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剛開始見到喇嘛梭巴仁波切,有次是他在一九八五年參訪香港的時候。他預定有五天晚上會開示菩提道次第(lam-rim),請法單位請他也傳無上瑜伽灌頂(Highest Yoga Tantra initiation),他答應在第一天晚上說法結束後傳灌頂。當時我初學佛法,差不多要開始傳灌頂時便先走一步。隔天有人告訴我,沒有傳灌頂,而是更多菩提道次第的開示。就這樣,整個禮拜要接受灌頂的人每天離開中心的時間,剛好趕上快速吃早餐、上班,然後晚上再回中心,也是聽更多的菩提道次第。最後一天要結束時,仁波切終於要傳灌頂,灌頂前他向大家道歉,他說:「你們要做的事是接灌頂,我要做的事是講菩提道次第。」
「道次第」(Lam-rim)這個藏文詞彙,指通往成佛的漸次道路(graduated path to enlightenment),其為佛教根基。它是佛陀(the Buddha)的教法,以及繼佛陀之後的偉大祖師所說教法的系統性彙整,其具連貫性且易依循,且「道次第」之美在其邏輯。每個人都想獲得徹底、圓滿的快樂,不論是否將這種徹底、圓滿快樂狀態稱作成佛(enlightenment),我們卻是動彈不得。「道次第」切確告訴我們該做什麼,鋪展循次漸進的指引,帶領我們由現狀做為起點至到想到達的目的地。
西元十一世紀,藏王菩提光邀請來自超戒寺、名聞遐邇的印度學者及瑜伽士(yogi)——阿底峽尊者(Atisha),到西藏協助復興佛教。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後,國王對其解釋佛法在西藏已徹底墮落,請求尊者不要傳高深教法,而是傳基礎佛法;尊者給予的教法要能涵攝整個成佛之道,讓「沒開化」的藏人較易修行。於是阿底峽尊者寫下《道炬論》,這是篇要獲得佛果(buddhahood)所需修行次第的所有佛法之濃縮短文。
此後出現許多其他重要的道次第論典,特別是在第十四世紀由宗喀巴大師(Lama Tsongkhapa)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Lam-rim Chen-mo),這本論著至今仍是菩提道次第的經典之作。一九二一年,帕繃喀大師(Pabongka Rinpoche)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內容,後來成為《掌中解脫》一書,這是另一部重要的菩提道次第論典。當這兩部偉大論典終於譯成英文,我很驚訝自己居然相當熟悉這些內容,意識到原來多年來自己一直聽到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這些內容。
仁波切的佛學知識之深廣令人驚歎。我在編輯這本書時,看了仁波切在巴黎開示的網路直播影片,他簡要提到世間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他說的話,每字每句都是我當時正在編輯三十年前仁波切在柯槃寺課程教授的內容。他從不厭倦對我們開示基礎教法,讓我更覺得這些確實是我們必須聽聞的。
但在菩提道次第教法的結構幾乎不重視世間八法教授,一想到這些法類有多麼地重要,不禁令人感到驚訝。宗喀巴大師對於世間八法談得很少,帕繃喀大師對此開示也只有三頁篇幅。我認為原因是在於:世間八法的教授向來被視為理所當然,這是相當基礎且廣為人知的法類,因此傳統教法通常不留痕跡帶過。(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教法也能看到這個現象,佛陀初轉法輪傳的便是四聖諦,這也是最基本的教法,在傳統藏傳佛教典籍往往將四聖諦隱存於背景。)
喇嘛梭巴仁波切開始教導西方人時,他看到這是我們需要學的法類,還是迫切地需要。他曾明白表示過,教導世間八法是他早年在柯槃寺為期一個月禪修(meditation)課程的「主要嗜好」。至今他仍繼續教導著,這似乎表示,我們現在跟以前同樣需要此法類。
