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芬伶《散文課》全新增訂版《新散文課》。
2013年周芬伶《散文課》回應散文種種大哉問,出版十多年後,隨著時代轉變,科技發展,特修訂推出《新散文課》。在原本的架構上增修,探討散文虛構與非虛構區別與模糊地帶,旁及文學批評等課題,為散文最常遇到的十大疑問解惑;同時,在面對網路世界的新語言大量產生,還有Chat GPT等人工智慧AI浪潮來襲,她更大膽預言與剖析散文未來走向,提出各種思考面向,完成《新散文課》。
周芬伶說「散文是一個時代的語言窗與實驗室」,因為書寫的自由度與透明度,越新越美,越能彰顯它的獨特魅力。讀散文是傾聽,也是對話,滿足文字憧憬外,又能另闢蹊徑,尋覓人情與人性之美。
寫散文,教散文,周芬伶開的《新散文課》有如繁花盛開的文學花園,隨處駐足,美不勝收。從林文月的憶往懷人,到蔡珠兒的知性研究,味覺之外,飲食散文最動人的是人情味;因為出走的想望,三毛寫遼闊的沙漠,舒國治在各地晃蕩,看景點也看不同的人生態度。而余光中的「地圖」與席慕蓉的「荷花」,意象鮮明,是作者寄寓所在,也是讀者想像力的起點。散文是作家第二張身分證,張愛玲意到筆隨,梁實秋簡明扼要,或自然隨性,或博雅風趣,不僅可一窺作家真性情,更展示散文的無限可能。
作者簡介:
周芬伶
臺灣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東海中文系榮譽教授,仍授創作課。
跨足多種藝術創作形式,散文集有《絕美》、《北印度書簡》、《隱形古物商》、《周芬伶精選集》等;小說有《花東婦好》、《濕地》、《影子情人》、《粉紅樓窗》等;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小華麗在華麗小鎮》等,前者曾被改拍為電視連續劇,作品被選入國中、高中國文課本及多種文選;曾獲《聯合報》散文獎、中山文藝散文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吳魯芹散文獎、吳濁流小說獎、2018年金鼎獎、國際書展大獎等。2010年,散文集《蘭花辭》榮獲台灣文學獎首屆散文金典獎。
章節試閱
〈散文十問〉
我有許多學生在國高中教書,常向我求救:「老師,可以到我班上露面一下嗎?剛教到你的文章,我跟學生說認識你,上過你的課,他們都不相信,說課本上的作者都是古人,怎麼可能還活在現實裏。我變成騙子了,拜託救救我吧!」
我雖然很想解救學生,證明他們並非騙子,但是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最可貴,寧可保持神祕,給予他們想像空間。
課本作家有的當然活在現代,而且不一定是老婆婆老公公,因為現在的國文課本選了許多當代作品,我敢保證許多作者都是活在當代!活在你我的四周,一定要相信你們的老師。
雖然如此,寫作近四十年,參加的演講次數也不少,在演講最常被問到的散文問題,依照頻率先後分別如下:
一、你寫的都是真人實事嗎?散文一定要寫真實發生的事嗎?
二、散文的特色是什麼?如何定義?
三、散文跟小說有什麼不同?
四、散文可以虛構嗎?
五、散文可以越界嗎?寫得像詩或小說?
六、如何寫好散文?
七、怎樣才算一篇好散文?
八、作文跟散文不一樣嗎?
九、為什麼課本上的散文都很勵志?
十、部落格的文章跟散文有何不同?
