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浪漫時期,直到現代;
隨著50種樂器,以及眾多演奏、作曲名家及歷代樂迷,一起走過精彩無比的西洋音樂史。
- 超過250幅精緻繪圖、史實照片與樂器構造圖解;
- 14萬字音樂與樂器相輔相成,改變彼此的故事;
- 從體鳴、膜鳴、弦鳴與氣鳴等四大樂器,記錄音樂如何在時間裡流轉;
- 由魯特琴開始、合成器收尾,宛如身歷兩千年的演奏會,聆聽音樂的演化。
當演奏家碰上陌生的樂器,他們會不斷鍛鍊表現技巧、找尋各種駕馭方法;當作曲家遇見風格迥異的樂器與演奏家,他們會激發出更多靈感與表現慾望;而樂器則在音樂家的要求下,不斷相互影響、演變與創新;聽眾則因此可以豎起耳朵,共同參與這場至今不輟的進化過程。閱讀本書就像出席一場由西元前五百年揭幕的交響樂盛會,看到堪稱西洋古典音樂核心、最廣為人知的弦樂器小提琴,歷經多次進化、在貝多芬筆下產生定義革變的鋼琴,完全展現領導權力與發揮樂曲詮釋風格的指揮棒,甚至徹底改變音樂欣賞方式、掀起樂壇巨大革新的麥克風……等或熟悉或從未聽聞的樂器一一登場,與樂器製造者、知名作曲家與演奏大師共同演出直達人心的文明聲響。
人聲是音樂的起點,樂器則是音樂的延伸。讀過此書,你會發現:原來樂器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演進史!
──古典音樂評論人 呂岱衛
雖從改變音樂史的50件樂器出發,縱向有樂器發展、進化,橫向搭配音樂創作的風格演變,實是人文與科學的全面觀察。
──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 邱瑗
作者簡介:
菲利浦‧威爾金森Philip Wilkinson
本書作者是一位橫跨多項領域的自由撰稿者與作家,在歷史、建築與音樂方面的著作尤其豐富。作者擁有英語系榮譽學位,並在多家出版社擔任編輯委員。
譯者簡介:
殷德倫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畢業。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特約撰述,專事音樂文字工作。譯有《尖叫街13/龍之火焰》、《藍瓶子咖啡》,參與翻譯《杜普蕾的愛恨生死》等書。
作者序
前言
從蛇形號到合成器,從鋼琴到短笛,西方音樂有各式各樣樂器可供運用。這些樂器多數擁有連續且漫長的演化歷史──音樂也隨著演化歷程而變化。本書的50種樂器的故事,年代跨越中世紀至今日,述說它們的發展與對西方音樂的影響。
演奏家、樂器與作曲家
音樂家和樂器製造者之間一向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工匠一直以來都是應音樂家的要求製造更新、更好的樂器。當演奏家碰上陌生的樂器時,他們會不斷鍛鍊技巧或找尋不同方法來駕馭;作曲家則在最新的樂器與演奏家的能力中找尋新的表達力量,這股力量激勵他們以與眾不同且令人振奮的方式創作。
關於小提琴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十八世紀早期身居於克雷莫納(Cremona)、威尼斯與義大利其他城市的偉大小提琴製造家,讓義大利當時整個世代才華橫溢的傑出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盛極一時,如柯雷里(Corelli)和韋瓦第(Vivaldi),更讓小提琴幾乎主導了巴洛克(Baroque)晚期的音樂界。後起的小提琴製造家,部分受到演奏名家非凡的精湛技巧激勵,部分則是受到來自管弦樂團編制擴大因應更大音量的需求驅使,逐漸改良設計,以製造較大的聲響。此發展亦使十九世紀演奏大師,如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令人驚嘆的表現成為可能。音量變大的小提琴,也讓布拉姆斯(Brahms)和孟德爾頌(Mendelssohn)等十九世紀作曲家如虎添翼,寫下專為此樂器打造的優秀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s)。從單簧管到鋼琴等擁有悠久歷史的樂器,同樣發揮類似的影響力。
求變的原由
幾世紀以來,樂器因各式原因歷經多方演進。求變的原因可能來自技術發展,如銅管樂器的活塞;進一步協助演奏者,如幫助大提琴家將樂器固定的尾針(end pin,或稱琴腳);偉大發明者或工匠的發明,如薩氏管或稱薩克斯風(saxophone);或應作曲家需求,如華格納(Wagner)為其歌劇樂團委製的特製低音號等。
