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策畫序
「人對,事對」的集體創作
高希均、王力行
今年九十二歲高壽的星雲大師,弘法八十年期間,創立百千座道場、學校、圖書館、美術館等,他如何管理這龐大的佛教事業、傳承聯繫僧信二眾的心?大師曾在<怎樣做個佛光人.第十五講>(《人間佛教系列》,2006「香海文化」出版)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做為他的管理哲學,是宗教上的思索創見。
台灣社會在解嚴三十年後,進入一個既少權威、也少英雄的個人散漫時代,因此典範難以建立,制度難以推動。影響所至,大到國家議事空轉,小至人人各行其是,「一事無成」變成了民主化的代價。此刻再度思考星雲大師「集體創作」的管理理念,雖是宗教上的思索創見,放在一般企業的管理上、社會大眾的心態上,也可相互呼應。
什麼是「集體創作」?大師說:
這個世間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的,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經過多少人的經驗,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辛苦,共同來成就,才能成功的。
《人間佛教語錄.宗門思想篇》
(2008「香海文化」出版)
在中華文化裡,君子有成人之美,成就別人的善行,這當中就是「人」與「善行」,所以人對了還不夠,事也必須對了(須是善行),才有可能成就一件好事。星雲大師一生奉行「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凡事先要求自己,以「無我」去成就別人,我在眾中,廣結善緣。放在入世的觀點來看,他以「集體創作」的無私無我,積極開創,培養人才,成就今日佛光山叢林道場,以文化、藝術與教育弘法。
大師對集體創作的看法,充滿智慧:
集體創作是大眾,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共有,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真理,真理不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輔相成。
集體創作的核心是方法要集中、觀念要溝通;主管必須要有屬下的擁護,屬下必須要服從主管領導。能夠「互相成就」,才能發揮集體創作,才能共成共榮。
《人間福報》2001年3月6日
「集體創作」是星雲大師有大成就的祕訣,同時也是人間佛教在全球流傳的關鍵。本書收錄了卷一「大師的話」兩篇重要文章,星雲大師談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藍圖;卷二則是「遠見創意製作」在二〇一八年中特別專訪了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心保和尚、慧傳法師、蕭碧霞師姑、滿謙法師、滿潤法師、覺培法師、覺誠法師、如常法師、覺元法師,追隨大師多年的這些弟子們,細述了人間佛教的發揚與集體創作的成就。
本書順利出版,特別謝謝特約主編秋萍,一支筆傳寫動人的故事,佩穎及天下文化編輯團隊的精心編輯,遠見創意製作團隊駱俊嘉、葉政榮不眠不休日夜投入,顧問楊棟樑以獨特視角,掌鏡拍攝本書封面,正是共同成就的「集體創作」,也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近三百位同事對星雲大師的集體敬意。
大師曾自述「生於憂患、長於困難,一生喜悅」,我們在大師的身教與言教,看到了人間佛教與佛光山安頓人心的力量。追隨與仰慕大師的海內外信徒與大眾,不能僅僅是看到與體會,更要好好地傳承與發揚。
二○一八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