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偏離軌道
You’re Going to Be “Off Track” 90 Percent of the Time. So What?
即便是美滿的家庭,都有九○%的時間是偏離軌道的。關鍵在於:他們知道目標何在、何謂「軌道」,他們會一次次返回軌道。
這過程很像飛機的航行。起飛前,駕駛員會擬定計畫,他們很明白自己要去哪裡,也會依計畫啟程。但飛行途中,風雨、氣流、其他班機的停降、人為疏失和其他變數,都會影響航行,使得駕駛員稍微改變方向。所以,大多數的時間,飛機並未依循預定的路線。但除非遭遇重大問題,否則飛機總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在飛行途中,駕駛員不斷從偵測儀器、機場塔台、其他機器等處接收訊息。依據這些訊息,他們隨時調整,一次次返回航道。
我認為這是家庭生活的理想象徵。
對我來說,「偏離航道」形同家庭分崩離析。家庭希望的源頭,是「擁有願景」、「規畫」和「不斷返回軌道的勇氣」。
西恩(兒子):
我覺得成長過程中,我家的爭吵不比別人少,我們有自己的問題。但是我相信,我們的關係之所以穩固,是因為擁有更新、道歉與重新開始的能力。
比如說,全家去旅行時,我爸總會擬定計畫,要我們清晨五點起床,準備八點出發。不過當天我們常睡得死死的。沒有人幫忙,我爸就會發脾氣。終於上路時,總是比預定時間晚了大約十二個小時。這時沒人敢跟我爸說話,因為他快氣瘋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事後我爸爸總會道歉。他能為自己發火一事道歉,這實在是一種謙卑的表現。
我覺得我家的特點是,即使我們渾渾噩噩,即使爸媽為家庭會議、家庭目標和家事擬定的新計畫看起來完全不管用,他們總是不灰心,總會繼續努力。
我家和一般家庭沒有兩樣;我也和常人無異。你仍然很有希望朝目標行進。關鍵在於:找到目的地、擬定飛行計畫,並且帶個羅盤。
成功家庭三大要素
本書的目的是讓你在理智和情感兩方面,都把「保有希望」視為第一要務。同時幫助你培養能讓自己和家庭不致偏離軌道的三種能力:
一、找到明確的目的地
此刻的你可能正掙扎著挽回婚姻,或為破鏡重圓而努力;或許你婚姻幸福,但是你想追求更美滿的關係;你可能是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被種種要求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你的孩子可能正值叛逆期,或是被幫派、毒品所控制……
你希望孩子自動自發,做好他們該做的事;你希望不用在家中扮演多重角色(而且顯然是互相衝突的角色);你希望自己能更準確拿捏管教孩子的分寸;你希望擺脫養家的經濟壓力,多點力氣維繫家人感情;你希望別因身兼數職,每日與所愛的人擦身而過……
也許你的家庭爭吵不斷,家人間情感淡漠;也許你跟伴侶間的愛情已經消褪;也許你關切子女的家庭,卻不知從何幫起;也許你和兒子或媳婦間關係緊張;也或許你在成長過程或婚姻生活中長期遭受虐待,以致找不到模式或典範,因而不斷重蹈覆轍……
無論你家裡的狀況為何,都不要跟別的家庭比較。沒有人能徹底了解你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挑戰和包袱。
美妙的是,願景的力量超過包袱。比起醜惡的回憶或是眼前的問題,未來的目標――期許生活與心靈都獲得改善――顯得更強勁有力。
藉著建立「家庭使命宣言」,我們希望幫助各個家庭創造家人共享的願景與觀念。接下來我將說明怎麼發展這種宣言,闡述它如何統整與強化家庭。
你可以帶頭建立更美好、更有效能的家庭願景,但是為了有效運作,家庭成員必須一起參與,協助這個願景成形――至少了解它、加入它。理由很簡單。你玩過拼圖嗎?或者你有沒有看過別人玩?先記下整體圖象很重要吧?一起玩的人是不是該記住相同的畫面?要是缺乏共享的願景,人們會各行其是,陷入迷航。
我們主張在家庭裡創造一個共享的願景。目的地若明晰,你們就能一次次返回航道。
二、擬定飛行計畫
訂定「導向目的地」的計畫,也很重要。讓我跟你分享一個例子。
有位好友跟我談起他兒子,據他的說法,他兒子「叛逆」、「令人擔憂」而且「忘恩負義」。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他說:「情況糟透了。我要是想跟他一起看電視,他會立刻關掉電視離開。我跟他溝通過了,但沒有用。」
當時我正在教授「七習慣」相關課程。我說:「要不要來上我的課?我們就要上『知彼解己』這個習慣了。我猜你兒子覺得你不了解他。」
「我早摸透他了。」他答道:「我可以想見他不聽我的,會有什麼下場。」
「我建議你先別對他做任何評斷。」
這位朋友上了一堂課,就覺得自己懂了。他對兒子說:「我想聽聽你怎麼說。我真的想了解你。」
「你從來沒有了解過我,從來沒有!」他兒子回道,然後拂袖而去。
第二天,朋友對我說:「史蒂芬,你教的法子不管用。我這麼努力,他卻這樣對我!我真的覺得沒什麼希望。」
我說:「他在考驗你。他發現你不是真想了解他,只是要他規規矩矩的。」
「他本來就該這樣啊!」他說。
我說:「反省你的情緒。你氣憤、挫折、暗地評判他。你能不能藉著最基本的傾聽技巧讓兒子敞開心胸?能不能收起對他的成見?你得改變自己的理智和情感。最後你將學會無條件的愛他、真心傾聽他的心聲。必要的話,你要為自己過去所犯的錯向他道歉。」
友人再度回到課堂上課。不久他體會到自己有了新的態度,對兒子的感覺變得更溫柔、敏感、開放。
「好了。我要再試一次。」他說:「現在我覺得,就算他拒絕我所有的建議也沒關係。我會不斷提議,因為他值得我努力。」
某天晚上,他在兒子身旁坐下:「我知道你覺得我沒有嘗試了解你。但是我希望你知道,我正在努力,而且會一直努力下去。」
男孩態度依然冷漠,並起身準備離開。朋友說:「抱歉,前幾天我不該在你朋友面前讓你沒面子。」
他兒子突然轉過身來:「你根本不知道當時我有多難堪!」他的眼眶充滿淚水。
「看見兒子落淚的那一刻,」後來朋友對我說:「我頭一回真心想聽聽他的想法。」
他做到了。男孩漸漸打開心門。某次在我辦公室的走道上,朋友含著淚告訴我:「史蒂芬,我找回我兒子了。」
人際互動有某些基本原則,依循這些原則及自然法則,對於高品質的家庭生活至為重要。前面的例子中,朋友跟他兒子原本都違反了「設身處地」、「尊重他人」的原則。然而,後來父親試著實踐它們――誠摯、抱持同理心傾聽兒子的想法,於是徹底改變了原來的親子關係。