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我行故我攝
我行故我攝這集主要是筆者在國外旅遊時的一些照片,多數是坐郵輪旅遊,連那些港口都不記得,好在筆者寫的是「非遊記」,多數攝取的是一些人文景象,細節就不是那麼重要。攝影的光線,色彩及構圖三要素中,旅遊攝影,尤其是郵輪旅遊,對光線的要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只能在色彩及構圖上力求表現,這對人文攝影而言,更加添許多的難度。
筆者現想就對旅遊攝影而言,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與運用的技巧:1. 隔窗春色最惱人:在任何車行的旅途上,看到窗外的景色如此秀麗,應該爭取將所有隔窗風景都作為攝取的目標。2. 與時俱進:指按照交通工具的速度,調整快門的速度,以獲取窗外的景色。依照車輛的種類及速度的不同,攝影快門的速度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3. 人生百態,自然為美:攝取物件的選擇,儘量以能反映當地與當時的人民及遊客的生活形態為主,力求自然。4.遊走四方與守株待兔:旅遊時為取得制高點,得到最佳的攝影角度,有時不得不奮力疾走,即使是街拍,也需要瀏覽四方,看看有沒有好的建築,街招,廣告作為攝影背景,再結合行人動態,進行創作。
當然文中討論最多的還是筆者看到的一些景象,常生出許多感觸,不免形之于文,至於見仁見智,就留待讀者諸君的裁奪了。
作者簡介
張滌生
祖籍江蘇,1941年生於貴州,幼時流離于湖南,南京,武漢等地,1949年隨父母遷居臺灣,並在當地女師附小、師大附中及成功大學完成學業。1970年赴美,在德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在休士頓大學繼續攻讀博士。
先後在休士頓之顧問工程公司及休士頓市政府任專案經理,主管環境工程之設計施工事項。自1985年起,曾接受聯合國委派,多次以顧問身份到中國從事講座,工程諮詢等事宜。2003年遷居上海。
2000年六十歲時開始寫作,著有小說:張三小傳,異鄉的故事,六個女人在紐約(簡體版,繁體版),哥兒們(簡體版,繁體版)。雜文:歸人隨筆,不是東西集。詩集:蒲扇茶香集(古詩),隨緣心語(現代詩)。另有「待賈軒夜話」,「談古拾遺」等數十篇雜文散見於報章雜誌。
六十五歲始習攝影,曾在美國休士頓、臺北爵士畫廊、上海長寧民俗文化館及天馬高爾夫球場舉行攝影個展,也曾經被邀在上海展覽館舉行之科學與藝術展覽會中參展,並獲最具創意獎。
七十歲時,將「異鄉的故事」中之「承諾」一文,改編成電影劇本「梧桐樹下遇見愛情」,已得廣電總局批復獲准,正籌拍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