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努力學習,友善待人
文 /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做為家長或老師,您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您的孩子又是如何看待自己?
最近一個民意調查,問千禧年世代他們最希望得到什麼。大部分人回答:錢、名氣、工作成就。這些會讓他們快樂嗎?
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是全世界為期最長的研究。他們在一九三八年選了七百二十四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每年訪問他們,經過近八十年的調查,十幾萬頁的報告,發現一條簡單且清楚的道理: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
良好的關係?是的。除了哈佛的研究,這幾年因為腦科學的進步,大量研究表明,那些無法被標準化考試衡量的非認知能力(包含社交智能、情緒管理、成就品格)比認知能力更能預測一個孩子未來是否會成功。這是為何這幾年社交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在全世界迅速發展的原因。像新加坡在二○一四年推出素養導向的新課綱時,就非常重視SEL,他們用SEL把核心價值觀鞏固起來,然後再發展其他核心素養。
為何如此?因為,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觀。而這些都必須奠基在穩定、健康的人我關係上。如果缺乏社交與情緒管理,一個人書讀得再多,也可能做出傷天害理(像恐怖情人)的事來。在人手一機、人際關係日漸疏離的現代社會,社交與情緒技能更是重要。
智鑛長期陪伴很多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成為這些孩子與父母親成長路途上的夥伴。他這本新書記載他如何用同理心跟孩子建立信任,如何用對話引導孩子反思,進而改善人我關係,提升孩子的信心。除了分享個案外,他在每一個故事後面提出家長或老師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題目,希望透過做中學,讓更多人能成為特殊需求的孩子的天使。
從二○一七年起,我們以品格教育及個人化學習為教育理念,開始承接公辦民營學校,目前有三所國小、一所國中。我們的校訓是「努力學習,友善待人」。我們在每一個學校推動SEL,經過短短兩年,明顯地看到孩子因為情緒穩定,人際關係改善,學習動機提高,學業成績進步,與家庭的關係也改善很多。
我個人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在某一個時間點,因為學業、身體、情緒、人際關係等的挫折,都曾經是「特殊需求的孩子」。智鑛這本書可以幫我們修好社交與情緒管理這門課。
※
【推薦序】曲智鑛的情緒教養
文 / 吳思華(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智所教授)
我是在二○一七年參加GHF教育創新學人獎評審時認識曲智鑛的。透過專家委員的推薦,我有機會閱讀曲智鑛的資料,驚訝一個大男生願意在學業完成後就勇敢的成立了一個工作室,以自身微薄的力量用心陪伴許多有特殊傾向的孩子。決審時,曲智鑛的故事打動了來自全世界的決審委員,大家都希望這樣的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看見,也讓許多有類似處境的家庭與父母找到一個可能的出路。
這兩年來我透過更多的接觸,了解曲智鑛正在持續勇敢的實踐著他的教育理念。他利用工作室定期辦理各項短期的活動,讓孩子有機會暫時脫離現實的教育體制,順著自己的情緒自由發洩,也讓每天陪伴的家人能有一個喘息的空間。在這些無私的奉獻過程,曲智鑛讓許多原本有自閉傾向的孩子能夠順利的成長。更因生命的積極陪伴,這些孩子開始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創意。工作室的規模越來越大,幫助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曲智鑛進行的是一項教育創新的工作,這個教育實驗是在體制外的日常生活中進行。他引導學生進入一個不同的生活情境,善用隨機教學的機會,藉由體驗教學的模式協助這些孩子解決問題,形塑其社會情緒學習、社會技巧與成就品格的關鍵能力。這個教學模式不僅適用於有特殊性格取向的孩子,在少子化的社會中,其實也適用於每個家庭與孩子。對很多家長老師來說,情緒素養其實比學科知識更為陌生,因此,曲智鑛將多年來的教學實務經驗轉換撰寫成的「情緒素養」,就顯得更有意義與價值。
隨著時代的進展,世界各地的國民教育內涵都在調整中。因應知識的快速增長,新課綱希望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掌握知識的系統脈絡,還要能有效的融入生活,並能持續不斷的學習。我們的新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為核心理念,就是希望培養學生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培養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能力。這些能力有別於傳統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必須融入個人的信念、情意與態度;學習的場域不在教室老師,家長、同學、朋友才是主要學習的典範。因此,教與學兩方面都面臨新的挑戰,必須設計一套適當的方式,才能幫助孩子真正學習到「情意」與「態度」。
曲智鑛撰寫的《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這本書,用孩子生活中的實例做為引子,輔以深入的理念分析,還有許多可以實作的練習,對於許多關心孩子情緒素養的現代父母親而言,都應該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參考好書。
※
【推薦序】令人讚嘆、驚豔和溫暖的情緒素養課!
