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數字的資訊」改成「數字」
■以數字表達意義模糊的文字
在「轉換」這個關鍵字上,還有一點要先說明。前一單元的內容是說明以其他數字取代原來的數字。不過,在工作中也需要以數字取代非數字的資訊。
舉例來說,營業額、工作人員數量、薪水、通勤時間等,從一開始就是以數字呈現。但是,在職場上還有許多事情是無法像這樣直接以數字表達的。
例如以下幾個案例。
「這件事要盡快處理。」
「稍微打個折扣就可以大賣特賣了。」
「我會努力的!」
以上都是正向且積極的說法。但是應該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質疑「具體來說到底指什麼?」
所謂「盡快」是指到什麼時候為止?「稍微」是指可以折扣多少?「大賣特賣」的程度有多少?另外,具體來說,什麼事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已經努力過」?
假如你的主管是優秀的商務人士,你一定會受到主管如此指摘。
把非數字的文字轉換為數字──只要是身為商務人士,就應該具備這樣的工作技能。
■自問「是多少?」
真要實踐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在對方質問你「具體來說是多少?」之前,就先自問「具體來說是多少?」然後轉換為大概的數字,就是如此而已。
「這件事從現在起兩小時內會處理完畢。」
「最多降十%,以每天五十個的速度銷售。」
「這個月有前輩陪同接的訂單比上個月多十筆,其中有兩筆由我主導洽談。我會努力加油,目標是簽下其中的一筆訂單!」
與上一頁的文字敘述相比,哪邊的職場對話比較精準,不言可喻。
把非數字的敘述轉換成數字,就是這麼一回事。
■如果被問到「是多少?」你就出局了
我有許多機會在企業研習課程或公開講座中,聽取學員的說明或簡報。但是,針對他們發表的內容,我總會再三地詢問:「具體來說到底有多少?」
有人會詞窮,偶爾也有人會明顯露出厭惡的表情。因為這是我的工作,所以我也會有意地一再詢問。
我一再詢問的另一個理由,是當他們回到工作岡位時,主管也會問他們相同的問題,為了預防他們得到負面印象或評價,所以我不得不在現場一再詢問。
「在職場上,如果被問到『是多少?』你就出局了。」
如果抱持著這樣的警戒心態面對工作,基本上就不會犯錯。
因為一旦被問「是多少?」,就證明你沒有轉換應該轉換為數字的資訊。
所謂基本工作絕非困難工作,也不是你做不到的工作。而是去留意很容易就不小心犯錯的地方。
還有,避免那些只要肯動手就可以,卻不願去做的「怠惰」,僅此而已。
■有意識地把數字加入對話之中
我個人非常推薦在商業對話中多多運用數字,我稱這種對話是「數字會話」。
利用數字說話,所以稱為「數字會話」。這樣的會話內容,從小朋友到大人都能夠理解,而且數字也是全世界流通的共通語言。特別是在商場上,數字可以說是極重要的要素。
現代雖號稱為全球化時代,但大部分的人卻只注重英語力而忽略數字力。事實上,後者才是為你與他人帶來差異的工具。將在未來時代活躍的社會新鮮人們,請務必學好「數字會話」。
以「資訊→數字→資訊」的順序報告
■報告要盡量使用數字
第三章的主題是「報告.連繫.討論」。
在工作中,「報告.連繫.討論」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手段。因此,也希望各位要注意「報告.連繫.討論」的正確做法。
舉例來說,當主管要求「簡單報告一下上週的業務狀況吧。」你就不能說:「目前正往目標前進,感覺很好。就跟我預測的一樣!」
雖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不過如果報告內容如下面舉的例子,就很理想了。
「正朝著目標前進。我們的目標是六百萬日圓,目前實績已經有六百五十萬日圓。看起來消費者對於新產品的反應還不錯。」
或者主管向你確認「昨天交辦的事情,進行得如何?」你也應該以下面的方式回覆。
「真的很抱歉,我這禮拜底交件可以嗎?目前大概只完成五十%。我會以最優先的順位盡快處理。」
這兩個報告案例的共通點:一個是使用數字,另一個是使用「三明治模式」。
■使用三明治模式的理由?
