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錄郭松棻、李渝未集結出版的評論文章
本書輯錄郭松棻、李渝未結集的文論文章,寫作時間橫跨一九六〇到一九九〇年代,完整反映郭、李在社會運動與文學創作兩端出入往返的思辨軌跡。
〈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為郭松棻一篇未發表、未完成的手稿,為郭松棻對「何為文學」,又「文學何為」的現身說法。這篇文章交織對於一場座談會發言的設想與否想。在出席與缺席的辯難中,郭松棻娓娓道來一己難以/創作的始末,兼以藉由長短不一的段落,聊述本身投射在文業的隨想期許。
李渝文論的核心骨幹歷來是辯難文學與歷史,寫作和政治的不/可能對話。收錄本書的文章大都致力於彰顯遭受宏大敘述所壓制、所排除的抒情聲音。在李渝看來,面對外界紛至沓來的動亂,文學的姿態無他,無非是注目「間隔和空隙的時間」中,偶現的光影:「月光持續,文學就是持續。」
即使隨時可能遭遇書寫的背叛,文學對於郭松棻、李渝而言,興許還是反抗陳規,護持存有的「最後壁壘」。基於文字的磐石,寫作仍嚮往知音的閱讀;讀與寫推到極致,竟是「有痛苦,有高興,甚至只要認為對方是自己人,還可以掀起衣服讓他看看自己身上的瘡疤」般的生死與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郭松棻(一九三八-二○○五)
當代臺灣重要作家。出生臺北。臺大外文系畢業。著有小說集《郭松棻集》、《雙月記》、《奔跑的母親》與《驚婚》;哲學評論《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政治評論《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晚近郭松棻各種小說重編為《落九花》和《雪盲》兩冊作品集。
李渝(一九四四-二○一四)
當代臺灣重要作家。出生重慶,一九四九隨家人渡海來臺。臺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夏日踟躕》、《賢明時代》、《九重葛與美少年》與《金絲猿的故事》;文藝評論《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行動中的藝術家》和《拾花入夢記》;畫家評傳《任伯年》;翻譯《現代畫是什麼》、《中國繪畫史》。
主編簡介:
郭珠美
出生臺北。臺大中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以及亞利桑那州雷鳥全球管理學院的榮休教授。郭珠美教授長年鑽研於第二語言習得教學理論、教學法研究以及大學教材研發。在美國被譽為商務中文教學的先驅。出版《商務洽談技巧:理論與實踐》(作者之一)、《Open for Business新世紀高級商用漢語讀本》上下兩冊、《Startup Business Chinese新世紀商用漢語初、中級會話》共三冊以及《New Pathways新航道高級商用漢語讀本》等。
楊富閔
出生臺南。臺大臺文所博士。著有《花甲男孩》、《我的媽媽欠栽培》、《合境平安》等著作;編有《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九歌111年小說選》。近年投身參與文學跨域的多項製作,作品改編有電視、電影、漫畫、繪本、有聲書、音樂劇與兒童劇等多種形式。
鍾秩維
出生屏東。臺大政治系畢業,臺文所碩、博士。研究興趣為臺灣文學,文學理論。研究論著發表於國內外重要期刊,編有數本史料文獻選輯。曾任輔仁中文系助理教授。現職為清華臺文所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一種線索 楊富閔、鍾秩維
本書的編輯起因於楊富閔、鍾秩維對郭松棻、李渝文論與文獻的長期關注。我們留意到郭松棻寫過不少文藝評論,至今仍散見於報刊;同時也陸續發現一些此前未及編入《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二〇一六)的李渝文評:這批稿件若能彙編結集,對於後之來者的吾人重新描繪郭、李文業的版圖,當能發揮正面功效。當我們將此一構想向郭珠美老師提案時,珠美老師非常樂見其成。除了願意共同承擔編輯工作之外,珠美老師進而通過家人的視角,為郭松棻何以如此寫小說的養成軌跡,提出寶貴的第一手觀察。郭松棻少談家庭狀況,珠美老師的補述毋寧難能可貴,有助於讀者遊歷郭松棻晦澀的文字花園時撥雲尋徑。
