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序 李郁周 一
第一章 緒論 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
第二節 研究範圍 六
第二章 周秦器銘及石刻跋文析論 一一
第一節 周秦器銘 一一
一 周代器銘 一二
(一)〈古敦銘〉(毛伯敦、龔伯彝、伯庶父敦) 一三
(二)〈韓城鼎銘〉 二四
(三)〈商雒鼎銘〉 二八
(四)〈古器銘〉(鍾銘二、缶器銘一、甗銘二、寶敦銘一) 三二
(五)〈叔高父煮簋銘〉 四二
(六)〈敦 銘〉(周姜寶敦、張伯煮 ) 四五
(七)〈張仲器銘〉 五一
二 秦代器銘 五六
(一)〈秦度量銘〉 五七
(二)〈秦昭和鍾銘〉 六○
第二節 周秦石刻 六三
一 周代石刻 六四
(一)〈周穆王刻石〉 六四
(二)〈石鼓文〉 七○
(三)〈秦祀巫咸神文〉 七七
二 秦代石刻 八三
(一)〈之罘山秦篆遺文〉 八三
(二)〈秦泰山刻石〉 八六
(三)〈秦嶧山刻石〉 九二
第三章 漢代金石碑刻跋文析論 一一七
第一節 漢代金文與碑額 一一七
一 漢代金文 一一八
(一)〈前漢二器銘〉 一二○
(二)〈前漢谷口銅甬銘〉 一二一
(三)〈前漢鴈足鐙銘〉 一二三
二 漢代碑額 一二六
第二節 後漢順、桓帝時期碑刻 一二九
一 後漢順帝時期碑刻 一二九
(一)〈後漢袁良碑〉 一三○
(二)〈後漢北海相景君銘〉 一三三
二 後漢桓帝時期碑刻 一三九
(一)〈後漢武班碑〉 一三九
(二)〈後漢司隸楊君碑〉 一四二
(三)〈後漢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 一四六
(四)〈後漢孔德讓碑〉 一四九
(五)〈後漢脩孔子廟器碑〉 一五二
(六)〈後漢郎中鄭固碑〉 一五九
(七)〈後漢桐柏廟碑〉 一六二
(八)〈後漢泰山都尉孔君碑〉 一六四
(九)〈後漢孔宙碑陰題名〉 一六八
(十)〈後漢西嶽華山廟碑〉 一七二
第三節 後漢靈帝、獻帝時期及未紀年碑刻 一七九
一 後漢靈帝時期碑刻 一七九
(一)〈後漢衡方碑〉 一八○
(二)〈後漢沛相楊君碑〉 一八一
(三)〈後漢竹邑侯相張壽碑〉 一八七
(四)〈後漢魯相晨孔子廟碑〉 一八九
(五)〈後漢孔君碑〉 一九三
(六)〈後漢析里橋郙閣頌〉 一九七
(七)〈後漢魯峻碑〉 二○二
(八)〈後漢玄儒婁先生碑〉 二○四
(九)〈後漢北嶽碑〉 二○六
二 後漢獻帝時期及未紀年碑刻 二○九
(一)〈後漢公昉碑〉 二○九
(二)〈後漢楊震碑〉、〈後漢楊震碑陰題名〉 二一一
(三)〈後漢高陽令楊君碑〉 二一三
(四)〈後漢劉曜碑〉 二一七
(五)〈後漢俞鄉侯季子碑〉 二一九
(六)〈後漢武榮碑〉 二二二
第四章 三國至隋代碑刻與魏晉唐法帖跋文析論 二四五
第一節 三國至隋代碑刻 二四六
一 三國魏晉碑刻 二四八
(一)〈魏公卿上尊號表〉、〈魏受禪碑〉 二四八
(二)〈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 二五五
(三)〈吳國山碑〉 二五九
二 南北朝碑刻 二六三
(一)〈宋文帝神道碑〉 二六七
(二)〈後魏石門銘〉 二七○
(三)〈瘞鶴銘〉 二七三
(四)〈魯孔子廟碑〉 二七八
(五)〈大代修華嶽廟碑〉 二八○
三 隋代碑刻 二八三
(一)〈隋龍藏寺碑〉 二八五
(二)〈隋丁道護啟法寺碑〉 二八九
第二節 魏晉唐法帖 二九四
一 魏晉法帖 二九五
(一)〈魏鍾繇表〉 二九六
(二)〈晉樂毅論〉 三○○
(三)〈晉蘭亭脩禊序〉 三○四
(四)〈黃庭經〉 三一○
(五)〈晉王獻之法帖〉 三一五
(六)〈晉賢法帖〉、〈晉七賢帖〉 三一七
(七)〈小字法帖〉 三二○
二 隋唐法帖 三二四