三明治模式是什麼?還有為什麼這種傳遞訊息的方法比較好?以下讓我詳細說明。
請觀察前者的回答內容。
一開始說出「朝著目標前進」這樣的正面訊息。如果你這麼說,對方當然會覺得「真的是這樣嗎?」
因此,接下來就要提出具體且正確的數字來回應對方的疑問。接著,為了回應對方最後一定會產生的疑問:「那麼對於那樣的情況,你的想法為何?」你就要主動補充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等資訊。
總之,三明治模式就是針對對方內心會產生的疑問依序回答的模式。如果採取這樣的傳遞方式,所要傳遞的訊息就會迅速進入對方腦中。
特別是面對主管等上級人物,若以這種模式傳遞,對方不用東問西問就能夠獲得所需資訊,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就如「數學公式」般地運用
當主管或前輩要求你報告時,如果判斷應該使用數字說明,請務必像套用數學公式般地使用「資訊→數字→資訊」模式說明。
先回答對方的提問,再以數字這種極為具體的語言說明,最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在職場上,採取對於主管而言有用的傳達方式是很重要的。還有,讓主管簡單易懂地瞭解你的狀況,這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讓對方能夠瞬間瞭解狀況的傳達方式
■主管的上面還有主管
請想像你的直屬主管部長與社長的情況。
假設社長想知道第一線的工作狀況,會先要求部長報告吧。但是部長並沒有時時掌握部下的詳細工作狀況,所以就會詢問最瞭解現場狀況的部下,也就是你。
假如部下的報告內容非常模糊:「是的,一切都非常順利!」則部長就無法對他的主管,也就是社長報告確實情況。
社長工作繁忙,總是希望對方的報告能夠幫助他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整體狀況。若是這樣的情況,部下就需要具體且重點式地提供資訊。
如果提供那樣的資訊給主管,主管就能夠原封不動地直接把接收到的訊息提供給社長。
若想做到這點,請掌握以下兩個重點使用數字。
①使用對方習慣的標準。
②意識著傳達訊息時的「一&二原則」。
■使用對方習慣的標準
首先是①,換言之就是使用對方一聽就懂的數字。例如「不良率是零點零四%」,或是說明「一萬個產品中會出現四個不良品」,選擇哪種說法要依對方的習慣而定。「一年營業額是七點三億日圓」,這對經營者而言一聽就懂,但是如果面對第一線員工,就可能要說「一天的營業額是二百萬日圓」。報告使用的資訊就是「簡報內容」,所以當然要選擇對方習慣的標準。
還有,事先掌握對方習慣的標準,訣竅只有一個,那就是平常就要注意對方的說話內容。
例如隨時都會說「與去年同期比」、「與上月同期比」的人,任何事都會希望對方可以用跟去年(上個月)「比較」的標準來說明。
嘴巴說出口的話可直接顯示出那個人的價值觀。請務必從平常的相處中,留意主管或居上位的經營者的說話習慣。如此一來,就可以瞭解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傳遞訊息。
■傳達時的「一&二原則」
其次是②的「一&二原則」。傳遞資訊時,建議「一句話中放兩個數字」,我稱之為「一&二原則」。
舉例來說,如果只講「營業額五百萬日圓」,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好是壞。不過,如果說「營業額五百萬日圓,占預算八十%」,這個數字就屬於值得讚賞的數字。一般來說,職場上只靠一個數字難以掌握情況,包含兩個數字的資訊較能夠正確掌握真實狀況。
你所提供的數字會直接傳送給主管的主管,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傳給公司高層。也就是說,就算是間接傳送,你也有機會將數字傳達給公司高層。
數字是職場上的共通語言。數字之所以被視為重要,理由就在於此。
不要就原始資料直接閱讀
■沒有人會想看數據多的資料
看著填滿數據的表格讓人倍感壓力。
例如,前一單元所舉的加班時間案例,應該也需要縱橫移動視線觀看數字、比較數字吧。看著表格,你的內心會產生什麼感覺?是否會覺得煩躁不安?
