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鳥類超凡的天賦
鳥,實在是太常見了。即使是在水泥叢林中,有些鳥類還是能在擁擠的人群夾縫中生活得很好。
現在地表上存在有近一萬種鳥。一般上來說,當生物的多樣性愈來愈高,也就是演化出愈來愈多的物種後,形成新物種(種化)的速率會減緩。然而演化生態學家利用了大數據分析後,發現鳥類的種化速率其實還未出現趨緩的趨勢出現,儘管鳥類已是多樣性最高的陸生脊椎動物。
為何鳥類的多樣性遠高於其他陸生脊椎動物?原因當然是五花八門的,可能因為牠們是恆溫動物,能夠飛翔,加上羽毛的多功能,除了飛翔還有保護、保暖、偽裝、把妹等等的效果,所以在地表上,到處都吃得開,即使南極冬天最低溫可達攝氏零下七十度,企鵝仍然能夠老神在在地度冬同時還孵蛋。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可能原因。在生理和解剖特徵以外,鳥類的行為多樣性也是高得不像話,尤其在牠們求偶之時,鳴唱、舞蹈等等行為,堪比說唱俱佳的藝人。另外,鳥類還有許多有許的認知能力,例如有些鳥可以數數、有些會製作工具、有些能夠認出鏡中的自己、有些能夠說話等等。這些觀察意味著就身為非人類動物而言,鳥類可能有非凡的智商。
近年關係鳥類行為的研究有不少有趣的發現。鳴禽,尤其是斑胸草雀(或稱錦花雀),其學習鳴唱的神經迴路和區域,和人類學習語言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基因表現上亦如是,成為神經科學的模式生物之一。鳴唱不僅用於求偶,最近科學家發現斑胸草雀能夠透過鳴唱通知可以聽到和了解外部聲音的蛋內胚胎,外面環境的溫度變化,以讓後代提早準備。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鳥類能夠用聲音來影響後代的生長、發育、行為和繁殖;另外,非洲的一種稱為嚮蜜鴷的鳥會傾聽和理解當地人發出特殊的顫音聲音,然後帶領獵人去尋找甜美的蜂蜜。
儘管近年許多發現顯示鳥類的行為和認知能力不凡,但英文中,「鳥腦袋」(bird brain)用來奚落人的智商低落。鳥的腦確實相當小,似乎無法說明牠們真的有較高的認知能力。科學研究有趣之處,是常常有枊暗花明又一村的發現。最近,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動物學家研究了多種鳥的腦,發現尤其是鳴禽和鸚鵡,有些腦裡的神經元數量甚至比靈長類還多。單位重量的大腦有更多神經元,就可建構出更大的網絡和更多的連結,使資訊的處理更快和更強大。鸚鵡、鳴禽和烏鴉,前腦的神經元密度最高,所以鳥腦袋雖小,但行為和認知能力超強。
以上提到的,當然是冰山一角中的一角,鳥類肯定還有更多有趣的行為、學習和認知能力有待科學家一一發掘,這些智力表現不僅是有趣的生物學現象,理解其背後的神經科學機制,也有助我們人類了解我們自己的天賦。
想要知道鳥兒們有多聰明,《鳥的天賦:自然寫作獎得主的鳥類觀察筆記》是本可讀性極高的好書,不僅文筆生動、行文活潑,還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給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而這些僅是開端,未來我們一定會從鳥類身上更清楚何謂高超的智商。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糸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黃貞祥
推薦序
鳥類生長蛻變中的驚喜
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看起來似稀鬆平常,如春天來了燕子會回到舊有的巢居地繁衍下一代,鳥類會使用各類材料編織細緻又複雜的巢窩,一羽信鴿可以由數百公里甚至二千公里以外陌生的地方歸返且速度極快,冬候鳥紅尾伯勞過境南台灣,國慶鳥灰面鷲飛越中部地區,黑面琵鷺按時來台過冬等,我們知道這是鳥類特有的生物本能,牠們是如何辦到的?
