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孩子的飲食大戰中,身為父母的你總是節節敗退、束手無策?
靈活運用書中的10大飲食準則,你也能教出樂在吃食的健康孩子!
孩子挑食不愛吃飯、吃頓飯搞得像打仗,讓你一個頭兩個大?
法國孩子為何飲食均衡、愛吃各類蔬果又不貪吃零食,坐在餐桌前還規矩有禮?
且跟著作者一同揭開法國人教出健康不挑食孩子的祕密!
因為嚮往老公家鄉的生活,凱倫興沖沖地拖著老公跟兩個女兒飛抵法國,正當以為全家即將展開夢幻美好的異國生活之際,怎料自己與兩個女兒的飲食習性,竟成了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群起圍勦的標的!一場高潮迭起、機鋒幽默的飲食文化洗禮就此展開……
除了生動鮮活、笑中帶淚的法國生活紀實,書中亦整理出10大飲食準則與實行訣竅,幫你重新教育孩子的胃口與味蕾。不知該從何下手?書末附有簡單美味又健康的法國食譜,讓你輕鬆上手。法國飲食教育之旅,現在就上路吧!
溫和但堅定的法式教養,更能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品格!
教出不挑食孩子的10大飲食準則:
準則一:威嚴式家庭飲食教育
準則二:避免情緒化飲食
準則三:飲食時間表和飲食選擇
準則四:一同用餐
準則五:吃多樣化健康食物
準則六:嘗試陌生食物
準則七:吃零食的訣竅
準則八:營造快樂、放鬆的飲食氣氛
準則九:吃「真正」食物
準則十:吃要吃得快樂,不要吃得有壓力
作者簡介:
凱倫.勒比永(Karen Bakker Le Billon)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10年曾獲選加拿大40位40歲以下傑出人士。身為羅德學者,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曾出版三部學術著作。過去10年,她和家人旅居於溫哥華和法國兩地。個人網站:karenlebillon.com/
譯者簡介:
廖婉如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期望讀者們在細賞法國飲食文化時,能檢視自我與自家飲食內容,讓國家未來主人翁從小就接觸健康飲食,選擇健康的食物、聰明吃。
--前國民健康局局長 邱淑媞
法國人讓孩子不挑食的祕訣在於「愛食物就要節制,愛食物就要認真」。這樣的飲食之道是一種哲學,是代代相傳的智慧,也是父母的耐心堅持。
--前商周出版選書人 何穎怡
全書以幽默的筆調,描述作者和小孩闖蕩於法國婆婆、學校,和一個社交圈的指點之下,終於漸入佳境的甘苦趣事。
--科普作家/小兒科醫生 林正焜
要增進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從簡單的「共餐」開始。透過本書作者介紹,了解法式飲食,擷取認同的優點套用,相信能讓台灣父母受益良多!
--親子作家、禮筑外文書店創辦人 洪瑞霞
台灣的食材如此多元豐美,有這樣的先天條件,若再加上父母擁有樂觀、堅持、熱情的飲食態度,我們就能養育出「可愛健康、樂在飲食」的孩子。
--親子作家 番紅花
這本書喚起我年輕時在法國留學,第一次認識他們在幼稚園、小學與中學教育裡每年秋天安排「味覺週」獨特課程設計的驚喜回憶。
--文化部政務次長/前台灣駐法代表 楊子葆
一看到原文書名「法國小孩不挑食」,心裡馬上就冒出許多問號,這是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那我們家小孩怎麼差那麼多? 他們和作者那雙女兒一樣,只吃愛吃的特定幾樣東西,對陌生食物戒慎提防,肚子餓不是猛吃零食就是吵著要吃速食,特愛加番茄醬的薯條和義大利麵,百般利誘哄騙才願意吃青菜。在我周遭,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
作者從她一家子搬到法國定居的一年裡,看見法國小孩什麼都願意吃,而且開開心心地吃,她好奇法國爸媽是怎麼辦到的,於是仔細觀察法國人的飲食生活,分析原因,將北美和法國的飲食文化加以比較,歸納出十個大原則,並且從她親手改造家庭飲食習慣的實戰經驗裡,列出許多實用的訣竅。
書中提出的許多觀點和做法都相當受用,譬如說,孩子至少要嘗試過七次之後才會接納陌生食物;孩子跟爸媽吃一樣的東西,不提供替代食物;讓孩子習慣微微的飢餓感反而能夠培養好胃口;法國人吃飯吃得久反而吃得少的「弔詭」;避免無聊時就吃零食打發時間;不要用美食來獎勵或安撫孩子。
在落實這些原則的背後,我們看到更重要的教養問題,做爸媽的如何發現自己的盲點,如何以身作則,如何亦嚴亦慈地教孩子,如何不心軟地把持立場,這些對當爸媽的來說,始終是最難的挑戰。
我們從作者這一路有笑有淚、有掙扎有頓悟的歷程獲得一種信心:我們也教得出不挑食的超完美小孩。
——譯者 廖婉如
法國人對「食物」及「吃」的堅持,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事實,在本書中,作者透過「北美式」觀點和具體而微的生動描述,讓我們更能體現法國人如何將「美食文化」落實生活,並運用在對孩子的教養中:「教養的目標是教育孩子成為自信的吃食者,樂於食用形形色色各類食物,樂於自在地嘗新,懂得如何在自制和愉快之間取得平衡。換句話說,教養的目標不是控制孩子吃什麼,而是教孩子如何吃得好。」「在他們的觀念裡,小孩子要學習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閱讀、基本的算術、如何吃食。因此,教孩子學會吃形形色色的食物,以開放的態度嘗試陌生食物,是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我們曾見識過法國小孩在餐桌上的功力(連未滿一歲的孩子都能在自己的餐椅上「陪」大人吃完一頓將近四小時的晚餐),也感受過法國父母挑選孩子食物的堅持,更領教過給錯零食時間所換來的責難眼神,所以讀起此書特別「心有戚戚焉」,而書末所附的食譜簡單易做也讓人心動,這不只是一本教養書,更是激發大家對飲食文化的反思及落實於生活的借鏡。身為台灣父母,我們有幸享受許多在地的美妙食材,而持續在孩子身上試驗的「餐桌計畫」也確實收到成效——孩子一歲前就已嘗試過苦瓜、青椒、甜菜根等食物,也能在餐桌上陪大人吃完一餐飯,不敢說這是不是歸功於法國文化洗腦的「餘毒」,但我們相信,帶著孩子體驗飲食的美好,是送給全家最棒的禮物!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孔勝琳與法文兼職譯者 段韻靈
看完這本書,你就會了解為什麼「法國女人不會胖」!法國的孩子從小就學會對食物慎重且用心的態度,所以不會無心吃下過多不必要的食物,也避免了飲食失調的問題。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法國人如何欣賞每天吃進嘴裡的食物,如何讓孩子多方嘗試各種食物並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在每個家庭的用餐環境中,都可窺見法國悠久的飲食傳統。
而且本書不只是幫助父母為孩子建立飲食習慣的工具書,作者敘述自己如何融入法國飲食文化的過程,也是妙趣橫生,讓人讀來津津有味。
——小米媽媽
新手媽媽當了一年的我,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真的只能照書養,無論是網路爬文,或是拜讀各領域專家的專著,對我而言都是如獲甘霖。
我的女兒才一歲多,對許多事情卻早有主見,尤其提及她最愛的活動——吃東西,更是如此。最近她完全不碰蔬菜、不喝水,著實讓我想破頭,不知如何改善。聽朋友介紹,好好拜讀了這本書。
其實在閱讀之前,早已聽聞法國人對小孩的教養方式:嬰兒可以一覺睡到天亮、小孩到餐廳不會大哭大鬧……,原以為生性浪漫的法國人,會主張一切尊重孩子的意見,但這麼想就錯了!本書作者一家人搬到法國,發現法國的小孩為何都像小大人般有禮、不挑食,在歷經法國文化的洗禮、觀察周遭婆婆媽媽的行為之後,歸結出幾條準則,而每一條都足以打破我們原本的信念,而這些準則正是法國小孩不挑食的祕訣!
