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第七輯總序 1
自序 王光明 1
目次 1
中國新詩的本體反思 1
一 歷史的追溯 2
二 「新詩」的邏輯 7
三 「新詩」的唯新情結 11
四 超越「新詩」的局限 16
「新詩」與晚清「詩界革命」 25
一 古典形式符號的物化 25
二 新築詩中大舞臺 32
三 舊瓶新酒入「人境」 40
四 從此詩界言「革命」 48
現代漢詩:一八九八~一九九八 57
一 「新詩」與「現代漢詩」 57
二 百年中國「新」詩夢 63
三 未完成的探索 71
自由詩與中國新詩 75
一 中國早期的自由詩理論 75
二 中國新詩對自由詩的接受 80
三 自由詩的浪漫化 85
四 作為現代詩體的自由詩 90
散文詩的歷程 99
一 什麼是散文詩 99
二 草創時期的散文詩 104
三 中國散文詩的五個階段 108
四 《野草》傳統的中斷 114
五 缺乏美學與形式的自覺 120
過渡時期的延續 125
近年詩歌的民生關懷 133
一 面向民生的寫作傾向 133
二 表現被遮蔽的世界 134
三 詩歌的邊緣部落 137
四 不是只有社會學意義 141
「新詩」的三個問題 145
一 「新詩」的時代性 145
二 不懂:一個歷史的網結 152
三 我們時代的「經驗之詩」 160
「朦朧詩」與當代詩歌答問 166
關於朦朧詩 166
關於當代詩歌 169
最後兩個問題 171
附 「朦朧詩」的來源及特點 171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175
一 在詩學與政治學之間 175
二 在內容與形式之間 184
三 新生活的讚歌與聞捷、蔡其矯諸詩人的創作 195
四 政治抒情詩、民歌與郭小川的創作 201
散文的「詩意」與楊朔、余光中的探索 209
兩地呼應的現代主義詩潮 219
八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235
一 「歸來」的詩人與穆旦、昌耀等人的詩 235
二 「朦朧詩」與北島、多多等人的詩 247
三 「新生代詩」的「第二次背叛」 261
四 臺灣詩歌的「本土」回應 272
九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281
一 重新做一個詩人 281
二 「個人」方式與語言策略 287
三 較有創作實績的詩人 293
聞一多的意義 309
吳興華:規律與約束中的張力 321
穆旦:新的抒情 331
一 抒情傳統的再認 331
二 中國詩歌的新質 336
三 「荒原」的獨特見證 342
蔡其矯與當代中國詩歌 347
一 寂寞的詩人 347
二 從體制中出走 349
三 唯美的詩篇 354
回應冷戰時代的禁錮 361
一 抗衡的詩歌 361
二 「戰爭」風景 367
三 抒情與知性的融合 373
第六屆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提名人選北島的推薦辭 381
梁秉鈞和他的詩 385
一 他為文學事業勞作過度 385
二 他的詩──與城市對話 387
張棗與現代漢語詩歌 397
一 朝向語言風景 398
二 在不同語言的交匯點創出異彩 402
三 自覺面對寫作的危機 406
一個地方的中國詩 409
一 共同與相通的「定力」 409
二 各不相同的詩風 413
三 湯養宗的自我超越 419
「建設」時代的新詩理論批評 425
一 提上議事日程的「選本」 427
二 詩歌理論的翻譯介紹 429
三 「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風氣的形成 435
新詩研究的歷史化 443
一 非詩與非學術因素的干擾 443
二 發掘被埋葬的歷史 447
三 流派研究的收穫 451
四 歷史化的新詩研究 455
現代中國詩學的再出發 459
一 從基本詩學前提出發 459
二 面向詩歌的現實與歷史 465
三 現代性的再體認 470
朱光潛的詩學 477
一 朱光潛與詩 477
二 《詩論》──建構完整的詩學體系 454
三 朱光潛詩學的意義 493
林以亮的詩歌批評 499
一 邊緣:承受與認同 500
二 對「新傳統」的反思 504
三 對西化體制的反思 511
葉維廉的詩學研究 515
附錄 541
一 知識分子的事業格式與角色認同 525
二 從批評到學術:我的九十年代 539
三 見證香港的文化傳奇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