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用談判代替了戰爭,用文明代替了野蠻。
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政治背後的大國博弈。
外交家的華麗手腕,國與國的精彩演技。
看完本書,你也可以成為人際關係大師跟時事評論員。
外交,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好。
外交古已有之,甚至在國家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外交的萌芽,這在外交史上通常稱為「原始外交」或「神話外交」。
到了中世紀末期,義大利人成了西方外交的鼻祖。
17世紀以後,注重禮儀和尊嚴、講究持續和漸進、重視知識和經驗的法國式外交成為了主流,並且在西方外交中稱雄了30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為標誌,法國式的舊外交演變成了美國式的新外交:由過去宮廷的、個人的、秘密的方式變成了民主的、多邊的和公開的方式。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展開積極的對外交往,外交關係迎來了新的時代……
本書裡精選了100個古今中外的外交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有人性、有技巧、有籌碼、有取捨、有攻防、有布局,當然也少不了有趣有料,讓你拍案叫絕的外交戲碼;也有賺人熱淚,引人深思的歷史對話。思考越深,可以得到越多的東西。
這是關於外交的故事,也是你和我的故事,希望透過這些外交的故事,我們可以增進自己的視野,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累積了人生的智慧。
細細品讀,看外交歷史上有滋有味的精采故事!
「輕聲講話,但要拿著根大棒子」──美國知名政治家、外交家 羅斯福
作者簡介:
陳安邦
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現攻讀法學(國際關係)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國際關係理論、外交理論以及世界各國的外交制度和決策行為等。
目前正從事有關新型關係與冷戰課題的研究。
章節試閱
在列強的槍口下力挽狂瀾
巴黎和會主權爭奪戰
「號外!號外!德國戰敗!」西元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的膠州半島一片歡騰,百姓們均認為德國的殖民統治就此終結。
很快,國際上就傳來戰勝國要舉行巴黎和會的消息,北洋政府信心大增,認為收回被德奧列強長期霸佔的領土有望,便對此次會議寄予高度重視,派出駐美公使顧維鈞、北京外交總長陸征祥、軍政府外交總長王正廷等五位重量級的外交官,連同五十多名隨行人員,組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前往巴黎進行談判。
可是,中國的外交官們沒想到,與此同時,日本正在蠢蠢欲動,密謀從德國手裡奪走山東,而他們的第一步,就是給中國代表團一個下馬威。
在巴黎和會舉行的前一天晚上,顧維鈞忽然發現中國代表團攜帶的一個密碼檔案箱消失無蹤。
他大吃一驚,吩咐所有中國外交代表幫忙尋找。
這個密碼箱裡裝有很多絕密檔案,內容涵蓋了滿、魯、蒙、藏問題,而中國與日本簽訂的一些秘密協定的原件也在裡面,若丟失對中國來說損失極大,因此中國的外交官們均心急如焚。可惜,儘管眾人努力搜尋,那個箱子始終沒有音信,成為了一個歷史遺案。翌日,打擊還未結束,顧維鈞等人在下午時分接到會議通知:日本在上午提出山東應交由日本「管理」,中國必須對此做出相應的陳述。
顧維鈞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他還是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約翰莫爾的門徒,因此具有高水準的外交能力。
顧維鈞知道日本用心險惡,在缺失密件的惡劣條件下,他在腦海中迅速分析山東形勢,然後用流暢的語言就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方面闡述了山東是中國主權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駁斥得日本代表啞口無言。
當顧維鈞發言完畢,各國首腦紛紛露出欣賞之色,用掌聲給予這位優秀的外交官熱情的稱讚。很快,顧維鈞雄辯巴黎的故事傳遍大洋兩岸,很多中國人都為此感到驕傲,中國雖然是個弱國,卻以其傑出的才華博得其他強國的讚許,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
然而,巴黎和會畢竟照顧的是大國的利益,繼義大利因分贓不均退出和會後,日本也宣稱若山東不經日本人之手,日本就將退出會議。
為了自己的利益,各國列強犧牲了中國,讓日本強行霸佔了山東。所有中國人都氣憤不已,在大街上遊行抗議,此事還為「五四運動」埋下了伏筆。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在眼見奪回領土無望的情況下,代表團一致決定:拒絕在對德合約上簽字。
當時,北洋政府來電,命令代表團簽約,王正廷卻首先表態稱,若簽約便是喪權辱國。他不惜違背命令,將北洋政府的通電公布天下,激起全國人民的一致抗議,終於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同意代表團的拒簽行為。
當時,北洋政府來電,命令代表團簽約,王正廷卻首先表態稱,若簽約便是喪權辱國。他不惜違背命令,將北洋政府的通電公布天下,激起全國人民的一致抗議,終於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同意代表團的拒簽行為。
這已是中國代表團巴黎之行的最大勝利。雖然在巴黎和會上備受大國欺凌,但中國人有自己的氣節和骨氣,他們的精神將永遠銘刻中國外交史的光輝篇章上。
顧維鈞,上海人,十六歲時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國際法和外交。回國後,他先後擔任了袁世凱的秘書、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據說袁世凱還曾請教過顧維鈞,問他中國成為共和國的條件有哪些。顧維鈞侃侃而談,認為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推動民主制度的發展,結果袁世凱沒有採納,一門心思想著如何鎮壓人民,反而導致中國發展的退步。
此次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由北京和廣州各大官員組成,由於剛開始對和會抱有極大的期望,代表團提出了七大主權條件:廢棄列強的勢力範圍;撤走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由權。然而,當和會持續進展下去之後,人們才發覺,這場會議不過是戴著正義面具的分贓陰謀。
在列強的槍口下力挽狂瀾
巴黎和會主權爭奪戰
「號外!號外!德國戰敗!」西元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的膠州半島一片歡騰,百姓們均認為德國的殖民統治就此終結。
很快,國際上就傳來戰勝國要舉行巴黎和會的消息,北洋政府信心大增,認為收回被德奧列強長期霸佔的領土有望,便對此次會議寄予高度重視,派出駐美公使顧維鈞、北京外交總長陸征祥、軍政府外交總長王正廷等五位重量級的外交官,連同五十多名隨行人員,組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前往巴黎進行談判。
可是,中國的外交官們沒想到,與此同時,日本正在...