(一)〈陳浮屠智永書千字文〉 三二四
(二)〈唐高閑草書〉 三二九
(三)〈唐顏魯公帖〉 三三一
(四)〈唐顏魯公法帖〉 三三五
第五章 唐高祖至肅宗時期碑刻跋文析論 三六一
第一節 唐高祖至高宗時期碑刻 三六二
一 唐高祖至太宗時期碑刻 三六三
(一)〈唐孔子廟堂碑〉 三六四
(二)〈唐豳州昭仁寺碑〉 三六九
(三)〈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三七四
(四)〈唐九成宮醴泉銘〉 三七八
(五)〈唐岑文本三龕記〉 三八三
(六)〈唐孟法師碑〉 三八六
(七)〈唐孔穎達碑〉 三九二
二 唐高宗時期碑刻 三九六
(一)〈唐衛國公李靖碑〉 三九八
(二)〈唐龍興宮碧落碑〉 四○四
第二節 唐武后至肅宗時期碑刻 四一三
一 唐武后至玄宗開元時期碑刻 四一四
(一)〈唐乙速孤神慶碑〉 四一五
(二)〈唐有道先生葉公碑〉 四一八
(三)〈唐鶺鴒頌〉 四二四
(四)〈唐郎官石記〉 四三一
二 唐玄宗天寶至肅宗時期碑刻 四三六
(一)〈唐顏真卿書東方朔畫贊〉、〈唐畫贊碑陰〉 四三七
(二)〈唐李陽冰城隍神記〉、〈唐李陽冰忘歸臺銘〉 四四三
第六章 唐代宗至宋太祖時期碑刻跋文析論 四六九
第一節 唐代宗時期碑刻 四七一
一 唐代宗永泰時期碑刻 四七一
(一)〈唐裴虬怡亭〉 四七二
(二)〈唐元結陽華巖銘〉 四七五
二 唐代宗大曆時期碑刻 四七八
(一)〈唐元結峿臺銘〉 四七九
(二)〈唐顏真卿麻姑壇記〉、〈唐顏真卿小字麻姑壇記〉 四八四
(三)〈唐中興頌〉 四九○
(四)〈唐元次山銘〉 四九四
(五)〈唐干祿字樣〉、〈唐干祿字樣模本〉 四九九
(六)〈唐玄靜先生碑〉 五○三
(七)〈唐滑州新驛記〉 五一一
(八)〈唐張敬因碑〉 五一三
(九)〈唐顏勤禮神道碑〉 五一五
第二節 唐德宗至宋太祖時期碑刻 五一八
一 唐德宗至昭宗時期碑刻 五二二
(一)〈唐顏氏家廟碑〉 五二三
(二)〈遺教經〉 五二七
(三)〈唐韓愈羅池廟碑〉 五三○
(四)〈唐李德裕平泉草木記〉 五三四
(五)〈唐復東林寺碑〉 五三八
(六)〈唐陸文學傳〉 五四二
二 五代至宋太祖時期碑刻 五四五
(一)〈郭忠恕書陰符經〉 五四六
第七章 結論 五七一
一 《集古錄跋尾》之貢獻及其歷史價值 五七二
二 《集古錄跋尾》對金石、碑刻、法帖之源流及書法藝術之探索 五七二
三 《集古錄跋尾》之碑帖鑑賞與書家品評 五七四
參考書目 五七七
一 古籍 五七七
二 一般書籍 五九一
三 書法史論 五九三
四 期刊論文 五九九
五 學位論文 六○一
六 圖錄 六○一
後記 六一五
圖目次
圖1-1-1 〈宋朝請大夫管句南京鴻慶宮歐陽公墓誌〉局部 五
圖2-1-1 《集古錄》〈毛伯敦銘〉 一四
圖2-1-2 《考古圖》〈 敦銘1〉 一五
圖2-1-3 《考古圖》〈 敦銘2〉 一五
圖2-1-4 《集古錄》〈伯庶父敦銘〉 一八
圖2-1-5 《考古圖》〈伯庶父敦銘〉 一八
圖2-1-6 《集古錄》〈龔伯彝銘〉 二一
圖2-1-7 《博古圖》〈 敦銘〉 二二
圖2-1-8 《集古錄》〈韓城鼎銘〉 二五
圖2-1-9 《考古圖》〈晉姜鼎〉 二六
圖2-1-10 《考古圖》〈晉姜鼎〉(集古本) 二六
圖2-1-11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晉姜鼎〉 二七
圖2-1-12 《考古圖》〈公 鼎〉 二九
圖2-1-13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雝公緘鼎〉 二九
圖2-1-14 《考古圖》〈走鐘〉 三五
圖2-1-15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寶和鐘〉一 三五