成長中孩子的健康,取決於所吃的食物,而孩子的飲食習慣,父母們要負完全的責任。若要孩子吃得健康,自己也要先以身作則。或許我們無法像作者一樣幸運搬到法國,但從書中歸結出的重點,我們可一探究竟法國人的教養方式,如法炮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關於不碰蔬菜、不喝水的「難題」,我知道該怎麼解決了!
——CC媽
好好吃飯,對法國人來說是向下扎根的運動吧,這點我直到身邊友人生了法國娃娃才真的見識了。
前兩個月,有個嫁到法國的女友帶著剛滿一歲的女兒回台灣探親,我選了一間親子餐廳敘舊(就是跟麥當勞一樣有個遊戲區讓小孩瘋狂跑跳然後爸媽可以專心吃頓飯那種)。桌邊環繞著五六七八歲精力旺盛不停燃燒小宇宙的歡樂小童,菜單上是香脆炸薯金黃炸雞起司漢堡等所有討好孩子胃口的餐點,而鄰桌爸媽還是得不時殷殷勸誘那些被溜滑梯吸去所有胃口的小祖宗:「乖,再多吃兩口吧。」
我們這桌的小女主角愛麗絲當然還不能吃這些「金黃酥脆」的油炸食物,我滿心期盼她媽媽拿出佳寶嬰兒罐頭,我想像著法國來的佳寶應該是貼著foie gras(鵝肝醬)或con_t de canard(油封鴨)之類標籤的嬰兒版法式料理吧。
結果愛麗絲的午餐是三個小便當,一盒裝白飯,另外兩盒分別是切細的魚肉跟綠色蔬菜(也算是大人版的飯菜啦)。然後媽媽節奏很好的,一口飯配一口菜,愛麗絲就這樣安安靜靜,偶爾轉眼張望周圍跑跳的大小孩,繼續細嚼慢嚥的吃完她的專屬餐點。飯後她當然也在遊戲區探險了一會兒,然後是飯後點心,葡萄乾麵包跟水果,一切食物都這樣帶著平靜而審慎的氛圍,好好裝進肚子裡。
平靜而好奇,書裡說,法國孩子帶著平靜的好奇心歡喜地嘗試新食物,這平靜的好奇,很少在美國成人身上看到過,更別說在美國小孩身上。
在北美(其實在台灣也是如此吧),食物有時會被父母拿來當成紀律的替代品。父母拿不准吃飯當作處罰,或者反過來,用食物來賄賂。「你現在聽話的話,等一下有冰淇淋吃喔!」最糟的是拿食物當獎賞。法國爸媽認為這樣做會讓食物背負著情緒的包袱,破壞了孩子調節飲食習性的能力,孩子們日後可能會藉由吃食來處理(或埋藏)自己的情緒。
吃飯是一件餵養身體,滋養心靈的正事,如此重要但其實也很單純,法國人好好看待這件事,做父母的從這裡出發,開始培養孩子品味食物、品味時間,以至於品味一生的能力。
——譯者 張怡沁
作者以個人經驗介紹何謂正確的飲食觀念,看了法國人對飲食的講究,從食材的挑選、烹調至餐桌禮儀,處處注意小細節,更難能可貴的是如此的高品質用餐家家皆如此,並無平民貴族之分,讓我們自詡是懂吃、愛吃的中國人不禁也甘拜下風。
對小孩的餵養,法國人更是重視,家庭學校皆然,看完本書不禁一驚,原來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餵養習慣,在法國人眼中竟是如此的錯誤。在台灣似乎很少兩歲以上的小孩不認識麥當勞的,我們太常以食物為獎賞,這原來是不對的。而隨著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外食的比例也逐年升高,健康的飲食也就難以把關,也難怪大腸癌在這幾年老是高居癌症死亡率前幾名。
而餵小孩吃飯在我家一直是個很大的挑戰,常常只要他們肯吃飯,餐桌禮儀都可不計較,兩小孩桌上爬上爬下,食物滿天飛是很常見的,因此看到作者說法國的孩子可以規矩的陪大人用餐至半夜也不吵鬧,簡直是無法置信。
雖然比起美式的飲食,我們的其實好太多了,去年英國小女生Martha Payne曾對台灣的營養午餐讚譽有加,但在教育工作現場的我們發現,孩子對於這樣用心設計的菜單,往往並不珍惜,肉類或炸雞一定是第一個被搶光光的,但若是綠色蔬菜就很不受歡迎,常常有半桶以上最後是倒到廚餘桶裡,若能從小扎根,從家庭或學校教育均衡飲食的重要性,不讓他們選擇,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了,他們或許也能把這樣的健康飲食觀念帶給下一代。
——三峽國中英文老師 何欣穎
享受吧!法國式的樂食教養
生活在台灣,幾乎處處有美食;身為一個新手媽媽,各種五花八門的育兒知識、嬰幼兒飲食指南也幾乎唾手可得。但如果真要深入思考該如何教養孩子「吃什麼」、「何時吃」、「該怎麼吃」、「如何吃得好」…… 大概沒有比以美食為傲、更以深厚的飲食文化為傲的法國經驗,更值得借鏡的了。
《法國餐桌上的10堂食育課》就是這樣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 書中以一位移居法國、有兩個女兒的母親的角度,娓娓道來移居法國後,因為文化差異而遭遇的窘境,以及為了幫助女兒和自己融入當地生活,下定決心要讓女兒「吃得像法國小孩」所做的種種努力。
因此,作者除了生動的描述自己在一次次親友聚會場合中、女兒的幼兒園食堂裡、還有在當地市場採買時,所經歷的各種關於飲食、關於教養的衝擊;也將這些親身經歷整理出清楚的「法國飲食準則」,例如:「不把食物當作安撫、獎賞、懲罰、利誘或轉移注意力的工具」、「孩子吃大人準備的食物,沒有替代品、也沒有應孩子要求快煮出來的食物」…… 這些準則乍看之下有些嚴苛,但也更讓人好奇:法國人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儘管書中提到的法式教養模式有點類似傳統東方的「威權式」教養(作者說法國父母不哄小孩、不甜言蜜語的騙小孩,不會將孩提時期過度「浪漫化」,大家都致力於教出「循規蹈矩」的孩子),但法國父母以及學校花在培養孩子樂於好好享受美好的食物(或者用書中的法式觀點來說,應該是「真正的」食物)所花的心力,確實令人佩服。而且作者透過與法國幼兒園老師的對話、和親友在餐間的有趣辯論中,清楚展現了法國的飲食教育目標,絕對不是透過親子雙方角力拉扯、或任何不愉快的強制手段達成的。
最有趣的是,書中描述「法國小孩(無論幾歲)吃完東西還是能保持衣著整潔、不輕易吃零食、
樂於嘗試新奇的食物、不會在餐桌上吵鬧耍脾氣」等種種天使般的行徑,很令作者驚訝,也激勵了這位母親擬定新的家庭飲食計畫,決心改變孩子們(最後也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你也頭痛孩子愛吃零食、不肯吃蔬菜水果、飲食不均衡…… 這些問題作者在書中都一一歸納出解答。
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成功改變的? 答案其實相當顛覆我原本對法國飲食「精緻、價格高昂、只屬於金字塔頂端族群」的粗淺印象。原來法國人說的「在法國,人人都能吃得好」而且「懂得如何吃得好」,指的是:享受新鮮的、多樣化的、具在地風土的農產品,經過適當、用心的烹調,而成為不僅僅餵飽身體、還能夠滋養身心的食物;當然,重點還包括要和親朋好友一同圍坐在餐桌前「愉快的、慢慢的品嘗」。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飲食態度,深入每個法國家庭、學校與社區,因此足以讓所有法國孩子打從出生起,就生活在其中,而且深受其惠!
