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一本學校沒教的教科書
賴玉玲
臺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
看病容易,看病人難。在行醫這條路上,即使是多年執業經驗,具有專業技術者,有時難免會遇到醫療事故,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有可能導致醫療糾紛,造成行醫者夜不成眠,心力交瘁。
法律倫理已成為現今醫療的重要議題,學校的醫學教育也逐漸重視這一領域。然而社會變遷快速,醫療範圍涉及廣闊,加上初學者臨床經驗少,學校所學仍不足以應付形形色色的醫療事件,陽明大學牙醫校友們遇到醫療事故時,總是會想到請教政雄。鄧醫師除了具有牙醫背景外,也擁有法律專業素養,加上政雄一直擔任臺北市衛生局調處委員,累積許多實際案例的處理經驗,因此我們臺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數度邀請他分享這些寶貴的經歷,每次聽完他連珠炮的教學,總是有更深的領悟,獲益良多。
坊間探討醫學與法律的書不多,論及牙醫學與法律的書更是寥寥無幾,今日樂見政雄將多年的經驗以及對醫學法律的研究整理成書。這本書以實例為架構,以法律為背景,運用淺顯易懂的筆觸來傳道,以分門別類的主題來解惑。書內提到向病患告知的方式、書寫法律病歷的重點以及錄音的考量,可當成初為醫者的職前教育資料,也可做為資深醫師在日常行醫時趨吉避凶的提醒,讓我們行醫者可以兼顧醫療安全與病患權利,進而保護牙醫師與嘉惠牙科病患。這本書類似醫療教科書,依牙科醫療項目編撰,除了讓牙醫師面臨各式各樣的醫療事故時,能夠很快地找到應對之道,也可以讓法界人士清楚了解牙醫各項臨床醫療的觀點,進而開啟牙醫醫療與法界的溝通橋樑。
這是一本難得跨越牙醫界與法律界的教科書,值得大家珍藏與閱讀。
〈專文推薦〉
對患者好好講一句,好比過對檢察官講十句
杜哲光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牙科部主任
市面上談醫療糾紛的書原本就不多,專門針對牙科醫糾來談的更是少之又少。就以著者而論,寫這類型書的大多是律師、醫師或是醫糾處理的社工人員,他們就其專業角度切入論述,確實具臨床參考價值。但就一個臨床醫師要應用到臨床處理時,常常覺得缺臨門一腳,搔不到癢處。學霸老鄧是個斜槓高手,他本身是個臨床經驗豐富的牙醫師,也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身兼台灣高等法院調解委員,醫、法雙棲,且具臨床與協調實務經驗,其切入之角度較為全面,書寫之案例與引用之法條,臨床醫師較易了解,不僅是臨床醫病溝通實用寶典,更是醫界與法界溝通之一個極好的介面書,所以此書不僅推薦給牙醫師,更推薦給法界人士看。
老鄧不僅是個學霸,也是名嘴,除了繁重的臨床工作外,他也常在台灣各地開班授課,傳授心法,場場爆滿,更是各大醫院與學校爭相邀請授課之名師。我曾經慕名上課,我的心得是老鄧喜歡將艱深的法律觀念變得淺顯易懂、也喜歡透過不同的方式把枯燥的課程變有趣,讓觀眾消化好吸收。讓更多的醫師瞭解法律規定,進而注重病人安全、減少醫療糾紛、共創醫病雙贏,是個值得推薦的課程。
老鄧的第一本書《做對三件事,不怕醫療糾紛、改善醫病關係》您看過了嗎?這本書真的是醫學法律最簡單好懂的書了。我在學校教醫病溝通時,也常推薦給我的學生,醫院的PGY醫療糾紛的課程,我也極力推薦PGY學員參考。
所以在萬眾殷殷期盼之下,老鄧的第二本書《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隆重登場,我有幸能為此書寫推薦文。深深覺得告知、病歷與錄音這三件事,你只要做到位了,臨床醫師自然能趨吉避凶。在教醫病溝通時,我常跟學生提到一句名言,「對患者好好講一句,好比過對檢察官講十句」本書就是告訴您「醫療行為的風險,哪些該說?哪些可以不用說呢?」書裡不僅舉實例與相關之法律條文,更貼心地提到「一定要講」以及「一定要有」的部分。
病歷,真的是醫師的痛!在醫院教病歷寫作時,常告訴我的學生「病歷是不會死亡的證人」,所以病歷是能幫我們還原醫療現場的重大文件,但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受過的醫學教育,只告訴我們怎麼把「醫療上的病歷」寫好,卻沒有告訴我們要怎麼把「法律上的病歷」寫好。病歷還要注意即時性,也不要寫只有醫師自己看得懂的內容。除了法律規定病歷要寫的事以外,老鄧更是強調要寫:醫師已告知事項、病人已同意事項、病人的拒絕事項以及病人未配合之事項。
至於錄音這件事該如何說明與進行,在法律上才具效力與臨床上可執行,老鄧也給了很明確的做法建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更順應衛福部推動牙科部定專科之潮流,章節就牙科各次專科常見之醫糾案例與相關法條、判例與做法之建議,鉅細靡遺,真心推薦,值得大家一讀再讀。
〈專文推薦〉