相較於帕繃喀大師是在開示死亡法類的背景時談到世間八法,喇嘛梭巴仁波切通常在提到暇滿人身(perfect human rebirth)的法類時講述世間八法,尤其是「這個珍貴人身是多麼有用處,而跟隨世間八法卻是多麼虛耗生命」的次開示部分。
柯槃寺弟子們很早就意識到,完整記錄耶喜喇嘛及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的重要性。幾十年下來,我們已經彙整了將近兩千場的開示,有從一晚到整整三個月閉關的開示。當喇嘛梭巴仁波切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耶喜喇嘛智庫時,這彙整便正式化了。
二○○七年,「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傳承出版」計畫上路,使得喇嘛梭巴仁波切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所有開示都能找得到,計畫的目的是:從所有的開示紀錄中,摘錄菩提道次第的個別法類內容,接著彙整、編輯及出版成一系列書籍。直到現在,耶喜喇嘛智庫大致上出版了已編輯過的完整課程內容,但是《師心•佛心》這本書以及接下來的書籍,我們則會提供讀者,有關仁波切曾開示過菩提道次第每種法類的完整呈現。
《如何實修佛法》便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編製。我之前已經盡可能地彙集仁波切對於世間八法的開示,並將這些開示分成不同主題。FPMT傳承系列書籍大部分依《掌中解脫》科判大綱,仁波切在第一屆柯槃寺課程就是以此為大綱,因為帕繃喀仁波切開示世間八法的部分極少,我就得要在沒有《掌中解脫》的科判大綱下,設想出這本書的邏輯性架構。
由於仁波切對世間八法的最廣泛開示是在一九七四年春天,也就是第六屆柯槃寺課程期間,我便以此作為範本,再補充其他柯槃寺課程的開示,然後我「搜」了整個智庫,尋找仁波切對這法類的相關開示,再加進範本課程裡,就像是雕塑家加上一層又一層的黏土,以塑出完美流線的雕像。
之後,進入全文編輯階段,我試著保有仁波切隨意、經驗式的風格,包含了許多軼事,大部分像是譬喻的佛教公案,他的說法經常有這些。
我們先準確校對逐字稿,接著再編輯文稿,所以我們有信心,本書內容是仁波切如實的教導。有錯誤及不清楚之處,全是編輯群的責任。仁波切在引述經論時,這些內容應該視為一段話,而不是逐字翻譯。當他引用一部經論,我只以英文列出經論名稱,除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外,因為這部論的藏文名稱(Lam-rim Chen-mo)比長長的英文名稱更廣為人知。在引用經論其梵文或藏文名稱上,請翻閱參考書目。
一開始投入這項計畫時,我經歷一趟虛擬之行,來熟悉耶喜喇嘛智庫中浩瀚的開示彙集。這作法宛如電影《駭客任務》,還好有方法能進行解讀。當我們進入智庫後,從聲音檔及文稿的檔案發現另一個檔案,再發現還有另外的檔案,這些開示堆疊起來高如摩天大樓,每一份都意味著謄稿者跟校對者長時間的辛勞,更別提當時請法中心投入的時間及努力,還有記錄課程的人。耶喜喇嘛智庫團隊及護持智庫的人,其數十年來的成果實在令人驚歎。
我將超過兩百份的耶喜智庫資料經過處理,最後編輯摘錄約六十份資料。為數眾多者參與其中,一共投入了多少小時呢?參與製作這本書的人數又有多少位呢?我沒辦法一一細數名字,實在太多人了。我能做的是:對於付出甚多的每個人,致上深切謝意。
最重要的一點,我打從心底深處感恩喇嘛梭巴仁波切,由於他的啟發才有這一切,這些殊勝的佛學是來自仁波切。對我而言,他就是活生生的典範。當一個人具悲心(compassion)及智慧(wisdom)時,做出的事是多麼地不同,任何事都有可能成辦。祈願從製作這本書的任何微小福德(merit),迴向仁波切長壽健康、聖願實現。
巴斯
二○一○年九月 寫於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