在工作場合中,必須面對比這個表格塞滿更多數據的資料,實在很難讓人對於「解讀數字」產生正面心態。
不過,針對那樣的心態,還是有讀取數字的簡單方法,讓任何人都能夠瞬間解讀數字。
■花功夫把數據轉換成圖表
在這裡要不厭其煩地再次強調,「解讀數字」的訣竅是找出「傾向」與「異常」。也就是說,如果找到「傾向」與「異常」,表示「解讀數字」的作業已經完成九成。
因此,把數據轉換成容易找到「傾向」與「異常」的狀態,再來解讀就可以。若想把數據轉換成容易發現「傾向」與「異常」的狀態,只有一個方法。
那就是把數據轉變成圖表。
× 就原始資料閱讀。
〇 先把數據轉變成圖表。
將前一單元提到的加班時間的數據資料轉變成圖表後,就容易看出「傾向」與「異常」。光是這麼做,數據的狀況就可一目瞭然(一二七頁圖)。
我在民間企業工作時,如果屬下製作寫滿數據的資料,我一定會要求他們把數據「做成圖表」。身為主管的我必須正確讀取屬下呈給我的數字,若想做到這點,就得利用圖表掌握,而不是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核對解讀。
■擅長分析者的工作術
另外,在指導企業研習課程時我也發現,平常在工作中被視為擅長解讀數字的人,就算無須指示,也有很高比率的人會「先製成圖表再解讀」。
而愈是對數字不敏銳的人,就愈是會放任數字排列得密密麻麻,然後以痛苦的表情努力觀看數字。看到他們的模樣,我總覺得非常遺憾。
■「把數據轉換成圖表」是專家也在使用的技巧
各位一定要做到的,就是先把大量的數據資料整理成一目瞭然的狀態,然後再來解讀。
某位數據分析專家也曾經說過「分析時先使用眼睛」。總之,這是專家也會使用的基本技能。
初學者如果能夠學會專家使用的基本技能,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我再強調一次,把數據轉換成圖表,是任何人在短時間之內都能夠簡單辦到的。請從明天起就開始身體力行吧!
以「想表達什麼?」為根據選擇圖表
■三個基本圖表:直條圖.折線圖.圓形圖
本書前面已經出現過好幾種圖表。在此之前,許多人製作資料時,可能已經用過多種不同圖表了吧。不過,正因為大家都把製作圖表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如果不瞭解基本做法,就會在無意中出糗。
因此,本章將介紹製作資料時使用的「圖表」之製作方式與步驟。切莫因為「自己已經會用」就覺得放心,一定要練好基本功才行。
首先,我整理了職場上頻繁使用的三種圖表及其用途。當然,情況各有不同,不過可以先依照此基本原則使用。
直條圖:比較大小時使用。
折線圖:呈現變化時使用。
圓形圖:顯示比率時使用。
■選擇標準是「你想表達什麼?」
舉例來說,某事業一週的每日營業額分別以三種圖表呈現(一六五頁圖)。〈圖表A〉容易傳達週末營業額比平日低的訊息,〈圖表B〉容易傳達從週一到週日營業額逐漸降低的訊息,〈圖表C〉則清楚看出每日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比率。
總之,想呈現「〇〇較大(小)」等比較資料大小時,使用「直條圖」;想顯示「逐漸增加(減少)」等變化時使用「折線圖」;想一目瞭然看清楚比率時,使用「圓形圖」。
重點是,得先決定想透過資料表達什麼訊息,自然就可選定圖表,不可隨意想著「來用哪個圖表好呢?」,基本原則一定要確實掌握才行。