圖2-1-16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寶和鐘〉三 三五
圖2-1-17 《考古圖》〈散季敦銘〉 三七
圖2-1-18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散季敦蓋銘〉 三九
圖2-1-19 《考古圖》〈伯玉 盉〉 四○
圖2-1-20 《集古錄》〈叔高父煮簋銘〉 四三
圖2-1-21 《考古圖》〈叔高父旅簋〉 四四
圖2-1-22 《考古圖》〈伯百父敦〉 四六
圖2-1-23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姜敦〉 四七
圖2-1-24 《考古圖》〈弡伯旅匜〉 四九
圖2-1-25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弡伯匜〉 四九
圖2-1-26 《集古錄》〈張仲器銘〉之一 五二
圖2-1-27 《集古錄》〈張仲器銘〉之二 五二
圖2-1-28 《考古圖》〈弡中 〉 五四
圖2-1-29 《考古圖》集古本〈弡中 〉之一 五四
圖2-1-30 《考古圖》〈秦權〉 五八
圖2-1-31 〈始皇詔橢量〉二種 五九
圖2-1-32 《考古圖》〈秦銘勳鐘〉之一 六一
圖2-2-1 〈周穆王刻石〉 六四
圖2-2-2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伯碩父鼎〉 六七
圖2-2-3 《重修宣和博古圖》〈周齊侯鍾二〉 六七
圖2-2-4 〈石鼓文〉 七○
圖2-2-5 〈秦公大墓石磬〉之一 七六
圖2-2-6 〈秦公大墓石磬〉之二 七七
圖2-2-7 〈秦公簋蓋銘〉 七七
圖2-2-8 〈秦祀巫咸神文〉絳帖本 八二
圖2-2-9 〈秦祀巫咸神文〉汝帖本 八二
圖2-2-10 〈詛楚文〉中吳本 八二
圖2-2-11 〈詛楚文〉《金石索》本 八二
圖2-2-12 〈之罘山秦篆遺文〉 八四
圖2-2-13 〈秦泰山刻石〉 八六
圖2-2-14 〈秦嶧山刻石〉 九三
圖3-1-1 〈清白連弧紋鏡〉 一一九
圖3-1-2 〈長樂未央鏡〉 一一九
圖3-1-3 〈光和七年洗〉 一二○
圖3-1-4 〈濕倉平斛〉 一二○
圖3-1-5 《歷代鐘鼎彝器欵識法帖》〈谷口甬〉前銘 一二四
圖3-1-6 《歷代鐘鼎彝器欵識法帖》〈谷口甬〉後銘 一二四
圖3-1-7 〈上林共府銅升銘〉 一二四
圖3-1-8 〈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一二四
圖3-1-9 《考古圖》〈首山宮鴈足燈〉 一二五
圖3-1-10 《考古圖》〈首山宮鴈足燈銘〉 一二五
圖3-1-11 〈後漢北海相景君銘〉碑額 一二七
圖3-1-12 〈後漢武榮碑〉碑額 一二七
圖3-1-13 〈後漢魯峻碑〉碑額 一二八
圖3-1-14 〈後漢魯峻碑陰〉碑額 一二八
圖3-1-15 〈後漢郎中鄭固碑〉碑額 一二八
圖3-2-1 〈袁安碑〉 一三二
圖3-2-2 〈袁敞碑〉 一三二
圖3-2-3 〈後漢北海相景君銘〉 一三四
圖3-2-4 〈後漢北海相景君銘〉「不永麋壽」 一三六
圖3-2-5 〈後漢武班碑〉 一三九
圖3-2-6 〈後漢司隸楊君碑〉 一四二
圖3-2-7 〈漢 楊淮表記〉之一 一四四
圖3-2-8 〈漢 楊淮表記〉之二 一四四
圖3-2-9 「元二」〈後漢司隸楊君碑〉 一四五
圖3-2-10 「蕩蕩」〈後漢司隸楊君碑〉 一四五
圖3-2-11 〈後漢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 一四六
圖3-2-12 〈後漢孔德讓碑〉 一五○