看來大家對散文的疑惑很多,的確散文是最難捉摸的文體,詩與小說很容易判別,散文這文體存在最多迷思,我將一一討論這些問題。
我的第一篇散文寫於十四歲,寫的是真人實事,父親病重時將遺書塞在我的衣櫃,翻到時大哭一場,第一次感到親人有死亡的可能,那震撼無法承受,一種情感的催逼,令我寫下〈遺書〉一文,唸給妹妹聽,兩人相對哭泣,然後妹妹去砸存錢桶,買了一個「凍凍果」請我吃,那是我拿到的第一筆稿費。
正規而言,散文應寫真人實事,它是以真實的人事物,真實的感情感動人心。
然也有例外,譬如有時記錯,或故意寫不清楚,誤植或置換人事物應是正常,有時將他人的事化身為自己,或將自己寫成他人如〈五柳先生傳〉;有時是寓言或聽來的感人事跡,如《桃花源記》,或李家同的部分文章。
主要是感情應該真實,為了表達其強烈,有時誇大如白髮三千丈之類,都不能苛責之。
大部分為真即可。
以前有人寫了一篇假遊記,寫得真是煞有其事,結果作者從來沒去過,這樣的文章就為了炫技,欺騙讀者,最好不要,沒有人要看不真實的散文。
真實是散文的第一義,但是為求真實要付出莫大的代價。
我前期的文章著重人事物的真實,後來的文章以感情的真實為主,有時不免虛構,千萬不要對號入座啊。
散文因寫的都是貼近自己的人事物,有時會引起被寫者的不滿,只要動機是善良的,感情是真實的,應該會被原諒吧?!
我寫文章常引起家人抗議,倒不是寫他們不好,而是他們不喜歡被寫,只有母親與妹妹十分包容,不良於行的母親爬到金石堂二樓,買我的書,因我從不送書給家人,怕被罵,母親讀完說:「才知道你在外面生活有多辛苦,真捨不得。」
所以寫家人,最好在發表前先讓他們讀過較好。
散文以透明為美,越透明的事蹟與感情,越清晰的個性越能打動人,詩貴含蓄,散文過於含蓄就像霧裏看花,那寧可讀詩或小說。
〈所謂靈感〉
以前的文學家把靈感說得好神祕,柏拉圖認為詩人是像巫師進入「迷狂」中的人,在上個世紀心理學家把天才與瘋狂畫上等號,其實靈感說神奇也很神奇,說簡單也很簡單。
主要是靈感分很多層級,有時在放鬆時也會有靈光一閃,一般人不會把它寫下來,會趕快寫下來的是作家,憑著那點靈光有時會寫出不錯的作品,那也沒什麼困難,靈感的層次因作家的自我要求而有高下,那些與古今往來的天才為伍的,自然靈感的層次高些;有一種靈感是不可求而自然降臨,當一個創作者苦思不得,上下求索,結果當他不求了,放棄了,有一天他被逼到絕境,突然一種強烈的意象或情感緊緊抓住他,讓他不得不寫,一寫不能罷休,這樣的作品通常是傑作。
這樣說好像又太神了,不如來說說什麼是沒靈感的作品,譬如被強迫寫的作文,或者考試時在時間壓力下硬擠出的作品,批改十幾年的指考卷子,常看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卷子,如題目「國旗」,好多人不約而同在地上撿到破爛的國旗,回家把它洗好燙平掛在牆上,讓青天白日重放光明!今年的考題是「應變」,大多人一時反應不過來,寫成「改變」,而且一如往年製造許多假命案,家人同學不是被車撞死就是病死,光題目都無法應變,如何談應變呢?這簡直是說謊了,所以我不喜歡「作文」,因為其中有太多造作。
沒有靈感的文章除了生硬,還有造假、死背的問題,補習班的大補帖更要不得,死背一些古人的句子,不管什麼題目都硬扯上,而且都是蘇東坡,每篇文章都有蘇東坡,這些吃東坡肉的,通常得到的分數是C級,不管寫多長。
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在我們小時候跟月亮姊姊,小花小草說話,自己還會編對話:「月亮姊姊我要睡覺了,你也要睡覺喔!」「明天見!」「明天見!」那些想像力都是靈感的來源,後來被制式化的教育,壓抑到不見蹤影;還有每天晚上我們大多會作夢,夢中那生動的人物、對話、場景、情節……,是誰創造的?不是你自己嗎?但是你不重視它,自然作夢的能力越來越弱。
