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5 項符合

開天闢地去野餐

的圖書
開天闢地去野餐 開天闢地去野餐

作者:陳怡安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開天闢地去野餐

內容簡介

  當我們談論世界時,我們最想談論的其實是什麼呢?
  詩人陳怡安以神話、哲學、科學與經典文本為指南
  沿路追尋語言與創造之神後,開天闢地之作
 
  在一切都還沒開始的大渾沌之中,生命同時存在也尚未發生,是語言的出現創造了世界,而詩是詩人穿梭時空的媒介,也是還原靈魂的召喚術,令身體自由,令世界呈現世界本身。
 
  《開天闢地去野餐》收錄五十一首環環相扣的詩作,它們之間彼此唱和,且根源於同樣一份想要探索「世界是什麼?」的中心疑惑。作者以這個問號為起點,開拓神話、近代哲學、科學、經典文本等閱讀路徑,並以此作為分輯概念,彷彿一棵樹長出枝幹與字詞的花葉。最終希望能觸及楊牧所言的「世界感」理想。
 
本書特色
 
  須文蔚專文導讀
  作家 言叔夏
  國立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許又方
  詩人 煮雪的人
  小說家 楊富閔
  松鼠文化總編輯 賴凱俐
  驚天動地推薦
 
名家推薦
 
  這部詩集在我讀來有一種孩童與老年並置的感受。它似乎存在於一個人一生時間光譜上的兩個端點,一邊充滿探索的慾望,一邊手裡護持著其實比誰都通透的心靈。就像它用「開天闢地」這麼大的口氣,只是為了去野餐。詩集裡的世界萬物,彷彿只為了布置一張野餐墊而存在。這是孩子說的話,但說出這話的孩子,可能早在意識之前,已跟那些山或海,一起活過了千萬年。──作家言叔夏
 
  這不僅是一本浮藻聯翩的詩集,更是深刻多元的哲學省思。視野寬廣,時時有警句撞擊我們的思維,引發驚喜,充分展現詩歌與哲學互滲的本然特質。──國立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許又方
 
  陳怡安在《開天闢地去野餐》中展現令人欽佩的野心:從空間(野)到時間(餐),詩人嘗試縱橫理解世界如何運作──這是人類亙古不變的疑問。過去是盤古開天闢地,如今,則是更當代、更個人的野餐。──詩人煮雪的人
 
  陳怡安善於運用典故,創造繁麗豐沛的意象,以開天闢地之勢,連結廣袤無垠的宇宙。她無懼於在詩行間自我詰問與辯證,即使面對黑夜,也把握火花閃現的剎那,返觀內心。她以詩為愛,以真摯與溫柔,擁抱這個世界。──松鼠文化總編輯賴凱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怡安


  週間是保育人員,週末是海邊的一天店長。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華文所。曾獲葉紅女性詩獎、奇萊文學獎、紅樓詩社出版贊助,入選《2022臺灣詩選》,出版有詩集《安好》、《我和我私奔》。
 
 

目錄

推薦序  哲思的喜悅與旋律  須文蔚
自序  當我們談論世界
 
輯一  愛語言
序章
理想動物
靜物
手肘與奔奔石
在十月的夜裡變得薄
夢的文盲
比丘問佛
我們住在火花上
十千種種作化幻
 
輯二  愛靈氣
皺褶的喜悅
他說我老是對空揮拳
我時常毫無感覺
感覺
此在
時間的薔薇時間的吝嗇
形與影
FM內在電台
流露真名的時刻
因為你是歌者
雷聲
人的材質
 
輯三  愛理性
彼岸天上
我們的暈眩
軌道
貫徹愛與真實的邪惡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即興
夸克的歧義性
阿波羅
最大的詞
七月五日
幻幻境
 
