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認識西方、了解中國、知己知彼、搶建文化中國
今日的世界文明,包括:汽車、飛機、電燈、法律、哲學,絕多都是從前西方帝國主義者,英美、荷蘭、法國、德國所打造。這些文明成就都是靠其知識份子所創造的成果。西方就是靠「知識」而壯大,快速超越各大文明古國。
自十五世紀起,西方的文藝復興及理性啟蒙以來,中國正是明清封關自閉的時代。即使辛亥革命後,除了民國初期,曾有短暫的對外開放之外,自二次大戰後,海峽兩岸皆復歸嚴厲的封閉狀態。直到1980 年代,兩岸分別實行改革開放及解嚴政策後,兩岸的民眾與知識階層才有機會接觸西方文物。但是歷經長期的封閉與僵化的教條灌輸後,除了少數了解西方的學者外,多數知識階層及一般大眾對西方文化及國際社會的認知,普遍不夠充足,一知半解,甚至極多誤解。隨手列舉兩則台灣所發生的事件如下,即可知其概況:
台灣一所高中師生不知世局輕重,竟以納粹德國軍禮為表演主題,立即引起德國、以色列的嚴重抗議。
台灣學生包圍政府機構,宣稱是依據西方「公民不服從」的自由崇高理念。令人驚奇的是抗議者或任何學者,都沒說出到底是哪位西方大哲說過這句名言。(請參閱本書附錄七,哪位西方思想家說過「公民不服從」?)
這些事件顯示,久處封閉狀態的官民與西方世界的隔閡,既不熟悉其歷史及文化,卻偏愛以西方為本,言必稱西方,誤知誤判而不察。這些現象都是自清末起,中國面對西方的優勢文化,失去了自信、自尊,並迷失了自我。盲目仿習西方文物已成常態,令人感慨。
西方很多文物確實值得中國學習,卻不應盲目仿習。中國文化下的人,實應依據自身背景及條件而有所取捨,或輕重緩急而依序進行。問題是:如何分辨及取捨?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認識西方的歷史文化,才會有足夠的判斷能力。這也是中國古訓「知己知彼」的真意。唯想要「知彼」,這對中國文化下的人來說,有先天性的障礙,猶如一座文化高牆,分隔中、西,難以跨越。僅列舉數項文化障礙如下:
中國從本質到外表,包括:語文、信仰、思想、觀念,甚至飲食,都與西方有極大的差異。兩者差異就像「豆腐」與「Cheese」,截然不同,雙方沒有交集。光是這個文化鴻溝,就難以順利接軌。
中國文化下的學者,自古迄今,向來沒有涉入宗教神學。而西方的文化根源,卻是神性的基督教義。很多學術、藝術都源自基督教或與基督教是共生關係。因此,很多不熟悉基督教文化的中國學者,若直接去研習西方的藝文、學術時,頗似外國學者不知孔孟,就直接研究宋朝的程朱理學。
——中國自清末起,驚訝於西方的船堅炮利,造成中國社會及教育界普遍重視理工、科技,卻疏忽文法及社會科學,更別提那些玩物喪志的藝術、音樂、體育了。在此背景下,一般人對西方的歷史文化相當生疏,甚至沒有了解的興趣,致誤解多於了解。
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與隔閡,中國文化下的人,並不容易了解西方文物。這猶如一位慣用中國白酒、黃酒的人,想要廣為享用各地美酒,但進入西方酒店,面對琳瑯滿目的洋酒,真不知如何著手。作者本人曾在2012 年編著《基督教及西方發展史與中國》(簡名《基督簡史》),介紹基督教與西方的共生關係史。因立場中立而公平,解說詳實,獲得很多讀者的讚賞。但還有進一步的資料未能編入。這些資料除了在網路上零星談論外,一直封存於書房及腦海中。前幾年退休後,決定將這些資料重新整理,把西方文化的特質編撰成書,以便有意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可藉此簡明管道,認識西方文化的精要,達成知己知彼的目的。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與西方人接觸交流、「短兵相接」的情況也愈來愈多,國際化、地球村已是必然現象。因此更有必要深入認識西方。總不能單靠報章、新聞、網路,甚至好萊塢電影,就足以認識西方了吧!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篇是主要部分,說明西方快速成長簡史及其特色文化。