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冰淇淋或iPad,無法與銷售頂級專家服務相提並論。
經濟學家稱諮詢和專業服務為「信任財」(credence goods)。美國西北大學個體經濟學教授艾胥.沃林斯基(Asher Wolinsky)如此定義:
「信任財」一詞意指商品和服務的賣家本身就是足以決定客戶需求的專家。信任財的特性普遍見於醫療、法律服務及各式各樣的商業服務。在這些市場裡,即使執行服務的成果斐然,客戶往往無法自行判斷服務範圍,也無法衡量實際執行程度。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感受:你一早起來,發現筆記型電腦死當在藍色螢幕錯誤畫面,於是帶去送修。門市員工看似和善,但他的工作就只是和客戶哈啦。他會告訴你,等他們拆開機器、檢查完畢,就會打電話告知結果。你納悶他搞不好對電腦一竅不通,根本只是因為很會耍嘴皮子才被雇用。當下你感覺他的任務,就是阻礙你接觸他們的技術人員。
上午過了一半,你接到他的電話。「我們檢查過你的筆記型電腦,很可能是記憶卡燒壞了。我們會進一步診斷測試,這樣才能真正搞清楚情況。不過我得先知會你一聲,你很可能得換一片新卡。」
你試著做出正確回應。「我才用一年多。」你正好在客戶的辦公室裡,得摀著手機壓低聲音說話。「怎麼會這樣?」
「其實這是這個品牌的電腦常見的缺陷。它都對外宣稱沒有製造瑕疵,但我們看到同樣問題一再發生,因為它採用台灣一家初創製造商供應的一批劣質晶片。根據我們發現的結果,你或許只需要新添一條記憶卡就好,但也可能必須汰換一塊全新主機板;要是這樣,你就得花大錢了。下次你可能得考慮延長保固期。」
「好吧,診斷完以後請打電話給我。」你無力地說。
「沒問題。」
你全權交給專家了,只能指望他們佛心來著。
醫師也是這樣。「先等我和一些同事諮詢後再說。我們會討論出幾套治療方案……」
這是一種很讓人不安、無助的感覺。他們都是專家,也都是定義問題、提出建議的對象。沃林斯基博士稱呼這種現象是所謂「資訊不對稱」,即一方無所不知,另一方只能去網醫師(WebMD)搜尋。
儘管律師與安全顧問兩者的能耐八竿子打不著,但銷售手法大體相同,主因之一可歸咎於這種不對稱現象。所有的專家服務提供商,都必須在客戶心照不宣地付出信任的情況下做成生意。
試想一下,你與律師談到你從網路下載的制式保密協議。你說,反正幾十年來企業都是用這個版本換來換去,理當差不多吧。但是,你的律師必然會抬出專業知識,指出你在「法律是會有多難」這個網站上找到的通用協議,實際上並未涵蓋你的特定業務。「因為你的知識財產權歸屬於愛爾蘭,我們得把這部分納入考量,確保你在當地受到保護。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修改仲裁條款。」
你大為懊惱,只好說:「好吧,你何不全部看一遍,然後把該辦的事辦妥。」兩天後你收到一張畫了紅線的新版本保密協議,與一張費時三.四小時的帳單。就在這一刻,你完全理解沃林斯基博士寫下這段話的箇中真意:「客戶往往無法自行判斷服務範圍,也無法衡量實際執行程度。」
「信任」一詞源於拉丁語動詞credere,意指相信或信任。這個字源延伸出其他字彙,好比債權人,意指信任你的人;可信度,意指對方獲得信任的程度。當你購買信任財,就得信賴你已經花費心思請託的專家。
銷售諮詢和專業服務很難,因為客戶在決定購買之前就必須先信任我們。
客戶必須相信專家會正確診斷他們的問題。
客戶必須相信專家會開出有效的解方。
客戶必須相信,專家能夠並主動採行一種終能達成目標結果的方式開展工作;客戶必須相信,專家會根據實際完成的工作結果公平制定服務價格。
信任傳遞的三大管道
信任財即是指本著信任生財,為專家與他們最想服務的客戶提供參與的動力。信任感將基於以下三大管道,從一方傳遞給另一方:
●關係:我和一名律師上同一間教堂,因此知道她是好人。
●推薦:我很信任的朋友推薦我一名在科學園區工作的網站開發工程師。他說我應該向安女士求教。