文 / 姜義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多年來指導眾多的研究生中,我想能夠跟我「比拚」過動和忙碌的,大概也只有智鑛一人了吧!但我萬萬沒想到,智鑛居然還能夠擠出時間來寫這本書,除了「歎為觀止」(但心中OS:「難道我作業最近出太少?」),一時之間我還真的無法形容看完本書後,「讚嘆」、「驚豔」和「溫暖」三重奏般的感受!
如同當前所有教育學者的共識,我們都很清楚「素養是無法教的」!素養,是必須要靠著生活情境脈絡的滋養,才能慢慢培養出來的。而眾多素養中,情緒素養大概可以算是最難培養的前幾名,不論上了幾門心理學、腦科學、生理學、溝通學,大多時候可以累積對於情緒的「知識」,但不一定能夠轉化為讓人具有情緒素養的「智慧」。
就好比音樂素養,音樂人呂岱衛老師曾經問過臺灣的家長和孩子:「你到底是在學音樂?還是在學樂器?」不禁讓人反思,當家長一味強調孩子能夠流暢地操作樂器,參加比賽獲獎時,並不一定能夠代表著全方位的人格涵養培育,以及藝術文化品味的建構,因此所演奏出的曲子也經常是沒有靈魂的。由此可見素養多難培養!
因此,首先我想「讚嘆」智鑛書寫這主題的勇氣,當眾多人都還正在摸索素養到底如何培養時,他毅然「越級打怪」,找了個最難的主題挑戰,還順利挑戰成功!
智鑛是如何打怪成功呢?首先,本書切入的角度完全命中情緒素養養成的關鍵,在第一部「孩子的煩惱」中,智鑛分享了多年來實務工作中遇見孩子們的絕佳案例和他的處理方式,像是「陷入情緒風暴的孩子」、「生活被3C佔據的孩子」、「沒有朋友的孩子」⋯⋯雖然這13堂課看起來像是13種類型孩子遇到的挑戰,但事實上極可能你我的孩子正同時面臨了好幾堂課的狀況!智鑛從簡單的對話開始帶出主題,接著描繪出孩子的煩惱核心,分享他處理的角度和方式,接著還貼心地提供讀者「練習題」。光是第一部的書寫設計,就是提供了一個可以讓家長與孩子們共同學習認識情緒的好環境,是培養情緒素養的絕佳內容。
本書第二部「生活即教育」中,智鑛將場域跳躍至生活情境脈絡,分享了多年來他在體驗教育教學與實踐中的經驗與心得,這一部就是令我「驚豔」的地方,因為他成功地將許多生硬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簡單易讀的文字與讀者分享,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科普教材」。最終第三部「陪伴者的修練」中,智鑛以一個「溫暖」的陪伴角度,提醒家長該如何支持及培養孩子們的情緒素養,裡頭有許多溫馨的小提醒,一一列出家長們最常忽略的關鍵小細節。
最後,當我讀到智鑛在書中提出「一直相信X-Men系列電影是有意識在探討人的獨特性」的看法後,也讓我想到X-Men系列有一段兩位變種人的對話:
Kurt Wagner (Nightcrawler ):「馬戲團以外的人都很怕我,但我不恨他們,我只同情他們。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大部分的人對他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一無所知。」
Ororo Munroe (Storm):「我很早以前就不再同情他們了!」
Kurt Wagner (Nightcrawler ):「如此美麗的人不該這樣憤怒的。」
Ororo Munroe (Storm):「有時候憤怒可以幫助我面對苦痛。」
Kurt Wagner (Nightcrawler ):「但其實信念也可以幫你面對苦痛!」
或許,憤怒、悲傷……等負向情緒對許多孩子們而言,可能是他們自認唯一的救贖或出口,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希冀能藉由本書,幫助你我透過親子共學培養情緒素養,建構高情商和好品格,讓孩子們能夠有更好的信念面對未知世界的挑戰,誠心推薦給大家。
※
【推薦序】能實踐的情緒教養課!