台灣是海島國家,地形地貌多元豐富,住著許多本土原生種及外來或過境的鳥種,是許多愛鳥人士的賞鳥天堂,主要是觀察辨識鳥類及活動生態,而對於個別鳥種的演化.思維.學習力及生活技能等則可能不盡然了解。
現代人喜歡飼養寵物,除貓狗外寵物鳥是許多人飼養寵物的首選,由於保育觀念的進步,飼養的鳥類已由過去的野外捕捉改為人工繁殖,鳥類具有多項特質,如溫和親人.鳴唱.模仿等,有些鸚鵡或鳥種具有獨特語言能力,可與主人對話,有些善於開鎖脫逃,甚至幫同夥開啟籠門集體"越獄";也有愛鳥人士照顧野外落難的傷鳥,復原後野放或因無法飛行或覓食而需長期陪伴,人與鳥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彼此互動的故事每天持續真實上演,幾年前有一位金剛鸚鵡的飼主為他的愛鳥成立基金會,預先安排主人不在之後的生活,鸚鵡可能活得比主人久。
許多人愛鳥但可能不完全了解鳥,本書作者珍妮佛.艾克曼女士透過長年的觀察鳥類,記錄鳥類的日常生活,生長的蛻變與學習創造智能的表現,透過科學基礎及實驗室研究的佐證,顛覆了過去我們對鳥類的認知,鳥類不但非常聰明,經過億萬年的演化已發展出絕佳的能力如記憶力.邏輯思維及使用工具等能力。,
書中點出許多鳥類腦子雖小,智力卻不亞於哺乳類,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解甚或汙名化,其腦部神經元分布及迴路運作超乎我們的想像,可以做出複雜的行為,作者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敘述,引領讀者彷如身歷其境般細細觀察認識鳥類,細讀本書翻轉了過去對鳥類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我們對這群活潑好動且聰明的大自然小精靈多了折服與讚嘆。
凡賽爾賽鴿寵物鳥醫院院長李照陽
推薦序
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鳥,一隻嚮往自由的鳥。」
這是傳誦於每個喜歡大自然的賞鳥人之間的名言。的確,對於困守水泥叢林裡,在各種大大小小螢幕包圍下的都市人,偶一抬頭看見天空中飛過的鳥兒,我相信即便不是賞鳥的人士,心中也會引起一股悸動。
鳥提醒了所謂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有許多自然生命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
台灣有許多鳥,除了留鳥,還有許多南來北往遠道而來的候鳥。
鳥類的遷徒一直是自然界難解的謎,有人說,或許在冰河時期遍佈地球許多嚴寒的氣候影響,鳥類因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行為;也有人說也許南半球可能是現在居住在地球北部鳥類的家鄉,他們每年一次的遷徒只是回到祖先們的家鄉。
至於牠們如何辨識路程,那麼精確的飛行在天地之間?有人說以視覺,追尋河谷海岸線等地標,也有人說也許牠們藉助日月星辰,利用偏光、紫外線定位飛行,也有人說牠們體內可以感應地球磁場來定出飛行方位….總之,這些仍舊是未獲確定的理論。
這些鳥類歷經千辛萬苦,中間也許被人獵殺,也許氣候不好,環境污染,棲地不見,我們可有好好善待牠們?
有人說,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全世界環境運動的啟蒙者,瑞秋卡森石破天驚的鉅著:「寂靜的春天」,就丟出了一個假設:「為什麼聽不到鳥叫聲?鳥都到哪裡去了?」
很巧的,台灣的第一個社會運動,也是第一個環境保護運動,就是來自拯救伯勞鳥的運動。
當年,張曉風老師看到恒春滿街在賣烤伯勞鳥,在滿地的伯勞鳥的嘴尖裏(抓到伯勞鳥要先把嘴折下來,免得咬人,然後才烤來吃),她寫著:「為什麼有名的關山落日前,為什麼驚心動魄的萬里夕照裏,我竟一步步踩著小鳥的嘴尖?」作家們用感性的筆觸,激發了當年還沒有什麼生態保育概念的民眾的側隱之心,也讓當時還不興盛的賞鳥或生態旅遊有一些不同的省思:「我是個愛鳥人嗎?不是,我愛的那個東西必然不叫鳥?那又是什麼呢?或許是鳥的振翅奮揚,是一掠而過,將天空橫渡的意氣風發,也許我愛的仍不是這個,是一種說不清的生命力的展示,是一種突破無限時空的渴求。」
墾丁候鳥保護運動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用文學且感性的方式,讓民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生命的關係,因為生態保育是一條漫漫長途,只有改變人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保育觀念才有可能真正紮根,也才是執行保育工作的治本之道。
是的,鳥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可是我們是否曾經仔細了解這個我們似乎很熟悉,其實卻又很陌生的夥伴呢?
「鳥的天賦」這本書,告訴了許多我們不了解的鳥類知識,透過這些理解我們更容易欣賞與讚嘆這個既神秘又豐富的世界。
我們也會希望能像這些鳥兒一樣,在地球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展開屬於自己的神奇旅程,也盼望大家能夠體會到,地球是我們與鳥兒及萬物共有的家園,那麼,我們就能夠像鳥兒一樣,獲得自由。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