作者序
編輯序:由對抗走向對話
什麼是外交呢?
簡單來說,外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外交行為。
外交(Diplomacy)一詞,源自古希臘文的(diploma),它原指摺疊的文件,用以證明持有人的身份,以及所賦予的通行和其他的權利,現在則衍伸為我們所熟知的外交概念,也就是──國與國之間,透過領導人、外交官或外交機構等,進行談判、溝通、協商,以達到維繫和平、滿足彼此文化經濟貿易需求,或解決戰爭問題等的過程。
有一句話,精準道出了外交的精髓──「外交,就是由對抗走向對話。」
我們身處在這小小的地球,資源太少,而人們的野心又太大,在資源分配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衝突,人們被各種利益所蒙蔽,變成了物質的奴隸,於是各種戰爭一觸即發,地球的某些角落裡,總是硝煙四起,生命如同螻蟻,轉瞬即逝。
慢慢地,人們發現戰爭造成難以抹滅的巨大傷害,用生命換取資源的代價太高昂也太慘痛,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人們便發展出了一種更文明的手段,企圖解決資源分配的問題──這就是外交。
外交,追求的是以一種「不使用武力、不引起仇恨」的方式,達到追求國家最大利益的目的。
外交是一門「談」出來的藝術,任何一種外交都缺少不了當面溝通,這是最能達到目的的一種談判方式。
如兩千多年前中國的齊國卿相晏子,他雖身材矮小,卻機敏過人,口齒伶俐,為自己的國家賺足了面子。
有一次,晏子受齊王指派首次出使楚國。楚王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個矮個子宰相,就刻薄地問道:「齊國沒人了嗎?怎麼會派你過來呢?」
晏子禮貌地回敬道:「那是因為賢能的人都去了賢能的國家,我這個無才之人只好到這裡來了!」楚王頓時啞口無言,羞愧不已,他沒想到本想羞辱晏子,結果卻變成了自取其辱,只好笑著打圓場,從此將晏子視為座上賓。
而齊國也因此獲得了楚國的敬重,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保持了友好的關係。
另一位傑出的外交家,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時期,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磋商的過程,也有很精彩的演出。
當時納粹席捲大半個歐洲,西線只剩英國在艱苦對抗,邱吉爾的首要任務,就是說服羅斯福和美國政界,把軍力和資源都投入歐洲,而非亞洲戰線。
戰火漫天的日子,哪怕長途跋涉和冒險,邱吉爾也毅然決定親自飛往美國一趟,因為他相信只要能面對面,便有機會去說服羅斯福。
期間,邱吉爾住在鄰近白宮的國會賓館裡,以便能就近與羅斯福總統交流。
有一天晚上,門鈴響時,邱吉爾正在洗澡,他光著身子就跑出去開門。門一打開,居然是羅斯福總統。羅斯福一看,尷尬地說:「對不起!」就要轉身離去。
邱吉爾笑著說:「請進請進,大英帝國的首相在美國總統面前是沒有什麼可遮掩的。」
就這樣,邱吉爾的裸體消除了兩國之間潛在的隔閡,兩位政治巨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份友誼成了英美兩國在外交和政治上共同進退的穩固基礎,這段故事更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裸體外交」,並成為一段佳話。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都積極展開對外的交往,用智慧的頭腦與靈活的手腕化解僵局與困境。
儘管外交的目的有時並不是那麼純粹,充滿了利益交換,但這起碼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進步──用談判代替了戰爭,用文明代替了野蠻。
尊重與愛,是外交存在的意義,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這個世界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自序:學外交,為了活得更好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外交,不管你願不願意,生活總在不經意間,就將我們推進了外交現場。
我們的生活裡充滿了外交協商的情境,小至孩童之間玩耍時的:「我用這張貼紙,換你手上那顆糖果」,大至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合作,都離不開外交。