文 / 張輝誠(學思達創始人)
六年前,我剛認識智鑛時,他還是均一教育平台的專案教師,錄製許多數學線上教學影片,為翻轉臺灣教育而不斷奉獻一己之力。我後來才知道,他還有另一專長是特殊教育和心理輔導,他一路從大學鑽研到博士,他運用專業精心設計出各種營隊或親自入校、走進家庭,去幫助、陪伴、訓練特殊孩童,讓他們學會覺察自己、安頓自己、與人相處,學會融入社會的各種能力,做得有聲有色,屢屢獲得臺灣教育圈各種大獎肯定。
智鑛把多年來的經驗濃縮成書,我拜讀之後,感覺此書有三大特點。
一、全書理論與實務兼具。
智鑛有扎實的特教與心輔專業基礎,又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在理論中規劃具體的實踐活動,又在實踐當中不斷回應理論,也就是說,他並非只是直觀的想當然爾去做這些,而是擁有客觀的學術理論支撐出綿密而深刻的縱深,於是,產生出動人的故事和過程,同時也瀰漫著理性的知識與方法。
二、詳述各種具體操作指南。
智鑛在每一章節之中,都有具體的提示與說明;更在每一章節之後,詳列具體的練習與操作方法,讓讀者(特別是家長)在讀完之後,就能依照具體方法、步驟、原則和細節,實際嘗試、付諸實踐。我認為書中這些方法都是具體可行,一步一步實踐,必定可以逐步改變親子關係。
三、看似特殊卻普遍。
此書所舉之實例,對象雖多為特殊孩童,但其表現出的狀態,如情緒覺察、自我管理、人際溝通等等,放在一般小孩來看,其實同樣具有普遍性,太多小孩(其實大人也是)需要學會這樣的覺察、培養和訓練。也因此,這本書就不會只是特殊教育的書,而是適用於大多數孩子以及大人的書。
※
【推薦序】這很重要,但我們從沒好好地教孩子
文 / 葉丙成(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PaGamO創辦人)
人是情緒的動物,我們的一舉一動,往往是被我們的情緒影響。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出現脫序的行為,都是因為無法駕馭自己的情緒。一旦情緒凌駕於理性,人也因此就出狀況了。因此學會了解情緒、面對情緒、處理情緒,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課題!
但這件事情,許多爸媽、老師很少教孩子;或者更精確地說,即使知道重要,也不知道怎麼教。大人們往往很關注孩子的學科成績,很在乎他有沒有好好念書。當孩子的學習出問題,爸媽只會罵、或是一直碎唸孩子。但這根本沒用,甚至還讓問題加重;因為大人們不知道,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出問題,都是因為情緒出狀況。如果沒有從根本上去處理情緒,問題不會被解決!
五年前我創辦了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很感謝智鑛加入我們成為夥伴,承擔起帶領老師們輔導孩子的工作。這些年來我們觀察到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情緒。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的變動更是巨大!當孩子出現了他無法控制的情緒,就很容易在學習及各種面向出狀況。這些年每當遇到有狀況的孩子,智鑛跟老師們總是先幫助孩子去梳理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讓爸媽了解孩子情緒的起源,進而一起幫助孩子。當情緒被處理了,原本狂暴、不可理喻的孩子,也就會逐漸回復正軌。
但好的情緒素養教育,不是在孩子發生狀況的時候才處理情緒,這充其量只是在做危機處理!更好的教育是,我們平常就要教孩子了解為什麼會有情緒、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在教會了孩子之後,一旦孩子出現了情緒,他自己就知道怎麼面對。這也是為什麼在無界塾,我們的老師們開始在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為孩子設計了情緒素養工作坊,希望讓孩子們在進入青春期之前便了解如何駕馭自己的情緒。
情緒素養的教育,是如此重要!但在臺灣很多爸媽跟老師並沒有教孩子,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當我知道智鑛寫了這本書,我個人認為這真是一大福音。在這本書當中,智鑛以他這麼多年來所輔導許多的實際案例,來讓大家看到面對各種不同情緒下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跟他們對話、引導他們,讓他們走出情緒的風暴。能有這樣的書問世,真是彌足珍貴。
情緒這回事,是如此重要,但臺灣社會從沒好好地教孩子。讀完這本書,爸媽跟老師們便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情緒素養教育怎麼做。同時也可以在許多的案例中,看到跟自己孩子類似的狀況,進而知道如何去做處理。我鄭重推薦這一本書,給每一位關心孩子的爸媽跟老師。讀完這本書,未來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你將不再束手無策!