先介紹西方從基督教的開化,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理性啟蒙的發達簡史。然後介紹西方耀眼的藝術發展,包括:繪畫、建築及 雕刻,以及瓷器快速超越中國的簡史。其次說明西方從宗教律法(The Law)演進至法律的情況,以及西方商業、自治社會的特色。本書還特別闡述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注重基督教義中的律法道德,培養出自律、守法、自重尊人的社會生活習性,這才是西方能夠法治,以及法律足以自行的基礎。
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確實是文明進步的成就。唯眾多東方及亞非國人,大多未能深入了解西方、也不查驗自己體質,就冒然將西方文物移植國內。這正如遠望青山,只見一片青翠綠葉,卻不知其根深桿粗。這些國家只顧著把綠葉引入國內,結果自是逾淮而為枳,形成浮萍,無根又無桿。這些浮萍中,最大的一片就是「民主選舉」了。為了說明這些情況,特為介紹同為基督教、讀同樣經書起家的東方國家,希臘、烏克蘭、俄羅斯,這些東方國人由於缺乏西方人的教化與歷練,競相仿習西方外表的「民主選舉」,卻毫無底蘊,終導致國疲民困的窘境。
第二部分則論及中國與西方文化的關係,包括:中國明、清兩朝讀書人的境遇,特藉清未的陳寶琛、鄭孝胥,明朝的歸有光、湯顯祖這些著名的讀書人做為實例,再與西方知識份子的機遇做個比較。此外,西方經常評論中國,應該速行民主。唯西方人是經過數百年自治、法治的歷練才有今日,中國從未具有相類似的經驗,是否足以速行「民主」?這已不是見人見智的問題,應屬實事求是的現實問題,本書亦舉實例加以說明。
第三部分是將前兩部分有關的補充資料,悉數放在附錄,以利讀者參考。例如:將新約、舊約中的律法(The Law)分類列出;並把中國四書及一小部分回教的可蘭經文列出。這用以說明各種國族的文化中,都有相同的道德訓示,但問題的重點僅在於:有沒有當作一回事來「實行」而已。
本書盡可能以客觀的立場,依據事實做出論述。這意思是說本書超越政治、黨派、宗教、地域、種族、宿敵、盟友、……等思維,只期望中國文化下的人,在可見的未來,也能在世界舞台上一展才智,創出成就。簡言之,就是期望有朝一日,中國的「湯顯祖」、「陳寶琛」都能有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的成就。西方優勢文化是由知識份子打造而出,中國文化同樣自是須由各界的知識份子不斷脫穎而出,以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風潮向前推進。在今日西方強勢文化籠罩的世界裡,搶建一個 文化中國或文明大國,已刻不容緩。為達此境界,不能光靠高談空想,而在於一個「行」字而已。但在任何行動之前,都先要知己知彼,肯於謙沖自牧,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本書並非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編列,而是按各類主題,如:文藝復興、西方的繪畫、商業自治等題目,分別做出論述。為讓讀者可直接閱讀某些主題,各篇章盡可能做出獨立的論述。因此,有些事因難免再度引述,以減少讀者翻查的時間。在編寫時,已盡量設法減少重覆部分,唯如仍有這種感覺,尚請見諒。
本書內容並不深奧、更非獨聞密錄,其內容都可在美國的圖書館、學校的書本、書局、百科全書之中見到。只是書中所說的一些事,與中國的課本、書籍,以及一般認知不盡相同。但這並無大礙,大家更可藉此機會研習歷史事實、追尋知識,還可從辯證中尋到真理。在國際旅遊、貿易、學術交流繁盛的今日,應在事先了解對方、認識對手,才是參與國際事務的正途。希望這本書對想要立足國際、了解西方文化的人,能提供實質上的助益。
王鈞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