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翼下之風 和風吹起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簡靜慧
Blooming where God has Planted you,在神安置你的地方開花,一首英文短詩,日本的渡邊和子修女解讀為:在落地之處開花,並以笑臉迎人,讓週遭的人獲得幸福。現在我也以此來讚嘆這些來自遠方的瑞士人。
一九四九年,一群瑞士籍的白冷外方傳教會神職人員,被中共逐出東北,他們選擇來到台灣貧瘠偏僻的東海岸落地生根,在那落地開花結果。就像當年在白冷城誕生的嬰兒一般,他們追求謙遜簡單,放棄自己的習俗文化融入當地,說原住民語穿原住民服。他們半世紀為台東的付出,讓台東的原住民得到幸福,也讓我們學習到「幸福」的真義,喚起大家回歸本土,享受自然的單純之樂!
這群當年才三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如今若不是凋零,或已白髮龍鐘,幾位少數依然健在的人,縱使傳教事業今非昔比,卻沒有絲毫老態,精神奕奕的仍在做他們該做、能做的事。而那些逝去的人,大多長眠於此,被迎入祖墳,化入山林,活在人們的腦海裡,不斷的被傳述著......。小五(范毅舜)用影像、用文字,細膩的敘述刻畫每一位修道人的音容、個性、特質、專長、喜好。更用他的生命去感受、去體會,寫(拍攝)出這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是天使故事再現,讓福音傳佈人間。
二○一三年的年初,小五帶著我及一群好友去台灣東海岸,參觀「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在此地建造的教堂學校,當然包括最夯的公東高工及教堂。拜訪幾位碩果僅存,還在白冷教會服務的神父、修士,及修道人在此長眠的墓園,也到台東馬蘭天主堂,參加魏主安神父主持的彌撒。魏神父今年已八十多高齡,每週還跑三、四趟原住民部落山區做彌撒。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具體反映出他們奉獻的精神:
「......我們住的地方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吃不飽也穿不暖。但這兒的人很窮,很多人沒有鞋穿,相較之下,我們一些小小的犧牲刻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雖然如此,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呀!但這個調皮的念頭,還不足以成為『距離』的對比啊!親愛的媽媽......」
當年才三十出頭的魏神父想念巧克力咖啡,更想念媽媽,但比不上他的天主對他的號召呼喚,他要為神奉獻為子民服務。小五會拍照、能寫會說,更愛唱歌,在公東教堂小五為大家導覽,講錫質平神父的故事,唱起他最愛的「翼下之風」:
他所有的榮耀與動力,全來自能讓他展翅高飛的和風,
而那讓他翱翔天際的和風,就是那群光芒已被他獨佔,
總在他背後默默支持他的人們。
這本坦率、真誠、樸素的書寫,以及質樸風霜的修道人面容,觸動你我,感動萬千,是最深沉的心靈交會,值得你我一讀再讀!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日 於淡水
推薦序(二)——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記憶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認識小五(范毅舜)是從《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開始的。閱讀這本書之後,我深受書中故事感動,主動打電話邀約小五,與他做更深入的認識。而且我覺得這真的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所以也主動買書送給周遭的朋友。
其實,《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剛出的時候(二○○八年初版),那時我的花東計畫正好開始,這本書幫助我真正瞭解花東,書中神父們的事蹟也撼動了我,變成我演講時常會引述的故事,就連書中那篇〈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也常常是我在演講時會默念出來的一段文字。
當時,這些白冷會的神父、修士們從遙遠的、世界的另一端,來到台灣最貧瘠、偏僻的台東,幫助在當時被大家所忽略的原住民。他們設醫院、學校、教堂,甚至將蘭嶼的孩子帶到本島受教育。有「蘭嶼之父」之稱的紀守常神父,一九七○年過世至今,已四十多年,但依然受到當地人們的懷念,他們總是說「我們蘭嶼的第一位校長、老師、公務員,甚至警察,都是神父們培養出來的」。神父們用宗教安撫了原住民們的心靈,更以實質的力量,不管是教育、醫療,甚至是物資、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與未來的命運。這是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記憶。
我也去長濱拜訪了吳若石神父,他的腳底按摩現在已是世界聞名,但吳神父依然謙卑的待在偏遠的長濱教堂持續為教友們服務,做著他應該做的事情。不管是書中的故事,或是我看到的一切,都讓我重新體悟到宗教對社會的影響。
書中有一段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老蘇(蘇雲望)神父在二次大戰前夕,要從法國馬賽港登船前往中國時,他的父親深情地對他說:「孩子,我們天堂見了!」對於一位父親來說,摯愛的孩子隻身到遙遠、危險的東方,並且為主奉獻,這種割捨需要多麼偉大的情操與胸襟,真的讓我感佩。
我每每到花東的教堂,看的不是硬體的教堂或設備,而是教堂背後的故事。例如位於公東高工內的美麗教堂,這座公東的教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座「清水模」建築,最特別的是它位於學生宿舍的最頂層。我看著這座教堂,只想著在當時匱乏的年代,四周都是稻田,神父們是如何以最原始的手工與人力施工,並以這樣偉大的建築獻給台東。
說到公東高工,不得不提到創辦人──錫質平神父,錫神父以有限的資源創辦了結合宗教及瑞士職工教育特色的公東高工,他一心只想著如何幫助這些偏鄉的孩子,期待他們習得一技之長,未來可以自力更生。為了給這些孩子最好的教育,他遠從歐洲聘請學有專精的年輕技工,將西方的優勢,如木工、機械等帶到公東高工。這些孩子也不負所望,到西部就業後果然大放異彩、功成名就。
物換星移,我現在努力在花東做的事情,正是跟隨著神父們當年的腳步,我與神父們的理念、動機與目的是一樣的,只是我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詮釋。當初錫神父是希望孩子們可以離家創造機會,而我則是希望離鄉的遊子們可以回家製造機會。
台灣最近發生了一些駭人的事件,讓我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些憂心,現在的年輕人整天沉迷於網路的虛幻世界,這些孩子群聚在一起,沒有正向的力量、心靈的導師,很容易對現實世界產生不滿,甚至仇恨。我覺得《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就是相當好的正面教材,神父們的精神與故事,具有領航的力量,可以讓人們重新找回自我,目前台灣的社會正需要這樣的故事與力量。
再回頭說說小五,小五有一種藝術家的個性及非常敏銳的心靈,他不輕易妥協,對品質要求很高,我很欣賞這類型的人,這是一種典型的藝術家特質。他在書中很坦然的分享了個人與神父之間的情誼及非常私密的內心世界,坦白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他的坦白與分享,間接鼓勵了更多的人勇於做真實的自己。我欣賞他的誠實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