面對各項治療,「風險意識」不可或缺
陳韻之
臺大醫院牙科部補綴科主任、前亞洲顱顎障礙症學會理事長
這幾年來國內各種牙科再教育市場蓬勃發展,所以在週末牙科醫師不是在再教育的教室,就是在前往上課的路上。在欣喜習得新技術而想大展身手躍躍欲試之時,大家不要忽略隱藏在許多地方的陷阱與危機。
老鄧跟我可能是牙醫界少見的「烏鴉」,他常常提醒大家在法律層面容易被忽略的一些規範並提出自保之道,我則常提醒牙科同業除了每個病人對疼痛的耐受度不同之外,最近更強調有一群叫「咬合感覺異常」(occlusal dysesthesia)的病人,這些病人對口內任何的改變都可能無法接受,由於很難在治療前找出病人是否具這些風險,因此我一直強調牙科同業在治療病人前一定要有風險意識,存在的這些病人就應該被視為牙科治療的固定風險。
在上一版《做對三件事,不怕醫療糾紛、改善醫病關係》書中,老鄧告訴我們在醫療糾紛上自保的作法,我讀完這本書就期待老鄧能告訴我們各種不同牙科治療項目中,可能出現醫糾的實例報告與需要注意的細節,果然在這本新書《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中,老鄧以實例為基礎特別針對牙體復形、根管治療、牙周病、口腔外科、兒童牙科、齒顎矯正、贋復牙科與人工植牙等不同牙科治療項目中,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地方,點醒大家需要注意之處。身為贋復科的醫師,我看了老鄧提到的幾個相關的例子,例如「拆牙套」、「拆完的牙套」、「黏假牙」、「拔牙」以及「只做前牙」等醫糾實例,在我看來有些例子會發生糾紛確實跟醫師的專業能力不足有關,但是有些出問題的地方還真是在日常門診工作中常常可能會踩到的點,看了之後還真為自己與學生捏一把冷汗。我相信在其他科別所發生的醫糾實例,一定也會讓牙科同業有很大的獲益。
有幸能在兩本老鄧的書上做推薦,這絕對是每個牙科醫師在執行治療前必須反覆熟讀的內容,希望每個牙科同業在面對每項治療,特別是不可逆的治療前,都能保有一定的風險意識,謹慎為之。如此才能高枕無憂,並以我們的工作為榮。
〈專文推薦〉
做對三件事,丈母娘免煩惱
朱帥俊
臺灣高等檢察署智慧財產檢察分署檢察官
前幾年一位好朋友跟我聊天時提到他的大舅子涉及一件刑事案件,被檢察官起訴了。我一聽起訴罪名就皺了眉頭,告訴他這個罪的法定刑度很重,訴訟過程會很久,所以建議他的大舅子要慎選有辦理這方面案件經驗,又有口碑的律師來進行辯護。這位朋友說打從案子一開始,他的丈母娘就為大舅子去算命,算命先生說要從法院門口朝東南方去找名字裡有帶金的律師幫忙辯護,丈母娘已經依指示找到人選為大舅子辯護了。
舊時司法界有一句俗諺:「一人在押,十人在途」。意思是說一個人看似遭遇了司法案件被羈押,但其實這不單純是一個人的事情,這個人的家人、親屬都心急如焚的在為他奔走張羅,所以這句話在提醒司法人員辦理案件要慎重。從上面這位朋友大舅子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兒子涉案,心急年邁的母親要趕快去算命解惑,然後再趕快遵照指示去為兒子找律師,其中的煎熬,非筆墨能形容。
健康食品廣告界有一句很流行的slogan:「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slogan裡的「番茄」可以代換成任何其他的食物),也就是醫生常說:「預防重於治療」的意思。
醫師們如果能夠對於工作上可能會遇到的法律風險,在平時就不怕麻煩,針對可能發生危害的事項多加留意,處置程序謹慎周延一點、遇到爭執時提醒自己冷靜應對、保持EQ,那麼就能夠「預防重於訴訟」,大大降低執業的法律風險,或是面對這種執業風險,勝算(證據)在握,不會惶惶終日,茶飯不思;更不會在事發之後,讓心疼您(或自己女兒)的丈母娘煩惱奔走,求神問卜。
政雄是我相識超過30年的好朋友,我們分別自不同領域畢業,討論醫事法學心得超過20年了。一致的心得就是:不要跟醫師們講一堆雲裡霧裡的法學理論,而是應該透過大量案件的分析,告訴醫師們平日工作裡該如何偵測風險、蒐證跟舉證,將來才能振(證)振(證)有詞,為自己而戰!政雄這幾年舉辦好多期的「為自己而戰」醫事糾紛研討會,每次我看到醫師們犧牲寶貴的假期,提著行李,甚至遠自外島、屏東、花東前來臺北上課,就非常感動。政雄在這個領域耕耘有成,能夠給醫師們很多幫助,我常打趣的說很多醫師們的丈母娘也應該謝謝他讓自己女婿可以安心執業,生活不驚懼。
政雄在2018年把多年研究心得出版了《做對三件事,不怕醫療糾紛、改善醫病關係》這本書,獲得了醫界廣大的迴響。一位醫師娘也曾拜託我代購數十本,讓她轉贈其他醫師。現在,政雄更上一層樓,由自己牙醫的專業領域出發,結合最新研究心得與案例,出版新書《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相信對於牙醫朋友,甚至所有領域的醫界朋友,都會有很多啟發與幫助。很榮幸在此將好友的好書推薦給所有的好醫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