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風濕性心臟病銷聲匿跡
一九六○年代,台灣兒童後天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就是風濕性心臟病。風濕熱所致的心臟炎病變,會侵犯瓣膜、心內膜、心肌及心包膜,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最常見的瓣膜病變則為僧帽瓣閉鎖不全,其次是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偶爾侵襲三尖瓣膜,導致瓣膜閉鎖不全。
投入台灣風濕性心臟病研究
這個病的起源,通常從孩童咽喉鏈球菌感染開始。鏈球菌會分泌M蛋白,此蛋白和人體結構裡的某些蛋白很類似,所以人體的免疫組織會誤以為是體內正常蛋白,群起攻之,導致自體免疫功能異常,進而引起全身結締組織炎症,這即是風濕熱。
一旦發生心臟病變,稱為風濕性心臟病,急性期則稱為急性風濕性心臟病;日後如果再發生A型鏈球菌感染,風濕熱極易再發。心臟發炎經過漫長,就稱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如果病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與預防再發,三○%至五○%的病人會在十年內死亡。
早在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呂鴻基就投入風濕性心臟病研究。他發現,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年,台大醫院收治了七名風濕性心臟病病人,一九五六年之後這類病人開始增多。
等他從美國學成回台後,更積極投入這個領域的探索。他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八二年呈現高峰,每年有二十到三十一例,占全部住院病人的千分之十二至十九。呂鴻基當台大小兒心臟科主任時(一九六七∼二○○○)統計則發現,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病人死於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熱的病人需要臥床休息,以減少心臟負擔,避免心臟持續腫大,並接受藥物治療,以類固醇、阿斯匹靈為主,必須打盤尼西林將深喉嚨內的鏈球菌殺絕。一旦出現心臟衰竭症狀,就要給予強心劑、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等藥物。
而風濕性心臟病人最怕A型鏈球菌繼續存在及再感染,因此,一旦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必須給予病人十天的盤尼西林,以杜絕可能潛藏的鏈球菌。這種預防性的用藥很重要,因為心臟持續發炎,嚴重的話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有致命危險。根據台大醫院小兒科的統計,在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七五年期間,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兩百三十二位病人中,如果能做到定期注射盤尼西林者,九○%以上存活;偶爾半途而廢者,僅約一半存活。
進行前瞻性調查
透過注射長效盤尼西林,可長期預防鏈球菌再度感染,這是一九七○年代兒科醫界共識,但對於多久施打一次,始終未有定論。國外有些專家主張兩週施打一次,有些認為三週,有些則認為四週施打一次即可。一九七六年,呂鴻基在台大門診觀察一百零五例病人,每個月注射一次長效盤尼西林一百二十萬單位,再發率為四.五五(每一百個病人年,patient-years)。
不過,他對這個成果並不滿意。一向追求完美的呂鴻基,決意展開長期奮戰,找到醫療的最佳解答。一九七九年,他開始在台大小兒科設立風濕性心臟病特別門診,進行前瞻性對照研究。
他將病人隨機抽樣,按照病歷號碼最後一個字分類,尾數是奇數的每三週注射一次長效型盤尼西林,尾數是偶數的則每四週注射一次,然後長期監控兩組病人的鏈球菌感染、盤尼西林血清濃度、風濕熱再發及回復。
追蹤到一九九一年共十二年,他發現每三週注射一次這組的再發率,只有○.二五(每一百個病人年);每四週注射一次的再發率,則為一.二九(每一百個病人年),統計上有顯著差別。而且,持續使用盤尼西林預防的病人,死亡率僅二.三%,其中七○%至八○%病人的心雜音症狀消失,有些病人原本腫大的心臟變小了。
究竟該給多少藥
十幾年的苦心孤詣,呂鴻基終於得到結論:每三週注射一次長效期盤尼西林一百二十萬單位,預防再度感染的效果最好。而且只要定期預防注射,九○%以上的病人都可存活,不再復發;但是如果半途而廢,僅有五○%病人能存活。
他提出的建議是,每三週注射盤尼西林一百二十萬單位最為適當,注射多久應視風濕熱病再發的危險程度做決定。
如果危險因素高者,例如在風濕熱病盛行地區,最後一次的風濕熱發生後不到五年、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下、風濕性心臟病未癒者,以及有家族史者,給予每三週注射一次;如果危險因素低者,例如風濕熱發生時沒有心臟發炎、心臟瓣膜症已自癒、距最後一次風濕熱已經超過五年且年齡已高,每四週注射一次。以後,即依年齡和心臟病況,改口服盤尼西林或磺胺素,甚至可考慮停止使用。
受聘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提出預防用藥明確時間的研究,在這之前,因為缺乏研究佐證,各國小兒科醫師只依據個人判斷給病人注射。
