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親愛的讀者:
在當前的社會中,校園乃係莘莘學子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且占據了學童們成年以前的大多數時光,校園生活充滿了許多值得回味的記憶,但同時也可能成為霸凌與性騷擾的溫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童的心理健康與學業表現,更可能對他們的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這些現象,並深入探討其背後的原因與影響。
校園霸凌(Bullying at School)是一個長存已久的問題,但直至1970年初,始見學者針對此一問題進行系統性之研究,進而成為近年來討論的重要議題之一。校園霸凌之涵蓋甚廣,在分類上可統稱為「騷擾行為」(Harassment),其類型可能是基於對他人的種族、外貌、身心障礙以及性或性別等特質為騷擾。之所以受到如此多關注,無非因其影響深遠,不僅對於被霸凌學生之身體、精神有所危害,其更損及學生的受教權、學習權與人格發展權等重要權利。尤其,綜觀相關實證研究報告可知,霸凌不分形式與類型,除被霸凌者外,對於霸凌者本身,甚或是旁觀者,皆會產生身體或心理上之影響。此外,相較於其他未受霸凌影響的學生而言,霸凌者亦於青少年期、成年期有較高之犯罪率。
然而,台灣在校園霸凌議題之討論與研究,尚屬初發展階段,不僅缺乏系統性的統計數據可供研究外,更因各界對於此議題,仍處於「知其名,卻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加深了處理上的困難。而校園霸凌問題之處理,有諸多值得深究的面向,除了霸凌的識別外,尚可初步分為「事前的預防」、「事發後的調查、處理與矯治」,以及「相關行為人的刑事與民事法律責任之釐清」等三面向。本書基於「法律科普工具書」之定位,擬以「霸凌之認定」與「相關刑事與民事責任」為討論主軸,希望能使讀者可以藉由本書初步了解校園霸凌在法律上之認定,及霸凌者所面臨之相關責任,以達到法律普及教育之目的,除讓讀者能對於校園霸凌議題有更深一層認識,更使學生受霸凌時,知其權益如何自保,在為霸凌行為前或已為霸凌行為後,可知其責任而迷途知返、改過,而家長、師長與學校其他職員,能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有所依循、參考。
為此,本書從法律的角度切入,於第一章詳細說明校園霸凌之發展脈絡與相關規定,並鑑於性或性別之騷擾,乃台灣法制相當重視的討論議題,故特別將之列入討論與說明,以供讀者了解相關議題之概念與背景。第二章精選33則新聞案例,嘗試以教育部2024年4月所發布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為基礎,分析其霸凌與性騷擾是否存在,並同時針對行為人可能面臨之刑事與民事責任進行分析,簡單地翻閱本書可以看出,第二章占據了本書最大篇幅,透過蒐集真實故事並改編成為案例,可以讓學童、家長和老師了解到,校園霸凌及性騷擾距離我們的生活其實並不遙遠,希望藉由這些案例分享,讓讀者能夠理解受害者與加害人內心的掙扎和困惑,從而促進對話與理解,以減輕受害者的傷痛。第三章則以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新制中之申訴救濟管道,加以簡要說明,以利讀者就此制度有所認識。第四章則精選3則公開於司法院裁判書檢索系統中的實際案例,將艱澀難懂之法院判決,藉由淺白易懂之文字呈現予讀者參考,以利讀者了解法院在相關議題上之思考與論理依據,期許本書可作為司法與社會對話橋梁,並提升學子對於法律的認識與興趣。
綜上,本書之核心目的,即欲促成對於校園安全議題之討論,使社會大眾重視此相關議題,共同檢討、改善現有制度之不足,俾建構安全及友善之學習環境,使尊重與溫暖成為校園之日常!
王國棟、林銘翔、李政霖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