求變的主要因素之一純粹是音樂或文化的潮流使然。當某位重要音樂家或贊助者抓住某個想法,想法會開始發酵傳播,流行開來。十七、十八世紀法國宮廷裡的小提琴合奏團展現弦樂器群多聲部合奏的巨大可能性。由偉大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如貝多芬(Beethoven)等人,提倡的新式鋼琴的設計也發揮高度影響力。部分如豎琴的樂器在十九世紀的改良也使其人氣逐漸攀升。
樂器及其家族
本書焦點鎖定介紹古典音樂的管弦樂團,連同偶爾出現在樂團或樂團周邊的樂器,如鋼琴與吉他等。每種樂器標記的關鍵時間,可能是發明年代、取得重大進展的年代,或開始發揮重大影響力的時刻。
樂器型態的分類則根據二十世紀初期德國學者霍倫伯斯特(Erich Mortiz von Hornbostel)與庫特‧薩克斯(Curt Sachs)設計的分類體系。此分類體系依樂器發聲方式,將多數樂器分成以下幾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弦鳴樂器、氣鳴樂器。體鳴樂器是在樂器整體發生振動時製造聲響,如鑼與管鐘。膜鳴樂器則是利用膜振動,如鼓。弦鳴樂器藉由弦的振動,如小提琴、吉他與鋼琴。氣鳴樂器都是藉氣流發聲,如雙簧管、長笛、法國號與管風琴。
另一種樂器分類方式是按照它們在管弦樂團的分部歸類:弦樂部、木管部、銅管部、打擊樂部(本書也以此歸類)。再次強調,此體系以樂器發聲方式為基礎建立。例如,銅管樂器歸類為銅管部,並非因製作材料,而是依據由吹奏者雙唇的振動而發聲的原理而分類。
樂器及其時代
所有樂器都有一段漫長的歷史,本書即是以音樂史為背景,敘述它們從中世紀延伸到現今的故事。過程中,本書使用音樂世界普遍使用的標準術語,描述橫跨中世紀到現代的重要階段。
中世紀時期(約西元500∼1400年)是個浩瀚的時代,期間記譜法有所演進,樂器則是慶典場合提供娛樂,以及舞蹈與歌唱的伴奏。聲樂在教會儀式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僅有單旋律線的聖歌(chant,又稱素歌)發展成為多聲部(多聲部意指由不同聲部混合,從而營造不同和聲種類的複雜音樂)的過程,對其後西方音樂歷史影響甚鉅。中世紀的樂器包含許多今日樂器的前身。從如魯特琴(lute)和豎琴的撥弦樂器,到像是小里拉琴(lyra)和民間提琴(fiddle,又稱提琴)的弓弦樂器,後者是小提琴的前身,另外還有從類似長笛的木管到長號的祖先薩克巴長號(sackbut),皆是如此。此時期也可見到最早的鍵盤樂器亦即管風琴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史上通常指西元1400∼1600年),音樂擺脫了中世紀教會音樂的成規。調性(tonality)的概念──根據某個特定曲調寫作音樂──成為最重要的原則,直到二十世紀皆然。同時,音樂的表達也越來越傾向條理分明。這段時期既是聲樂的全盛期,也是器樂繁盛的時代。音樂家集結成群在樂隊合奏,同類樂器的合奏(consort)也越來越普遍,樂器也跟著發展。無鍵小號(valveless trumpet)、木製短號/郵號(wooden cornet)和薩克巴長號(sackbut)主導了整個銅管樂器界;弓弦樂器廣受當時人們歡迎,特別是古提琴;簧樂器(reed instrument)也很常見,如現代木管樂器前身的蕭姆管(shawm)。此外,大鍵琴(harpsichord)確立了器樂演奏領域的主導地位──它將延續至下一個時期: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約西元1600∼1750年)產生了裝飾極盡華麗的音樂作品,也建立起幾個主要音樂形式,如協奏曲、奏鳴曲和歌劇。這是偉大作曲家輩出的時代,有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巴赫(Bach)、韓德爾(Handel)與韋瓦第等人。這段時期見證了弦樂器(特別是小提琴)成為管弦樂團中流砥柱的過程,還有木管樂器的改良,如長笛、雙簧管與低音管,於是弦樂器加上木管樂器組成的管弦樂團成為常態。大鍵琴不僅是獨奏樂器(譯注:獨奏樂器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表現力幅度夠大)同時也在樂團保留了一席地位,然而此時期後半葉,鋼琴開始崛起,作曲家受此激勵創作出越來越具表現力的鍵盤音樂。
到了古典時期(約西元1750∼1820年),作曲家如海頓(Haydn)、莫札特(Mozart)和貝多芬持續致力寫作交響曲、協奏曲等管弦樂作品,這時的管弦樂團編制有弦樂群、法國號、雙簧管和低音號。他們常額外用上單簧管、小號和長號等管樂器,並進一步納入打擊樂器,加入大鼓、三角鐵和鈸,特別是希望營造異國音樂效果時。古典時期的作曲家也是最先致力徹底開發鋼琴表現力的音樂家,鋼琴在此時期快速崛起。