【前言】從生活中養成影響孩子一輩子的關鍵能力
我是傳統師範院校培育出來的合格教師,但從師範大學碩士班畢業後,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希望透過有別於學校體制的模式,協助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成長。從事教育工作的初期,我也習慣於在教室內進行教學。或許是因為我的工作時間與一般教師不同,讓我有機會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下了課和他們一起吃飯,星期五晚上甚至有一群孩子跟我住在一起,星期六早晨和我一起吃早餐。我們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一起運動、一起聊天打屁,只要是與孩子有關的重要活動,我都會盡可能地出席,像校慶、運動會、畢業典禮……。
雖然我沒有自己的孩子,但許多孩子這些年與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有的在我創造的學習環境中一待就是十幾年,小學、國中、高中、大學都是在我的陪伴中度過。他們遇到問題時,願意主動來尋求我的意見,面對與家人溝通上的困難,也會期待透過我的協助創造雙贏的結局,也因此我嘗試扮演孩子與他人溝通的橋梁,同時訓練孩子自己具備搭橋的能力。
◆ 要改變一個孩子,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
我和孩子相處時間比一般老師多,也更能夠理解孩子的不同面向。寒暑假的時候我會舉辦營隊活動帶孩子外宿進行訓練,這十多年,來我們的活動挑戰度越來越高。我相信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從孩子自身到其重要他人,所有與他相關的環境,我都盡可能地去接觸與理解。
孩子身處的環境,孩子的重要他人,都是我需要努力的。特殊教育與心理輔導的專業讓我這些年有機會深入個案家庭,與孩子及其父母有更緊密的生命連結,也讓我對孩子的困難與父母的挑戰有更深刻的理解,開啟我對於教育模式的不同思考。
我不是要否定傳統教學訓練模式的價值,但我更偏好真實生活環境的訓練,善用隨機教學的機會,藉由體驗教育的模式協助孩子解決問題,形塑其成就品格與社會情緒的學習更讓我著迷。這個教學模式是我十多年來經驗、反思與修正的成果,也是孩子賦予我最珍貴的寶藏。
◆ 孩子習慣的養成,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有的孩子成天與手機為伍,在家裡不主動說話,爸爸媽媽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關心會換來孩子情緒性的咆哮;有的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作業總是寫不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爸爸媽媽提醒;而我因為常帶孩子去旅行,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發現有不少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東西保管不好,衛生習慣也有許多需要加強的。
還有一些孩子遇到問題會習慣性的求助,或需要很明確的指引才「敢」行動;擔心自己出錯,希望老師能告訴他標準答案,這樣的孩子也不在少數。有的孩子在團體中不敢表達意見,或是沒有想法,無法與其他同學合作,容易和別人起衝突,只能單打獨鬥。甚至在我過去接觸個案中,也曾遇過孩子缺乏調節情緒與壓力的能力,選擇用逃避來面對問題。
當我們面對最親近的人時,往往容易表現出最真實的一面,也有孩子擅長「情緒勒索」自己的母親,媽媽只是要求他早上起來去刷牙洗臉,就無理取鬧,但與外人相處時卻能行禮如儀。或許有人說這樣的孩子聰明,知道面對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換個角度想,孩子又是在怎麼樣的情境中「養成」這樣與父母互動的「習慣」?
我認為孩子習慣的養成與其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爸爸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是一門專業
爸爸媽媽應該至少學習如何扮演好家長的角色。然而,從過往互動的經驗,我發現家長多半是有心無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不對的。不可否認,很多人的確不知道該怎麼當爸爸媽媽,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該怎麼樣與孩子說話,以及如何堅持重要的原則。
在協助解決孩子與家長的問題及困擾時,我發現到,影響孩子一輩子的關鍵能力在於社會情緒學習、社會技巧與成就品格。這些概念,近年來在教育領域蔚為顯學,有許多教育組織致力於這些能力的培養,甚至以此為核心理念。另外,也出現許多相關的暢銷書籍,像是《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Helping Children Succeed)、《恆毅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The Growth Mindset Coach)……等。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重要場域,父母通常是陪伴孩子最久的人,往往影響也最深。孩子會不自覺地複製爸爸媽媽的情緒表達方式,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模式,甚至是面對困難與挫折時的態度。這些不需要刻意去教,只要孩子在家長身邊,他們就會自動吸收,複製與再製。面對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卻不自知,也缺乏覺察能力,無形中傳遞許多似是而非的教養觀念,一代接著一代。
