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3 項符合
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的圖書 |
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作者:(Edward O. Wilson) / 譯者:金恒鑣,王益真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06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72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圖書選購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為了防止物種(包括人類自己)大滅絕的發生,我們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以保全這個行星的生物多樣性。」當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語重心長的說道。他認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實在太過巨大,因此他在本書《半個地球》中提議一個與問題程度相當的解決之道:把一半的地表面積還給大自然。
做為「人類世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威爾森在本書的主張更為激進、也更具衝擊性。他敘述我們人類這一物種是如何在一眨眼間成為此地質年代的掌權者;他敘述人類是如何逐步剪掉「生命家譜樹的若干枝椏,最終殃及整顆大樹,」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他以輓歌般的優美文字記錄正在發生的物種滅絕危機,包括他目睹被捕的兩頭蘇門答臘犀牛、在雨林深處尋訪滅絕已久的「上帝之鳥」,以及眾多無以名狀的生物。更難得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型瀕危動植物,威爾森更關心不起眼的數百萬種無脊椎動物與微生物,只因這些生命才是構成地球生態系的基礎物種。
威爾森嚴厲地指出生命圈並非人類所有,更戮力駁斥那些好整以暇的「人類世主義」者之無稽謬論:他從來不認為人類能透過生物工程來拯救生態浩劫,批評人類竟一廂情願地認為物種的滅絕能用複製科技來彌補,或靠引進外來物種來遞補滅絕生物。
儘管地球正處存亡危急之秋,威爾森卻非只是個危言聳聽的災難預言人。他不願俯首於宿命論,不甘屈服於主流的既有想法,在87歲暮年之際仍毅然提出如此大膽的構想。他認為保留「半個地球」為時未晚,亦積極找出可重建生物多樣性的實際地區。我們還有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讓大自然休養生息,修復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並積極培養下一代的公民科學家。
作者簡介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1949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1955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目前威爾森任教於佩萊格里諾大學(University of Pellegrino),亦為哈佛大學榮譽退職教授、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館名譽館長。
威爾森堪稱是當今最重要的生物學家。196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榮獲全世界最高的環境生物學獎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1996年,威爾森獲選為《時代》雜誌二十五位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美國人物,更在2000年再次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世紀英雄」,推崇他在環境保護上的卓越成就。
在阿拉巴馬和佛羅里達郊區成長的他,自幼便喜好探索當地森林、沼澤,收集蛇、蝴蝶和螞蟻等野生動物做為標本,螞蟻更成為他畢生專精的研究對象,因而有「螞蟻先生」之美譽。從鑽研螞蟻開始,他陸續提供許多創新與貢獻:他發展的社會生物學,大膽地以生物學角度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引發軒然大波;他是首次將「生命多樣性」一詞編入專著的學者,更影響了1992年「地球高峰會」中近一百八十個國家簽署的《生命多樣性公約》;近年來,他亦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竭力推動「生物多樣性」理念,為地球永續奠定價值基礎。
威爾森的文筆優美、言之有物,無論是學術著作或大眾科普作品都極受歡迎。他至今已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並以《螞蟻、螞蟻》(遠流,1999)與《論人性》(時報,2002)兩度獲得普立茲獎。2016年、高齡87歲的他更孜孜不倦,撰注了《半個地球》這本遠景宏大的著作,向科學界下戰帖。
作者在臺灣已出版的著作尚有:《繽紛的生命》(天下,1997)、《大自然的獵人:博物學家威爾森》(天下,1997)、《生物圈的未來》(時報,2002)、《蟻丘之歌》(允晨,2010)、《社會生物學1/2》(左岸,2012/13)等書。
譯者簡介
金恒鑣
生態學學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學士,加拿大紐布朗瑞克(New Brunswick)大學森林土壤學碩士,加拿大卡爾登(Carleton)大學地球科學博士。曾任林業試驗所所長,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指導委員會主席、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兼任教授、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目前從事自然寫作,推廣生態保育、生態倫理及生態藝術等理念。
著有《救救雨林》(時報,1993)、《讓地球活下去》(天培,2000)等五本書。譯作有《作客雨林》(允晨,1995)、《種子的信仰》(大樹,1995)、《繽紛的生命》(天下,1997)、《種樹的男人》(時報,1997)、《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馬可孛羅,2003/2017)、《傾聽自然》(張老師,2006)、《眾神的植物》(商周,2010)等十餘部。
王益真
中興大學森林系學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林產工業碩士及博士。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副研究員、臺灣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從事天然資源有效利用、造紙及紙業用水研究,獲有國際木材科學院(IAWS)院士,並擔任林試所英文編輯;喜愛自然科學、古典樂與翻譯。譯作有《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馬可孛羅,2003/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