〈BAD〉
「這個資料要做成什麼圖表好呢?」
→「折線圖簡單易懂。不,還是用直條圖吧?」
→「感覺直條圖看起來比較醒目……」
〈GOOD〉
「我想透過這份資料表達什麼呢?」
→「下降趨勢的這個事實。」
→「那麼就選折線圖吧。」
以「3-1-3」架構準備簡報
■所有工作都是針對「簡報」進行
第六章的主題是簡報。我把這個主題擺最後,理由是一般工作的最終階段可能都是以簡報作為結束。
就算是進公司第一年的新人,一定也有機會對主管說明某些事情以獲得主管同意。例如在公司尾牙請主管領頭乾杯,這也是重要的簡報。
使用數字或邏輯等語言、提高「報告.連繫.討論」的品質、讀取數據資料或是反過來製作資料等,本書前面介紹的這些作業,應該都是為了最後對主管或客戶做簡報,以獲得「我懂了」或是「OK」等肯定的答覆。而簡報這麼重要的工作也一樣會因為使用數字而驟然提高品質。
■簡報到底是什麼?
說明做簡報的方法之前,讓我先以一句話定義簡報。不過請記得這始終是本書下的定義。
「傳達自己的主張給對方,並在短時間之內獲得對方同意的行為。」
此定義中有三個重要的關鍵字,分別是「主張」、「短時間」、「同意」。首先,每個簡報一定都有主張。如果只是陳述某件事實,那只是單純的說明而已。更進一步地,簡報對象可能業務繁忙,如何在短時間內結束簡報就成為關鍵重點。還有,目標一定是獲得對方的同意。我再強調一次,單純的說明稱不上是簡報。
根據上述的定義,以下將介紹準備簡報時應該依循的架構。
■以「3-1-3」架構建立簡報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有機會做簡報。我在準備簡報時,一定會利用「3-1-3」架構設計簡報。
3:三分鐘結束 (短時間)
1:鎖定一個主張傳遞 (主張明確)
3:該主張的依據不超過三個(對方能夠理解)
各位是否察覺這個「3-1-3」架構連結了前面的定義?這個「3-1-3」架構是從公司新人到經營者,所有商務人士都應該掌握的簡報基本原則。
舉例來說,假設為了加強業務能力,想參加外面舉辦的一日研討會。為了獲得主管同意,你必須向主管做簡報。
3:「部長,現在可以給我三分鐘的時間嗎?」
1:「其實,我想參加外面舉辦的一日研討會。」
3:「研討會可以彌補我不足的知識。透過知識的運用,可以更加熟練製作會議資料的技巧。研討會的日期我剛好比較有空,不會給其他同事帶來麻煩。」
特別是剛進公司不久,比起在數人面前操作投影片做簡報,像這樣以主管為對象的「小簡報」機會應該占絕大多數吧。因此,請把這個「3-1-3」當成公式確實準備,挑戰三分鐘結束的小簡報吧。
■要用「3-1-3」×2而非「6-2-6」
順便提一下想傳遞的事情有兩件時的做法。如果因為有兩個主張,所以架構設計成「6-2-6」,這樣極可能會模糊簡報的焦點。
所以不應該採用「6-2-6」的架構,請以兩個「3-1-3」的架構準備簡報。始終都要把「三分鐘-一個主張-三個依據」當成一個基本架構思考。
例如本書有兩百多頁的內容,分散在數章之中,每章就是一個主張。各章之下再區分為更詳細的項目,這樣讀者容易閱讀,我的主張也容易傳遞。
另外,瞭解了簡報是由各細項組成一整個區塊的概念,就算主管提出意料之外的評論,你也能夠回到原項目,重新再以「3-1-3」的架構說明。
對做簡報感到不安的商務人士,請務必從準備階段開始就要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