在臺灣,108課綱本著「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教育應協助學生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培養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能力,而依此理念訂定的四項總體課程目標(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養公民責任),皆可透過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亦有稱為〔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者)的訓練達成。
新課綱中點出了社會技巧對個體的重要性,而社會情緒學習所談的面向,從專注自我、關懷他人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全呼應社會技巧的「處己」、「處人」與「處環境」三個面向,且都與成就品格脫離不了關係。期待這本書的付梓,可以帶給家長們方向、提醒及實際的操作方法,讓孩子在生活中提升正向的社會情緒學習,具備足夠的社會技巧,同時涵養其品格力與高情商。
※
〔Lesson 1-自我意識〕愛比較的孩子
「我的成績就是爛,都跟不上同學……」
「我的人緣都沒有同學好,大家都不愛找我組隊……」
「我的運動神經就是不行,都比不上朋友……」
小黑總是覺得同學成績比自己高,籃球打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人緣,朋友也比自己多……,經常因為這樣的比較心理,而讓自己陷入焦慮,變得不快樂。
有一次我帶小黑去爬山,沿路他不斷被其他登山客超越,旁邊的我能感覺到他的情緒越來越低落,後來他索性放棄,坐在階梯上不走了。他告訴我:「我好差,所有人都爬得比我快。」
◆ 把握當下情境,審視孩子內心的小劇場
像這樣容易去跟別人比較的孩子,在爬山時又陷入與他人比較的心理,我們可以把握當下的情境,藉機審視他內心的小劇場。這是自然情境教學法當中隨機教學的概念,一旦我們清楚孩子的核心問題後,就可以創造具體經驗,藉此引導孩子反思自身問題。
當孩子準備放棄時,我嘗試讓這樣的「經驗」連結到他的日常生活中。
我和他說:「你覺得自己差,是比較來的。如果今天你一個人爬山,還會覺得自己差嗎?就像在生活中一樣,你有沒有發現,你的不快樂常常是比較來的?我們只是來享受爬山,不是來競賽的。練習感受自己的呼吸,看看周圍風景,剛剛那不舒服的感覺自然會消失。」
接著我會問孩子:「你覺得今天這樣不舒服的感覺,和平時與同學比較所產生的不快樂一樣嗎?」
再來,我會和孩子討論「比較」,讓他理解有這樣的心理狀態是自然的。與他人比較是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但比較也常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比較是人類的天性,也是進步的原始動力之一。能力處在相對領先位置的孩子,有可能透過比較,建立自信、價值,甚至優越感;相對弱勢的孩子,可能因比較而產生挫折、負向的自我概念。因此,要引導孩子思考價值的多元性,避免陷入過度競爭的狀態,讓孩子相信世界很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 有技巧地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首先,透過經歷真實情境後的反思,讓孩子理解什麼是無意義的比較,別人表現得好,不代表自己就比較差,同時練習讚賞他人。舉例來說,打籃球時,教孩子觀察不同夥伴的優勢,有人擅長傳球,有人努力防守,有的人拚命得分,籃球是團隊的運動,即使大家的優勢不同,但都可以為團隊創造貢獻。以下是引導孩子培養自我意識的三個重點:
(1)無須過度比較,包含面對自己
雖說比較是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但比較是沒完沒了的,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這樣的狀態是耗能的,也容易產生許多不安的情緒,像是躁動與焦慮。這個比較的對象包含自己,自我要求過高,過度完美主義的孩子也可能讓自己長期處於效能較差的狀態。要讓孩子理解過度比較是無意義的,反而使自己耗損更多能量。
(2)理解「別人好,不代表你就比較差」
當孩子看到別人表現好或被稱讚時,心裡會有什麼感覺?我們要讓他們理解「別人表現好,並不代表我們表現得比較差」,好和差是一個相對值,它是一種光譜的概念,在任何時空都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別人贏,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輸,自我意識的培養不是零和遊戲。孩子學會試著看見別人的好,內心其實更容易滿足與快樂。
(3)擁抱多元價值,練習看見自己的優勢
引導孩子認知價值的多元性,世界是無限寬廣的。當孩子對於「好」或「成功」的概念褊狹,就容易被比較的心理綁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發掘天賦,看見優勢,學習創造自己的價值。
|練習題|練習記錄自己,練習檢視自己
■撰寫「自己使用說明書」
清楚地把自己的使用說明記錄下來(由家長或老師協助孩子):
我喜歡 。
我不喜歡 。
我 會感到高興。
我 會生氣。
寫這份使用說明書可以讓孩子練習認識自我,也可以用來當作與他人互動時的工具,讓別人理解自己,有助於彼此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一週好棒棒回顧
請孩子寫下自己這一週做得很棒的三件事,找一個人和他分享,然後寫下鼓勵與讚美自己的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