圖3-2-13 〈孔謙碣〉碑圖 一五一
圖3-2-14 〈後漢孔德讓碑〉 一五一
圖3-2-15 〈後漢脩孔子廟器碑〉 一五二
圖3-2-16 〈後漢郎中鄭固碑〉 一五九
圖3-2-17 〈後漢桐柏廟碑〉 一六二
圖3-2-18 「華蓋」〈後漢桐柏廟碑〉 一六四
圖3-2-19 〈後漢泰山都尉孔君碑〉碑額 一六六
圖3-2-20 〈後漢泰山都尉孔君碑〉碑首 一六六
圖3-2-21 〈後漢孔宙碑陰題名〉 一六九
圖3-2-22 〈後漢西嶽華山廟碑〉碑額 一七二
圖3-2-23 〈後漢西嶽華山廟碑〉 一七二
圖3-2-24 歐陽脩〈後漢西嶽華山廟碑〉跋文真蹟之一 一七三
圖3-2-25 歐陽脩〈後漢西嶽華山廟碑〉跋文真蹟之二 一七四
圖3-3-1 〈後漢衡方碑〉 一八○
圖3-3-2 〈後漢沛相楊君碑〉 一八二
圖3-3-3 歐陽脩〈後漢沛相楊君碑〉跋文真蹟之一 一八四
圖3-3-4 歐陽脩〈後漢沛相楊君碑〉跋文真蹟之二 一八五
圖3-3-5 歐陽脩〈後漢沛相楊君碑〉跋文真蹟之三 一八六
圖3-3-6 〈後漢竹邑侯相張壽碑〉 一八八
圖3-3-7 〈後漢魯相晨孔子廟碑〉 一九○
圖3-3-8 「尚書侍郎魯孔彪元上」〈禮器碑陰〉 一九四
圖3-3-9 「河東太守孔彪元上」〈史晨碑陰〉 一九四
圖3-3-10 〈博陵太守孔彪碑〉 一九五
圖3-3-11 〈後漢析里橋郙閣頌〉 一九七
圖3-3-12 〈漢 郙閣頌〉 二○○
圖3-3-13 〈漢 西狹頌〉 二○○
圖3-3-14 〈後漢魯峻碑〉 二○二
圖3-3-15 〈後漢玄儒婁先生碑〉 二○五
圖3-3-16 〈三公之碑〉 二○八
圖3-3-17 〈三公之碑〉碑額 二○八
圖3-3-18 〈後漢公昉碑〉 二○九
圖3-3-19 〈後漢楊震碑〉 二一一
圖3-3-20 〈後漢高陽令楊君碑〉碑額 二一五
圖3-3-21 〈後漢高陽令楊君碑〉碑額 二一五
圖3-3-22 〈後漢劉曜碑〉 二一八
圖3-3-23 宋祖駿題〈後漢劉曜碑〉跋 二一八
圖3-3-24 〈後漢俞鄉侯季子碑〉(酸棗令劉熊碑) 二二○
圖3-3-25 〈後漢武榮碑〉 二二三
圖4-1-1 〈魏公卿上尊號表〉 二四八
圖4-1-2 〈魏公卿上尊號表〉碑額 二四八
圖4-1-3 〈魏受禪碑〉 二四九
圖4-1-4 〈魏受禪碑〉碑額 二四九
圖4-1-5 〈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 二五五
圖4-1-6 〈吳國山碑〉 二六○
圖4-1-7 〈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二六八
圖4-1-8 〈後魏石門銘〉 二七一
圖4-1-9 〈瘞鶴銘〉 二七三
圖4-1-11 〈魯孔子廟碑〉碑額(又名孔羨碑) 二七九
圖4-1-10 〈魯孔子廟碑〉(又名孔羨碑) 二七九
圖4-1-12 〈大代華嶽廟碑〉 二八一
圖4-1-13 〈隋龍藏寺碑〉 二八六
圖4-1-14 〈隋丁道護啟法寺碑〉 二九○
圖4-2-1 〈魏鍾繇表〉 二九六
圖4-2-2 〈晉樂毅論〉 三○○
圖4-2-3 〈定武本蘭亭序〉 三○五
圖4-2-4 褚庭誨〈辭奉帖〉 三○九
圖4-2-5 〈黃庭經〉 三一○
圖4-2-6 王獻之〈授衣帖〉《淳化閣帖》 三一七
圖4-2-7 王凝之〈八月帖〉《絳帖》 三一八
圖4-2-8 山濤〈侍中帖〉《絳帖》 三一九
圖4-2-9 〈秦程邈書〉 三二二
圖4-2-10 〈衛夫人書〉 三二二
圖4-2-11 鍾繇〈宣示表〉 三二二
圖4-2-12 〈宋儋書〉 三二二
圖4-2-13 〈王廙書〉 三二二
圖4-2-14 〈陳浮屠智永書千字文〉 三二五
圖4-2-15 《淳化閣帖.漢章帝書》 三二七