李渝一直以來都有撰述文藝評論的習慣,甚至曾出版多本文論集。本書在既有成果上補充佚文,共收錄〈讓文學提昇政治,讓文學歸於文學:「江行初雪」不是政治宣言〉(一九八四)、〈寫實主義和先進風格:從繪畫到文學——兩種筆法,兩種文字〉(一九八六)、〈明燈〉(一九八七)、〈索漠之旅〉(一九八七)、〈月光傾向:有月光的三篇小說〉(一九九五)五篇文章。〈讓文學提昇政治,讓文學歸於文學:「江行初雪」不是政治宣言〉與〈索漠之旅〉夾敘夾議,李渝一方面評論臺灣文學現況;另一方面對島嶼文化狀(病)態剴切陳詞。其餘三文則更專注於文藝文本的探討,分析對象從西方現代主義大師,談到中國三〇年代作家作品,乃是典型的李渝文論取樣範疇。言在此而意在彼,儘管大部分時候都沒有直接、深入地解析臺灣文本,但是李渝文藝批評最內核的參照系統,她啟動議論的出發點,始終圍繞此間文壇狀況。換句話說,李渝文論的洞見與不見,她對特定議題——譬如政治強納文學為禁臠——的「過敏」,應當重新脈絡化以臺灣文學史的發展,兼及再度座標化以文學場域的位置,始能更周延地評估。
相較之下,郭松棻所留下的評論文字在數量上頗為有限,前前後後不過本書所輯錄的九篇文章。此九文斷斷續續寫於一九六〇至一九九三的三十餘年間;並且,雖在廣義上,九文都可視為郭的文藝論述,不過倘若細究寫作方式,或者釐清為文目的,各篇文章實際上不完全同調。九文大致可分為四類:
其一為文學評論,包括〈荒謬論者卡繆〉(一九六〇)、〈談談臺灣的文學〉(一九七四)、〈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一九七四)和評述木心散文的〈喜劇・彼岸・理性〉(一九八六)四篇文章。
其二為藝術評論,以〈大臺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一九六六)與〈一個創作的起點〉(一九八九)為代表,分別討論好友黃華成、父親郭雪湖的畫展/作品。
其三大可視為一種文評結合政論的混雜文體,這類文章大抵都寫於保釣時期,例如〈文學與風土病〉(一九六八)、〈阿Q與革命〉(一九七一)二文。
其四為〈小說初讀九則〉(一九九三)。本篇原本署名「董維良」,收於前衛版《郭松棻集》充當附錄。不過根據晚近家屬捐贈臺大圖書館的郭松棻手稿,我們終於得知原來董維良竟是郭松棻化名;此文實為郭松棻自評之作。睽諸本土或世界文學史,作者戴上他人的面具為自己著作發言的例子絕非少見。〈小說初讀九則〉為我們鉤沉郭松棻創作的動機與軌跡留下珍稀線索。
扼要言之,郭松棻的文論——如同他的政論——基本上都寫於一九七〇年代投身保釣運動的時期,其文立論遂多鏗鏘言詞,藉以背書一己左翼的意識形態信念。然而較之於一般政治文宣,郭松棻畢竟腹笥寬闊。其人論述的雄辯姿態尤可透過發表於同一年的〈談談臺灣的文學〉以及〈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領略:這兩篇文章都通過犀利的筆觸,表達對於時局和世情的明徹剖析;其中,〈談談臺灣的文學〉的主要意見更輾轉經香港折返臺灣,成為七〇年代下半葉,鄉土派文史認識的關鍵基礎。
其餘發表在六〇與八〇年代的文論亦同樣深具價值:前者為青年郭松棻富於沉思的前衛行動留下紀錄;後者所鎔鑄的關鍵字(譬如「彼岸性」),則裨益於我們管窺在淡出保釣後,郭松棻文藝思想的轉變。歸根究柢,若欲更整全立體地繪測郭松棻文學理念演變的輪廓,這一些文獻不可或缺。
比較特別的是,本書同步規劃「手稿文獻」編,收錄郭松棻兩篇未出版的手稿:〈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以及〈介紹《沸騰的群山》〉。自從郭松棻手稿捐贈臺大圖書館(二〇一九)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顯露對這批材料的高度興趣。然而實際上,容或程度有別,郭松棻手稿絕大多數皆為斷簡殘篇,並不容易整理出版。〈介紹《沸騰的群山》〉是少數例外:郭松棻可能曾經有意要出版此文,故而在檔案中已有打字版;此文錨定紅色經典《沸騰的群山》(一九七一)為分析對象,從行文中洋溢的肯定中共革命的激情來推敲,當完成於郭松棻熱衷保釣活動的時候。《沸騰的群山》座落在中國東北的寂天寞地,主旨在敘述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方礦區如何打破階級偏見,合力復興生產的曲折故事。而人在太平洋另一端的郭松棻賴此書以遙想中國革命,以認可傳統勢需推翻的不可逆,其精神史途徑毋寧同樣複雜。