外交,是來回磋商的過程,既是一種權力角力的周旋,也像兩人的探戈舞,一方往前一步,另一方就得迎合後退,往前的一方還要小心注意,不要踩痛對方的腳,這舞才跳得起來。
而外交談判的最高境界,也像兩位武林高手的巔峰對決,一個眼神間,交換了數百條訊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在外交的場合中,許多不經意的動作或手勢,都暗藏著玄機。
像是美國的前國務卿,馬德琳.歐布萊特女士,就特別喜歡在外交的場合,配戴各式圖案的胸針。她私人收藏的胸針,更高達兩百多枚。
難道這些胸針只是裝飾嗎?當然不是。
歐布萊特每次出席會談時配戴的胸針,都在透露著她所抱持的立場。
當她與巴勒斯坦前總統亞西爾.阿拉法特會晤時,佩戴了一枚黃蜂胸針,黃蜂有著令人害怕的毒刺,這正是歐布萊特所要說的:她絕不會妥協。
而在她與韓國前總統金大中見面時,特地選了一枚太陽胸針,希望藉太陽的溫暖來營造出會面的溫馨氛圍,可見她對金大中是持歡迎態度的。
這些胸針除了具備一般裝扮禮儀的功能,更彰顯了歐布萊特強烈的個性,成了表達政治語言和立場的武器,她鮮明的外交風格被人們譽為「胸針外交」。
外交的方式多元而靈活,談判桌上不只是男人博弈的戰場,許多女性更透過柔軟的手腕,帶來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妻子蜜雪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自歐巴馬上臺之後,蜜雪兒就頻繁地和丈夫一起出現在鏡頭前,當歐巴馬為推進醫療改革,卻遭到抵制而苦惱不已時,蜜雪兒適時走到白宮的演講臺前,為國人進行了一場近半個小時的演說。她以一個母親的身分說明擴大醫療保險範圍的重要性,贏得了相當多女性國民的支持。
這樣軟性卻有效的手段,被譽為「陰柔外交」。
而除了利益的分配與周旋外,外交史上也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二戰時期,被譽為「日本辛德勒」的日本外交官杉原千畝,就因為外交官的身分,拯救了數千條猶太人的性命。
西元1939年,納粹入侵波蘭後,許多波蘭猶太人逃到鄰近的立陶宛避難,然而,希特勒的軍隊正快速西移逼近,這些猶太人要活下去,只有一條路:穿越西伯利亞,前往蘇聯。然而沒有第三國的入境準許,蘇聯是不會讓他們過境的。
當時,駐任立陶宛的日本領事館的大使,杉原千畝(Chiune Sugihara)所核發的簽證,成了他們生存下來的最後希望。
儘管遭到東京外務省的反對,杉原千畝依然秉持著人道精神,每天發放300個簽證給猶太難民,這是以前一個月所發放的簽證總數。甚至直到東京指示杉原離開立陶宛,遷往柏林時,他還不斷在駛離中的火車上核發簽證,並丟出窗口給猶太難民。最後總計約發出了6000多張救命的簽證。
事後,當杉原千畝被問及,為何要違抗政府的命令時,他回答道:「我也許不應該違抗我的政府,但如果不這樣做,我就等於是在違抗上帝。」
杉原感人的故事,也為外交總是關乎利益分配的核心上,增添了一抹溫暖。
外交,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好。
在這本書裡,我精選了100個古今中外的外交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有人性、有技巧、有籌碼、有取捨、有攻防、有布局,當然也少不了有趣有料,讓你拍案叫絕的外交戲碼;也有賺人熱淚,引人深思的歷史對話。思考越深,可以得到越多的東西。
這是關於外交的故事,也是你和我的故事,希望透過這些外交的故事,我們可以增進自己的視野,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累積了人生的智慧。
編輯序:由對抗走向對話
什麼是外交呢?
簡單來說,外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外交行為。
外交(Diplomacy)一詞,源自古希臘文的(diploma),它原指摺疊的文件,用以證明持有人的身份,以及所賦予的通行和其他的權利,現在則衍伸為我們所熟知的外交概念,也就是──國與國之間,透過領導人、外交官或外交機構等,進行談判、溝通、協商,以達到維繫和平、滿足彼此文化經濟貿易需求,或解決戰爭問題等的過程。
有一句話,精準道出了外交的精髓──「外交,就是由對抗走向對話。」
我們身處在這小小的地...
目錄
的一章 外交的歷史起源
第一章 古今中外的外交策略
第二章 多種多樣的外交糾紛
第四章 風雲人物的外交軼事
的一章 外交的歷史起源
第一章 古今中外的外交策略
第二章 多種多樣的外交糾紛
第四章 風雲人物的外交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