輯四  愛海山
沙灘上的悼亡排練
幽靈草
水漫至胸口這麼重
溪若有情
山‧色
書頁
 
輯五  愛這個世界
圖邁
愛若有奧義
來到夠遠方
水漫金山
西門慶大哭李瓶兒 
振保來電
恨不得
再見小倩
夏娃‧波娃
愛這個世界
 

推薦序
 
哲思的喜悅與旋律
須文蔚
 
  兩年前你來到臺北,提出畢業製作,一本充滿哲思的詩集。
 
  雖然你在山風海雨中度過了三年,花蓮的草木變形成「幽靈草」,遊客如織的沙灘用來悼亡排練,溯溪時意識流動思索死亡與憂傷,並沒有太多縱谷風光進入詩集中,多的是憂愁。
 
  海德格將「憂愁」視為人類存在的基本結構,他從一則羅馬寓言中揭示「憂愁」的本源意義:憂愁女神塑造了人,朱庇特賦予靈魂,農神(時間之神)則判定人活著時就屬於憂愁。因此,「憂愁」與「時間」構成了存在的源頭和基本方式。而你筆下的世界多是閱讀所得,是你糾結、思辯與質疑的各式各樣恐懼與害怕,或許正因如此,你執著在創世神話或宗教中,尋找題材。
 
  〈序章〉以三幕劇的形式展開,描寫世界的初始。第一幕描繪了渾沌的狀態,暗示著創世之前的虛無。第二幕則以擬人化的手法,讓「天空」與「海洋」對話,並提及「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這明顯是引用了道家的創世觀。旁白的角色也彷彿是造物主一般,引導著生命的誕生。整首詩以戲劇性的方式揭開序幕,以文字打造一則創世神話。
 
  你更揉合多個與宗教和創世神話在〈靜物〉一詩中,你直接引用了《古蘭經》的經文,描述安拉降水創造色彩各異的果實,以及山上不同顏色的道路。你更提到了台灣原住民(卑南族、達悟族、泰雅族)的創生神話,例如從石頭或竹節中誕生人類的故事。各色不同文化的創世敘事,並置在同一首詩中,展現了多元的宗教和神話色彩,也開展了存有的辯證。
 
  在屬靈的思索外,你也執著以科學為意象,已極其罕見的天文或物理的意象,用以譬喻人生或藝術的意涵。
 
  〈軌道〉表面上以火星運行的現象,用以觀察情人的隱瞞:「欣賞你踱步的軌跡/歪七扭八的八/而星系同宇宙沉思著/『這兒並沒有祕密呀』」,將情人日常迂迴的行走,以克卜勒定律比喻,揭示宇宙的規律性並無奧秘,但人性看來要複雜得多。
 
  更為精彩的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即興〉 一詩,你寫到「下班後的科學家暫且卸下了肩膀/也揉一揉鏡片後侷限的肉眼/連日失眠已瀕極限」,描繪了科學家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詩中直接提及了「測不準原理」,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核心概念,「總是這樣當他越凝神/光火就如同爵士節拍變化、躲藏/忽快忽慢無法數/『必然是/不準確的』他尋思字詞中的矛盾/這不確定性的重擔」。 你巧妙地將科學原理與爵士樂的即興性相類比,讓讀者理解你反覆迷失在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間,充滿的各種困惑。
 
  〈夸克的歧義性〉的標題和內容都直接指向粒子物理學。詩中解釋了「夸克」這個詞的雙重含義,一是文學作品《芬尼根守靈》中的用法,一是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的名稱。「物理學家的夸克/比光波還短,比質子、中子更/基本。看不見所以無色,構成/『我在桌子前敲打詩篇』/夸克,帶著清脆的哀音/埋進萬物至深邃處,猶如靈光」。 這段描寫清晰地呈現了夸克在物理學上的意義,指的是比原子中的質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存在,而你想說明,文學能夠探究世界更為細微、遙遠與深邃的意義,無以名之的靈光小如塵埃,也巨大如星雲。
 
  記得我花了許多時間向你解釋,詩或許不太適合談哲學,你最深愛的柏拉圖總以為詩人並不具有真正的知識,也總是沒辦法說出真理,哲學家的理性總能壓倒詩的非理性,讓繆斯神授的詩的智慧顯得蒼白無力。而你的作品初稿中,又太耽溺於散文形式的結構,或許是急著說道理,並沒有特別重視音樂性,在你開天闢地的想像中,不免可惜。
 
  遠古的時候,詩與歌不可分,又與舞蹈密切有關,詩歌茁壯於祭祀,表達出自人類心底亟欲表達心思情感的願望,又能傳達人類出入「現實」與「未知的世界 」的想像。因此,在中國上古歷史漫長的時光中,「詩歌不分」的現象表現在詩樂並起的宗教儀式中。其後無論是詩經國風中的記載著來自田野中的情思,楚辭把散文時代的悲哀轉為詩歌,你想帶讀者穿梭「開天闢地」的世界應當是最講究音樂性的,不是嗎?
 