〈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則是一份完成度頗高,思路亦屬明朗的手稿。如篇名所示,這篇文章交織對於一場座談會發言的設想與否想。在出席與缺席的辯難中,郭松棻娓娓道來一己難以/創作的始末,兼以藉由長短不一的段落,聊述本身投射在文業的隨想期許。以內容論,這篇文章無疑是難得一見的郭松棻對於「何為寫作」,又「寫作何為」的反思自剖,應當得以和〈小說初讀九則〉,以及他的小說名篇〈論寫作〉對照研讀。而以形式論,〈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將完未完的曖昧時態,在場復消失的撲朔情形,乃至本書呈現上,手稿原文與編著註解共同(不)在的(不投機)對話,在在彰顯寫作/閱讀作為「多重渡引」的後設本然:書寫以「彼岸」——在技術上是抽離的視點,在倫理上是救贖的接駁——作為預設;但是書寫對於「彼岸」的承諾卻是模稜兩可。
即使隨時可能遭遇書寫的背叛,文學對於郭松棻、李渝而言,興許還是反抗陳規,護持存有的「最後壁壘」。基於文字的磐石,寫作仍嚮往知音的閱讀;讀與寫推到極致,竟是「有痛苦,有高興,甚至只要認為對方是自己人,還可以掀起衣服讓他看看自己身上的瘡疤」般的生死與共。在郭、李的情況,寫作不啻為本真賴以棲居、藉以展開的行動。
本書故而以此篇名之。
本書各篇文章散落海內外刊物之中,蒐集的工作並不容易。編者由衷感謝許明德、陳芳代、張詩勤與鍾夢婷諸位朋友的惠予協助。我們同樣感謝李秉樞在手稿謄輯與文章校對上的幫忙。最重要地,感謝九歌出版社在出版業爭取轉型之際,仍願意支持這樣一本厚重文學評論集的出版。
一種線索 楊富閔、鍾秩維
本書的編輯起因於楊富閔、鍾秩維對郭松棻、李渝文論與文獻的長期關注。我們留意到郭松棻寫過不少文藝評論,至今仍散見於報刊;同時也陸續發現一些此前未及編入《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二〇一六)的李渝文評:這批稿件若能彙編結集,對於後之來者的吾人重新描繪郭、李文業的版圖,當能發揮正面功效。當我們將此一構想向郭珠美老師提案時,珠美老師非常樂見其成。除了願意共同承擔編輯工作之外,珠美老師進而通過家人的視角,為郭松棻何以如此寫小說的養成軌跡,提出寶貴的第一手觀察。郭松棻少談家庭狀況...
目錄
一、 郭松棻篇
(一)手稿文獻
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
介紹《沸騰的群山》
(二)書刊文章
荒謬論者;卡繆
大臺北畫派1966秋展
文學與風土病
阿Q與革命
談談臺灣的文學
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
喜劇‧彼岸‧理性
一個創作的起點
小說初讀九則
二、李渝篇
讓文學提昇政治‧讓文學歸於文學;「江行初雪」不是政治宣言
寫實主義和先進風格;從繪畫到文學──兩種筆法,兩種文字
明燈
索漠之旅
月光傾向
三、編者後記
月印萬川/郭珠美
一種線索/鍾秩維.楊富閔
一、 郭松棻篇
(一)手稿文獻
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
介紹《沸騰的群山》
(二)書刊文章
荒謬論者;卡繆
大臺北畫派1966秋展
文學與風土病
阿Q與革命
談談臺灣的文學
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
喜劇‧彼岸‧理性
一個創作的起點
小說初讀九則
二、李渝篇
讓文學提昇政治‧讓文學歸於文學;「江行初雪」不是政治宣言
寫實主義和先進風格;從繪畫到文學──兩種筆法,兩種文字
明燈
索漠之旅
月光傾向
三、編者後記
月印萬川/郭珠美
一種線索/鍾秩維.楊富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