無論你的孩子(或你自己)目前的飲食習慣為何,本書沒有夢幻如馬卡龍般的浪漫情節,而是一位母親愈挫愈勇的飲食教養實戰經驗,相信所有注重飲食的父母都能從中獲得靈感,而孩子們都能因而深受其惠!
——勤兒媽媽
書中我很喜歡的部分是讓孩子多嘗試不同口味食物的段落。我記得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每星期會小心地給孩子試一次新食物,但孩子益發長大後,我就漸漸忘了那種感覺,現在煮菜時不自覺地會煮他們喜歡吃的,或是就會認定他們不喜歡吃某些東西,所以即使桌上有那些菜餚,我也不會主動詢問他們要不要試試,大大扼殺了他們嘗試新食物的機會。看了那段文章,那種往日的感覺就浮現上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作者描述的那種情境很棒,塑造一個美好的環境,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嘗試新的食物。其實這個方式我很有感觸,因為我家的孩子在家其實不太會嘗試新食物,但外出旅遊時,也許是因為走了一段路覺得餓,也許就是心思被其他東西所吸引,不會特別在意手上拿的是什麼食物,所以他們對食物的接受度變大,連在家向來不吃的東西,有時也會吃下肚去。只是回家之後,也常常故態復萌,也許我得想個辦法讓那種感覺可以持續下去。
——全職媽媽蘇珊
作者的口吻很幽默風趣,可以很輕鬆的看完。提出的準則引經據典,有說服力。我看完有心一驚,糟了,小Apple胃口也被寵壞了,我的教法像北美式的,常讓她自己做決定,不吃不勉強,怕餓就讓她吃喜歡的。所以現在開始要讓她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好的態度觀念。
——Apple媽媽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期望讀者們在細賞法國飲食文化時,能檢視自我與自家飲食內容,讓國家未來主人翁從小就接觸健康飲食,選擇健康的食物、聰明吃。
--前國民健康局局長 邱淑媞
法國人讓孩子不挑食的祕訣在於「愛食物就要節制,愛食物就要認真」。這樣的飲食之道是一種哲學,是代代相傳的智慧,也是父母的耐心堅持。
--前商周出版選書人 何穎怡
全書以幽默的筆調,描述作者和小孩闖蕩於法國婆婆、學校,和一個社交圈的指點之下,終於漸入佳境的甘苦趣事。
--科普作家/小兒科醫生 林正焜
要增進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從簡單...
章節試閱
問問我的孩子最愛吃什麼,答案可能會嚇你一跳。七歲大的蘇菲愛吃甜菜根、青花菜、韭蔥、萵苣、貽貝和鯖魚--當然一般人會猜的東西也包括在內,像是熱狗、披薩和冰淇淋。克萊兒,她三歲大的妹妹,愛吃橄欖和紅色甜椒,儘管她最愛的始終是奶油菠菜。我們住溫哥華,這裡有全世界鮭魚產量最多的河流流經北美洲最大的中國城之一,我們的女兒不巧也愛吃海帶、煙燻鮭魚和酪梨壽司。
女兒們熱切的飲食習慣對我那法國老公菲利浦來說一點也不意外,但她們還是讓我驚奇,因為我們家以前經常為了吃飯爭吵。在我們搬到法國並開始(無意中)實驗法國的飲食教育之前,晚飯時間對當爸媽的和當孩子的來說簡直是煉獄。薯條是我兩個女兒最愛的「蔬菜」。她們一看到青蔬便咬牙切齒,只有在甜點出現時才會停止發牢騷。她們靠碳水化合物和充滿乳製品的飲食維生,而一般的北美家庭也多是如此。我們的備用食物包括穀片、義大利麵和奶油吐司。我們也把金魚脆餅當成一種食物。
蘇菲從小就很挑嘴,到了三歲大時,任何陌生食物都不敢吃,這讓我經常想起我小時候。盤子裡一有她不順眼的東西,她就激動得「狂舞」(我們是這麼形容的):揮舞手臂,一臉不耐,發出哀嚎,有時大叫,甚至從桌邊跳開,就是不想看到可疑的可怕食物。她的口味有點兒古怪,這讓我們更加難以避免她爆發這種行為。比如說,蘇菲不喜歡青菜,凡是白色或乳脂狀的也不吃:起司、優格、同性質的醬,甚或冰淇淋。連大多數小孩都愛的她也不喜歡,譬如起司通心粉和各種三明治。
相反地,克萊兒(她妹妹)是我們的菩薩寶寶,沉靜又知足。「你們中樂透了」,她出生那天我們的助產士這麼跟我們說。蘇菲拿手的是小睡二十分鐘(而且只有在嬰兒車裡被推著散步或蜷伏在嬰兒提籃裡才睡得著),而克萊兒會享受懶洋洋的兩小時午睡,晚上還可以無憂無慮地酣睡十小時。況且她幾乎什麼都吃。也就是說,幾乎任何東西她都願意吃,直到她的行徑開始跟她姊姊一個樣。這讓我有了嚴重的親職表現焦慮,外加深深的愧疚。
你曉得,我公婆、外子的朋友、伯叔姑姨和表親,還有其他一竿子的親戚,都期待我們的孩子像法國孩子那樣吃食,而法國小孩不挑食,舉凡水果沙拉到鵝肝醬,菠菜到臭薰薰的藍黴乳酪一概都吃。他們吃大多數的北美小孩(以及他們當中的一些爸媽)想都沒想過要吃的東西,譬如南歐刺菜薊(別擔心,我以前也沒聽說過有這種東西)。他們也經常吃我們大多數當爸媽的都希望孩子肯吃的東西,像是沙拉。我也見過我的法國姪兒姪女看到小蘿蔔像看到爆米花一樣開心。我見過三歲大的娃兒大啖各種海鮮,還有尚未長牙的寶寶小口啜著所有食物,從貝夏美白醬到蔬菜清湯。有些孩子則偏好奇特風味:迪迪會歡喜地吃下牛舌,小法泊伊最愛的食物是油醋碎肉涷,或克萊兒,她每天都要嚼一小瓣洛克福藍紋乳酪,而且顯然吃得津津有味。
而今,由於某種偏好異國食物的基因使然,法國小孩也不這麼吃了。一如世上所有孩子,他們最愛的食物包括義大利麵、洋芋片、炸雞和巧克力。但是這些不是他們經常吃的東西。就像聽起來的那麼不可思議,法國小孩愛吃各種食物,他們吃的東西大多數都很健康。沒錯,你可以找到某些討厭吃特定食物(譬如說,白花椰菜,而我老公就是一例)的法國小孩,但這樣的小孩並不多見。可是大體上而言,法國小孩吃任何擺在他們面前的東西。他們爽快地吃,高興地吃,來者不拒,令一般北美人不解。而且人人都認為這是常態--包括小孩子在內。
事實上,這是著名的孩童版「法國悖論」,這現象使得科學家搔首苦思多年。簡言之:法國成人在飲食上花的時間是美國人的兩倍,而且他們顯然毫不忌口地食用奶油、豬肉和乳酪,但是他們比較少過重(而且很少人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美國人低。沒錯,這是人生會有的那種不公平的事之一;法國人似乎真是魚與熊掌兼得。