  現代詩的音樂性確實難以掌握,節奏是音樂性的基礎,余光中就曾明確指出,詩的音樂性最基本是由節奏造成的,節奏的來源是動作的經常重複,週而復始。因此,如何在分行的自由詩中加入適當的迴環複沓的段落,藉由語音的重複,由同樣的語詞或句式,産生複沓的音樂效果,這是現代詩人必須體會、實驗與掌握的秘訣。
 
  你原本的〈手肘與奔奔石〉版本,句子較長,象徵繁複,在新的版本中,語言結構簡潔而富有意象,通過簡短的句子和動態的動詞,描繪出手肘支撐和奔奔石滾動的畫面。「奔奔石」這個雙音節詞語的重複出現,在簡短的語句中形成一個輕微的節奏點,讀來就更為率真與輕快。
 
  在你用了將近兩年的修改後,我發現你重視前後段落使用重複的句型,用以控制節奏,最明顯的莫過於〈比丘問佛〉 一詩,原本散文詩的結構,調整為分行詩,不僅如此,這首詩以「應不只是」和「應不只是」的句型開頭,形成一種層層遞進的詰問,帶有探索的節奏。加上首尾都以:
 
  比丘問佛
  世界
  世界究竟為何物?
 
  兩次扣問,一次比一次更逼近真相,也顯示出你已經掌握了「內在音樂性」。
 
  又如〈水漫至胸口這麼重〉 一詩,你反覆動用「水漫至胸口這麼重」這個句型,在不同段落重複出現,彷彿海浪的拍打,強調了沉重感,並作為節奏上的錨點,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閱讀你大幅度調動的版本,看到許多重複的句型閃現在詩作中,有的營造出穩定的韻律感,有的則透過重複和變化產生特殊的節奏效果,增強詩的音樂性,相信你一定在文字、呼吸與脈動中,偷偷收穫了寫詩的喜悅。 
 
  當你希望能透過詩傳達思想,誠如海德格在《走向語言之途》中說:「一切凝神之思就是詩,而一切詩就是思。」你確實是這個時代少見的,願意探索崇高的青年詩人,很開心你不止讓文字停留在在思想中游動,更以節制與控制力,展現出哲思的喜悅與旋律。
 
自序
 
當我們談論世界
 
  下載了可以指認山名的App之後某天,我騎上摩托車,準備沿著東華大學的外環道路畫一個半圓,回到位於後門的租屋處。很難不注意到近在眼前的山色如此碧藍,那是一種因為空氣中濕潤的水氣而顯得更加飽和的一種碧藍。大雨確實下過了。
 
  半空中浮起一座青色、透明、彷彿剛從假寐後甦醒,比其他山脈更高大也更疏遠一些的山,她彷彿是其他山頭的影子,又或者是油墨未乾的印子,我將鏡頭對準她,App顯示:「木瓜山」。
 
  隔日驅車離開學校,途經和榮大橋時,又被層層交疊的山脈群所吸引,烈日下的山有明確的形狀,好像從藍天白雲的背景下跳了出來,展示著方位與姿態,凸出的是深綠,凹塌的是湛藍,我興沖沖又往最高的山頭照相。一看,竟又是木瓜山。那時我待在花蓮剛滿一年,看山只道是山,於是留下一個「到處都是木瓜山」的直覺印象後,我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個奇怪的地理模型,以為木瓜山伸出手臂環抱著校園。
 
  校園的確四面環山,當我走出圖書館、或從研究室的走廊上往外張望,每次抬頭都加深和驗證了我的想像。此後好幾個月──
 
  直到有天,我意外看見一張旅遊中心印製的壽豐地圖,這才發現校園的正門原來朝著東南方,從那裡望見的並不是木瓜山,而是海岸山脈的月眉山系。一年多來,我都活在錯誤的認識裡頭。
 
