也都能聽得懂。何況當他們應和著唱山歌時,那調子似乎全都成了四縣腔了。
宗親會公廳原本是一座「一條龍」的三開間,這是許多年前事業有成又熱心的阿水叔家,捐地又捐錢為大家蓋的,有了公廳,庄子裡或宗族間要商討公共事務,都有地方可以去。三開間的格局維持了很多年,今年開始公廳左側加建了轆轤把式的單邊護龍,護龍這一側的屋宇建得似乎比正身還要高大雄偉。
不能用白天商量事情嗎?非得夜晚亮著燈商討?其實同樣的事情多次討論都沒個定論,今天晚上只能再次約著商量。連著幾天,傍晚開始就有許多人聚集在這裡,宗親會這陣子的確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做出決定,這攸關整個庄子年輕人的未來。過年期間,外地打拚的人都會回鄉,這是庄子裡人最多的一段時間,這麼重大的事情,當然要大家共同參詳。
宗親會的公廳裡,已經聚集了很多人,那些平常住在外地,過年才特地回鄉的,不管他們在外頭混出怎樣的名堂,總希望被大家認為是事業有成、風光體面的人。一眼望去,很容易就能分出那些是外地剛回來的,因為他們大部分穿著特意裁製的新衣。其實,這些人真的不用在意別人會怎麼想,對住在深山裡的鄉親來說,能出去打拼又能回來,就已經被認為是成功的典範。這些外鄉回來的人,除了簇新的衣服,還有一種氣息也很容易被人察覺。這些人聚在一起,不管是在埤塘邊、大廟前,或是在宗親會公廳,說起話來嗓門一個比一個大,彷彿只要說得夠大聲,自己的意見就能成為主導大家行動方向的羅盤。
一直住在上吳屋的阿水叔,已經連著幾天當聚會中協調的人物,他頭痛極了,兩方的意見都很重要,他誰也不想得罪。阿水叔一家人在上吳屋是一個典範人物,他們曾在外地咬薑啜醋辛苦了大半輩子,後來回到庄子,就再也不離開。他們有自己的腦寮和工人,雇用鄉親工作,算是很能體恤對方勞力的付出的頭家,所以工人們都忠心耿耿,他因此不用日日夜夜坐鎮,親自監督腦寮。阿水叔這麼成功,事業應該贏過許多外鄉回來的人,但他卻一點也不驕矜。他樂於分享、熱心助人,不是那種「一個錢打二十個結」的吝嗇鬼。腦寮經營有幫工在做,他多的時間,每個月會幫鄉親張羅對外的買賣,是庄子唯一懂得怎麼跟外面做生意的成功人物。阿水叔對宗親裡的事務總是願意出錢出力,這次他當協調人物,大家算是心服口服。
究竟什麼事情讓整個庄子的人舉棋不定?跟那公廳新建的「單支手」有關,這一整排高大雄偉的建築,是另一個近期發跡的坤龍叔捐出來的。坤龍叔已經在庄子裡消失二十幾年,他的成功是另一種傳奇。坤龍叔的兄弟很多,家裡十個通通是男丁。要是在其他家庭,家裡有這麼多可以出力的男生,不知道該有多高興。只是坤龍叔家的薄田是庄子裡最貧瘠的,他又是家裡最小的男孩。坤龍叔的阿爸人家叫他石叔公,現在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依舊筋肉結實,看得出年輕時的俊挺相貌。石叔公個性憨厚口拙,別人劈哩啪啦說了一大段話,他可能連一句都還來不及說完。大夥兒根據自己的輩分和年紀,之前無論是稱他阿石仔、阿石哥、阿石叔甚至是阿石公,都帶著一點戲謔與同情。
這次商討的事情也跟坤龍叔有關,離鄉二十多年的他再次回到庄子,穿著打扮都很時尚,跟庄子裡的人不太一樣。但他又謙和有禮,跟其他外鄉回來,自恃甚高的也不同。熱心、有禮貌、闊氣的樣態,讓大家既好奇又羨慕。大家心裡都想著,那個阿石仔真的是老運好,這個以為丟失的兒子不但回來了,還是這樣成功的模樣。
石叔公個子高,相貌好,但不知是因為個性老實還是迫於現實,他跟別人站在一起,空有高大的個子,看起來全然沒有懾人的氣勢。大家都知道庄子裡吳石一家十個男孩,家裡田少得可憐,人口太多又太窮,十個男孩中有五個都做了別庄的「招佬」。「招佬」是男方入贅到妻子家,出生的孩子得跟著妻家的姓氏。窮人家做「招佬」不算特例,但一家居然有一半的男丁都入贅,這在庄子裡引為奇談。大家議論紛紛,暗地裡竊竊私語,說「石」這個名字太不吉利了,念起來多像是「蝕」,做什麼就蝕什麼,生了那麼多兒子,也都是蝕本生意,這家人多倒楣啊!背後說這些話的人,當然不敢大聲的說著那句貶低的話語──「撐門棍」,這是一句帶著惡意的話語,嘲諷那帶著自己的命根子到女方家入贅的男人。貧窮是許多人無法翻身的最大原因,吳石家裡又比別人更窮,這樣的人家要怎麼翻身呢?沒有足夠的田,要怎麼老老實實的耕種?現實就是如此,窮得連飯都無法溫飽,命都不一定能延續。相較之下入贅他人家,又有什麼可悲嘆的?至少能賺得溫飽。