●聲譽:我在家庭諮詢服務機構村包(Village Wrap)讀到,衡度解方公司(Criterion
Solutions)連續第二年被票選為人力資源諮詢領域的第一名。
這些是客戶考慮購買的參考依據。客戶雇用他們認識、尊重和信任的對象,或密友、同事推薦的人選。
為什麼銷售服務與銷售實物不同
現在讓我們想想產品的銷售方式。
你不想再用iPhone了,因為麥克風老是故障,手機螢幕上的app還常常突然神隱;但說句公道話,其實是兩個星期前你不小心把它摔在達拉斯市的人行道上。你上網搜尋「最佳手機」,向下滑動跳過贊助商廣告後,看到科技新聞網站CNET與微電腦傳真(PC Magazine)的評比列舉一大堆屬性:速度、重量、穩定度、成本、攝影品質和電池壽命。
你盯著這張清單,在心裡重新排列各項指標的權重。你很在意電池續航時間,但不太關心攝影品質或價格。你一邊瀏覽這張比較清單,一邊容許評論者天花亂墜的文字對你洗腦,無論是極盡吹捧之能事或是從頭批評到尾,最後你做出選擇。
你和手機製造商之間資訊不對稱,因為你對手機如何運作一無所知,但其間卻有兩股力量介入:
●CNET和微電腦傳真志願擔任公正的信息中介者。
●所有屬性都可以被客觀量化。成本可以算得出來,電池壽命也可以測試。
結果是,至少某個程度來說,你還是可以理智地購買新機,不必過度依賴人脈關係、推薦或聲譽協助你做決定。我們用了「過度」這個字眼,是因為其間差別當然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打電話給朋友,詢問:「我應該買哪一支手機?」或者根據品牌效應決定購買標的。
在諮詢和專業服務領域,總是有一股推力想要讓信任財變得更像普通商品。市場情報機構顧能(Gartner)的資訊科技專業服務公司評比頗具參考指標,它根據視覺圖像的完整性和執行能力排名,努力為資訊科技服務買家製作一份堪比CNET水準的報告。
「視覺圖像的完整性」和「執行能力」比速度或相機品質更難以量化,而且某些標準相當主觀。你可以測試手機的基準功能,像是量測處理器運作速度、每平方英寸的像素數,但顧能則導入專有的演算法,將科技服務商劃分為領導者、挑戰者、遠見者和利基玩家,試圖提供買家一些指引。
不過顧能嘗試讓購買行為更理性化的企圖心,並未消除一道牽涉更廣泛的事實:當客戶交付重要的任務給專家,以便診斷問題、提供解決建議時,他們會與自己信任的對象打交道,無論是醫師、網頁設計師、薪酬專家或工廠安全顧問。
近二十年來,在專業服務公司管理領域,前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大衛.麥斯特(David Maister)是全球廣泛認同的頭號權威,他闡述觀點如下:
與客戶打交道時,信任的需求顯而易見。試想你自己購買的專業服務,無論是雇用某人打點你的法律事務、報稅工作、兒女照護或是你的保時捷跑車,聘請專業人才的行為都需要你將事務交到對方手上。你會被迫啟動信任模式,而且只能期望對方恰如其分地回應你。你大可事先研究對方的背景、測試技術能力,並試圖檢驗過往績效,但儘管你該做的都做了,到了非得決定聘雇誰那一刻,你終究會找上那個當你把寶寶交到他手上,自己能信得過的對象。這絕對不是容易做的必要決定。
大衛的觀點與我們不謀而合。倘若你的雙親需要擬定遺囑,你主動協助他們找律師,多半情況下你不會上網搜尋「邁阿密最頂尖律師」。同理,你也不太可能會拿起電話就打給素未謀面的律師,只因之前剛好在廣告看板、卡車車體的廣告看到宣傳資訊。
你為雙親尋找好律師的方法,會是推薦某位曾一起共事的對象,或是打電話請律師朋友推薦人選。再不然,就是雙管齊下:「我在處理購併業務時,曾經聘用過這位很厲害的律師。我請教她可能會推薦誰。」
實體產品和信任財的銷售方式無法相提並論。客戶不是根據信任財的功能或屬性花錢;他們是根據無形標準購買諮詢和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