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醫路向西非
援助者很容易以「家長」或「恩人」的身分自居,完全忘了自己應該先設身處地,去體會、明白對方的處境,才能找到真正有益於解決當地問題的方法。
在全球最貧窮的國家,醫藥費對當地民眾來說,可能是沉重的負擔,因此,醫師在開藥前,必須多思索幾回:這家人會不會為了支付醫藥費,而得犧牲孩子的學費,或賤賣家中牲口?會不會病醫好了,家卻散了?
更無奈的是,最需要醫療照護的重症病患,必須到幾百公里外的首都大醫院,才能深入檢查、獲得治療,可是他們卻似乎沒有能力負交通與醫療費用。
醫師的熱情,難敵現實貧困。但,該做的事仍然要做。
為了搶救更多性命、建立起當地醫療水準,本書主角王馨儀在布吉納法索的古都古醫院嘗試一項從無到有的創舉:打造重症加護病房(ICU)。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若沒有加護病房的後援、續命照護,即便真有「神醫」成功完成手術,病人的性命仍難以保全。
看見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似乎十分理所當然。然而,援外醫療的特殊性質,讓這件事依舊存有疑慮:這時興建加護病房,是時候嗎?布吉納法索人民能負擔這樣的醫療費用嗎?
諸如此類的考量,在在告訴我們,援外醫療不能只是想像,需要深入瞭解當地需求。人生因挑戰而精采,本書透過王馨儀的親身經歷,一窺援外醫療真實面貌,看見援助國與被援助國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