法國小孩的飲食方式也同樣地弔詭。法國父母會溫和地敦促孩子吃健康的食物。他們期待孩子毫無怨言地吃爸媽端來的飯菜。他們要求孩子長時間坐在餐桌旁(而且他們被期待要表現得非常有禮貌),而不是看電視或玩電玩。除此之外,法國小孩認為吃飯是有趣的事。不僅如此,法國小孩肥胖的比率是已開發國家當中最低的之一。當大多數富裕國家的過重及肥胖兒童比率都居高不下而且快速攀升(美國位居榜首)時,在法國卻相對穩定甚至下滑。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他們都參加了減重課程;飲食控制對法國小孩來說相對罕見,因為需要的人不多。
搬到法國之前,我也很納悶法國父母是怎麼做到的。我知道(也擔心)不良的飲食對孩子的健康、牙齒(蛀牙)、睡眠品質、課業表現,甚至是智商的負面影響。但是對於該如何改變女兒們的飲食方式,我感到無能為力。我想要改變,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在溫哥華,我們認識的父母親所採行的「策略」似乎都不令人滿意。強迫和施壓的手法對我沒有吸引力(雖然我承認我試過)。我不喜歡哄孩子把飯菜吃完(或甚至是張口吃飯)。吃維他命丸感覺像是在逃避,尤其是我讀到它們無法補充新鮮食物所能供給的營養之後。於是我買了主張把健康食物偷渡到兒童餐食裡的食譜,試著調製需要有化學家的技能和廚師的才華的特殊菜單。由於我不是個特別有熱情的廚子,也不是有效率的廚子,所以我發現這個做法太耗時間,而且也沒真的奏效。事實上,還產生反效果。蘇菲那靈敏的「噁心食物」探測器,只要探測到一絲絲怪食物的微弱氣味就會發出警報,結果對放在她盤裡的食物更加疑神疑鬼。再說,就算「偷渡」的方法有效,我不禁在想:她們出家門之後還會讓花椰菜泥留在布朗尼蛋糕裡嗎? 我不這麼認為。
無可否認地,把健康食物偷渡到孩子餐食裡的努力失敗,多少反映出我的廚藝很有限。婚後不久,菲利浦給了我「燒焦皇后」封號,因為我有個糟糕習性,做菜做到一半,會趁空檔上上電腦或埋首鑽進一本好書裡,結果把爐火上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我會做的菜(頂多)就是那四、五樣,一而再地循環重複,而且從頭到尾都是以馬鈴薯為主菜。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我媽出身農家;外婆有八個孩子要養,沒什麼時間做一些額外的花俏東西。她每晚準備一道菜,吃的時候毫不客套。「我們埋頭就吃,」舅舅約翰回憶說:「因為我們很餓。從來沒有人會敦促我們吃。如果我們不想吃,那更好:其他人可以分得更多。」外婆最愛做搗鍋(注:stamppot,荷蘭傳統家常菜),把煮熟馬鈴薯和羽衣甘藍混在一起整個搗成泥(沒錯,結果是一鍋綠色薯泥),僅用幾塊奶油和幾搓鹽巴及胡椒來調味(我的親戚認為大蒜是異國香料)。搗鍋至今依然是我最愛的菜餚之一,這大大透露了我的烹飪程度。
所以我跟法國料理的第一次短暫接觸(作為一個消費者)並不成功,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菲利浦帶我見他爸媽那一次大概是最糟的一次。在我們開始約會後某個下雨的四月早晨,他突然心血來潮,邀請我去拜訪他住布列塔尼的雙親。我們先從牛津(我們都在那裡念書)開一小段路到普茲茅斯,然候搭過夜的渡輪。我們在陰雨濛濛的天氣裡出發,在船上過夜,醒來一睜眼便看到一片奇幻的陽光,以及打上環繞聖馬洛石碉堡岩岸的碎浪。我們開著菲利浦的雷諾五號那台破車,沿著海岸穿越一個又一個迷人的小村子,時而依著岩石峭壁,時而傍著在陽光下閃著光的白沙海灘。那是我頭一次踏上法國土地,徹底為之神迷。
我們及時在午餐時間抵達他父母家--牆上爬滿葡萄藤、美得像畫的一座石屋。那一餐叫我難忘。在陽台上沐浴著陽光,菲利浦和他父母款待我一大盤在地海鮮,大多是看起來很怪異的帶殼水產,我從沒見過的那種,更別說吃過了。在我小時候,我吃的食物裡最接近魚類的是罐頭鮪魚砂鍋,我和妹妹都討厭吃,我媽會在表面鋪上洋芋片,好誘拐我們吃下肚(我妹老是上當,我從來沒有)。
帶殼海產我敬謝不敏,可是卻躲不掉當天早上買的大比目魚,菲利浦的媽媽自豪地說,那是從碼頭上剛靠岸的漁船買來的新鮮貨。看著盤子裡的一整條魚,我傻眼了;我從沒吃過一整條魚,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我只好呆坐著,兩頰發燙,直到菲利浦當著他困惑的爸媽的面幫我切魚。直到多年前我才能夠輕鬆地吃魚,而且我必須坦白說,煮魚給我的孩子吃,令我又愛又怕(說得含蓄)。因此你可以說(我完全同意),我女兒們願意吃的東西就那麼幾樣,多少是我做了壞榜樣。
菲利浦對我們家的飲食狀況感到很洩氣。就大多數的事情來說,北美人的輕鬆態度和他一拍即合(事實上他偏愛這種生活態度,更甚於法國較拘謹、正式的生活態度)。我們家女兒吃東西的習性令他不解,尤其是和她們那些熱中吃食的法國表親相比之下。而他在法國的親戚就更搞不懂了,他們私底下(有時候也沒那麼私底下)覺得惱火。
回首過去,我現在了解到,他們期待我教育孩子認識食物。在法國,這樣的教育應該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早在孩子沒滿周歲就要著手了。畢竟,吃食是嬰兒最早表現出來的有意識活動之一,甚至比走路和說話還早。因此,進食是教導孩子紀律的絕佳基點:溫和但堅定地教導生活的準則。「準則」二字我用得遲疑,因為儘管法國人對飲食教育很嚴格,但這些準則並不死板。它們反倒更像常識性的規範或社會習俗:不成文,而且往往也未言明,但卻是集體所接受的。就像大多數的文化習俗,這些準則在外人看來往往很神祕,可是一旦闡明,並不會特別複雜;事實上,這些準則通常簡單得像在唬人。我搞懂的第一條「飲食準則」正是如此。
法國飲食準則第1條:
爸媽們:孩子的飲食教育由你們作主。
父母親應該以溫和但有權威的方式積極地教導孩子認識食物,這信念是法國飲食教育的核心。我打從心裡知道這樣的做法(比我的做法要權威得多)可能對孩子有幫助,可是長久以來我一直很抗拒它。培養飲食自主的能力是建立自動自發的第一步,不是嗎?孩子要吃什麼應該由他們自己作主,不是嗎?