對浪漫時期(約西元1820∼1910年)的作曲家而言,鋼琴也是重要的樂器。作曲家試圖將管弦樂團的力量與發揮場域進一步擴展。他們逐漸重用銅管樂器,銅管樂器在浪漫時期上半葉引進活塞裝置,使吹奏變得容易許多。作曲家也加入許多嶄新的樂器,尤其是銅管部的低音號。琳琅滿目的樂器讓各種各樣的音色眾「聲」喧嘩。從白遼士(Berlioz)到華格納,為這些樂器開拓了各種新寫作方式,擴大了管弦樂團的編制,讓音樂幡然改觀。
故事待續
現代音樂(西元1910年至今)經歷觀念擴張和劇變,以及技術革新。古典音樂的作曲家繼續拓展音色與音響的範圍,聲響或可由傳統樂器發出,但部分聲響效果也用上了電子樂器,從早期具有獨特音色的電音琴,到(至少在理論上)可以製造各式聲音的合成器,都是例子。作曲家可取得的樂器種類與聲響的型態,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並未更加多樣,然而音樂風格卻極其豐富。從事表演人數的龐大,以及透過錄音與網際網路取得音樂作品的便利,都意味這是一段空前且絕佳的時代,去聆賞既廣泛又多樣的西方音樂,或體驗各式各樣改變音樂史,進而改變人生的樂器。
前言
從蛇形號到合成器,從鋼琴到短笛,西方音樂有各式各樣樂器可供運用。這些樂器多數擁有連續且漫長的演化歷史──音樂也隨著演化歷程而變化。本書的50種樂器的故事,年代跨越中世紀至今日,述說它們的發展與對西方音樂的影響。
演奏家、樂器與作曲家
音樂家和樂器製造者之間一向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工匠一直以來都是應音樂家的要求製造更新、更好的樂器。當演奏家碰上陌生的樂器時,他們會不斷鍛鍊技巧或找尋不同方法來駕馭;作曲家則在最新的樂器與演奏家的能力中找尋新的表達力量,這股力量激勵他們以與眾不同且令人振奮的方式創...
目錄
前言6
魯特琴 Lute 10
管風琴 Organ 14
吉他 Guitar 20
大鍵琴 Harpsichord 24
蛇形號 Serpent 30
長號 Trombone 32
小提琴 Violin 38
雙簧管 Oboe 46
低音管 Bassoon 52
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58
鈸 Cymbals 64
大提琴 Cello 68
單簧管 Clarinet 74
鋼琴 Piano 80
小號 Trumpet 88
倍低音管 Contrabassoon 94
長笛 Flute 98
英國管 English Horn 104
短笛 Piccolo 108
玻璃琴 Glass Armonica 112
小鼓 Snare Drum 114
法國號 French Horn 116
中提琴 Viola 122
巴里東琴 Baryton 128
鈴鼓 Tambourine 130
次中音鼓 Tenor Drum 132
鐘琴 Glockenspiel 134
鑼 Tam-tam 136
豎琴 Harp 138
定音鼓 Timpani 144
大鼓 Bass Drum 150
指揮棒 Baton 154
短號 Cornet 162
富魯格號 Flugel horn 166
低音號 Tuba 168
低音單簧管 Bass Clarinet 174
簧風琴 Harmonium 176
響板 Castanets 178
薩氏管 Saxophone 180
三角鐵 Triangle 186
木琴 Xylophone 188
華格納號 Wagner Tuba 192
管鐘 Chimes 194
鋼片琴 Celesta 196
黑克爾雙簧管Heckelphone 198
顫音琴 Vibraphone 200
木魚 Wood Block 202
麥克風 Microphone 204
電音琴 Ondes Martenot 210
合成器 Synthesizer 214
延伸閱讀 218
中英對照 220
圖片版權 224
前言6
魯特琴 Lute 10
管風琴 Organ 14
吉他 Guitar 20
大鍵琴 Harpsichord 24
蛇形號 Serpent 30
長號 Trombone 32
小提琴 Violin 38
雙簧管 Oboe 46
低音管 Bassoon 52
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58
鈸 Cymbals 64
大提琴 Cello 68
單簧管 Clarinet 74
鋼琴 Piano 80
小號 Trumpet 88
倍低音管 Contrabassoon 94
長笛 Flute 98
英國管 English Horn 104
短笛 Piccolo 108
玻璃琴 Glass Armonica 112
小鼓 Snare Drum 114
法國號 French Horn 116
中提琴 Viola 122
巴里東琴 Baryton 128
鈴鼓 Tambourine 13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