庄子裡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宗來自原鄉,他們帶著共患難的情感,一起在這山庄落地生根。好些年過去了,現在住在這裡的人,雖然沒有祖宗那種飄洋過海的記憶,但個性中都有著對未來不安的危機感。這危機感促使他們總是隨時能團結起來,隨時能攥緊拳頭一致對外,所以他們當然不會直白的說出對吳石的真實感受。還好吳石自己就是直通通不多想的人,他從來沒察覺別人對他的異樣,對自己家有五個男孩都姓了別人的姓氏,他反倒是豁達得很。
最小的兒子坤龍,跟上一個哥哥差六歲,之所以差這麼多,是因為石家人完全沒想到還會有這個真正的屘子。石嬸生養過多,身體一直不太好,不能多操勞,家事田事都使不上力。第九個孩子生完之後,連著「落胎」兩次,以為第九個就是屘子。沒想到隔了幾年又生了坤龍,這孩子是唯一一個像石嬸的,跟他的哥哥們不一樣。一出生就讓產婆驚訝的說:「這莫是妹仔,怎這麼白?」坤龍有石嬸般秀氣的五官,白皙的膚色,這特色讓庄頭庄尾的人對他印象深刻。在這山莊裡,每家的男孩都在田裡奔跑做工,哪家的孩子不是曬得黑嚕嚕的?坤龍也跟著跑跑跳跳,只是他曬多了臉蛋沒有變黑,而是變得紅咚咚的,更是一副白裡透紅的剔透模樣。
坤龍從小嘴巴甜,模樣可愛喜歡人前人後跟著,他反應靈敏,看到誰都會打招呼,大家看了都喜歡。這孩子出生之後,因為討人喜歡的模樣,連帶著讓大家對吳石的觀感也有了改變,不再多議論他五個入贅的兒子。大家都說他家兒子生多了,石嬸生這次心裡一定想生女的。這麼一個看起來乾淨靈巧的孩子,還不到十歲,隔壁村莊的大地主劉家看到了,就說要「預定」這個小兒子,希望能讓這個小兒子入贅到他們家。
吳石原本也答應,畢竟劉家田產房產多,是赫赫有名的大地主,這兒子這麼機靈,到劉家一定不會吃虧的,兩家的孩子小時候還見過幾次面呢!吳石想的是,家裡已經有五個兒子成為別人家的人,再多一個也沒什麼。他在心裡還跟自己說,前面五個入贅的人家,加起來都沒有劉家底子深厚,他這也算是為孩子安排好日後的出路。
後來,坤龍長到十四歲,劉家真的來「提親」,只是這個小兒子外貌看似柔美,但個性特別硬頸,說什麼也不肯答應。本來以為只是說說而已,勸一勸衡量之後,就會知道這個安排並不委屈,沒想到坤龍不但嘴裡說不答應,還用行動來展現自己的想法,他十六歲不到就連夜離開庄子,這樣不告而別,足足二十多年,都不跟家人聯繫。
吳石記得小兒子坤龍離家時是乙未年的正月,前一年他們聽說遠方有戰爭,但那些是別人打的仗,跟他們這種住在山裡的人是沒關係的。沒想到接下來整個世界有了劇烈的變動,所有的人都被捲入其中,接著是徹徹底底的改朝換代。二十多年前小兒子離去,無聲無息不知是死是活,吳石偷偷掉了幾次眼淚之後,就努力忘記這件事情。戰亂和變動讓很多人離世,連原本要招贅的劉家,也因為參與了那場戰事全家絕了後,性命在亂世如同螻蟻。吳石常常是眼淚還沒乾,就跟自己說:「我還有九個兒子,只是少一個沒關係。」五個兒子被人招贅,一個兒子又失蹤生死未卜,庄子裡的人對吳石不再有議論,只有滿滿的同情,什麼重話都不願多說了。不過,事情有了極大的翻轉,三年前快四十的坤龍突然回庄子。
離鄉多年的兒子突然出現,吳石以為自己看到鬼了,當下他不敢相認,也不敢相信,戰亂讓太多人失去親人,他原本以為這個年輕人別有所圖。不過他的餔娘一看到坤龍,只確認了兩個特徵,當下眼淚滴滴落下。畢竟是自己生養的,她記得坤龍後背肩胛骨有塊形狀像隻小蝦米的突起肉疣,還記得這孩子左右兩邊的耳垂都有痣,右耳垂內側、外側的痣同個位置,像前輩子穿過耳洞一樣。吳石記得三年前第一次端詳自己這個失而復得的兒子,心中滿是感慨不知該說什麼。印象中那個秀氣的兒子,現在的皮膚曬得棕黑,跟原本白皙的樣子完全不一樣。眼前的年輕人有著黝黑而滿臉風霜的外型,高大修長的身形長出了肉,也長出了氣勢。他心裡先是這麼想的:原來這孩子也是能曬得黑的!這麼多年沒聯繫,吳石當然不知小兒子在外鄉做了什麼大事,但是坤龍一回庄子,就成為旋風的中心。
第一年回鄉,坤龍先把自家的兩間單薄的穿鑿屋改成土埆厝,原本那兩間穿鑿屋是全庄最簡陋的房子,但已經是吳家之前所住過最好的房子了!吳家原本住哪裡?穿鑿屋之前,吳家有很長一段時間,住在小土地公廟附近。土地公廟在一個土丘上,土丘旁有個崁,吳石就把那個崁和土丘構成的空間當屋頂,再用一塊舊帆布撐起他們稱作「家」的空間,吳家人在那樣的「家」,也住了好幾年!