絕對是錯的,這樣只會搞得天下大亂!我婆婆這樣警告我,我的小姑、夫家表親、伯叔姑姨以及菲利浦的朋友也是。照他們的孩子吃東西的習性看來,我得承認他們說得有理。蘇菲出生後我們頭一次回法國,當時蘇菲不過八個月大,我看到和蘇菲同年齡的其他寶寶大口吃著他們爸媽給的所有食物,而且每餐飯後都滿足地小睡好幾個鐘頭,令我驚訝不已。同齡的蘇菲一到吃飯時間就變得很難搞,她拿食物來玩,一不合意就把食物吐出來,顯然把吃飯看成是干擾她日常作息的苦差事。幾乎每頓飯,比如甜滋滋的蘋果泥、最順口的香蕉泥、最柔滑的優格,最後總滴得圍兜、她的手和我的腿(她喜歡坐我腿上吃飯,把坐在兒童高腳椅上看成是某種凌遲折磨)到處都是。她不是不餓。她半夜醒來,或是短到令人痛苦的小睡之後,總要喝牛奶。而且只喝牛奶。說得保守,她對硬質的食物又愛又怕,這情況隨著她長大不見任何改善。
當時我以為,蘇菲的性子比較像我家的人,比較不像她爸爸家那邊。我妹最愛的照片之一,也是我第一次帶菲利浦見家人她最先亮出來的一張,就是我坐在兒童高腳椅上,雙唇緊閉,因為大哭而臉頰紅通通,胡蘿蔔泥抹得我身上那件七○年代的夢幻罩衫到處都是。我背後的壁紙有著一種復古的橘色紋理(若是湊近看會發現,那是條理分明的飛濺物,值得把牆壁做一次超級大美容)。據我家人的說法,我打贏了每一場食物之戰。
「蘇菲跟我很像,」我會嘆氣說:「我小時候就是討厭吃青菜。」「並不是!」有人這麼跟我說:「她只是吃青菜的次數不夠多。等她餓得發慌,再拿青菜給她吃,到時她什麼都會吃光光。」聽到這種論調,我開始在想,說不定,只是說不定,法國人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果不其然,他們確實知道某些我不知道的事。法國父母比美國父母知道更多與食物有關的各種資訊,也更清楚孩子的飲食習性。這是因為法國醫生、老師、營養師和科學家看待兒童、食物和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與北美人大不相同。比如說,他們認為所有的孩子終究都會學會喜歡吃青菜,而且他們精心推敲過許多策略,來讓孩子學會愛吃青菜。法國心理學家和營養師有系統地估算過,孩子樂意吃新食物之前,他們必須嘗試吃吃看的平均次數是七次,不過大多數的教養書籍會建議十至十五次。因此,當我常理所當然地認為我的孩子不喜歡某類食物時,我的法國朋友純粹認為是他們的孩子試的次數不夠多,而且他們的孩子通常證實了他們是對的。法國孩子帶著平靜的好奇心歡喜地嘗試新食物,這平靜的好奇,我很少在美國成人身上看到過,更別說在美國小孩身上。
你想,法國人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法國父母用了什麼法子?他們煮些什麼?他們說些什麼(同樣重要的是,他們沒說什麼)?
