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倖存者
在生死之間的愛與希望◎
✽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起點✽
胸口上,突發劇烈的疼痛,
生死攸關,埃利.維瑟爾緊急進行開心手術。
在手術室裡,他相信,自己將墜入最終的死寂。
從生到死,充滿著情感、面容、記憶、對自己的質問、對上帝的探詢……
他發現了一切,卻不包含虛空。
他獲得有關存在與使命的思索成果。
重獲生機。
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倖存者、《夜》一書的作者、
堅持不懈宣揚博愛寬容的大使、博學多才的猶太人,
在出院之際,心中唯一堅信的是他的信念。
他將「打開的心臟」視為一種隱喻,
寫下了穿越隱形之牆的篇章。
2011年6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生還者埃利.維瑟爾,突然被診斷罹患心臟急症,性命危在旦夕。他只能匆匆與妻子、兒子道別,然後立刻被送入開刀房,進行開心手術。
「打開的心臟」成為身為人與信仰者的信念隱喻。他回顧無法言說的過往,集中營裡相伴不離的父親、妹妹牽著母親時的面容,以及婚姻、孩子、孫子女帶來的生命禮物。對於寫作、教學、公眾事務,對於記憶與倖存者,他做的足夠嗎?他不斷詢問上帝,將引領他往何處?人類是否還有希望?
透過類似內心日記的短文,維瑟爾寫下關於希望與絕望的思考,對於愛、懊悔與信仰的探索,為自己與時代進行一場總結算,完成這部深觸人心的作品。
跳脫日常生活中被日子追著跑的慌亂,維瑟爾將我們的目光引導至生命核心。書中充滿塔木德智慧,帶領讀者去體會,何謂「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活著」。
閱讀本書的最佳方式,或許就是往下讀一兩句,停頓,思考與自省,不需要太費力,因為每句話都極具震撼力。
埃利.維瑟爾:
● 如果人生不是一場慶典,何苦念念不忘?如果生命不是對他人的奉獻,在人世間又有何事可做?
● 死亡並非為了引導我們而強加到我們身上,唯有生命才能指引道路。
● 我害怕死亡嗎?我不是曾與死亡共存,甚至活在死亡之中嗎?為何我現在卻對死亡心生怖懼?
● 猶太法典上的一位智者說:「你活著,必須如同明日可能死去一般。」我遵照著如此的建議過日子嗎?
● 無論問題是什麼,冷漠與屈從皆無法成為答案。
● 我們既無法接受有上帝存在的奧許維茲,也無法接受沒有上帝存在的奧許維茲。那麼,要如何去理解祂的沉默不語?
● 每個人都需要在成人的暴力與孩童的微笑之間、在仇恨的醜惡與反對仇恨的願望之間,進行選擇。
● 我們有責任將文字變成理解的工具,而不是蔑視的載體。
● 每一刻都是一個新起點,每一次與人握手都是一個承諾、一個表示內心平和的記號。
媒體讚譽
《開放的心》章節簡短、對話安靜,描述內在自我。維瑟爾以滔滔雄辯、明白洞悉的目光,回顧著自我生命歷程。──舊金山紀事報
維瑟爾是人類的珍貴資產。他把沮喪化為認可與樂觀的訊息,並以簡潔的筆調描述美好與驚喜。少有作家具備這種能量,能將簡單與簡短處理得如此精準到位。──紐約圖書月刊
維瑟爾面對死亡自我省思,對於走過的生命歷程做出坦白的總結,澄澈明晰,引人細讀。《開放的心》呈現他的脆弱與決斷,傳達的思想與理念再清楚不過了。
──喧囂雜誌
讀者靜靜觀察著維瑟爾的各種想法與念頭,它們苦苦圍繞著一個問題:「面對死亡,我準備了嗎?」他的答案很清楚,沒有。本書看似簡短而易讀,事實上,它是深刻的哲學探索,讓你自問:「當我的時刻到來,我準備好了嗎?」
──自由職業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