  不知道該如何啟齒情感的五味雜陳,感覺就像房間的窗簾被掀起了一角,我朝外瞥了一眼,赫然看見原本以為是斑駁牆壁的所在,竟然有一個顯而易見、理所當然的「真正的世界」。木瓜山和月眉山明擺著長駐於此,然而正是因為她如此明顯、毫無欺騙與遮掩的意圖,當原本的真實被推翻,另一種真實被揭露,這一刻反而令人不知所措。
 
  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中記述一個寓言故事:地下洞穴裡住著一群人,人們被鎖鍊限制住因此只能面朝著牆壁。他們的身後有一堵矮牆,且矮牆後有一較高的火堆,時不時就有些野獸或另一群沒有鎖鍊的人經過,被囚禁的人們終其一生只看得見牆壁上那些來來回回、各式形狀的影子,他們為之命名、分類與討論,並且得到一個共識,堅信這些影子就是事物的真實。難道我也是這樣嗎?我是否長期活在自圓其說的幌子之中?
 
  外面的世界分毫未動,我重複規律的生活,只是在這天之後我懷著一點點存疑,當說出「一定、絕對、總是」時,會因感到心虛於是改口為:「說不定,可能,有時候」。
 
  柏拉圖的洞喻,故事還有後半部。其中有個囚徒被帶領著越過矮牆與火堆,最後穿過洞口,來到所謂的「外面的世界」。河流、山坡、花朵盡現眼前,然而這囚徒已經歷過先前的啟蒙,他很快學會質疑,即使是這炫目又迷人的花花萬物,也未必全然可信,最終所能信賴的只有太陽光。
 
  那裝不起、帶不走的太陽光,比摘得走、可裝飾在衣上的一朵花更加真實嗎?我現在也是懂得質疑的囚徒之一了。我持續著如此這般鬼打牆的自我辯證,儼然是個愛恨交織的懷疑論者。思辨的最後,或者說半途,也終於因為疲倦或者惱羞成怒的緣故,我決定反倒過來怪罪給世界﹙現在它有一張藏在面具後的臉,臉上有皮笑肉不笑,無法看清的表情﹚。
 
  我多想拆穿世界的假面,知道這隨時都在變動又好像會永遠這般存在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令我為之起舞、奔忙、虛耗,又無視我在其中頓足和落淚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曾和朋友熊與秀辯論關於世界的話題,彼時我們圍著一張撿來的雕花小桌席地而坐,桌上還有幾瓶啤酒、幾包洋芋片,哲學研討所需的一切已萬事俱備。「『房間』並不存在。」我剛剛斷章取義地讀過德國年輕哲學家馬庫斯•加布里埃爾(Markus Gabriel)的「世界不存在」 說,所以我借題發揮:「房間除了是現在看到的房間之外,還是我對房間的看法與你們對房間的看法,三種交集的事物,所以沒有一個共識的房間存在。」
 
  秀說:「不,還是有一個客觀的房間存在,這個有地址、坪數和高度的立方體是可以觸碰到的,我們待在同一個房間裡。」秀在農業研究單位上班,她曾在研究所時期找到過一隻沒有人發現的菌種,我認為她是個可信賴之人。不過後來她告訴我,其實嚴格說來應該是為土壤裡面篩選出來的菌取了一個編號,學術上的描述需要更精確一些,而且並不是研究所時期,而是大學時代。
 
  「我們應該先定義『房間』這個詞,我們談的是可見、可觸碰的房間,還是抽象的房間的概念?」接著開口的熊研究所念的是國際關係,畢業後五年來他嘗試過許多工作領域如音樂、教育、報社,卻都未有歸屬感,他抵達過幾次身心症的低谷,仍頑強地在起伏不定如海浪般的狀態裡維持著平衡。
 
  而我呢,大概是一個從城市出逃的殘兵敗將,表面上以念研究所為名義,實則在拖延長大所需要面對的種種社會期待,藉著花蓮的隱蔽,山海無盡的容錯率,爭取一份思考與休息的時空。我們三個膝蓋抵著膝蓋,在我迷你的雕花小桌旁,談論房間好幾個鐘頭,直到洋芋片和啤酒罐都空了才停止。
 