寫作者是努力作夢的人,把夢看得比現實人生還真實,他不僅作夢還造夢,但我說的夢不是夢見得大獎或被追殺常見的夢,而是非常清晰、生動、神奇的夢,記下那些夢,你越在意你的夢,你的夢就越精彩。
許多作家都從夢裏尋找靈感,現在的小孩大都不愛睡覺,能不睡就不睡,其實睡覺的好處多多,除了長高、恢復體力、它也在釋放我們心靈的能量,引領我們進入異次元的世界。
所以,除了要吃早餐,也要睡好覺,我每天都期待睡覺的時刻早點到來。
夢是想像力的回聲,想像力就是寫作力、創造力。
如果作不到的話,那就多寫,大量寫天天寫,寫習慣了自然不怕寫,陸生說他們一學期要寫一百篇,我們怎能輸他們,至少要二三十篇才夠,可以寫短一點,但要常練筆,這樣不管出什麼題都可「應變」。
〈散文十問〉
我有許多學生在國高中教書,常向我求救:「老師,可以到我班上露面一下嗎?剛教到你的文章,我跟學生說認識你,上過你的課,他們都不相信,說課本上的作者都是古人,怎麼可能還活在現實裏。我變成騙子了,拜託救救我吧!」
我雖然很想解救學生,證明他們並非騙子,但是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最可貴,寧可保持神祕,給予他們想像空間。
課本作家有的當然活在現代,而且不一定是老婆婆老公公,因為現在的國文課本選了許多當代作品,我敢保證許多作者都是活在當代!活在你我的四周,一定要相信你們的老師。
雖然如...
作者序
親愛的,好好談散文
什麼是好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複雜的答案。
簡單地說,能感動人的即是好散文。那感人的新聞報導與素人隨筆那麼多,也有很感人的啊,但那裏往往缺乏理想的文字。我們被一篇散文吸引,特別好的文字總是占優勢,然而散文的文字哪有詩好?那是更加精鍊的語言;但詩語貴婉轉含蓄,不把話說白,散文則把話說清楚講明白,還帶著那麼一點詩意。就這點上散文與詩較靠近,跟小說距離較遠,因為小說是史詩的現代化,詩與散文皆是抒情詩的現代化,我們本有的抒情美文傳統,加上西方抒情詩的白話化,就等於現代美文。如今的文類觀念延用西方,西方早期只有韻文,所有文學家都是詩人,文類則史詩、抒情詩、劇詩三分天下,柏拉圖不准詩人進理想國,因為詩太霸道。史詩重虛構,抒情詩重靈氣,詩強調詩性,散文強調個性,詩性追求疏離的效果,個性則是赤條條一個人,越沒距離越好,好的散文源自詩般的靈感與情感。
那雜文呢?雜文是西方隨筆、東洋廚川白村與載道古文的延長,《昭明文選》並無此類,後來是分類之後無法分類的統稱為雜文,因內容駁雜,血統混雜,可稱為複雜的藝術,而美文與詩歌則是單純的藝術。我不同意散文分感性散文與知性散文;好的散文來自清晰的頭腦,具有內在邏輯,誰說美文無知性?詩無感性詩、知性詩,小說亦無感性小說、知性小說,為何散文獨有二分法?翻開坊間知性散文選,有專欄、社論、科普文、法理文……,獨獨無美文;而一般散文選對雜文兼容並包,可見「知性散文」是具排斥性的文類分法,能說服人嗎?
理想的散文具備理想的文字與理想的人格,道德不等同理想,理想卻可以涵括道德。所以散文與散文家是分不開的,它代表一個時代對文字與個性的追求,所以有人定義:「小品文是小品文家的文體。」這話不是說你成為小品文家,你寫的文章才算小品文,而是人與文章分不開。因為散文不管你、我、他,寫的都是自己,自己有什麼好寫?不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散文家應該是那些對自我或萬物探索具有巨大熱忱的人,什麼東西可讓人窮盡一生探索不盡,除了真我與真理,還有其他嗎?