圖4-2-16 〈永元兵器冊〉 三二八
圖4-2-17 高閑〈千字文〉 三二九
圖4-2-18 高閑〈此齋帖〉 三二九
圖4-2-19 顏真卿〈蔡明遠帖〉 三三一
圖4-2-20 顏真卿〈寒食帖〉 三三二
圖4-2-21 顏真卿〈乞米帖〉 三三六
圖4-2-22 虞世南〈積時帖〉 三三八
圖5-1-1 〈唐孔子廟堂碑〉 三六四
圖5-1-2 〈唐豳州昭仁寺碑〉 三七○
圖5-1-3 〈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三七五
圖5-1-4 〈唐九成宮醴泉銘〉 三七九
圖5-1-5 〈唐岑文本三龕記〉 三八四
圖5-1-6 〈唐岑文本三龕記〉之一 三八五
圖5-1-7 〈唐孟法師碑〉 三八六
圖5-1-8 〈唐孔穎達碑〉之一 三九三
圖5-1-9 〈唐孔穎達碑〉之二 三九三
圖5-1-10 〈唐衛國公李靖碑〉 三九九
圖5-1-11 敬客〈王居士塼塔銘〉 四○四
圖5-1-12 〈唐龍興宮碧落碑〉 四○五
圖5-2-1 〈唐乙速孤神慶碑〉 四一五
圖5-2-2 〈唐有道先生葉公碑〉 四一九
圖5-2-3 〈唐鶺鴒頌〉 四二五
圖5-2-4 《汝帖》〈開元皇帝鶺鴒頌〉 四二六
圖5-2-5 《蘭亭續帖》〈明皇鶺鴒頌〉 四二七
圖5-2-6 〈唐郎官石記〉 四三二
圖5-2-7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 四三八
圖5-2-8 〈唐畫贊碑陰〉 四三八
圖5-2-9 王羲之〈東方朔畫贊〉 四四○
圖5-2-10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 四四○
圖5-2-11 〈唐李陽冰城隍神記〉 四四四
圖5-2-12 〈顏氏家廟碑額〉 四四七
圖6-1-1 〈唐裴虬怡亭銘〉 四七二
圖6-1-2 〈怡亭銘〉摹本 四七五
圖6-1-3 〈唐元結陽華巖銘〉 四七七
圖6-1-4 〈唐元結峿臺銘〉 四七九
圖6-1-5 〈唐顏真卿麻姑壇記〉 四八四
圖6-1-6 〈唐顏真卿小字麻姑壇記〉 四八五
圖6-1-7 〈唐中興頌〉 四九○
圖6-1-8 〈唐元次山銘〉 四九四
圖6-1-9 〈唐干祿字樣〉 四九九
圖6-1-10 張從申〈唐玄靜先生碑〉 五○三
圖6-1-11 顏真卿〈李玄靖碑〉 五一○
圖6-1-12 〈唐滑州新驛記〉 五一一
圖6-1-13 〈唐張敬因碑〉 五一四
圖6-1-14 〈唐顏勤禮神道碑〉 五一五
圖6-1-15 〈唐顏勤禮神道碑—梁啟超題端〉 五一七
圖6-2-1 〈唐顏氏家廟碑〉 五二三
圖6-2-2 〈遺教經〉 五二七
圖6-2-3 〈唐韓愈羅池廟碑〉 五三一
圖6-2-4 歐陽脩〈唐李德裕平泉草木記〉跋文真蹟之一 五三六
圖6-2-5 歐陽脩〈唐李德裕平泉草木記〉跋文真蹟之二 五三七
圖6-2-6 〈唐復東林寺碑〉 五三九
圖6-2-7 柳公權〈神策軍紀聖德碑〉 五四二
圖6-2-8 歐陽脩〈唐陸文學傳〉跋文真蹟之一 五四三
圖6-2-9 歐陽脩〈唐陸文學傳〉跋文真蹟之二 五四四
圖6-2-10 徐鉉〈千字文殘卷〉 五四六
圖6-2-11 郭忠恕〈陰符經〉 五四七
圖6-2-12 夢英〈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 五五○
表目次
表2-1-1 「鄭」、「弁」形體比較表 一七
表2-2-1 鼓、簋、磬字形比較表 七四
表2-2-2 〈泰山刻石〉碑文與《史記》對照表 八九
表5-2-1 〈鶺鴒頌〉墨蹟本、刻帖本字形比較表 四二七
表5-2-2 〈鶺鴒頌〉墨蹟本、刻帖本集字比較表 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