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自序 1
經學研究
研究民國時期經學的困難及因應之道 3
一 前言 3
二 研究民國時期經學的困難 4
三 現有環境下的因應之道 7
四 結語 11
民國時期經學研究的現況和展望 13
一 前言 13
二 研究現況 14
三 未來展望 28
四 結語 30
民國時期的中國經學史研究 33
一 前言 34
二 經學史研究的起源 34
三 民國初年的經學史著作 37
四 經學概論中的經學史 44
五 經學史的分期 51
六 經學史研究的局限 54
七 結論 57
附錄
一 日本大正、昭和初年的經學史著作 59
二 清末民初中日學術史比較年表 62
民國時期的鄭玄研究 69
一 前言 69
二 民國以前鄭玄研究概況 70
三 民國時期鄭玄研究的幾個方向 77
四 結論 85
附錄 民國時期鄭玄研究論著簡目 87
熊十力論讀經應有之態度 93
一 前言 93
二 熊氏何以要強調讀經 94
三 熊氏論讀經應有之態度(上) 99
四 熊氏論讀經應有之態度(下) 103
五 熊氏論讀經態度的時代意義 108
六 結論 110
熊十力對清代考據學之批評 113
一 前言 113
二 評判漢宋經學之標準 114
三 對清代考據學之綜合批評 118
四 對清代考據家之個別批評 122
五 對熊氏批評的檢討 126
當代新儒家的《周禮》研究及其時代意義 131
一 前言 131
二 熊十力研究《周禮》的過程 132
三 熊氏論《周禮》的作者 136
四 熊氏論《周禮》的均權思想 138
五 徐復觀論《周禮》的作者 141
六 徐復觀論《周禮》的極權思想 145
七 熊、徐兩先生論《周禮》的時代意義 149
熊十力的《春秋》學及其時代意義 155
一 前言 155
二 論《春秋》的作者 156
三 略論《春秋》三傳 160
四 論《公羊》學的三世說 165
五 論《公羊傳》的夷夏觀 170
六 熊氏《春秋》學的時代意義 175
錢穆先生的經學 181
一 前言 181
二 主要經學著作 182
三 論《周易》 185
四 論《尚書》 187
五 論《詩經》 188
六 論《周禮》 190
七 論《春秋》 191
八 論《四書》 192
九 經學史重要問題的探討 194
十 結論 196
顧頡剛論《詩序》 199
一 前言 199
二 論《詩序》之作者 200
三 《詩序》解釋系統的探討 201
四 批評《詩序》內容矛盾 204
五 《韓詩》、《魯詩》也有《序》 206
六 結論 208
陳延傑及其《詩序解》 211
一 前言 211
二 陳延傑的生平事略 211
三 《詩序解》撰作的背景和體例 214
四 《詩序解》論定詩旨的方法 218
五 《詩序解》引諸家所定詩旨的分析 222
六 結論 227
附錄 陳延傑著作簡目 228
鄭振鐸論《詩序》 231
一 前言 231
二 《詩序》掩蓋《詩經》真相 232
三 《詩序》觀點自相矛盾 235
四 《詩序》的作者是衛宏 239
五 結語 243
抗戰時期的《詩序》研究 245
一 前言 245
二 靳極倉論《詩序》三問題 247
三 慕壽祺、顧頡剛論《詩序》作者 253
四 夏敬觀論《詩序》 256
五 結語 258
經學家研究
民國時期幾位被遺忘的經學家 263
一 前言 263
二 徐天璋 265
三 陳鼎忠 269
四 戴禮 272
五 張壽林 275
六 李源澄 279
七 結語 284
辜鴻銘在臺灣 285
一 臺灣新聞界的預告 286
二 辜氏訪臺行程 289
三 論東西教育的異同 292
四 振興中國需靠綱常名教 295
五 臺灣學者的反響 299
附 相關文獻 302
辜鴻銘在日本 303
一 前言 303
二 赴日前與日本之因緣 304
三 兩次訪日的大概行程 306
四 論東方文化的優越性 309
五 中日兩國關係論 313
六 結語 318
附 相關文獻 319
我蒐集李源澄著作之經過 321
一 前言 321
二 在臺灣檢索李氏著作 322
三 大陸學者的協助 325
四 《吳宓日記續編》中有關李氏的記載 336
五 結語 339
李源澄著作目錄 341
一 小傳 342
二 專著 342
三 論文 344
四 編輯 356
五 附錄 357
(一)民國時期報刊有關李源澄報導 357
(二)李源澄傳 359
(三)李源澄傳 賴高翔著 362
(四)李源澄與灌縣靈巖書院 胡昭曦著 365
(五)與李源澄論北宋變法與南宋和戰書 蒙文通著 367
(六)李源澄《諸子論文集序》 唐君毅著 370
(七)致李源澄 唐君毅著 373
(八)圖書介紹:《經學通論》 375
(九)圖書介紹:《李源澄學術論著初編》 377
羅倬漢著作目錄 379
一 小傳 379
二 專著 379
三 論文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