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是筆者針對吾師楊懋春教授壯年時撰寫的A Chinese Village (《一個中國的農村》)名著,及晚年寫的遺作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中國之社會結構》)兩書逐章閱讀後,筆記內容要點,寫成中文,也當為心得,傳遞給有興趣的人參考分享。楊教授出身農家,一生當為學者,這兩本好書是他等身著作中的一部分,都用英文寫成。本書筆者考量大家都很忙碌,沒太多時間閱讀厚重的原著,若需查閱字典,也可能嫌煩,我乃不厭費點氣力,將其要義,摘要並寫成中文,分享讀者。我感讀書對人有益,讀師長或熟人寫的好書尤其彌足珍貴。讀書經過記要與整理心得有助清晰理解。每章摘要在千字上下,全長共約八萬字。我將重點放在識其要義,想欣賞其文字風采者,敬請直接閱讀原文。
我樂意合併介紹這兩書,固有因為師生情誼,藉閱讀及摘錄著作要義而了解師風,認識師範。也因兩書內容實在值得認識中文者閱讀。有意深知者可當為學問品味,無特殊學術取向與目的者,則可當成普通常識加以理解。《一個中國的農村》一書是楊懋春教授在1945年前後獲威京基金(Wiking Fund)贊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時,於1945年9月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初版,同年11月再版,後在1947年三版,1950年四版,1959年五版,以後陸續再版。全書共含十七章,書目包含村子的座落、人民、農業、生活水準、家庭的成分、家庭內部關係、家庭為經濟團體、家庭為初級禮儀團體、婚姻、孩子的訓練、一個家庭的起落、村子的組織、村中的領袖、村子與外地關係、村中一個男孩的故事、村子的明日,外加農具發展及家族名詞的實際應用兩篇附錄,長達275頁,是一本暢銷的名著。雖然初版時間距今已久遠,且作者本人離開世間也已近三十年,但好書如陳酒,好酒越久越香,好書越久也越能經得起考驗,而越有價值,越值得一讀。這書所寫的是在民國初年中國北方山東的一個農村,與臺灣早期的農村也有甚多相同之處,出生並生長在臺灣農村較上年紀的人不會陌生,讀之不難觸類旁通,也能共鳴。當今多數與農村有根源的臺灣年輕人,也必能藉以了解與感受自己的根源。至於來自中國或身在中國的人,讀之就更能有切身之感了。
《中國之社會結構》一書是楊懋春教授於1978年任職臺灣大學教職期間撰寫,由環球書社出版的英文書。撰寫的旨趣是供西方學生及一般民眾能從歷史脈絡有系統了解中國社會架構與制度。這書使用通俗性大眾化但不失科學的寫法,先陳述建立社會結構的單位及其連結關係,這些單位包括家庭、氏族、村落社區、小村群、鄉鎮街、城市。進而論述皇權帝國時期的社會階級架構及其間的通路與隔閡。最後部分論及民國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遷,涵蓋政治軍事權力、知識青年運動、農工商地位與力量、以及社會態度及物質生活的變遷等。全書長達513頁,敘述詳實,文字流暢。我讀過此書,既能客觀了解中國社會,也能深刻認識中國歷史,讀後再經記述要義,整理心得,更有助清晰理解內容。
楊懋春教授是我在大學時受教過的老師,也是我在國內就讀研究所時的指導教授,又是我在臺大任教時的系主任,我當過他的助教與助理,以及部屬同僚,抄寫過不少他寫的文稿,一生追隨他求學、學習教書、研究學問共約二十餘年,恩師的情誼深厚,他的書對我而言是為熟人之書,閱讀起來也就更覺得有趣與可貴。他寫的這兩冊好書第一冊是寫他自己的村子,以局內人對村子透徹的了解寫來得心應手,以其深厚社會學及文化學的學養,加上其對英文寫作造詣之好比一般英美學人都有過之無不及的能力,難怪書出版兩個月就再版,是名副其實的名著。第二冊是他在晚年時的遺著,這時他的學問與寫作都爐火純青,其論述跨越中國數千年歷史上的許多社會理念與現象,涵蓋許多面向的社會學概念與議題,是一本博大精深的難得好書,後人若未能讀到不無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