自己只是一個通道,通向他人與世界,不知己何以知人?
也許你認為這種說法老派,的確,電腦後世代的我們,一個人擁有三四個帳號,五六個化名,自我分化,穿越來穿越去,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可將分化的自我表現出來,也是真我的實相。我們身上存在著異己,散文書寫是從異已追尋真我的過程。
……
寫了這麼多年散文,把很多準則與束縛都丟了,因為散文一直在變化,可能還有更大的崩壞要來,散文一直在作配角,不知什麼時候好好作一回主角?在這特別寂寞的時刻,只留下一個我自己的堅持,人要活得跟文一樣好一樣精采,看太多文比人好,人比文好的寫作者,我願意在修為與寫作上更加努力,離理想還很遠,過去的我犯太多錯誤,到了這年紀,不再去想要得到什麼,想更多的是還有什麼可以付出的,也就是剩餘價值的問題,親愛的,我還能為你做什麼?
親愛的,好好談散文
什麼是好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複雜的答案。
簡單地說,能感動人的即是好散文。那感人的新聞報導與素人隨筆那麼多,也有很感人的啊,但那裏往往缺乏理想的文字。我們被一篇散文吸引,特別好的文字總是占優勢,然而散文的文字哪有詩好?那是更加精鍊的語言;但詩語貴婉轉含蓄,不把話說白,散文則把話說清楚講明白,還帶著那麼一點詩意。就這點上散文與詩較靠近,跟小說距離較遠,因為小說是史詩的現代化,詩與散文皆是抒情詩的現代化,我們本有的抒情美文傳統,加上西方抒情詩的白話化,就等於現代...
目錄
自序:親愛的,好好談散文
輯一 散文新世紀
誰怕虛構—─談非虛構散文
AI浪潮與散文寫作
文學批評要趁早
高中生寫論文好不好?
數位化下的國文課
我心目中的文組資優生
散文獎與論戰
散文新十問
透明才能看到陰影
散文的正與變
輕散文與勵志短句
新語感與後人類
散文新世紀
輯二 散文面面觀
散文的正名
流水帳與爆炸頭
所謂靈感
透明之美
語言的等級
似斷未斷
最怕從頭說起
詩化的年代
一個人的電影
再談意象
一定要勵志嗎?
輯三 主題散文
文化散文
自傳散文
如何寫好自傳散文
飲食散文導覽
如何寫好飲食散文
以詩意入味─—焦桐的美食散文
旅遊散文
如何寫好旅遊散文
自然書寫
如何寫自然散文
女性散文
性別越界與文體越界
輯四 類型與寫作
傳記散文
傳記的寫作技巧
從詠物到戀物
再談詠物散文
鋪排、轉折與詠物文
也談雜文
再談雜文
雜文的多重面向
如何寫好雜文
田野調查與報導文學
利用田野與調查寫作
簡單的田野與觀察練習
被忽視的日記散文
如何利用日記鍛鍊文筆
書信體散文
寫信練文筆
附錄:
課本選文補充
1.遠去的小王子
2.〈傘季〉的寫作過程及初始
3.〈海國〉的接受史
4.〈汝身〉的背後
周芬伶答客問
散文評論
1.原汁原味的悲傷—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的素寫
2.寒瘦的謬思‧莫澄
自序:親愛的,好好談散文
輯一 散文新世紀
誰怕虛構—─談非虛構散文
AI浪潮與散文寫作
文學批評要趁早
高中生寫論文好不好?
數位化下的國文課
我心目中的文組資優生
散文獎與論戰
散文新十問
透明才能看到陰影
散文的正與變
輕散文與勵志短句
新語感與後人類
散文新世紀
輯二 散文面面觀
散文的正名
流水帳與爆炸頭
所謂靈感
透明之美
語言的等級
似斷未斷
最怕從頭說起
詩化的年代
一個人的電影
再談意象
一定要勵志嗎?
輯三 主題散文
文化散文
自傳散文
如何寫好自傳散文
飲食散文導覽
如何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