這些疑問我答不出來,直到我們舉家搬到法國。當我們只是訪客,法國親友客氣地不去理會我(在他們看來)奇怪的飲食習性,如此的包容是把我當外國人看。一旦我們選擇在菲利浦從小長大的村莊裡定居下來,一切便改觀了。法國人素來不以他們的容忍出名:他們做事情通常只有一種對的方式(而那方式,可想而知,幾乎總是法國人的方式)。他們大方表達個人看法,從不害羞,而且對於餐飲上的失禮失態,沒什麼容忍度。因此我婆家的親友鄰居開始指點我的孩子(還有我)怎麼吃得得宜(也就是說,吃得像法國人)。不管是在餐館在蔬果店,在學校在幼稚園,在遊樂場在別人家裡,我對於食物、小孩、教養的觀念都受到挑戰。
慢慢地,我開始了解到法國人對孩子和飲食的想法。我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義我所理解的「教育」。我常被人叮嚀說,我必須「教育」小孩,一聽到這話我會趕忙說我事實上已經開始存錢讓孩子上大學,好讓別人放心。可是法國人談的不是這檔事。「教育」(education)一詞在法文裡涵蓋了很多基本教養:包含從正式的學校教育所習得的知識,也包括了從家中紀律所養成的禮儀和行為、習慣和品味。其目的是在教出「有良好教養」(bien éduqué)或「高格調」(élevé)的孩子,也就是言行舉止得體的孩子。換句話說,法國教養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要教出懂得並遵守法國社會不成文規矩的小孩,而這些規矩比北美社會的規矩要嚴格得多。法國家長非常尊重這些社會規矩:教導出有教養的孩子跟建立他們的自尊一樣重要(事實上,他們相信後者多少繫於前者)。
而今,健康飲食是父母親協助孩子培養的最重要能力之一。這個對年幼孩子所施行的飲食教育,有個簡單的原則:
我的孩子可能不會進哈佛,也不會變成大聯盟的運動明星,或音樂家,或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但是不管他們將來長大會成為怎樣的人,我的孩子怎麼吃以及吃什麼,對他們的健康、幸福、成功和長壽而言將是重要無比。
別誤會:鼓勵孩子盡力發揮所長是很好的。只不過從法國人的觀點來看,北美的父母親往往把行程排得太滿,以至於很少有時間教導孩子某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須懂得的事,譬如準備、烹煮和享用健康食物的正確方式。為了向自己解釋這一點有多麼重要,我最後想出了一個簡單的對比:法國父母對於健康飲食習慣所持的態度,就像北美父母親對於訓練大小便或培養閱讀習慣所持的態度。假使你的孩子老是不讀書,或甚至不想學習字母,你會放棄教他們嗎?你會情願等著你的孩子自行學會大小便,假定終有一天他們「長大就知道了」或「想通」?大概不會。你大抵會想法子幫助他們養成這重要的生活能力。菲利浦拿法國的一句名言來對我下總結:人如其食。在北美,假使孩子拒絕吃得健康,多數父母親只會聳聳肩不以為意。看到這種情形,法國父母親心裡會想:有這樣的爸媽,難怪孩子會那樣吃。
法國父母親非常看重孩子吃得好,這一點顯而易見。比較不那麼明顯的是,法國父母怎麼讓孩子吃得好。搬到法國之前,我有我的臆測。說不定專橫的法國父母會逼迫他們的孩子什麼都要吃,我心想。說不定這只不過是亞洲「虎媽」徵候群的另一個版本:堅持孩子什麼都必須嘗一嘗的嚴厲法國父母親。事實上,我們在法國看到的完全相反;很少看到親子之間為食物爭吵,也從未看過哪個爸媽逼孩子吃東西。
那麼,說不定關鍵在食譜?我發現,一般法國家庭吃得都很簡單,也很容易準備,但仍然健康美味。我盡責地把幾道很看好的食譜抄下來,在家如法炮製,但是我的孩子卻完全不捧場。
法國父母有什麼我不知道的祕訣?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了或說了什麼我沒做或沒說的?他們到底是怎麼讓孩子什麼都吃而且吃得開心?如同我待在法國的一年裡所體會到的,祕訣不僅在於法國孩子吃什麼,而且在於如何吃,何時吃,以及(最重要的)為何吃。
我們搬到法國不是為了學這祕訣。我不是講究吃的人,菲利浦也是我見過的法國人當中罕有的那種相對上對食物沒什麼興趣的人(這說明了為什麼他能夠以娶到外國人為樂)。我也不怎麼想改進我的廚藝;就算想的話,必須煮法國菜的念頭隱約也讓我憂心。
然而住在法國喚起了我的好奇,很想知道法國父母如何做菜給孩子吃,如何陪孩子一起吃,以及如何教育孩子認識食物。我開始問問題,也開始說出反對的意見。我的孩子吃東西的方式不是那樣!
這太貴了!我沒時間!所幸,法國人喜歡談論食物。在很多法國家庭裡,早餐桌上最常見的話題是,中午吃什麼。到了午餐時間,少有例外,總有人會問起晚餐吃什麼。談論食物(如何吃以及吃什麼)是法國舉國人民的嗜好。所以只要我問問題,人們非常樂於回答。
從我和很多父母親、老師、醫生和科學家的談話裡(以及從我為了驗證我所聽到的說法所進行的研究裡),我發現讓孩子吃得好不見得會把親子關係搞得雞飛狗跳,或搞得很複雜。我學會了簡單的招數來教孩子享受形形色色的食物,我也學會,營養和健康雖然很重要,但未必是主要的焦點。享受食物才是重點,而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快樂的副產品。
這個觀點(吃飯是很有趣的事!)激發我們家重新建造新的飲食方式。旅居法國期間,我們發現了孩子的十項飲食準則。把這些準則應用出來,挑戰了我對兒童、食物和教養方式最根深蒂固的信念。這過程有時不太好受,但是重建我們家的飲食文化這個經歷,讓我們一家子更親密。看見我們周遭的法國親友培養他們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熱愛食物,而且是健康食物,我們深受啟發。但願我們家的經歷也能帶給你靈感。
那麼,我們就此出發吧!
問問我的孩子最愛吃什麼,答案可能會嚇你一跳。七歲大的蘇菲愛吃甜菜根、青花菜、韭蔥、萵苣、貽貝和鯖魚--當然一般人會猜的東西也包括在內,像是熱狗、披薩和冰淇淋。克萊兒,她三歲大的妹妹,愛吃橄欖和紅色甜椒,儘管她最愛的始終是奶油菠菜。我們住溫哥華,這裡有全世界鮭魚產量最多的河流流經北美洲最大的中國城之一,我們的女兒不巧也愛吃海帶、煙燻鮭魚和酪梨壽司。
女兒們熱切的飲食習慣對我那法國老公菲利浦來說一點也不意外,但她們還是讓我驚奇,因為我們家以前經常為了吃飯爭吵。在我們搬到法國並開始(無意中)實驗法國的...
推薦序
〈推薦序〉為什麼我一直掉下巴?
前商周選書顧問 何穎怡
看這本書,我一直掉下巴。相信我,我是很鐵齒的人,一向認為什麼虎媽,德國媽,日本媽之類的教養書是X屁,因為他們把一個特例放大成整個民族的特色,而這個特色優點適用於所有人。
但是鐵齒的人也有掉下巴的時候。回憶一年多前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電子檔時,就大吃一驚。
譬如作者說,法國小孩不吃零食,我看到我的床頭擺了酸梅、牛軋糖、豆腐乾。不要小瞧這個配置。吃了糖,吃酸梅解膩,然後來點鹹的。鹹的之後,當然就有嶄新的味蕾吃甜的。啊,不消化,來點酸梅吧。
如此這般,是零嘴狂的常態。應該是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吧。我爸媽也愛吃零嘴。
譬如作者說,法國父母從不拿食物做獎賞,孩子不可以養成「情緒性飲食」的習慣。我記起小時候去拔牙,拔完後,媽媽馬上買健素糖獎賞我的勇敢。難道不是吃糖讓我長蛀牙?
譬如作者說,法國父母認為天底下沒有小孩不吃的食物,任何孩子排斥的食物,都應該讓他試到十五次以上。我想起女兒從小不吃爛巴巴的食物,也不吃各種一煮就軟的瓜。我從不認為她偏食,因為誰沒有不愛吃的食物呢?不吃就不要煮唄。現在一看,究竟是我「開明」,還是我「懶惰」?
最讓我羞愧的是作者所住的法國鄉間,攤販不准你自己翻撿蔬果,他會問你這個菜是哪一天哪一頓要吃的。假設你的答案是「週六晚餐」,他就會去挑出最適合那個時候才吃的菜給你。我呢,冰箱裡還有去年的粽子呢!