  是夜,燈關了,秀打地鋪睡在我的右下方,熊在我的左側沉沉睡著,幾乎察覺不到呼吸,睡眠像小小的死亡讓我們預演分離。
 
  窗外滴滴答答,我從經驗的直覺而非身體的確認判斷那是雨聲,半夜的花蓮經常有雨,如果你曾花一天的時間只是賞雨,你或許也會同意,雨才是大地這座舞台的主角,我們這樣微小的龍套則肅靜地平躺著,等待天亮。
 
  很久之後,我仍會想起那個晚上,想起熊反覆說著對城市和陰雨天的不適應,他說像全身都要腐爛,他說像沒有盡頭的洞穴,當他說:「這是一個爛掉的世界。」時,我心中一沉,最終決定永遠地關上耳朵與訊息的視窗。
 
  當時我並不知道,他的痛苦是如何轉移為我的,我只知道我必須躲起來,否則就要被淹沒。
 
  現在,三百個日子後我逐漸明白,或許只是因為,我實在愛極了「世界」這個龐大又抽象的概念,遠甚於面前脆弱又迷惘的個體。
 
  帶著巨大的疑問,不知從何而生的罪惡感,也許還有些遊說他者的意圖,一種想讓他見識一番更好世界的心情,我湧起寫作的慾望。
 
  「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巨大命題。古希臘的泰利斯和亞里斯多德,應不是最早產生好奇心的人,卻可能是第一批相信「世界能被了解」的信徒,亞里斯多德首次將世界當作一整體來看待,並認為在這些隨機與雜亂的花花萬物之中,應該有某個簡約的法則,一個「為什麼」。從中出現了數學、物理學、科學和天文學。有時候,在某些地方,「世界」更像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答案,而非一個可供拆解的問題。許多創世神話與宗教信仰都有「造物神」出現,在《古蘭經》與《聖經》裡頭,上帝說了有,世界便在彈指間配備齊全、瞬間到位﹙跟漫長的幾億光年相比,七天應該也算是彈指之間﹚。這股理直氣壯的氣魄,確實與木瓜山和月眉山的不言自明,帶給我相似的感受。
 
  中文的「世界」一詞,起源於梵語漢譯,由「世」﹙loka﹚與「界」﹙dhātu﹚兩個詞組成,前者譯為時間,後者則是空間。時間與空間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可以分而論之,不過自從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後,「時空」已成為互相牽引、本質相連的整體,再精細的地球儀或衛星圖都不可能呈現它的全貌。英文的「world」一詞,也與地理空間的「Earth」有一定的區別,常用在更抽象、具精神性的概念,我想或許很適合引用阿拉丁電影中的歌詞來解釋:「A whole new world. A new fantastic point of view.」﹙一全新的世界,一橫出的觀點﹚。
 
  奇妙的是,當我讀得越多,當我談論得越多,世界就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左橫右豎著一些我不曾思及的面向、一些我不曾看過的背面。閱讀與書寫這份創作計畫的一年多來,我就像那個在海灘上拾海星丟回大海的少年。笨拙地打開了一個文件檔,將讀到的所有有關世界觀的段落摘要下來,一只、一只、一只、再一只……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508112
  •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惡林(黑暗邪典文學大師喬.蘭斯代爾怪誕溫柔之作)
作者:喬.蘭斯代爾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8-03
66折: $ 304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羅蜜歐與茱麗葉(中英雙語版)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6-25
66折: $ 18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熊熊長大了2:我會自己上廁所
66折: $ 19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懸案密碼:籠裡的女人
66折: $ 21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背叛者的情歌(2)
作者:外岡もったす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24
$ 126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叛逆玩家 02
出版日期:2025-07-23
$ 22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作者:Kitty Mao 毛律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7-19
$ 35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
作者:李大維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06-26
$ 69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數據與權力:控制世界的數據科學、資料分析與AI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下決定
作者:克里斯.威金斯、馬修.瓊斯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6-01
$ 45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國中翰林試題寶典自然二上{114學年}
作者:翰林編輯
出版社: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22
$ 14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超情色BOX 無修正
作者:むちゃ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11
$ 253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