呂鴻基將研究成果投稿至國際知名期刊《小兒醫學》(Journal of Pediatrics),很快獲得審核通過並刊登,成為全球兒科醫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人時的給藥指引。這是台灣小兒心臟科領域內,從未有過的重大醫學成就。也因此,二○○一年二月,呂鴻基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指引」的制定工作,至該年十月,飛往瑞士日內瓦,在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參加專家委員會。
與會專家有巴西、美國、英國、印度、牙買加、蘇丹、瑞士、紐西蘭、卡麥隆、義大利、埃及等十餘國,呂鴻基是台灣唯一學者代表,備受禮遇。「這是我第一次去世界衛生組織工作,」他言談中仍不減雀躍。
這是一場相當慎重的全球專家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專員先透過電話召開會議,以瑞士為中心,約定的時間一到,遍布各國的委員們同時打開電話通訊,接受分派任務,哪位專家負責哪個領域的論述、給多少時間準備……,呂鴻基被分派超音波檢查部分;三個月後,在電話中討論。
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呂鴻基帶著他被指定的論文「風濕性心臟病超音波診斷研究」飛往日內瓦。會議中,大家對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的診斷及治療整體發展交換意見後,討論所有個別委員的論文。經過四天的密集討論,至十一月一日達成共識定案,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祕書處整理、印刷出版《二○○四WHO風濕熱診治指引》(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23,WHO Geneva 2004)。
帶動社會一起預防
有了明確的診斷治療指引,呂鴻基在台大小兒科門診設了一個細菌培養箱,並且叮囑小兒科醫師:謹慎區別病童咽喉是受到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如果是細菌,必須進一步確認是否為鏈球菌。
如果是A群鏈球菌引起的咽喉發炎,大約一千人中有一到四人會出現風濕熱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有一半的人會轉成風濕性心臟病。這是糾纏一輩子的疾病,因為病童終其一生有一半的機率復發;如果沒有治療好,十年內死亡率高達五○%。時任小兒科主任的呂鴻基,經常對主治醫師們耳提面命:「你們看到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的孩子,要教育他們長期預防,這比什麼都重要;要是沒做好長期治療,一旦復發,心臟就會惡化,如果持續預防,心臟病可能痊癒。」
此外,他常常去全台主要城市和鄉鎮的醫療衛生單位宣導,也至基層醫師公會、醫學會演講,同時頻頻寫文章呼籲,希望社會大眾正確認識這個疾病,只要開始預防,八○%至九○%的人可以存活下來,但預防不能只做一次,甚至要做一輩子,直到完全治癒為止。
在呂鴻基奔走呼籲下,預防工作逐漸落實,台灣的臨床住院病人及學生的風濕性心臟病病例數在一九八三年顯著減少,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九年再度升高,一九九一年以後逐年下降,二○○○年沒有住院病例,到了二○○八年,臨床病人及學生病例全部消失,至今已十年。這個曾經是台灣最常見的兒童後天性心臟病,完全不見蹤跡。
「台灣風濕性心臟病發生率大幅下降,要歸功呂教授,」國泰醫院前醫務副院長沈慶村指出。
身為呂鴻基的「第一位學生」,沈慶村印象深刻。當年他們在老師號召下,不分假日,紛紛走出診間,去各個國中小校園做喉頭細菌培養、聽診、做心臟病篩檢,將學童篩檢紀錄建檔,長期追蹤,落實治療及預防工作。
台灣經驗,走上國際
二○○八年,呂鴻基帶領兒科醫師完成五萬七千九百一十八名學童的心臟病篩檢,完全沒有發現風濕性心臟病人,奠定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絕跡。回首這段和風濕熱心臟病奮戰的歲月,已經匆匆五十年過去,當年埋首查閱病例的青年,如今雖然華髮蕭蕭,內心卻十分欣慰。
然而,風濕性心臟病至今仍是許多開發中國家人民的健康隱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全球有約三千萬人受影響。二○一八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更將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列為六大議程之一。
儘管二○一八年台灣未能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台灣民間團體依然在場外發起「無國界醫院展」,為台灣醫療能力爭取國際能見度。其中,便有呂鴻基應監察委員張武修之要求所提供的寶貴報告「台灣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的預防與銷聲匿跡」。
始終心懷兒童健康、希望幫病童消弭疾病的呂鴻基,沒有因為跟病菌打完這場重要戰役而停下腳步,他攻過一個山頭之後,又挑另一個山頭攻頂。
摘自《呂鴻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