你可能認為法國人這種嚴格的飲食教育,小孩可能都苦著一張臉吃飯吧?不。他們極端享受食物。花時間認識食物,花時間準備食物,花時間品嘗食物。吃飯,是家人的分享時刻。沒有端了飯坐在電視機前這回事。
因此,法國人的祕訣竟是「愛食物就要節制,愛食物就要認真」。
這樣的飲食之道是一種哲學,是代代相傳的智慧,也是父母的耐心堅持。法國胖小孩比率居世界最低,不是沒道理的。終於有一本讓我掉下巴,並深信它是集體民族智慧,而非特例無限放大的教養書了。
〈推薦序〉良好的親子互動,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禮筑外文書店店長 洪瑞霞(Lois Hung)
我與法籍先生在台定居十多年,先生除了法文教學工作外,我們共同經營了一家外文童書店。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接觸學校英文老師與家長,觀察到的一些文化、閱讀習慣、與父母教養觀念的差異,經常成為我們爭辯的主題。先生一概認為「法國人的做法一定是最好的」(法國菜、法國教育、法國行政制度等),還不時強調,法國跟美國是很不一樣的(因為他主觀認為台灣人很崇尚美式教育),高傲的態度,常常讓我很不以為然。
直到去年我們決定搬去法國定居至少一年,我才有機會深入了解所謂的「法式做法」,並重新思考自己與孩子的生活與教養方式。
我家的哥哥不挑食,但會暴飲暴食,所以也是個過重的小孩。想到孩子正在發育,要禁止孩子吃食我覺得很殘忍,於是鼓勵他加入游泳校隊(一週練習五天,星期三還要練二次),泳隊之外,他也熱愛打籃球。我心想大量運動大概能消耗掉他多吃的熱量,這方法或許不見得很正確,但總算讓他維持了可接受的體重。
老大是第一個被送到法國的,先生與女兒接著離開,我則留在台灣做一些善後工作。當我抵達法國看到兒子時,真不敢相信才沒幾個月的時間,他已經變得又高又瘦。據說他在法國叔叔家,並未刻意節食或猛做運動,能夠變瘦,真是奇蹟!
我猜想這應該跟吃的東西有關。沒錯!我觀察到法國家庭的飲食習慣,很多面向的確與書中所提不謀而合,而作者精確的分析、佐以研究數據、交錯著故事化的經驗敘述,讓閱讀此書變得知性又有趣,也讓爸媽有很多省思的機會。
我認識的法國家庭,爸媽都很會做菜,幾乎無一例外,且很多都有大廚的水準。小女兒幼稚園義賣媽媽們做的點心,也讓我為之驚豔,外觀與口感都不輸給店裡賣的。練就這樣的好廚藝,相信是來自於愛家、愛孩子的心。我也觀察到法國家庭,即使爸媽都有全職工作,仍要每天在家與孩子共餐。這點我的先生也強烈要求過,但在台灣十多年,我們始終做不到。
大部分家長都會承認,無論自己在求學、工作領域多麼地出類拔萃,對於孩子的教養,很多人都是焦慮不安甚至不知所措!別人(別國)的那一套不見得能全數套用,但多參考總是好的。要增進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我相信人對「美」的事物,都有渴望與鑑賞的能力,法式飲食文化不僅是「吃東西」這麼簡單,從餐桌擺設、餐具、餐巾紙花色選用、裝盤、菜色搭配等,都是一種生活美感。透過本書作者介紹,了解法式飲食,擷取認同的優點套用,相信能讓台灣父母受益良多!
〈推薦序〉不挑食的孩子,從食材與態度開始
親子作家 番紅花
我幾乎日日料理三餐,因為家務與寫作的工作交叉等量進行,所以我並不狂熱也沒有辦法花太多時間在廚房,但養育兩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飲食變化,與照顧丈夫的適當營養仍是我這婦人的職責。「吃」讓我們的人生有等待、有笑容,燈光下的餐桌所帶來日常生活的安定穩逸感是很重要而不可任性放棄的。很幸運的,台灣是個山海縱錯的海島,農漁牧業都興盛,認真努力可靠的農人遍布全省,連日本大廚來台灣都說這兒的天然食材鮮嫩汁美,是料理人的天堂。
只是,這似乎並不反映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過重的孩子很多,挑食的孩子很多,吃速食、垃圾飲料的孩子很多,不吃青菜愛油炸物的孩子很多,過度提早發育的孩子很多,對新蔬菜抗拒的孩子很多,受媒體廣告影響、錯認紙片人是美的孩子很多,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問題背後的問題,要如何釐清呢?
法國人所強調的「父母對孩子飲食的主控權」,是否深深困擾著寵愛孩子的大人呢?
這本幽默、趣味的書,風格與內容在親子教養、生活健康、烹飪美食、傳記回憶錄等等,皆表現出作者從家鄉北美,與法國丈夫帶著兩個熱愛速食、嚴重挑食偏食的孩子們,遷居法國鄉間小島所面臨的飲食文化衝擊。作者是個不擅料理、習慣拿零食冰淇淋當獎勵給孩子、一直不確定什麼是「真食物」的職業婦女,面對著將飲食視之為珍貴文化的法國民族,看她用親切、坦承、有時挫折有時迷惘、又提出實用做法的敘事方式,說出她在法國這一路先是節節敗退,而後融入、圓滿、快樂的育兒飲食史,真是讓同為母親的我,心有戚戚焉。
這十幾年來我已為我的孩子們料理約三千多餐,我很深刻的體驗到,要像法國人那樣養育出喜愛各種食物的孩子,確實是應當且可能的,尤其台灣的食材如此多元豐美,有這樣的先天條件,若再加上父母擁有樂觀、堅持、熱情的飲食態度,我們就能養育出「可愛健康、樂在飲食」的孩子。吃是一輩子不能停止的維生系統與行為,如果我們希望親生寶貝能夠活得長壽、有活力、減少慢性病的侵擾,那我們就得從孩子年幼開始,培養他們一輩子正確飲食的能力。
今天去市場買菜,因為已逼近孩子放學時間,我只有十五分鐘可採買,但全省各地這禮拜天氣的晴好、帶來農作的順收豐饒,熟識的攤位上都擺滿了各種新鮮當令的蔬菜。所以很快的,我就買好了兩條沉甸甸的白蘿蔔、一顆大白菜、一大朵這兩年剛興起的人參菜、一把鴨兒芹、新鮮香菇、日本種大蔥、板豆腐、茼蒿、山藥等等。這些好東西足夠今晚煮一鍋壽喜燒了,我喜孜孜地背著飽滿厚實的購物袋,趕到學校門口去等候我的孩子。
我很同意作者在這本書裡所提到的,餐桌上一定要有一樣食物是孩子們喜歡的,這會讓孩子放心,然後,我會再煮一道新食材來鼓勵他們嘗試。例如,今晚有了節慶感的壽喜燒鍋物,我就再料理這兩年的新興蔬菜「人參菜」(又叫做娃娃菜),它的口感似芥菜心卻又無芥菜的苦味,讓孩子們邊吃壽喜燒邊放膽吃吃看這人參菜。孩子願意接納的食物越多元,料理下廚的大人就越有樂趣、越可變化應用,這是吃者與煮者美好的循環。
這本書的末頁還附錄了好些簡易美味的法國菜食譜,其中的紙包魚、可麗餅、鑲番茄、焗烤白醬白花椰菜都是我平常就很受孩子喜歡的料理,並且別擔心,這些都是不發胖、天然、營養清新的真食物。只要不隨便答應孩子喝人工飲料、高熱量垃圾食物,飢腸轆轆的孩子就會掛滿期待笑容地奔向餐桌說:「媽媽我愛你!你煮的東西都好好吃!這是媽媽的味道!我家的味道!」
現在,請盡情享受肉魚菜蔬的飲食樂趣吧,你們將會因此而健康、聰明、快樂、穩定,你們將因此而好好長大,我親愛的孩子們!