穿鑿屋的材料取自山林,這裡滿山的竹子、黃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材料容易取得,也容易建造完成。建造時只要選粗一點的竹子當樑柱,先撐起屋子的外觀,接著用竹篾編成幾面薄壁,之後再往薄壁上圬一層厚厚的黃土,這樣建造出來的房子,也算能遮風避雨。從古早時大家就是這麼做:把黃土和稻禾徹底混在一起,一層層糊在竹編的牆上,那泥漿和稻禾碎末要調得剛剛好、靠著踩踏拌得均勻,不然會坑坑疤疤的糊不好。
房子是當年吳石和幾個兒子一起完成的。很多人都記得吳家的屋子怎麼蓋起來的:幾個男孩也都還是小孩子,從高到矮的隊伍,背著竹簍從山裡挖回泥土搬回家,然後一家大小就在空地上,在黃土中加入乾稻禾,踏著土讓黃土和乾稻草能充分混和,踏過的土變得結實而有韌性,用這樣的土圬牆,土才會牢牢地黏在竹篾板子上。客家人罵人沒出息、不長進,會說這人是「濫泥糊毋上壁」。這裡很多戶人家住的都是穿鑿屋,但吳石家的穿鑿屋看起來特別寒傖,薄壁上圬的那層黃土,看起來特別的單薄,經過時都覺得那房子似乎很快就會傾倒。
那時坤龍才五歲不到,也在土堆上踏呀踏的,凹凸不平的土堆,讓小坤龍不住的跌倒、摔跟斗。可能是小坤龍工作的模樣,讓人看了覺得可愛也覺得心疼。後來住在隔一塊茶園地的李家實在看不下去,把自家的牛借給他們,讓他們可以一次運更多的黃土回家。那年吳石一家人,一邊笑鬧一邊做事,氣氛歡樂如同盛典。自家男丁建的屋子,泥漿當然是沒辦法徹底的攪拌好,糊起的牆壁就是坑坑疤疤的,也只能將就的用著。那年頭大家都苦,吳石家的狀況並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心。會借牛也真的是感慨他們這樣要做到何時才能蓋好?只不過這些恩惠,在坤龍回鄉之後,他通通記得。
三年前坤龍回到庄子,以一種發跡的富商姿態回到家鄉,他請來幾個外地的工匠。工匠個個都是熟手,工具擺好,土角磚就在屋前的空地製作,庄子裡很久沒有人家這麼大興土木。最好的黃土一牛車一牛車的載來,幾個工匠在裡頭加入稻殼稻稈,使勁地攪拌壓實,他們帶來專業的土磚模具,做出的土磚厚重又扎實。幾天下來成排的土磚排滿等著陰乾,那壯觀的數量讓大家印象十分深刻。
少年竊聽者
阿妹行路頭犁犁 ,心肝實在有想我;當頭對面毋敢講,過背翻轉偷看我。──阿妹行路/山歌仔
少年的歌聲在山裡的小徑響起,歌聲嘹亮好聽,傳得很遠,這是首描述情竇初開男孩的山歌。唱歌的是阿松牯,跟著對唱、偶爾叫板幫襯的是他的小夥伴們,他們都還只有十幾歲而已,當然還沒到真正該著急嫁娶的年紀,他們在工作時唱著這樣的歌,既是平時的休閒,也是他們抒發滿腔情愫的方式。
只要字數對了,韻腳差不多了,同樣的曲調隨著心情,可以自己任意換著歌詞,有人說山歌千百條,一開口唱和就停不了。平時是白天工作時唱歌,...
目錄
推薦序
繼續歌聲縈繞 林于弘
山歌唱呀唱起來 陳素宜
自序
少年竊聽者
遠方新天地
火車路直直行
大稻埕暫歇
洄瀾灘上踏足跡
從此他鄉變故鄉
推薦序
繼續歌聲縈繞 林于弘
山歌唱呀唱起來 陳素宜
自序
少年竊聽者
遠方新天地
火車路直直行
大稻埕暫歇
洄瀾灘上踏足跡
從此他鄉變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