〈推薦序〉為什麼我一直掉下巴?
前商周選書顧問 何穎怡
看這本書,我一直掉下巴。相信我,我是很鐵齒的人,一向認為什麼虎媽,德國媽,日本媽之類的教養書是X屁,因為他們把一個特例放大成整個民族的特色,而這個特色優點適用於所有人。
但是鐵齒的人也有掉下巴的時候。回憶一年多前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電子檔時,就大吃一驚。
譬如作者說,法國小孩不吃零食,我看到我的床頭擺了酸梅、牛軋糖、豆腐乾。不要小瞧這個配置。吃了糖,吃酸梅解膩,然後來點鹹的。鹹的之後,當然就有嶄新的味蕾吃甜的。啊,不消化,來點酸梅吧。
如此這般,...
目錄
〈推薦序〉為什麼我一直掉下巴? 何穎怡
〈推薦序〉良好的親子互動,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洪瑞霞
〈推薦序〉不挑食的孩子,從食材與態度開始 番紅花
〈推薦序〉健康吃、聰明吃 邱淑媞
序言
第1章 法國小孩不挑食(你的也可以)
在法國,飲食教育早在孩子沒滿周歲就要著手了。畢竟,吃食是嬰兒最早表現出來的有意識活動之一。因此,進食是教導孩子紀律的絕佳基點:溫和但堅定地教導生活的準則。
法國飲食準則第1條:爸媽們:孩子的飲食教育由你們作主。
第2章 一步一步來,以及甜菜根泥:搬到法國,遇見不知名的可食物體
法國的父母親通常不會利用食物作為處罰(或獎賞)的工具,他們認為這樣做會讓食物背負著情緒的包袱,使得孩子們日後會藉由吃食來處理(或隱藏)自己的情緒。
法國飲食準則第2條:避免情緒性飲食。食物不是用以安撫、消遣的東西,不是玩具,不是誘餌,不是獎賞,也不是紀律的替代品。
第3章 教育孩子的胃口:我們開始學著「吃得像法國人」(吃苦)
法國父母親控制孩子取得食物的基本方式,就是嚴格地安排吃飯時間。他們相信,定時進餐可以養成更平衡的飲食習慣以及更健康的消化系統。
法國飲食準則第3條:父母親安排用餐時間和菜單。小孩子吃大人吃的食物:沒有替代品,也沒有應孩子要求快煮出來的食物。
第4章 餐桌的藝術:和朋友聚餐,以及友善的爭論
法國人講究吃食過程中要有樂趣。尖銳的笑話,機敏的應答,對食物的賞析:法國人對生活的熱愛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準則4:飲食是一種社交。和家人坐在餐桌旁一同用餐,心無旁鶩。
第5章 食物之戰:怎麼讓你的孩子不挑食
訓練孩子「什麼都要嘗嘗看」是法國父母第一要務,而這一點是以慈愛又威嚴的教養方式為後盾。他們也盡力確保食物有趣又好吃,如此一來孩子通常是高高興興地來到餐桌旁吃飯。
法國飲食準則第5條:吃彩虹七彩的蔬菜。同樣的主菜一星期不吃超過一次。
第6章 大頭菜實驗:學會喜歡吃陌生食物
法國父母首重把飲食當成享樂,也代表他們不會過度掌控小孩。他們本能地知道,父母親的焦慮和壓力會產生反效果。餵養孩子不在強迫孩子吃,這樣做往往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不配合。
法國飲食準則6之1:你不必喜歡它,但你必須嘗嘗它。
法國飲食準則6之2:你未必要喜歡吃,但你必得吃。
第7章 每天飽餐四頓:為何法國小孩不吃零食
法國父母不介意他們的孩子在吃飯前感到飢餓的原因,是他們認為等久一點,在固定的用餐時間吃多一點,吃健康一點,是比較好的。
法國飲食準則第7條:限制零食,最好一天一次(頂多兩次),而且晚飯前一小時絕對要避免。
第8章 慢食國度:重點不僅是你吃什麼,還有你怎麼吃
對法國人而言,放慢速度品嘗食物,體悟與他人同食共飲的深刻意義,飲食之樂自然樂無窮。他們認為孩童從熱愛飲食這件事當中,學會傾聽身體的訊號,並慢慢學會重視品嘗食物。
法國飲食準則第8條:不管是下廚或用餐,一切慢慢來,慢食即樂食。
第9章 美法合璧
法國取向的精神是:在你居住的地方可取得的食物、你的風土和傳統廚技,以及有助於你落實用心烹煮與飲食的時間安排之間,找到平衡。
法國飲食準則第9條:盡量吃真正的、自製的食物,把零嘴留給特殊場合。(提示:只要是加工的東西都不算「真正的」食物。)
第10章 最最重要的飲食準則
適度與平衡的原則引領著法國人,在飲食準則這方面更是如此:你必須適度地遵守這些準則,不要過於熱切也不要過於嚴格。
法國飲食準則第10條(黃金準則):吃要吃得快樂,不要吃得有壓力。把飲食準則看成是習慣或規律,而不是嚴格的規定;偶爾放鬆一下無妨。
附錄一 吃得快樂又健康的訣竅和招數,準則和規律
附錄二 給孩子的法國食譜:快速、簡單、健康又美味
〈推薦序〉為什麼我一直掉下巴? 何穎怡
〈推薦序〉良好的親子互動,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洪瑞霞
〈推薦序〉不挑食的孩子,從食材與態度開始 番紅花
〈推薦序〉健康吃、聰明吃 邱淑媞
序言
第1章 法國小孩不挑食(你的也可以)
在法國,飲食教育早在孩子沒滿周歲就要著手了。畢竟,吃食是嬰兒最早表現出來的有意識活動之一。因此,進食是教導孩子紀律的絕佳基點:溫和但堅定地教導生活的準則。
法國飲食準則第1條:爸媽們:孩子的飲食教育由你們作主。
第2章 一步一步來,以及甜菜根泥:搬到法國,遇見不知名的可食物體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